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办[2014]3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许昌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406-00016
  • 信息分类:市政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4-06-20 15:41
  • 名 称 :许政办[2014]3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许昌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政办[2014]39号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许昌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市国土资源局制定的《许昌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6月17日

    许昌市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土资源局)

    为切实做好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促进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201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4〕51号)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我市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和类型

    根据《许昌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年)》,经野外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补充及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综合分析确定,2014年全市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35处,按行政区划分布为:

    禹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97处,其中地面塌陷74处、滑坡18处、崩塌3处、潜在不稳定斜坡1处、山体裂缝1处。主要分布在禹州市鸠山镇、磨街乡、方山镇、文殊镇、神垕镇、鸿畅镇、方岗镇、梁北镇、浅井镇、苌庄乡、古城镇等11个乡镇,灾害种类主要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

    长葛市境内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分布于后河镇、坡胡镇、石固镇、增福庙乡、官亭乡、老城镇6个乡镇。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地面塌陷、崩塌等灾害。

    襄城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6处,其中地面塌陷9处、崩塌6处、滑坡1处。主要分布在湛北乡、十里铺镇、紫云镇, 灾害种类主要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

    许昌县境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5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地裂缝、河流塌岸。主要分布在灵井镇、苏桥镇、榆林乡和椹涧乡。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与防治责任单位

    2014年我市重点防范县(市、区)是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襄城县、魏都区。主要防治区和责任单位如下:

    (一)禹州市。责任单位:禹州市政府

    1、方山—鸠山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方山—鸠山地面塌陷、滑坡高易发亚区内,包括鸠山乡东部和方山镇中部,面积34.42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滑坡和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隐患点为西下庄三组塌陷、庄沟十二组塌陷、杏山坡寨滑坡、坡根滑坡和老龙窝滑坡。

    2、文殊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文殊—磨街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内,包括文殊镇葛沟、孟湾、贺庙等,面积7.46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隐患点为贺庙塌陷、陈西塌陷和彭台塌陷。

    3、磨街—神垕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磨街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和禹州市神垕地面塌陷中易发亚区内,包括磨街乡常家门、尚沟及神垕镇西南大部分地区,面积28.42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滑坡和不稳定斜坡,重点防治隐患点为白峪塌陷、边沟塌陷和张沟滑坡。

    4、鸿畅—方岗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鸿畅—方岗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内,包括鸿畅镇北部和方岗乡杨北、李庄,面积28.12 km2,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隐患点为杨北塌陷、谷家沟塌陷、粉房门新村塌陷和杜北岩溶塌陷。

    5、苌庄—浅井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苌庄—浅井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内,包括苌庄乡玩南、党沟、梨园沟和浅井乡马沟、陈硐、扒村,面积20.73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隐患点为高家门塌陷和扒村十组塌陷。

    6、鸠山滑坡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鸠山滑坡、崩塌中易发亚区内,包括大鸿寨景区及周围村庄,面积7.74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地质灾害类型均为滑坡,重点防治隐患点为大鸿寨滑坡。

    7、苌庄—浅井滑坡重点防治区。位于禹州市苌庄—浅井滑坡中易发亚区内,包括长庄乡东北部和浅井乡西北部,面积15.40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地质灾害类型均为滑坡,重点防治隐患点为磊磊石滑坡和贺家门滑坡。

    (二)长葛市。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后河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位于长葛市后河镇西北部崩塌、滑坡中易发亚区内,包括后河镇西北部冯家门、郑家门、陉山村和芝芳村,面积7.51 km2,地貌类型为山地,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重点防治隐患点为郑家门崩塌。

    (三)许昌县。责任单位:许昌县政府

    1、泉店煤矿矿区及附近村庄地面塌陷、地裂缝重点防治区。该区由于河南神火兴隆矿业有限公司泉店煤矿开采煤炭资源引发曹王村地面塌陷,威胁耕地及周围居民安全。重点防治隐患点为曹王村地面塌陷。

    2、许昌铁矿矿区及附近村庄地面塌陷、地裂缝重点防治区。该区由于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许昌铁矿采矿活动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威胁耕地及周围居民安全。重点防治隐患点为矿区范围内采矿活动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

    3、榆林乡中部颍河废弃河道周围塌岸重点防治区。该区由于人为在颍河废弃河道内挖砂,导致河岸岩土体发生裂隙,易发生河流塌岸灾害,威胁耕地及周围居民安全。

    4、椹涧乡西北颍河河流塌岸重点防治区。该区由于颍河两岸的挖砂活动,导致河岸岩土体发生裂隙,易发生河流塌岸灾害,威胁耕地及周围居民安全。

    (四)襄城县。责任单位:襄城县政府

    1、十里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襄城县十里铺西南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内,包括十里铺乡的余庄、鲍坡、单庄、侯东和侯西,面积6.42 km2,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隐患点为鲍坡地面塌陷和侯东地面塌陷。

    2、湛北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位于襄城县湛北西南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内,包括湛北乡的武湾、周庄、坡李和侯楼村,面积8.67 km2。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地面塌陷,重点防治隐患点为周庄地面塌陷和侯楼地面塌陷。

    3、紫云镇北部崩塌重点防治区。位于襄城县紫云镇北部崩塌中易发亚区内,包括紫云镇的张村、侯庄、万楼,面积4.89 km2,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崩塌,重点防治隐患点为王家沟崩塌群。

    4、紫云镇南部崩塌重点防治区。位于襄城县—紫云书院崩塌中易发亚区内,包括紫云山风景区及马涧沟、魏沟、柳树沟等村庄,面积6.70 km2,地貌类型为丘陵,地质灾害类型均为崩塌,重点防治隐患点为书院口崩塌。

    5、首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位于襄城县首山滑坡、崩塌低易发亚区内,由于首山矿区多年采石弃渣形成滑坡、崩塌隐患,面积10.51 km2,地貌类型为低山,重点防治隐患点为黄沟潜在滑坡。

    (五)魏都区。责任单位:魏都区政府

    老城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位于魏都区老城区地面沉降低易发亚区内,面积7.75 km2,由于地下水开采形成漏斗区,进而形成地面沉降。

    三、2014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汛期(6月至9月)是我市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非汛期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水量大于100毫米的以及持续降雪、冰雪融化时段,需要重点防范山区小流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四、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严格落实防灾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1〕20号文件精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豫政〔2012〕28号〕要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级建立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职责;气象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水利、交通、铁路、住房城乡建设、安监、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自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防治工作。

    (二)加强调查监测预警,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各地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建设,更新完善以乡镇村组、社区居委会干部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主体和监测责任人员,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预报设备和工具。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要加大地质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群众识灾避灾、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强化应急管理,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地要认真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在查清地质灾害现状的基础上,加快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组织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汛前或汛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加快推进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与气象、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等部门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地质灾害应急快速、高效指挥提供技术支撑。严格汛期值班值守和速报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及时报告险情灾情。要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准备工作,一旦出现险情或灾情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规避风险。各地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要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提高调查工作精度,将调查评价结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依据。

    (五)加快重点隐患的治理工作,保障资金投入。各地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专项资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需要。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要明确防灾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同时要制定鼓励政策,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路子。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