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办[2006]87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金三角烟叶现代园区建设的意见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0611-00068
  • 信息分类:市政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06-11-09 07:43
  • 名 称 :许政办[2006]87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金三角烟叶现代园区建设的意见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政办[2006]87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金三角烟叶现代园区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稳定烟叶生产规模,提高烟叶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许昌烟叶品牌,促进全市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市烟叶生产基本情况

     

      许昌是我国烤烟生产的发祥地和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原许昌地区常年种烟100多万亩,年收购烟叶200多万担,最高年份收购量占河南的94.6%,占全国的1/3强。90年代中期以后,种烟规模持续下滑,烟叶质量特色逐步退化。“九五”到“十五”期间,烟叶累计种植面积由151.8万亩减少到不足83万亩,烟叶收购由277万担锐减到152.9万担,下降幅度分别为45.3%和44.8%。

     

      当前我市烟叶生产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五低:一是种植集中度低。2005年全市11.76万亩烟田分布在52个乡(镇)、707个村,28547个种烟农户中种烟5亩以下的占种烟总农户的80.2%。二是土壤供肥能力低。受土地资源等因素制约,烟农不断提高复种指数,烟田套作、连作普遍,加上有机肥用量不足,烟株营养失衡,烟叶“浓香型”特色淡化。三是扶持投入水平低。2005年亩均投入150元,仅占亩均生产成本(含劳动用工)的25%。四是技术推广到位率低。没有把关键技术真正落实到位。五是抗风险能力低。2000年—2003年,因病毒病、雹灾、风灾等因素造成烟叶减产40万担,占总产量的25%。

    二、“金三角”烟叶生产现状

     

       “金三角”位于襄城县东北、禹州市东南、许昌县西南交界处的种烟区(以下简称“园区”),包括汾陈、王洛、双庙、颍阳、十里铺、范坡、椹涧、榆林等8个乡(镇),现有耕地51.3万亩,其中46.3万亩适宜种烟,按照隔年轮作制,年最大可种烟面积为23万亩左右。园区内现设置18个标准化烟站,库房面积2.48万平方米,可满足16万亩烟田收购;现有标准化炕房2.09万座,可满足10万亩烟叶烘烤;现有机井5345眼,可有效灌溉25.6万亩农田;现有烟用农机总动力26万千瓦,基本满足46万亩农田机械化耕耙、排灌等需要。园区烟叶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示范推广了新品种栽培、集约化育苗、平衡施肥、成熟采收与科学烘烤等先进技术。2005年,园区种烟8.65万亩,占全市种烟面积的73.5%;收购22.6万担,占全市收购量的69.6%;亩均单产130公斤,上中等比例达90%;园区内烟农人均种烟产值1761元(含补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4%;烟叶农特税2375万元,占该区财政收入的55%,最高的乡(镇)占到81.6%。 2006年,园区种烟10.19万亩,占全市种烟面积的75.5%,种烟5亩以上农户6338户,占全市5亩以上种烟农户的83%。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优化布局、突出特色、主攻质量、培育品牌”的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分步实施。以种植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以基本烟田保护和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单产、改进品质、满足需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的目的。

     

      (二)发展目标

     

      2006年打好基础,3年内初见成效。2010年建立基本烟田保护区30万亩,年种植烟叶15万亩,生产优质烟叶40万担。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信息化操作、标准化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搞好基本烟田规划,实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按照轮作要求,搞好基本烟田规划,轮作烟田面积达到种烟总面积的50%以上;基本烟田全部进行GPS定位,插标定界,建立档案。

     

      实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一是禁止随意变动基本烟田保护区范围,严禁破坏烟田基础设施;二是禁止在保护区内挖沙、取土及其它破坏基本烟田的行为;三是建立以烟叶为主的耕作制度,因地制宜,采取“烟叶—小麦—红薯—烟叶”、“烟叶—油菜(大麦或小麦)—红薯—绿肥(油菜、紫云英等)—烟叶”或“烟叶—小麦—玉米(或豆类、谷子)—小麦—红薯—烟叶”等轮作方式,确保烟田轮作至少达到2—3年一次;四是加大基本烟田土壤改良力度,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绿肥掩青、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五是禁止使用“三高”农药,控制含氯肥料的使用,科学使用农膜,保持基本烟田的持续利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烟叶生产条件。集中财力搞好园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机井、沟渠和移动灌溉设备等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基本烟田灌排需要;二是搞好密集型烤房、半密集型炕房建设,保证90%烟叶实现集约化烘烤;三是大力推行烟用农机具,逐步实现烟叶生产半机械化、机械化作业,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四是搞好标准化烟站建设,优化烟站资源配置,满足烟叶生产、收购需求。

