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成文日期: 失效时间: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发布日期: class="pmingcheng"> 2023-08-01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25日

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视察河南,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 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河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二位,每年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达到600亿斤,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深入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领袖嘱托,着眼现代化河南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全局,作出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的决策部署 ,加快构建“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发展格局。2022年4月以来,《“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和《中原农谷发展规划(2022—2035年)》相继印发, 对中原农谷建设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进行了安排部署。

中原农谷核心区是落实“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一核三区”协同发展的引领区,依据上位规划科学编制《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 (2022—2035年)》,将为中原农谷核心区规划建设提供基本依据和遵循。

规划范围为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为平原示范区)全域,总面积341.9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35年。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一、现状概况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面积为341.96平方公里,包括7个乡镇(办事处、农牧场),分别为原武镇、师寨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镇、龙源办事处、农牧场,常住人口 约26 万人,耕地面积164.80平方公里(24.72万亩)。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66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05亿元。现有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 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 ,试验田1.38万亩。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总用地面积341.9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74.62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1.8%,非建设用地267.34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78.2%。非建设用地以耕地为主,用地面积164.80平方公里,占非建设用地的61.6%,人均耕地面积0.95亩。

二、基础优势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与郑州隔河相望,区位交通优势显著,是郑新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区域气候、土地质量等自然条件优越,基础建设条件良好,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地处黄河北岸,距郑州市中心直线距离20公里,距新乡市中心45公里,距焦作市中心35公里,处三市交汇中心,位于郑州都市圈核心发展区域,在郑州市向北发展和辐射带动的主要轴线上,是郑新融合的前沿阵地。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南通北达,对外交通便利。目前已经形成“五横五纵”的对外交通网络,“五横”分别为沿黄高速、晋新高速、G327、黄河大堤路、原武线(幸福渠路)五条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增强与原阳、焦作的紧密联系 ;“五纵”分别为京广高铁、济郑高铁、京港澳高速、S101、G107复线五条南北向的交通干道,增强与郑州、新乡的交通联系。

(二)自然基础条件优越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地处北纬35度区,属于“南北分界过渡带” ,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适宜,雨热同期,光照、地热、水资源比较充足,优良品种南下推广或北上繁育, 需要在此区域种植3至5年 ,让作物的株高、产量等性状适应稳定后,才能大面积种植,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地势平坦,利于农业耕作, 耕地质量等级全部为高等及以上等级,其中优等地(1 —4等)占66.0%,高等地(5—8等)占34.0%。核心区土壤呈微碱性,富含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1%,有利于作物生长。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农田水利条件良好,共有 骨干灌渠16条,包括新磁灌渠、祝楼小灌区引水渠、顺干支渠、南支渠、北支渠、蒙城支渠、韩董庄灌区总干、一干、二干一支、三干一支、三干二支、三干三支、幸福渠、北 裹 头引水渠、柳园引水渠、马庄引水渠。骨干排渠有天然渠、文岩渠、天然一支、闫坡排4条 , 较大排渠有许堂排、磁固堤排、311顺路排、天然二支、祝楼排、清水河、1 —4号排渠10条。

(三)农业科技资源丰富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现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随着神农种业实验室挂牌成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正式入驻,平原实验室开工建设,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雏形初显。围绕核心区,周边集聚了实力雄厚的农科院校和科研人才,农科类院校5所,其中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都属于河南省优势农业研发院校,地区育种类领军人物主要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张改平、吴孔明、张新友、万建民、许为钢,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等,为中原农谷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资源基础。

育种基底深厚,育种态势迅猛。据统计,目前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试验田面积约1.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试验基地、先正达集团试验基地、中农发种业试验基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河南大学试验基地、河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等。聚焦育种,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目前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引进农业产业项目21个,总投资144.3 亿元。本地农业龙头企业、本土种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增长迅速。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权的农作物品种50多个,包括秋乐2122、郑麦101等小麦品种10多个,郑单958、秋乐218、秋乐368等玉米品种20多个,国审远杂9102、豫花9326等花生品种及大豆、棉花、油菜品种等20 多 个。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代表的优势科研院所培育的小麦、玉米新品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秋乐368玉米品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主栽品种之一,为我国粮食增产实现十 九连丰贡献重要力量。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平原示范区城区供水、污水、电力、燃气设施完善,目前在城区内供水设施一处(即丽华水厂),污水设施1处(即天然污水处理厂),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6座,天然气门站1处,热力设施11处(全部为小型锅炉房)。各乡镇均已建设供水设施和污水设施,乡镇电力、燃气基本实现全覆盖。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中原农谷核心区 (平原示范区) 共建有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8%。重点实施地力培肥14.79万亩、新打机井1189眼、铺设地埋管道591.84km、疏浚排水18.36km、新修渠道57.28km、田间道路163.99km、渠系建筑物278座、农林防护林51532株、埋设低压线632.85km、四情监测站3处,服务中心1座等,初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格局。

三、问题与挑战

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具有良好的发展建设基础,但对标国际一流农科“芯”城的建设要求,仍存在以下问题与挑战。

(一)空间格局仍需优化

平原示范区作为中原农谷主体功能承载空间,目前还存在涉农科创资源集聚度不够高、现代产业带动不够强、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原农谷核心区创新研发、合作交流、展示展览、人才培训、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等发展需要,必须以全新的空间格局来支撑中原农谷核心区各项功能建设要求。

(二)公共服务还不完善

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完善,以满足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主,主要有市民之家(管委会)、平原医院、小学(7所)、初中(1所)、完 中(1所)等,缺乏大型的会议交流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大型农业会展中心,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心区的开放能级。

(三)科创水平尚有差距

虽然科创资源相对丰富,但科研机构同质化研究多、突破性研究少,机构院所间缺乏有效协作,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生物技术应用较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尚未实现深度融合。

(四)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对农业科技发展尤其是种源振兴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济南、武汉、北京、合肥等地争先布局种业之都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科技企业及高端农科人才成为各地争夺的重要资源,中原农谷建设必将面临愈发激烈的区域竞争。

第二章  目标与定位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重大需求,按照中原农谷建设总体安排,发挥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优势,聚集全国乃至全球农业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精锐力量,打造集种业研发、种源繁育、初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打造“立足河南、服务全国、 面向 全球”的农业硅谷,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战略引领,创新驱动

