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2012]51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212-00024
  • 信息分类: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2-12-07 11:59
  • 名 称 :许政[2012]51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政[2012]51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许昌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十一五”以来,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省政府将我市列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四个试点城市之一。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具有全省先进水平、与许昌“率先崛起、富民兴许”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落实气象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近年来的气象事业发展,我市气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综合气象观测布局、预报预警平台搭建、气象科技创新、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省起步早、起点高,率先实施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将为全省乃至全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实现许昌“率先崛起、富民兴许“的重要保障全市的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城市安全、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工作,对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将为许昌实现“率先崛起“发挥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是许昌气象事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许昌气象事业正处在突破瓶颈、提升能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瞄准全国、全省先进水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发展方式从以业务现代化为主向科技、业务、服务、管理现代化并重转变,发展动力从以政府主导向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协同推进转变,发展手段从传统预报服务方式向精细化预报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模式转变,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实力,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推动许昌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四个一流”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率先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技术领先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全面提高我市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气象整体实力接近或部分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引领,率先转型发展。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更加注重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气象科技优势作用,更加注重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加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效益和规模相互统一,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合作,促进许昌气象事业科学转型发展。

    2.坚持科技先导,注重创新发展。瞄准气象科技发展前沿,立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要求,促进气象科技创新,优先解决气象业务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一支适应气象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科技为先导,促进气象事业创新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示范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超越,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气象现代化实现途径,为加快推动全省气象现代化做出贡献。

    三、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许昌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和“一流台站”建设步伐

    以项目建设带动气象现代化发展,抢抓当前中国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局关于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改善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的重要机遇,围绕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谋划和争取项目,促进许昌气象现代化水平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以许昌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许昌、长葛、禹州、鄢陵台站迁建项目和襄城台站综合改善及扩建项目建设。以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高端定位,全面打造“四个一流”气象台站,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现代化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建设

    按照我市地理环境、区域小气候特征和河流、水库分布状况,结合本地行政区划,统筹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重点加强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中小河流域洪水重点防治区气象灾害监测,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域洪水监测预警能力。增设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雷电探测、水分监测等新型现代化气象探测设施,提高综合气象探测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满足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监测和精细化天气预报预警需求。增设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设备及移动、应急观测设施,强化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保障能力。加强全市各探测站点之间高速通信网络建设,形成资料传输迅速完整、通信处理高效安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以兼顾处理车载式雷达、移动气象台和区域自动气象站高效数据的现代化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三)加强现代化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建设,提高精细化预报能力,开展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建立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服务系统、城市暴雨洪涝监测预警系统、中长期降水预报模型和水资源管理调度系统,开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多部门共享平台,开展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释用订正、气象数值模拟等。加强气候预测研究,提高洪涝及干旱预测能力。加强气象与水利、水文、国土等部门结合,建立全市流域面雨量预报技术,提高强降雨预报服务能力。加强市级应急移动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气象灾害移动应急调查系统,配备车载式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移动气象台、应急调查车,以及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卫星遥感监测等专有设备,增强气象灾害现场探测能力和应急指挥能力。

    (四)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紧密围绕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类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建设。力争利用3—5年的时间,在全市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成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能力,满足政府决策、防灾减灾、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等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五)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

    认真实施“十二五”人工影响天气建设项目,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烟草、花卉等特色农业生产,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体系建设。坚持人影作业站点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人影作业标准化炮站建设。加大装备使用率和用弹量,科学组织人工增雨(雪)作业和消雹防雹作业。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科技水平和整体效益,稳步拓展服务领域,为抗旱防雹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科学组织和高效管理,依靠高质量科研成果,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建设

    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原则,加强气象资源管理,开展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监测、预测、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强重点领域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开展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不断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覆盖面。

    (七)推进气象现代化管理与人才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气象行业管理,全面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建立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健全各项气象行政许可制度,强化气象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大力推进基层气象台站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基层气象机构,推动基层气象机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岗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优化人才引进、培养软硬环境,完善有利于气象服务、预报、观测等领域学科带头人、骨干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政策环境。加大对气象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八)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的职能和作用

    充分发挥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优势,将气象事业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十二五”规划。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和单位自筹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机构,成立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将地方气象事业相关工作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年度目标,健全管理体制,建立气象工作目标定期检查督办机制,保障现代化气象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切实把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牵头,气象与发展改革、财政、公安、规划、国土、住建、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安监、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组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

    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的立项、指导和督办,为项目实施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财政部门要做好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筹措,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规划部门要做好基层气象“一流台站”建设项目的选址及规划报批工作;国土部门要做好气象新建扩建项目用地的报批工作,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用地按划拨方式及时供应;住建、安监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及时接收当地气象台站建设项目的报建和审批等工作;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做好气象项目与农、林、水项目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公安、通信部门要实现气象信息网络与市110应急指挥中心、市公安局信息网络系统相连接,建成电视、网站、短信、无线广播、气象微博等一体化发布平台;交通、电力等部门要协助气象部门开展好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注重统筹规划,推进资源共享,共同搞好灾害监测预警、社会公共服务、经济生产保障和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项目投入

    各级政府要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保障机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气象部门要积极争取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制定相关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强化管理职能,推进综合改革

    深化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事业结构调整,推进气象业务服务组织创新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为气象现代化建设增添动力。进一步明确基层气象机构功能定位,规范基层气象事业基本构架,优化基层业务布局,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推进基层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以满足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现实需求,提升基层气象机构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推行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创新

    推行基层气象现代化先行先试工作,探索气象人才、装备建设、多元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组织有效、方向明确、全面发展、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发展的优良环境,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显著提升气象科技进步对现代气象业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加强人才制度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专业布局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创新活力激发、人力资源多元的开放型气象人才新体系。

    (五)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建设效益

    气象部门要建立科学、客观的气象现代化指标考评体系,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各县(市、区)气象现代化工作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指导各县(市、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建设列入各县(市、区)年度责任目标,适时对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确保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一二年十一月五日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