十三五出彩濮阳 我们共同见证---脱贫攻坚的“濮阳答卷”​

2615名驻村第一书记、800支驻村工作队、4万余名帮扶干部,驻守一线倾力扶贫;一笔笔扶贫资金注入农村,一个个产业项目扎根农村,一条条公路通向农村,一盏盏路灯照亮农村;6.87万户22.4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汇聚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强大力量,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濮阳答卷”

攻坚机制高效推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华夏龙都——濮阳,战鼓阵阵,上下联动,成立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指挥机构,同时成立分管市级领导任指挥长的14个硬仗指挥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健全责任体系,明确市级领导、县区领导、市直行业部门、乡镇党政正职4个责任主体64项责任清单,形成了权责明晰、科学合理的责任体系。坚持市委常委带头、市级领导带头、市直单位和县乡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明确每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脱贫攻坚重点乡镇、1个深度贫困村,分包2户贫困户;要求县区党政正职、县级干部至少利用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谋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市委书记宋殿宇遍访全市13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乡镇,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他强调,要打一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决胜战。要大张旗鼓奖,对脱贫攻坚战中“战绩”优异、成效显著的先进县区、先进市直单位、先进乡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要隆重表彰;对“战功”卓著、贡献突出的优秀扶贫干部、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工作者要优先提拔使用。要硬起手腕惩,坚决执行“战时纪律”,对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战场上当“逃兵”的干部“零容忍”,严肃问责、严惩不贷。市长杨青玖定期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多次到贫困乡村专题调研,深入了解生产生活困难,检查扶贫措施落实成效。

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全省率先出台“1 5”产业扶贫政策,明确市、县投入机制。开展“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将每月5日定为“党员主题扶贫日”,每周三定为“蹲点扶贫日”,发动全市2615名驻村第一书记、800支驻村工作队、4万余名帮扶干部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单位联村、党员联户,推进村级班子建设、推进精准识别、推进精准帮扶、推进精准脱贫,实现单位联村全覆盖、党员联户全覆盖、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精准识别全覆盖、精准帮扶全覆盖、精准脱贫全覆盖,这一做法被省委组织部推广。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三查三督四强化”活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决胜年行动,督促干部作风不断好转、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监督执纪问责取得实效,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成效明显。

脱贫减贫成效显著

5年光阴一晃而过,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我市6.87万户22.42万名农村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2019年,638个贫困村全部高标准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年底的8.18%,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1%;2020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脱贫成果同样显著: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国家级贫困县范县、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台前县,相继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9月底,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292.2元、8802.1元、6837.6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6.0%、6.2 %、6.1%,分别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0.9、1.1、1.0个百分点。

为有效降低返贫致贫风险,我市建立专门机制,加大对人均纯收入较低、转移性收入占比较高等10类返贫致贫风险较高重点人群的监测力度,开展重点帮扶,新识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数逐年降低,目前已实现双“零”目标。

产业扶贫支撑有力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我市统筹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完善产业扶贫制度,保障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

我市出台《濮阳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把谋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切实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专业合作社 农户 金融”等带贫模式。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6.7亿元,谋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23个,产业扶贫政策扶持覆盖率由44%提高到100%,产业扶贫户均年收入由2107元提高到5500元,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市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模式,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3.7亿元、精准扶贫企业贷款5.2亿元,使“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到副省长武国定表扬。

内生动力全面增强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每年召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对有关工作进行组织动员、安排部署;保持贫困县乡党政正职稳定,确保工作不断、干劲不减;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提拔9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为副县级干部,重用200名科级以下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我市先后开展“快乐星期天”主题活动1460场,组织“公益演出下基层”演出130场、戏曲进乡村演出300场,为农村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入农村放映主旋律精品电影95部、科教影片20余部,在全市2940个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21222场次。建设爱心超市196个,募捐1816万元,推动贫困户参与“劳动获取积分、积分兑换奖品”活动。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村容村貌是否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标。2016年以来,我市累计投资106亿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5年来,新改建农村公路2859.7公里,全市77个乡镇2937个村全部实现通客车,公交化运营率100%。

5年来,建设农村文化广场2919个,并配套建设健身文化广场,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5年来,实施“丹江水润濮阳”项目,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清丰县、南乐县率先实现丹江水全覆盖。

5年来,建设村卫生室567个,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大力推进网络覆盖工程,贫困村通宽带率100%;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贫困村通动力电率100%、户户通电率100%;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6.8万户,90%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得到有效管控。

5年来,着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集体经济的行政村由2018年年底的29.1%提升至目前的99.78%,使村级组织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积极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等项目,使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100%、慢病签约率100%、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94.09%,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4260元,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40元,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精准扶贫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探索“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居村联养、集中托养”四种模式,做法在全国推广,受到副省长武国定表扬。

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6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454所,新建、改扩建校舍55.76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55.92万平方米。

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修缮和新建房屋7.52万户,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实施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在濮范台三县建设集中安置区18个,实现外迁滩区群众2.9万户10.3万人,直接带动贫困群众1万余人脱贫。建设扶贫车间348个,带动半劳动力、弱劳动力“足不出户”就业挣钱,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使农村拴住了妈、留住了娃,让农民实现了打工挣钱和照看老人、小孩“两不误”,农村更加和谐,农民更加幸福。

回望“十三五”,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铭记的业绩。面向“十四五”,我市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利、为人民造福,向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