锚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研究院所为支撑的创新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创新动力与研发成果竞相迸发的新格局。

(二)坚持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依托河南农业基础优势,积极建设全球农业交流、展示中心,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底线思维,保护优先

强化底线意识,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开发保护格局,加快构建蓝绿交融、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空间模式。

(四)坚持以人为本,品质提升

加大公共服务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品质,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发展定位

依据中原农谷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核心区作为农谷主体功能承载空间,要完整全面的落实“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瞄准世界前沿,聚焦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国际一流农科“芯”城为目标,集聚一流国际创新资源与要素、引进一流国内外农业高端人才、搭建一流农业合作与交流平台。立足空间落实,科学布局核心区各项功能空间,落实核心项目的具体空间安排,构建强有力的支撑体系,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高地、科技新城、产业新城。

四、发展目标

到2035年,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广泛集聚,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影响突出,一流高校院所汇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高端多元,城市空间智慧有机,乡村富裕美丽,农业空间绿色高效,服务设施体系健全完备 , 交通体系便捷畅通,生态环境安全健康,成为国家种业科技高地、现代粮食产业科技高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高地、农业对外合作交流高地,国际一流的农科“芯”城基本建成。

专栏 1  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主要指标表

指  标

2021年

2025年

2035年

指标属性

省级以上科研平台(个)

18

30

50

预期性

R&D占GDP 比重(%)

4.93

6

10

预期性

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

——

50

80

预期性

单位GDP碳排放降低(%)

——

18

50

预期性

每万元GDP水耗(立方米)

62.16

50

30

预期性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0.585

0.60

0.65

预期性

高标准农田占比(%)

——

90

100

约束性

常住人口规模(万人)

26

30

50

预期性

总产值(亿元)

77.66

300

1000

预期性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29.6

≥12

≥15

预期性

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

15分 钟覆盖率(%)

——

≥60

≥90

预期性

城区路网密度(KM/KM 2 )

7.9

≥7

≥8

预期性

污水处理率(%)

98

100

100

预期性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90

100

预期性

第三章  突出融合重构 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引领“一核三区”同频共进

结合中原农谷“一核三区”总体布局,在职能分工基础上,强化“核心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创新集聚优势、要素配置优势 、产业链培育优势,聚焦提升种业创新驱动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基础研究突破和应用技术创新,开展粮食种质适应性、加工特性与营养功能系统化研究,加快现代种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关联服务等产业。

加强核心区对其他“三区”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以及产业链延伸方面的有效辐射带动。以育种科技创新及高端农业装备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基础,引导“西区”提高种子转化推广和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国家高标准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智慧田园示范基地、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和种养业数字化引领区。以粮食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基础,引导“东区”培育“大粮食”产业,集中布局优质粮油生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面、油、肉产业高端化、品牌化转型,打造产购储加销链条完整、要素集聚、产能契合、结构合理、绿色高效的大粮食产业集群,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制造基地。以粮食深加工技术成果的应用实验为基础,引导“南区”突出预制菜、肉制品加工、休闲食品等主导产业,强化上下游互联互通、产销配套,加快仓储配送、冷链物流和期货交割仓库等物流体系建设,建成国内重要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和标准领跑区、功能型休闲食品产业基地、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一核三区”在核心区引领带动下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中原农谷产业链的健全、供应链的强化、价值链的提升。

二、构建“一心、五区、四基地”的空间格局

(一)高标准建设环凤湖公共服务核心

按照国家级、国际化的总体建设要求,依托凤湖优越的景观资源,高标准建设会议会展、科创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设施,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公共服务核心,形成中原农谷对外交流展示中心。

(二)高水平打造五大特色功能区

科研合作交流区。规划区域位于S101 以西、晋新高速以北、农谷大道以东、黄河路以南,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基础,涵盖河南省农科院研发基地,总面积不超过10平方公里。以科技研发为主引擎,助推中国种业及粮食科技振兴,重点突出生物育种、粮食科技、高端农业装备和粮食加工装备等研发方向,支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河南省农业博物馆、农业展览中心等高端服务设施,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中原农谷对外交流展示中心。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规划区域位于京广高铁以西、黄河路以北、农谷大道以东、辽河路以南,以平原示范区现状产业集聚区为基础进行扩展,总面积不超过17 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产业、食品精深加工为主,引进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国家大型农业装备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科技总部入驻,形成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态势,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化、智能化,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物流商贸区。规划区域位于S101以西、黄河大堤路以北、郑辉高速以东、晋新高速以南,以平原示范区现状产业集聚区为基础进行扩展,总面积不超过11平方公里。建设以冷链物流、农资仓储交易、种子交易等为主的物流商贸区,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农产品交流物流中心,打造国际农业物贸陆港。

农业高教培训区。规划区域位于河南师范大学校区以西、晋新高速以北、京广高铁以东、黄河路以南,以平原示范区现状产业集聚区为基础进行扩展,总面积不超过11平方公里。在河南师范大学校区基础上,积极引聚国内外涉农高校研究院所等农科高教资源,形成农业高教培训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 规划区域位于京广高铁以西、晋新高速—黄河大堤路以北、 S101以东、黄河路以南,以平原示范区现状城区为基础进行扩展,总面积不超过35平方公里。围绕核心公共服务圈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强化人才住房保障,引导省级优质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分支机构向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延伸,构建国际化设施综合配套体系,形成人居环境优美,配套设施一流的现代化生活区。

(三)高质量培育四大现代农业基地

良种培育实验基地。 规划区域位于晋新高速以北、农谷大道以西,以祝楼乡区域为空间主体,总面积不超过29平方公里(约4.28万亩)。以种子、种苗、种畜(禽)研发试验、种植技术研究、育种产业化应用为主,为大型种业企业研发提供试验基地。

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规划区域位于农谷大道以西、省道230以北,以师寨镇区域为空间主体,总面积不超过19平方公里(约2.83万亩)。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组织方式,打造农业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数字化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规划区域位于泰山路以东、晋新高速以北,以师寨镇区域为空间主体,总面积不超过46平方公里(约6.91万亩)。构建智慧农业体系,打造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

