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2006〕7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通知》(豫政〔2005〕55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豫政〔2006〕3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我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市率先成为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的节约型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13项目标:
(一)节能目标
—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
—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实现节能65%,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实现节能50%;
—城镇新建建筑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率达到100%,既有建筑集中供热改造分户计量率50%;
—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0万户;
(二)节水目标
—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比2005年下降35%;
—全市节水灌区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
—农业实施节水面积达到230万亩;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
(三)节材目标
—新型建筑材料产量占建筑材料比例提高到6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比例65%以上;
—全市水泥散装率达到40%以上;
(四)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提高到9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
三、实施“125”战略
“125”战略,即提高一种能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两个体系—政策机制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围绕五个重点领域—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再利用和综合利用领域。
(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不断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两个体系
1.政策机制服务体系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原则,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价格改革,鼓励市场竞争,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的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制定有关建筑节能方面的财税支持政策。
2.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孵化和培育,构筑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技术转化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资源节约专业服务队伍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三)围绕五个重点领域
1.节能领域
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贯彻实施有关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积极做好太阳能利用和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倡科学用电、节约用电、节约用煤、节约用油。
2.节水领域
大力支持和推广节水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实施工业节水;充分利用水价机制,提高用水效率;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最大限度降低管网漏失率;提高中水回用率;大力实施节水灌溉。
3.节材领域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禁止过度包装,加大发展散装水泥力度;大力推广以塑钢等新型复合材料代替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4.节地领域
严格耕地保护,推进集约用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按照《河南省部分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和《十七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试行)》的要求,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用地标准,修订和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分期分批限制或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并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
5.资源综合利用
以粉煤灰、煤矸石、废水、废渣为重点,在化工、造纸、食品、建材、热电、矿山等重点行业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和使用再生原材料。以废旧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农膜、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四、推进20项重点工程
(一)节能领域
1.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工程
继续实施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工作,并保持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城市建设中,在人口稠密地区通过热电联产的方式实现集中供暖。热电厂利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将水加热并通过密布在城市地下的供暖管道,向用户提供集中供暖。在每个住宅区或住宅楼设立集中供暖自动控制调节中心。建设新城区热电厂工程;禹州矸石电厂工程;各县热电厂工程;市区热力管网工程。
2.余热利用工程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煤炭资源,将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用于发电,重点建设装机容量为2×0.6万千瓦的紫云燃气发电厂。以禹州中锦水泥公司为核心,通过与国外、国内装备厂家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高效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启动实施水泥余热发电项目。
3.建筑节能工程
从2006年1月1日起,市区(包括许昌县城区)新建居住建筑执行《河南省居住建筑设计标准》(DBJ41/062—2005)即节能65%的新标准;从2007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新标准。从2006年1月1日起全市城镇新建公共建筑执行建设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以点带面,逐步开展既有办公和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试点示范工作,政府机构率先实行办公和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4.绿色照明“四进工程
一是绿色照明进公共建筑。公共建筑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二是新型照明进街道。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条街道建成节能灯亮丽工程示范街;选取部分道路交通灯、公园草坪灯、体育场馆景观灯等进行新型照明方式的示范试点。三是高效照明进家庭。开展居民使用高效照明灯具推广活动。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适时适度提高电价,并对节能灯的使用给予一定补贴,促进家庭对高效照明产品的使用。四是高效照明产品进市场。对全市各个大型灯具城实施质量监测,引导高效照明产品的市场消费,限制非节能产品的市场销售。
5.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
大力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照明、采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新建建筑提倡设计坡屋面,既有建筑屋面应实行“平改坡”以利节能和推广使用太阳能。实施“1万个太阳能计划”,在庭院、广场等场所,推广使用太阳能草坪灯、景观灯。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禽粪便的集中收集、处理和利用,推广沼气使用经验,改变农村燃料结构。重点实施垃圾发电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焦炉剩余废气发电工程等。
6.政府节能示范工程
组织专家从空调采暖、照明、围护结构和管理四大耗能环节挖掘节能潜力,制定节能措施。在政府各部门推行“政府机构节能责任书”制度,明确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和责任。建立健全计量体系,实行用电分类计量,加强用能设备维护管理,定期保养清洁,更换高效照明产品等。争取通过示范,以点带面,通过政府机构的示范表率作用,引导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推动全市的节能工作,提高全市的节能水平。
(二)节水领域
7.碧水蓝天工程
充分利用阶梯水价机制,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水新设备和器具的开发利用,公共场所全部使用节水型器具,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60%以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最大限度降低管网漏失率。对城区居民用水进行一户一表改造,为逐步实施阶梯水价创造条件。大力开展节水行动,建设节水示范区,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居民小区。
8.工业节水和中水回用工程
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对高水耗、污染重的发制品、造纸、制革等行业进行进一步的整顿,要求其进入工业聚集区,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或连片治理,建立节水型工业体系;限制高水耗行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许昌特色的低水耗的高新科技,例如电力电子产业、卷烟产业等;建立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提高水资源的梯级利用,提高水资源的转换与使用效率。
制定中水用于工业冷却和城市水景观的发展规划,实施年度重点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项目,做好雨水利用试点工程。建立中水—发电—粉煤灰—水泥、污水—污泥—化肥(生物农药)产业链。市区污水处理厂的中水经再处理后供市东城新区热电厂,东城新区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供市水泥厂生产水泥。利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水,经泵站提升,用管道沿市内河道将水送到上游,满足市区河道景观水的要求,补充地下水源。在沿河若干用水大户附近建设6座三级水处理站,实现就近提供给中水用户不同水质的中水。
9.农业节水工程
