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篇)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0611-00001
  • 信息分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策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06-11-24 05:08
  • 名 称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篇)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篇)

    第二篇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工业发展实现“两个突出”、“三个转变”,即:突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提升培育企业品牌成长能力;产业发展模式由基地向集群转变,产业空间布局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企业增长方式由依靠传统资源向依托技术创新转变。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为带动力量、以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四章 做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

     

    以许继高科技电气城为依托,强化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建设,实施“以城促园,以园引资,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优势”的发展战略。

    依托许继集团、阳光集团、森源电气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势,以电力装备制造为基础,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力装备、成套工程设备、环保产品、民用机电产品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引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与信息产业链条配套的新兴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及企业集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聚集。推动以电力电子系统为核心,以工业电子为主体的应用导向型产业格局的纵向延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强化高新技术的辐射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应用软件、工业控制装备和系统、轻工电子、机床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型电子产品的横向发展,形成“一纵一横”的信息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产业园,提升园区产业聚集能力。把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国电力电子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检测、销售、服务和培训的基地。

     

    第五章 巩固三大工业基地

     

    烟草工业基地。以许昌卷烟总厂为发展核心,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一名一大”,即:培育“帝豪”为全国名牌,“金许昌”成为百万箱大牌,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推动企业积极整合烟草工业资源,运用资本运作方式,实施跨省区资产重组,建成全国较大的烟草集团;依托许昌卷烟总厂,建成烟草薄片生产线;进一步提高我市烟叶生产、复烤、烟机制造、卷烟、科研教育为一体的全国性烟草工业基地地位。到2010年卷烟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万箱。

    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鼓励黄河集团进行战略创新,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以人造金刚石为主业,延长产品加工链条,发展上游和下游产品,研制开发大规格金刚石及民用金刚石制品,锻造金刚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世界最强的金刚石及其制品生产基地,实现金刚石单晶及制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首位。到2010年实现金刚石单晶产量30亿克拉,各类金刚石制品产量20亿件(套)。

    发制品生产基地。以瑞贝卡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争创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体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发制品聚集生产;充分发挥发制品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企业发展行为,促进企业联盟发展,建设有序、公平竞争的良性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能力,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 培育六大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抓住河南省建设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许昌等五大产业密集区的机遇,推动战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增强食品工业竞争力。拉长大豆精深加工、小麦精深加工、肉蔬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加快许昌县腐竹生产、长葛蜂产品加工、禹州红薯“三粉”加工、开发区生物保健食品生产、许昌县食用菌生产加工五大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重点支持众品公司、山花公司、湖雪公司等一批食品企业快速发展,推进食品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食品质量优质化。推动食品工业由产量优势向“品牌加规模”优势转化,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转化,由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形成高附加值基础上的规模效益。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充分发掘我市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优势,积极进行产业整合与资本运营,培育行业龙头,形成产业集中优势,紧紧围绕卡车、传动轴、万向节、汽车玻璃、车轮五大产品规模和质量的提升,实现卡车上目录,传动轴、万向节出国门,车轮、汽车玻璃进整车厂。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五大产品集群建设:加快轻卡、中卡汽车、低速汽车、三轮汽车、专用汽车等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传动轴产品集群建设;加快万向节总成系列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玻璃产品集群建设;加快汽车车轮产品集群建设。从而推动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整体上规模,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生产基地。

    造纸业。依托一林纸业、宏腾纸业、宏伟纸业、飞达集团四家造纸企业,做好三个强化、三个提升:强化项目带动,提升骨干企业实力;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建设,提升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清洁生产。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打造河南省最大造纸集团;通过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力争成为河南省造纸工业排头兵。到2010年造纸企业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

    纺织服饰业。做好四个强化: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强化结构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强化扶优扶强,培植企业集团;强化产业聚集,打造纺织强市。立足我市纺织企业现有基础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淘汰现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大力发展棉纺织业,突出发展儿童服饰业,适度发展印染业,逐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塑造行业品牌和市场品牌。重点支持骆驼鞋业、豫中纺织、裕丰纺织、花都纺织等一批骨干纺织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施强强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强化竞争能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基地。

    能源工业。以循环经济效应为基础,重点支持禹州、襄城两地的煤炭资源整合;以建设全省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为发展目标,以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为主攻方向,建成东城区热电厂、禹州电厂二期两大电源工程,推进首山一矿、泉店煤矿等六大百万吨级煤炭矿井建设,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争取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到“十一五”末,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以上,总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

        建材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卫生陶瓷、铝型材、水泥等优势建材业。以长葛、禹州卫生陶瓷生产基地为依托,鼓励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档卫生洁具和高档建筑陶瓷。加大新型建材的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鼓励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产业聚集区发展新型铝型材;整合水泥生产资源,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水泥企业,重点支持中锦水泥、老牌水泥等企业加快发展。

    第七章 壮大强势产业集群

     

        注重核心能力培育,发挥重点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辐射功能强、综合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实行动态管理,筛选一批重点企业,按照《关于加快重点企业发展的意见》,集中加以扶持,努力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超五十亿、超百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在省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专栏3  “136”工业体系

    名称

    销售收入(亿元)

    平均增长%

    2005年实际

    2010年目标

    电力电子产业

    63

    150

    20

    烟草工业

    54.4

    133

    20

    金刚石及制品生产

    30.25

    102

    28

    发制品生产

    23.7

    60

    18

    食品工业

    107

    400

    25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45

    210

    36

    造纸业

    15.2

    143

    56

    纺织服饰业

    42.1

    180

    34

    能源工业

    60

    137

    18

    建材业

    42.4

    105

    20

    合计

    483.05

    1620

    27.3

    “136”工业体系。是指通过发展壮大“一园”(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三基地”(烟草工业基地、金刚石生产基地、发制品生产基地),“六大优势产业”(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造纸工业、纺织服饰业、能源工业、建材业),形成高新技术纵向辐射,先进制造业横向拓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约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

    “136”工业体系重大项目:“十一五”期间,“136”工业体系计划安排3000万以上的重大项目213个,计划总投资595亿元。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壮大工业园区规模,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以形成规模效益、建立产业共生机制、实现产业集约发展为目标,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工业架构。壮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许昌县尚集民营工业园、许昌县邓庄食品工业区、禹州钧(陶)瓷工业区、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区、鄢陵马栏棉短绒加工区、襄城焦化工业区等聚集区规模。按照带状城市发展总体要求,充分发挥107国道、清潩河的贯穿连接作用,促进主要工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对各地已经形成的相对集中的纺织、造纸、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发制品、精细化工、陶瓷等特色经济集聚带,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发展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发挥块状经济的资源、区位、技术、人才等优势,使其地域性和规模性更加突出,实现特色产业因势而立、因势而强的新跨越,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充分发掘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我市劳动力相对富余、成本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人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强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提高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质量认证认可,强化计量技术基础,努力提高我市电力装备、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新创中国名牌产品6个,河南名牌产品40个,10种(类)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全市7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