种苗种畜繁育基地。 规划区域位于泰山路以西、晋新高速以南,以桥北乡和韩董庄镇为空间主体,总面积不超过61平方公里(约9.21万亩)。以各类花卉苗木、生猪、种牛、肉羊、特色畜禽、高值水产等种苗种畜的良种研发繁育为主,形成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

第四章 聚焦能级提升 推动谷城院融合发展

一、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新空间

聚焦重点作物和关键领域,集聚一流创新资源,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种业“硅谷”和农科产业新城。以农业合作交流区为战略引领空间,建设国际一流的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引领型突破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与粮食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空间,紧扣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功能发展要求,构建三大核心研发功能板块,分别为生物育种核心研发功能板块、粮食技术创新研发功能板块、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功能板块。

(一)构建生物育种核心研发功能板块。聚焦重点布局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中原农谷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等核心研发平台,科技聚能、创新驱动,形成国内外科研力量创新竞合新空间。

(二)构建粮食技术创新研发功能板块。依托粮食科技创新中心、粮食产业技术研究院、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现代农业气象科技产业园等,布局建设若干研究中心,重点突破以减损保鲜为核心的粮食储藏、以物联网低温为核心的粮食物流、以智能化适度加工为核心的粮食加工等技术领域。

(三)构建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功能板块。顺应农业机械化和粮机智能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趋势,聚焦智能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核心功能,重点布局种业专用农机和主粮加工机械国产化等研发创新平台,重点开展玉米去雄机、育种小区播种机、收割机、智能考种机、种子专用烘干设备等育制种及磨粉机和碾米机等主粮加工关键机械研发创新。

二、培育农业高新企业新园区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集聚生物医药、种养循环、绿色可持续、绿色食品等重点领域,引领现代农业高效化、智能化发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为战略主体空间,紧扣农业产业功能发展要求,构建三大核心功能板块,分别为新型生物经济产业功能板块、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功能板块、国际农业合作产业功能板块。

(一)打造新型生物经济产业功能板块。聚焦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打造研发与应用深度交融、引领和示范带动明显的现代生物产业集群,构筑中原农谷竞争新优势。聚集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生物环保等农业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开展平原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河南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能源产业园、生物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微生物工程产业科创园、微生物土壤修复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打造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功能板块。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优化产品结构,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推进食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布局食品精深加工、未来生物食品加工、中高端主食加工、预制菜加工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开展新乡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师寨镇食品产业园、河南由甲田农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三)打造国际农业合作产业功能板块。聚焦食品加工技术等领域,积极布局国际农业合作基地,以此为基点,协同推进境外重点合作园发展,推动河南国际农业科研、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三、搭建农业对外开放新平台

坚持开放带动,深度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完善通道载体布局,深化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开放中全方位积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以综合服务区为核心空间载体,串联农业高教培训区、物流商贸区等,构建对外开放新平台。

(一)打造环凤湖国际农科会客厅。以国家级、国际化为标准,充分利用凤湖优越的景观环境,规划布局河南省农业博物馆、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综合培训中心、中原农谷大数据中心(农谷大脑)、中原农谷种业企业总部基地、科技金融中心等大型产业服务类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配套国际酒店、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国际社区、专家公寓等高等级生活服务设施,整体提升中原农谷对外服务能力,定期举办中原农谷国际农业博览会、世界种业论坛等,突出核心区高品质的国际展示交流职能,形成环凤湖国际农科会客厅。

(二)构建农业高教人才培训区。以农业高教培训区为空间载体,聚集国内外各农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农科高教资源,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实训、农民技能培训等教育培训活动,为中原农谷建设以及河南农业强省和乡村振兴培育储备综合性、创新性、技能型农科人才梯队。

(三)构筑国际农业物流贸易陆港。紧抓新乡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重大机遇,充分对接郑州、新乡等省内区域物流枢纽及海关,利用中欧班列(中豫号)、中日韩铁海联运优势等,建设以冷链物流、农资仓储交易、种子交易等为主的物流商贸区,为中原农谷各类商贸活动提供高效便捷的国内外输送渠道,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农业物流贸易陆港。重点布局信基供应链产业园、盛润—现代供应链基地、丰树—平原新区现代仓储中心、中原农谷粮食和物资储备省级示范中心、种子加工服务平台及区域性仓储物流园、 农业科技和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重塑农业示范建设新田园

以示范园为空间载体,构建智慧高效农业实验集群,打造农业示范建设新田园空间。

(一)建设良种培育实验基地。 以种子、种苗、种畜(禽)研发试验、种植技术研究、育种产业化应用为主,突出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种子”育种研究,瓜果、花卉、苗木等“种苗”品种选育,种猪、种牛等种畜(禽)育种研发试验,集聚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引入全球创新团队,形成世界一流的种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为大型种业企业研发提供试验基地。重点布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实验基地、隆平高科生物育种基地、先正达夏玉米研究中心、牧原集团育种测定中心等项目。

(二)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方式,围绕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等产业,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组织方式,打造农业设施化、工厂化、园区化、数字化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强化农业节水用肥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园建设。重点布局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节水增效水肥一体化农业示范园等项目。

(三)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以农业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等方式为主,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打造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重点布局智慧农业高等研究院、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种业大数据平台、中原农谷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

(四)建设种苗种畜繁育基地。以各类花卉苗木、生猪、种牛、肉羊、特色畜禽、高值水产等种苗种畜的良种研发繁育为主,采用现代化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先进技术,形成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重点布局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隆平高科生物育种基地、牧原集团育种测定中心、河南省植物新品种选育创新产业园等项目。

第五章  加强总体设计 塑造农谷特色风貌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将更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中原农谷的国土空间风貌塑造中,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有机融合的生命共同体,塑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原农谷风貌。

一、构建总体景观框架

统筹协调多层级、多尺度要素内容,充分挖掘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和时代发展的特征,依托黄河、凤湖等生态景观资源,利用城镇周边开阔自然的田野风光,彰显平原建城特色,形成“大气舒朗、沃野千里”的沿黄大河魅力风貌区。聚焦环凤湖周边区域形象塑造,打造中原农谷国际会客厅,形成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构筑由水体湿地、园林草地、绿地公园等共同组成的蓝绿空间网络,形成韧性安全、舒朗有机、城野交融的全域开放空间系统。构建串联自然水体、郊野公园、特色村落、旅游景区、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节点等的全域绿道系统。重构全域总体风貌,优化整体空间秩序,塑造具有比较优势的魅力国土空间。