继续围绕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和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建设,以花、菜、药种植区为载体,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以高效节水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普及地埋管道、硬化渠道和菜棚、林果微灌等节水技术。“十一五”末,实现在节水灌溉区水利用系数达到0.6,节水灌溉面达到230万亩。
(三)节材领域
10.再生纸产业园工程
依托宏伟、宏腾和飞达等企业集团,推进废纸回收利用产业加快发展,使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再生纸生产基地。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低消耗为前提,充分回收利用废纸资源,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高、中档纸和纸板,并重点开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低水耗、无污染的特种技术用纸产品。到2010年园区内造纸产量达到300万吨,年利用废纸360万吨。
11.节约木材工程
依托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销售基地长葛市石固工业区,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重点支持恒力鑫塑木有限公司利用废旧塑料和木粉混合配制生产塑木产品的异性混熔复合技术的开发,生产多种以塑代木、钢、水泥的产品。
(四)节地领域
12.土地整理工程
按照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按照“成片储备、组团开发;激活存量、刺激增量;调整结构、优化配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都市工业(创业)园模式,对城区的土地整理利用。按照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科学制定产业功能片区规划,积极倡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的“三集中”思路,打破建制镇行政区域界限,形成“数镇一区”、“数镇一带”的发展新格局。严格限制毁田烧砖,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分期分批限制或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并逐步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到2008年底,全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
(五)资源再利用和综合利用领域
13.煤炭综合利用工程
在禹州市、襄城县和许昌县区域内建设一批煤炭综合利用项目,重点组织开展劣质煤和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炭—焦炭—煤化工(电力)、矿井水—中水回用、焦炉煤气发电4条产业链的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系统优化。
14.有色金属回收园区建设工程
依托长葛大周镇丰富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规划建设有色金属制造园区,实现废旧有色金属的就地转化。重点建设的项目有长葛市天普铝业有限公司10万吨大截面特种铝型材扩建项目、长葛市海润铝业有限公司铝型材深加工项目、河南龙兴铝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铝板带箔加工项目、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不锈钢产品加工项目等。
15.全国棉短绒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培优扶强、扩大规模、拉长链条、加快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鄢陵建成全国最大的棉短绒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近期重点扶持鄢陵县万发棉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化纤粘胶短丝项目、鄢陵县万翔化纤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化纤粘胶短丝扩建项目、鄢陵县振亚棉业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棉浆粕项目、鄢陵县棉短绒市场交易中心项目。
16.低次烟叶及烟碎末综合利用工程
重点抓好许昌卷烟总厂“造纸法”烟草薄片项目建设。
17.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养殖以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依托众品公司、山花实业公司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产业链。依托许昌飞达集团,带动许昌腐竹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大豆—腐竹—腐渣—养殖—肥料—种植的资源综合利用链条。
18.发制品产业工程
重点扶持培育一家年出口额在1.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一家(龙正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一家(禹州神龙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五家,将许昌建成世界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加工集散地和产业研发中心。
19.清洁生产推广工程
大力推广瑞贝卡集团清洁生产经验,把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节约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对重污行业(如造纸、发制品、电力、印染)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重点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落后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20.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一是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通过农机具开发试验经费等财政投入引导,加快秸秆还田机具的研发生产和还田技术的推广工作。二是多种方式加工利用秸秆,谋划秸秆发电;加工环保型墙体材料、中密度板建材;利用秸秆编织草席、草帘等项目。三是秸秆用做发展食用菌生产,利用秸秆营养丰富的有机质资源,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四是秸秆养畜,对利用青贮、氨化等技术将秸秆制成饲料的企业、大户实行定额奖励,加快秸秆颗粒饲料的研制和开发。五是大力推广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秸秆—饲料—养殖—沼气—沼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链,用五年时间建成户用沼气20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0座。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五、狠抓工作落实
(一)实行目标责任制
全市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议精神,各级各部门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各级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制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专题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级各部门要带头厉行节约,在推动建设节约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要以项目建设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尤其是具有节能降耗和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投融资力度,把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列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对重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予以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积极谋划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环保、安全、能耗等技术、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工作,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三)建立节约型技术支撑体系
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技术开发。积极发展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装备。组织开发、示范和应用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支持引进国内外资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技术,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创新。
(四)形成节约型市场环境
要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政策,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外贸政策,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关部门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政策研究、基础管理、执法监督能力建设、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及宣传培训等工作。全面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对国家淘汰、限制类项目和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和水价,对超过能耗、水耗限额标准的产品实行阶梯式加价收费方式。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热电联产电厂向循环经济工业园企业直接供热供电的试点工作。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要认真贯彻执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规,严格执行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资源节约的统计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各行各业改进工作,堵塞浪费资源的漏洞。
(六)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要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资源“国情”教育。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认真开展节能评审,颁发“节能之星”标识,引导鼓励生产、消费节能产品。积极展开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以及“节能宣传月”、“节水宣传周”、“节能技术展览会”等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
(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要从硬、软件建设入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消耗的精确计量体系,改造安装计量装置,推进数据摸底统计分析工作,为许昌市实行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定额管理,建设节约型城市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