     

      (三)搞好试点,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从2006年开始,园区所在3个县(市)至少搞一个500亩以上的烟叶生产现代化试点,努力实现“五化”。一是烟叶生产专业化。烟叶种植面积要占种植业总面积的80%以上,成为农户主要经营项目和经济来源。二是烟叶经营产业化。培植发展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农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及植保专业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户达到90%以上。三是生产技术科学化。漂浮育苗、平衡施肥、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集约化烘烤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良种覆盖率、烟田排灌率、平衡施肥率、集约化育苗率和集约化烘烤率均达到100%。四是生产过程机械化。主要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五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化。肥料、农药、农膜、农作物秸秆等科学利用率达到90%,旱涝保收烟田达到100%。到2010年,园区内50%烟田达到现代化试点水平。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烟叶质量水平。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研机制,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智力资源,协作攻关。以“选好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加留叶”等技术措施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配套,逐步建立许昌 “浓香型”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网络。进一步充实市、县、乡、村烟叶生产技术推广队伍,市有烟叶技术推广中心,县有推广站,乡有技术能手,村有群众信服的技术带头人,每块烟田有技术服务责任人。二是实行承包制。实行定人员、定项目、定地点、定指标、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做到技术服务到田、烘烤指导到炕、预检把关到户。三是完善培训制度。对种烟5亩以上的烟农建立档案,定期培训;培养种烟30亩以上的农户,使其成为“职业烟农”。到“十一五”末,每300~400亩烟田有1名烟技员,“职业烟农”占20%。

     

      (五)构建现代信息网络,发展精准烟草农业。成立生产经营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收集、整理、发布有关信息,解决农村信息不灵、政策不清、技术不精等问题。尝试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L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尖端信息技术,对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病虫害流行趋势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行精准化管理,发展精准烟草农业。

     

      (六)建立合作化生产组织,提升集约化生产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农协会等多种烟叶生产合作组织,建成具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为主向资产、资本联结为主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烟农的组织化程度。稳定烟农队伍,优化烟农结构,凡因种种原因无力或不愿意参与开发的,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使土地向种烟能手集中。重点培养5亩以上适度规模的种烟大户,鼓励社会各界人员和烟草系统干部职工创办烟叶农场。到“十一五”末,力争园区内5亩以上种烟户占50%以上,种烟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60%以上。

     

      (七)完善生产保障机制,提高烟叶生产效益。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形成以烟草商业部门投入为引导,卷烟工业、地方政府、烟农等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一是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可能多从烟叶特产税中抽取资金,反哺烟叶生产。二是烟草公司要制定园区建设资金投入计划,年投入资金要占当年烟叶生产扶持资金总额的80%以上。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关农业开发项目尽量向园区投放,力争2-3年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到位。四是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吸引卷烟企业在园区投资建立基地。五是探索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引入烟叶商业保险,对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烟农给予适当补助,减少种烟的风险与损失。

     

      (八)依托“金三角”园区建设,打造许昌烟叶品牌。“浓香型”是我市烟叶的质量特色。因此,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工补农、工商互动的联结机制,促进重点卷烟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增加调拨数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实现全市90%以上烟叶基地化生产的目标,并跻进10多个骨干企业,10多个骨干品牌的叶组配方。同时,实施烟叶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把园区烟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对烟叶生产收购调拨等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成立市级烟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定期对烟叶质量进行监测。建立健全烟叶产品质量追溯、认证、标识和公示制度。实施“无公害烟叶生产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无公害烟叶、绿色烟叶和有机烟叶认证,提高许昌烟叶的市场竞争力,打造许昌烟叶品牌。

     

      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真抓实干,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推动许昌烟叶生产健康发展。

     

     

     

     

    二○○六年八月四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