二、强化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管控

(一)设计理念。 重点打造环凤湖周边区域城市形象,通过将重大科创功能向凤湖集聚,实现凤湖从休闲湖区向科创湖区的转变。环凤湖片区以“凤凰涅槃,谷城共生”为设计理念。“凤凰涅槃”指中原农谷的核心功能区围绕凤湖向外延展,犹如凤凰展翅,寓意平原示范区涅槃重生;“谷城共生”指中原农谷和中原科技城功能相异互补,两者分别聚焦一产和二、三产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和合共生的新发展格局。

(二)营造特色魅力空间场景。 环凤湖周边片区以凤湖为中心,形成“圈层 放射”的空间结构。构建“三个圈层、三条轴线”的总体空间形态,塑造错落有致、通风透气的片区空间特色。

三个圈层:第一圈层集聚核心公共服务,打造创新人才和市民共享的农谷客厅;第二圈层集聚创新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企业总部、金融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同时提供高品质配套,包括国际社区、国际酒店、专家公寓等;第三圈层为综合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体系。

三条轴线:以凤湖为中心向西延展形成科创和对外交流展示轴线,链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同时集聚河南省农业博物馆、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向东南方向延展科技服务、科技文化轴线,链接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农谷的门户片区;向北延展形成公共服务轴线,链接北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集聚管委会、智慧大脑、学术交流和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打造有温度的城市空间。根据中原农谷功能布局和产业特点,控制路网密度,约束建筑高度,构建高密度、功能混合、适宜步行的开放性街道空间,在环凤湖三条放射轴线等特定区域规划建设高层建筑,集中承载科技服务、中央商务、金融服务、企业总部等功能,精心设计建筑顶部,优化美化建筑第五立面,构建整体和谐统一的城市空间界面,让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

(四)营造多元活力交往空间。 增加多种类型的配套服务空间,提升科技研发片区的交往密度。鼓励小型化、广覆盖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利用商业空间广泛植入咖啡馆、健身馆、24小时公共活动集聚区等各类休闲交往设施,匹配创新人群的工作需求。提升土地混合使用 ,提倡用地功能兼容,地块业态复合开发,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创新土地利用分类管理模式,探索弹性可控的混合用地供给机制,在保证各类用地供给均衡的基础上提升现有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兼容性。

(五)塑造特色鲜明的建筑风貌。 塑造兼具中原传统建筑韵味和现代建筑审美的建筑风格,形成“中原风、国际范”的总体风貌基调。在吸收传统建筑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简洁雅致、多元包容的现代化建筑特征,营造多样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间环境。河南省农业博物馆 、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等重大标志性建筑应充分彰显中原风范和时代特色。建筑色彩与周边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第六章 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促进乡村振兴

一、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按照生产高效、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原则,统筹安排农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类土地整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完成,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一)积极推进农用地整治。优化耕地布局,不断提升耕地的集中连片度。逐步将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内的零星村庄居民点用地、低效工业用地和其他废弃地进行整治、复垦,规划期内通过村庄居民点整治、工矿用地整治和其他未利用用地的整治增加耕地1874.17公顷,项目建设占用耕地1030.39公顷,净增耕地843.78公顷,占现状耕地总面积的5.12%。

(二)稳步开展建设用地整治。 重点实施搬迁撤并类村庄、“空心村”、低效工业企业用地、闲散地整治,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优化用地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期内完成建设用地整治1729.9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整治1629.3公顷,低效工业用地整治27.0公顷,闲散地整治73.6公顷。建设用地整治后进行耕地复垦。

二、加快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逐步将区内划定的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提质改造,到规划期末,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不少于19.5万亩。

(一)加强农田设施配套。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气象综合配套,结合实际配套建设适宜的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加强水土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灌溉、农事决策效率,充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防灾减灾要求,不断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根基,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着力提升耕地地力。 坚持“用养结合”理念, 通过综合性的地力提升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单产水平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深耕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实施土壤改良、障碍土层改良和土壤培肥等工程,因地制宜推广“三土三方”技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实现土壤耕层达到 2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6g/kg,土壤pH值保持在6.0—7.5,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等以上。

(三)严格工程质量管控。 坚持高起点设计,以打造“全国种业研发创新基地”为定位,对照“六化”标准,突出“五网”融合,实地勘测、摸清底数,实现 工程建设的合理性、实用性、融合性和先进性。坚持高水平施工,以国有平台公司为代建主体,依规选择水平高、实力强的施工单位,推进工程高标准建设。开展高质量监管,逐步完善“监理 ”的工作机制, 压实监理的主要监管责任,贯通“纪检 审计”协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群众监督作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全方位监督,打造优质样板工程。

(四)强化工程建后管护。坚持建管并重,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制度,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 探索建立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护的“自管模式”、“村集体 农民用水协会”落实管护工作的“共管模式”以及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开展专业化管护的“托管模式”。 明确管护经费标准及来源,探索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商业保险介入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建立激励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依托中原农谷建设,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村集体 农户”“研究机构 国资 政府”“平台公司 国资 企业”等运营管护模式,充分发挥技术、资金和专业化运营的优势,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确保设施持续发挥效益。

三、分类引导村庄建设

综合分析村庄区位、人口、经济、土地、设施、特色资源等因素,结合各方意愿、法规政策等要求,综合确定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内城郊融合类村庄32个、集聚提升类村庄7个、特色保护类村庄6个、搬迁撤并类村庄29个、整治改善类村庄57 个(整治改善一类村庄12个,整治改善二类村庄 45个)。

分类引导村庄建设。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集聚提升类村庄推进乡村人口有序集中,优先发展产业和设施配建,形成乡村产业核心和服务节点;特色保护类村庄着力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挖掘与展示,并针对性的补充完善相关设施,建设特色旅游村;整治改善类村庄应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保持村庄环境整洁卫生,利用各村优势,发展特色精品村落;搬迁撤并类村庄有序进行迁移撤并,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发展现代农业。

四、促进特色乡村振兴

(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按照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的思路,以“村内村外一体规划”为方向,村内以实施“三通一规范”工程为抓手, 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示范创建参与度。村外以高标农田建设为载体,整合 农业、水利、交通等项目资源,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乡村建设多项重点工作,拓展农田承载功能,丰富乡村建设载体,绘就“村在田里、田在村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旅融合发展、农村电商等为抓手,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以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主攻方向, 重点培育和建设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发展农业生态功能,提升农业的环保价值,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高三产融合层次;重视农业文化休闲功能,结合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农园、田园养老等旅游模式,提高农业产业资源附加值。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创业园等,打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发挥在农业生产、产业融合、改革示范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实现农业由单一种养向三产融合发展跨越。

(三) 以“乡村 ”为重点 ,构建特色乡村发展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将乡村发展与“中原农谷”建设有效结合,综合考虑区位特点、产业基础、村容村貌等因素 ,按照可示范、可推广的要求,推动“一环十二点”产村融合 发展,构建“一镇(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新格局 。依托黄河滩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林果产业基础,利用现状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精品民宿、乡村创意工坊、民俗体验、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盐店庄村、李涛庄村和老庄村。依托靠近农谷科研核心和试验田优势,建设农科院落,重点建设大师居所、种子试验室、培育工坊、试验示范大田等,主要包括新阳村、口里村、祝楼村、马铁庄村和师庄村。康养村落依托村庄自然基底和文化要素,发展田园养老,重点利用存量用地建设乡村养老设施、健身步道、疗养院、书院、我家菜园等设施,主要包括香时庄村、南香山村和小赵庄村。

第七章  构建绿色智慧  安全韧性的基础支撑体系

一、完善城市基础公服体系

(一)构建舒适宜居生活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下沉,建立15分钟步行全覆盖、全年龄友好、全社会共享的社区生活网络,突出功能复合,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生活服务,配备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突出社区生活圈的差异性,满足多样化的人群需求,重点应对高层次专家型人群、青年人群、外来流动性人群等。增强生活圈的防灾防疫作用,以生活圈为基本的健康安全单元,增加生活圈避难建筑、应急棚等物资储备、防疫医疗器械等设施配置。至2035年,实现城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低于6.0平方米/人。

(二)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改善居住环境,加大人才吸引,积极完善蓝绿空间,补充公园绿地,构建水绿共生的蓝线网络,打造生态宜 人的居住环境。聚焦青年发展的“难点、热点、痛点、堵点”,围绕青年生活、社交、就业、消费需求,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优先保障青年住房,不断推进时尚消费、青年文创、主题教育、社区邻里等配套服务建设。加强社交互动、文化休闲等场所营造,建设青年乐居家园,以“友好之城”待“有为青年”,主动回应青年的期盼,为广大青年打造蓬勃发展的乐业之城、活力澎湃的创新之城、幸福和谐的宜居之城、阳光时尚的悦享之城、开放包容的有为之城 ,提高城市对青年人才发展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凝聚力。

二、强化综合交通支撑能力

巩固提升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对外交通的连接。重点增强与郑州、新乡的南北向交通联系,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为主体,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运行高效的现代化复合型交通网络,支撑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轨道交通发展。形成2条高铁 (京广高铁、济郑高铁) 、1条轨道交通快线融合贯通的多模式、多层次、高 时效的轨道交通网络。重点推进龙凤大桥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加快解决线路规划依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强化济郑高铁新乡南站周边集疏运网络建设,实现站点和城区功能融合。

(二)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沿黄高速、郑辉高速、郑新高速建设,形成一横(沿黄高速)三纵(京港澳高速、郑辉高速、郑新高速)一联(晋新高速)的高速公路框架。

(三)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建设。优化调整国道环绕城区的路网结构, 推进G327改线外迁项目 ,加快和平大道南延工程建设,推动S101市政化改建工程,推动X037等级提升建设标准。

(四)推进区域跨河通道建设。在现状3条跨河通道(郑州黄河大桥、郑新黄河大桥、刘江黄河大桥)基础上, 新增郑辉高速、郑新高速 、郑新快速路3条跨河通道。

(五)优化提升城乡路网体系。 构建农谷核心区“七纵八横”交通网络,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七纵”(南北向): 西环路(G327改线)、农谷大道(祁连山路)、S101、太行山 大道、郑新大道西线(嵩山大道)、神农山路、云梦山路。“八横”(东西向):北环路、辽河路、永定河路、黄河路、滨湖大道、平原大道、长江大道、幸福大道。围绕“ 美丽农村 路”建设,改造提升 通村公路,加强乡村振兴路、旅游路建设。

三、提高市政设施服务水平

(一)建设节水型城市。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压减压采地下水,逐步关停工业地下水自备井,统筹考虑城区和周边乡镇用水,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到规划期末,实现用水全覆盖,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鼓励再生水回用。供水水源优先选用优质稳定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远期选用黄河地表水水源。预测中心城区规划期内最高日用水量24万立方米,规划扩建丽华水厂,设计规模达到20万t/ d。规划在黄河路以南中州大道以东地区新增供水厂,设计规模4.5万t/d。考虑城市供水管网经济技术运行的可实施性,尽量保留现状管网,城区内供水管网应互连互通,合理成环,提高供水安全性,在外围乡镇区域规划新增祝楼水厂和桥北水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强化农业节水用肥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到规划期末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5左右。

(二)完善雨污分流排水。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截污和治污相协调原则,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再生回用。到规划期末,实现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再生水回用率不低于4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预测规划期内中心城区最高日污水量16.7万立方米,祝楼乡政府驻地及周边村庄的污水汇入中心城区在天然污水处理厂一体化处理,农谷北部组团污水纳入师寨镇一体化处理。规划新建物流商贸区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3万t/d,再生水规模1.3万立方米/日,规划新建桥北乡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5万t/d,尾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完善污水管网,避免出现污水收集盲区,重视社区、小区支管与主干管的整体规划设计。雨水排放充分考虑地形地势、河流水系以及现状排水系统的建设情况,结合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水体利用等布置雨水管渠。根据出水口形式的不同,雨水系统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排水。分散式排水按照规划的河渠位置和现状地势,通过重力自流分段就近排入水体。集中式排水按照汇水区域面积、路网、河渠等因素设置雨水分区,各分区雨水由主干管汇集,再由雨水泵站排入水体。

(三)推行全域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强化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建设效果。发挥湖泊、坑塘、洼地的雨水调蓄、净化作用,结合现状自然水体,建设兼具景观与雨水消纳功能的排雨系统。依据地形地势建设下凹式绿地,建设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消减降雨峰值和减轻地表径流污染。中心城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宜采用2—5年,行政中心、科研总部、展示交流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和商业聚集区等重要地区宜采用5—10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宜取20—30年,内涝防治重现期宜取30—50年。

(四)保障城市供电安全。采用220/110/10/0.38kV电压序列,现有的35kV电压等级限制发展,逐步取消。预测农谷核心区日最大用电负荷为60万k W ,年用电量为30亿kwh。规划保留现状220kV变电站1座(浪沙变),110kV变电站6座(博浪变、工业变、金沙变、稻香变、格瑞恩变、大桥变),规划新增学院变110kV和商业变110kV变电站,终期规模均按3×50MVA考虑。中心城区的变电站原则上采用全户内式变电站,城区外围和各类园区的变电站可采用半户内或全户外式变电站,均按无人值班建设。中压配电网主干线宜按规划要求一次建成,开关站、配电室宜采用“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尽量布置在用电负荷中心。高压线路以采用架空线路为主,220kV线路沿城区外围布置,走廊宽度按30—40m预留,110kV线路沿主次干道布置,走廊宽度按15—25m预留。

(五)保障城市通信畅通高效。规划建设1处综合通信局,城区内通信、互联网、电视及其它弱电线路实现暗埋铺设。在主次干道上铺设综合弱电线路共用管道,管孔数量按能满足各类公用信息网和各类专用信息网及其发展的需要设置。规划建设1座邮政中心局,与综合通信局合建,按照1.5—2.0公里服务半径的标准设置邮政所,规划邮政所4处。

(六)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推广工业企业用户利用天然气替换污染型燃料,积极发展汽车用气和燃气空调用气。到规划期末,居民生活天然气气化率达到90%,预测总用气量为1.05亿立方米/年。采用中压一级天然气输配系统,保留现状平原门站,预留空间适时扩建,气源来自西气东输一线豫北支线获嘉分输站。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供热,规划期内热源以集中供热锅炉房为主,鼓励发展电能、热泵、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供热。到规划期末,预测农谷核心区热负荷约1200兆瓦,规划建设2座集中供热锅炉房,供热能力均为580兆瓦。

(七 )创建整洁、卫生、文明的城市生活环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从源头减少垃圾排放量,实行分类收集和再生循环利用。到规划期末,实现垃圾收集率100%,机械化密闭化收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形成设备先进、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规划近期生活垃圾运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远期统一运至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医疗垃圾和有毒有害工业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新建垃圾中转站20座,垃圾中转站宜和环卫停车场合建。公共厕所宜布局在城市公园广场和公共建筑附近,设置间距按照居住区不大于800米,商业等公共设施不大于500米,工业仓储区不大于1000米,规划新建公共厕所28处。

(八)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加强区域性建设、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科学评估其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期开展评估和绩效考核。开展极端天气对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安全运行的影响风险评估,科学提升城市生命线系统气象灾害防御建设标准。规范城市建成区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合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加密布设气象灾害监测及实时预警设施,建设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四、深化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一)增强核心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防洪除涝、抗震、消防、人防、农田等多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灾害隐患,建立完善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综合防灾体系、应急救护系统及应急预案,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各项资源。

(二)加强城市及滩区防洪除涝工程规划建设。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平原示范区中心城区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黄河堤防工程设防标准为超22000立方米/秒洪水位3米;马庄、双井两处控导工程设防标准为当地流量5000立方米/秒水位超高1米;堤防涵闸、防洪坝防洪标准均为22000立方米/秒洪水;天然干渠、文岩干渠及其支排在城区段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其他乡镇段为10年一遇。除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计算暴雨,推算设计流量;定期对排涝沟渠进行清淤、疏浚等;建设雨水排放暗沟,对坑塘进行清淤、挖深,理顺排水系统。

(三)提升抗震减灾能力建设。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平原示范区中心城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环境改造和新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工程中,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开敞空间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平方米,避难场所应建设必要的市政、治安和医疗救助等配套设施。中心城区避震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应小于15米,通向市内疏散场地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城市每个对外联系方向应至少拥有两条出口通道。

(四)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的要求,每个消防站的保护面积不超过7平方公里,到2035年,规划保留平原示范区现有的1座消防站 和 城区新建8座消防站,共计9座消防站,用地按不小于3300平方米预留。按照《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的要求,建成区内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的乡镇建设一级乡镇专职消防队,在桥北乡、师寨镇、韩董庄镇新建3个一级乡镇专职消防队,承担乡镇、农村火灾和预防工作,用地按不小于600平方米预留。消防设施要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 、同步改造、同步建设。

(五)重视人防工程建设。到2035年,平原示范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40万人,人员掩蔽工事按战时40%的留城人口,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到2035年,人员掩蔽工事总面积应达到16万平方米,城市重点地区及乡镇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建设人防工程,在人流集散的车站、大型商场、影剧院、旅馆、体育馆、医院、学校、重要机关等处,建设一定规模的平站结合的掩蔽工事。结合新增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在中心城区建设4处急救医院,在乡镇建设4处救护站。

(六)推进高标准农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新建水源工程,增加灌溉水源;硬化渠道工程,提高水流运输效率;建设规整田块,合理分配水源,建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高防灾能力,建立健全“ 县(区)负总责、 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工程建后管护机制,提高工程的使用寿命,强化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七)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监测网络,实现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全覆盖;突出气象预警先导性,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布设和作业装备,开展农业保险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建立农产品溯源保险业务体系;强化气候资源利用,推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立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体系。

五、推进智慧农业系统建设

(一)搭建智慧农业体系。 采用1 (物联网) 1(地理信息图) 1(服务中心) N(十大系统)模式建设信息化平台。 通过数智谷集团打造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将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上云、上链,对项目“投、融、建、运、管”各个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 “五统一”。结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区域资源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专业化分工,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利用系统思维,汇聚农资、农事、农情等 相关数据信息,运用“数据 算法 算力”,形成 中原农谷数字化智慧大脑。

(二)布局智慧农业网络空间。 基于中原农谷产业发展需求和智慧农业建设要求,重点打造“121N”的智慧农业空间网络,包括“1”个管理核、“2”个线上平台、“1”个示范基地和“N”项基础设施。

其中,1个管理核包括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过程管理中心,2个线上平台为数据存储处理中心和线上农业交易中心,1个示范基地为中原农谷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师寨镇西),N个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布局在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智慧冷链物流等区域内的数据采集器、控制阀门、摄像头、控制器等。

(三)智慧农业应用重点。借助农业遥感、卫星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信息和科技渠道,汇集耕地资源管理、环境承载力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动物卫生、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农业大数据资源,建立便捷、高效的农业全程可追溯体系。

重点建设中原农谷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智慧冷链物流园、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等。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构建面向黄淮海的“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大科学装置及应用系统。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带动省内农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重点应用在智能预警、无人化农业种植、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自动智能化管理等智慧农业技术方面。

第八章 分期建设

一、分期实施规划

立足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将规划期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分期实施。

近期:以综合服务区(晋新高速以北区域)、物流商贸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以及科研合作交流起步区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河南省农业博物馆、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中原农谷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等重点项目,近期建设总面积42.14平方公里。

中期:重点以农业高教培训区、综合服务区(晋新高速以南区域)建设为核心,中期建设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

远期:进一步完善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 各项功能,并以产业拓展为核心,远期建设面积12.26平方公里。

二、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基于近期目标和实际建设需求,近期建设项目主要分为高效能产业、高科技创新、高质量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四大类型项目。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共46个,其中高质量服务项目16 个,高科技创新项目1 7个,高效能产业项目9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4个。

专栏 2 中原农谷核心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汇总表

高质量服务项目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投资额度

(亿元)

重点建设内容

资金

来源

备注

河南省农业展览中心

300

5

河南农业历史展示、现代种业成果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等。

社会

投资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

350

5

建设生物育种创新实验室、作物表型精准鉴定设施、基因工程实验室、育种工作室和感官实验室、植物病理学实验室、智能温室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职工活动中心和宿舍等。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

神农种业

实验室

30

7

新建智能连栋温室等科研设施,在主要农作物抗性基因挖掘、基因编辑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挖掘关键基因2—3个,建立技术体系1—2个,创制新种质8份以上。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神农种业实验室牵头

河南种业

集团

——

5

主要经营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种畜禽生产;种畜禽经营;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水产苗种生产;饲料生产;饲料添加剂生产等。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0.5

项目由科技部批准建设,主要通过在种质精准评价与基因发掘、砧木接穗互作与砧木育种、种质创新与多样化品种培育、品质调控与高值利用等方向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园艺作物种源安全和乡村振兴国家重大需求,以优质、高效、多抗的新品种培育为目标,支撑我国园艺作物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

投资

——

中国农科院郑果所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

530

0.7

建设种质科研楼、日光温室、种质长期保存圃等。

社会

投资

中国农科院郑果所牵头

河南农大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

2600

1.2

建设以功能实验室配套为主的创新中心大楼、实验教学基地以及大田试验基地。

单位自筹 银行贷款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

郑州大学作物整合组学与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

600

10

建设作物整合组学研究平台,利用合成生物学重塑代谢通路,改良作物品质,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技术转化示范基地、科研实验室。

单位

自筹

郑州大学牵头

水产院水产种质资源库

50

1.1

建设种质创制实验室、特色资源活体保存区库、鱼类细胞库、试验办公用房等。

社会

投资

水产院牵头

隆平高科生物育种基地

500

1

聚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精准生物育种及植物合成生物学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建设研发楼、办公楼、生产厂房、仓库等。

社会

投资

隆平高科牵头

中原农谷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20

1

项目主要通过搭平台、组队伍、聚资源、建基地,力争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上级资金 企业自筹

——

中原农谷投资大厦

64

3.4

主要引进国内外大型种业集团,合作交流组团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发展种业总部经济。

专项债 企业自筹

——

中原农谷种业科技产业园

310

3

以“中原农谷”为依托,以小麦、玉米等种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集种子生产、良种研发、种子仓储、物流配送、农资交易、种子繁育及农业金融服务等为一体,打造种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高地为己任的综合大型农业科技产业园区。

上级资金 企业自筹

——

中原农谷高新技术产业园

1750

50

重点引进农机装备、精密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产业企业。

上级资金 企业自筹

——

平原健康谷

2500

75

建设临床医学院、人才社区、平原示范区人民医院,医美中心、口腔护理中心、精神健康理疗中心、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新乡医学院牵头

中原农谷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

0.8

围绕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功能基因挖掘、SNP标记开发和基因性状集成创新、优异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生物安全防控与生物技术法规科学、种子与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以及智慧农业系统构建等6大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分期分阶段建设12个专业化实验室。

社会

投资

——

高科技创新项目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投资额度

(亿元)

重点建设内容

资金

来源

备注

现代生物育种产业技术研究院

200

0.2

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和仓储、办公及实验室等。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河南师范大学牵头

河南省植物新品种选育创新产业园

150

5.3

主要建设植物新品种科技研发基地、花木种植交易基地和综合服务中心

社会

投资

育林

控股

牵头

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10

0.8

主要建设低温库、冷藏库、培养室等保存评价设施,购置物联网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和试验仪器设备以及田间工程,通过种子、组培苗、休眠芽、花粉、菌种、核酸等方式,进行粮食作物、重要经济作物和近缘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异位保存。

上级

资金

——

牧原育种

测定中心

300

7

建设种猪测定区及对应研发实验中心,配套建设种猪繁育中心等。

社会

投资

牧原

牵头

鼎元种牛

育种中心

200

0.7

建设存栏300头规模种公牛站,包括现代化养殖场和办公研发场所等。

社会

投资

鼎元

牵头

先正达夏玉米研究中心

533

0.5

建设夏玉米研发中心,开展种质资源鉴定与表型数据收集、自交系选育、病虫抗性综合评定与筛选、新品种鉴定与展示等实验。

社会

投资

先正达牵头

中原农谷大数据中心 (农谷大脑)

100

2

智慧展示中心、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等。

上级

资金

——

种业大数据平台

——

0.8

指导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

上级资金 社会投资

——

平原实验室

100

20

总部设立在新乡平原科教城“科技创新港”,由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等单位联合新乡市人民政府共同筹建设立。

上级资金 社会投资

——

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

300

5

国际种业会议中心、会议服务中心、国际种业高端论坛等。

社会

投资

——

河南省农业博物馆

200

5

农耕文明展示馆、现代种子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及样本存放和展示等。

省级基建资金

——

粮食科技

小镇

1000

5

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应用法律咨询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综合培育中心及粮食企业成长服务平台等。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

中心

500

2.8

主要建设基础前沿研究中心、科教中心等。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牵头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科技创新集成区

600

5

建设“三平台两院一基地”: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粮食储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产业技术研究院、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粮食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基地。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河南工业大学牵头

现代农业

气象科技

产业园

330

15

农业气象研发中心、农业气象仪器设备生产区、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生产区、气候小镇等。

单位

自筹

气象部门牵头

中原农谷

粮食和物

资储备省

级示范中心

100

15

20万吨仓储、1万平方米应急物资储备库、 “4大平台”(粮食产业科研教学平台、农产品仓储交易平台、质量检测平台、智能化管理平台)。

上级资金 单位自筹

——

中原农谷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500

1.5

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双向物流“最后一公里”。

上级资金 社会投资

——

高效能产业项目

项目名称

占地面积

(亩)

投资额度

(亿元)

重点建设内容

资金

来源

备注

信基供应链产业园

435

30

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一座百万吨冷库。项目全部达产后,年销售额预计可达1000 —1500亿元人民币。

社会

投资

信基

牵头

丰树现代仓储中心

382

16.5

主要建设包括高端仓储设施、冷链仓储、电商仓储等现代综合仓储中心。

社会

投资

丰树

牵头

盛润—现代供应链基地

285

11.6

建设消费电子及家用电器的仓储基地。

社会

投资

盛润—现代

牵头

区域性仓储物流园及种子加工服务平台

80

1.9

建设公共性种子加工车间、种子仓库、常温库、低温库及区域性仓储物流园等设施,配套建设停车场、展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专项债 财政资金

——

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

1000

0.1

完善基地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等,配套必要的农机具和仪器设备,展示高产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水肥高效利用、管理智能化等技术,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综合应用。

上级

资金

——

千味央厨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建设项目

(三期)

230

5

续建厂房3万平方米,建设生产车间、立体冷库及附属设施。

社会

投资

千味央厨牵头

中农发国家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6000

1.5

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仓储中心、核心种源繁育基地等。

社会

投资

中农发牵头

河南大学

作物种质

资源创新

试验基地

527

0.1

建设作物田间高通量表型平台、作物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等。

社会

投资

河南大学牵头

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

108900

4.46

推进田块整理、地力培肥,建设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智慧农业信息化工程及其他工程。

专项债

——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名称

长度

(公里)

投资额度

(亿元)

重点建设内容

资金

来源

备注

郑新高速 (龙凤大道)

18

95

位于S101和G107复线之间,初步拟定方案路线起点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终点位于平原示范区。路线全长约18公里。其中郑州境7.5公里,新乡境10.5公里。

上级资金 财政资金


农谷大道

3

(近期)

1.62(近期)

按照市政道路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农谷 大道。规划从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地起,经蒙城村西、丰树产业园、黄河大堤,向南经葛韩庄村西,上穿滩公路,向东到张双井村东,再向北止于黄河大堤,总长约50公里。 近期实施段为滨湖大道西延至黄河大道,长度约3公里。

财政

资金


滨湖大道

西延

3.6

2.16

按照市政道路建设标准,规划建设滨湖大道西延,规划从S101起,经育种中心科研设施区,止于育种中心田间试验区。

财政

资金


文岩渠景观提升

5

0.2

针对S101 以西、滨湖大道西延以北区域内的文岩渠进行景观化改造提升。

财政

资金


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

一、政策保障体系

(一)强化用地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项目用地,开辟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等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确保项目用地所需新增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二)强化科技要素支撑。鼓励农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积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转化。搭建科研单位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体系。以市场机制牵动,以技术服务为支撑,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核心区科技创新成果实用化。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每年成建制引进1—2家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中原农谷 核心区(平原示范区)设立重大研发机构,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重大科技攻关及成果产业化。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中原农谷投资基金,引入省内外优秀天使风投创投机构,打造专业化的基金招商队伍。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直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信贷等各类金融资源,导入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动农谷优质企业申报纳入省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备投企业库,加强与基金机构、金融机构高效对接,提升企业规范化治理水平。积极引进证券、保险、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落地,建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为补充,各类金融机构互相并存、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为中原农谷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四)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制定核心区人才引进专项政策,重点引进技术型、管理型、创新型人才,提供配套政策,有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创造力。借助核心区科研院校本身的人才资源,注重实践培养,不断注入科研活力,打造核心区建设经营的核心力量。

二、规划实施措施

(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协调好与周边已建区域的关系,综合利用已有建设基础,充分考虑核心区近期建设项目落位的迫切性,同时兼顾为中远期规划预留一定弹性用地,以适应将来核心区的发展建设。加强用地管理与控制,推进核心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发挥集聚效应,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率。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科研机构、实验室、合作平台等核心功能板块,积极整合提升已有公共服务资源,为入驻的科研机构及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居住、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休闲等综合服务,实现产城人良性互动。积极探索科技设施、实验室、会议室等配套设施共享机制,吸引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落户。以现代农业服务业为核心,实现金融融资、农业信息、成果转化、法律咨询、会议会展等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三)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核心区科研产业、现代农业服务、冷链物流、智慧农旅等领域的运用为主线,搭建智慧网络平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平台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核心区提供更和谐高效的运行动力。

(四)推介核心建设项目。加大中原农谷核心区(平原示范区)宣传力度,与各大主流媒介开展深度合作,宣传优势利好及政策福利等。顺应产业成长周期性与阶段性,制定项目合理分期策略,结合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创意性、引爆性项目的先后推出,快速树立核心区农业博览、农业研发等功能形象,实现吸引人气、汇聚优势、回笼资金等阶段性发展目标。


相关阅读:

政策解读: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

图解丨中原农谷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35年)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