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504-00030
  • 信息分类: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5-04-29 10:18
  • 名 称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 文 号 :许政[2015]30号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许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许政[2015]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15年4月15日    

    许昌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按照“坚持一个统领、强化一个保证、把握一个核心、实现六个提升”的总体要求,围绕致力打通“六路”、建设“五型许昌”,突出项目带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支撑、控风险、惠民生,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大部分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生产总值2108亿元,增长9.3%,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亿元,增长15.4%,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9%,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637亿元,增长19.4%,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亿元,增长12.7%;进出口总值22.76亿美元,增长6.2%,其中出口20.18亿美元,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3元,增长9.4%,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0元,增长10.3%。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15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61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637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中原电梯产业园等71个项目开工建设,许昌烟机公司技改项目等25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致力于推进的五大重点工程形成亮点:一是9个“债贷组合”项目获得国开行批准,已到位贷款资金8.5亿元,标志着“债贷组合”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二是三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项目10个完工,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年度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三是三国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四是许昌至机场快速通道省投资计划已下达、107国道东线改线工程可研报告通过评审,这两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许昌与郑州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五是许昌东站长途汽车站投入运营,标志着“许昌零距离换乘中心”基本建成。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心城区功能明显提升,163个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完工99个、完成投资87.5亿元,51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34个,学院路北延、新兴公交停保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水系景观建设、商务中心区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中国中医药产业园等重大事项进展顺利。中原电气谷东扩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许昌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北斗卫星系统智能配网、飞利浦—祺景LED照明等项目积极推进。城市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顺利通过验收,省级生态文明城市先行示范市成功申报,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禹州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长葛大周国家“城市矿产”基地晋级为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集聚区综合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1050亿元,增长28%,分别占全市的50%和65%以上,其中长葛、禹州、大周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四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顺利实施,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1亿元。工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425亿元,增长11%。重点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家,黄河、众品、森源、金汇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服务业实现提升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为近年来较好水平。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开工项目33个,完成投资59.5亿元,增长31.3%。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增11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建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省第3位。质量、商标战略强力实施,成效显著。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9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80万吨以上。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6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批准认定,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1家,居全省第3位,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26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流转面积达到154万亩。

    (五)要素约束积极化解。建立了市县两级企业发展互助资金,为企业调贷16亿元,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全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66.2亿元,新增贷款167亿元。全年实现直接融资96.6亿元,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2家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新引进6家金融机构,成立资本金3.2亿元的市财信担保公司。在全省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考评中,我市被评为“优秀金融生态省辖市”。建设用地保障力度加大,人地挂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银企对接、产销对接、产业链对接、用工对接等多种服务企业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煤电油运等要素较好保障。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92%、2.88%、4.09%、7.65%,均完成省定目标任务。重点节能工程顺利推进,龙岗公司和能信热电节能改造等重点节能降耗工程竣工投用,首山焦化余热利用项目开工建设,禹州黄土岭风电场项目列入国家第四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4个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用。重点减排工程有效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清潩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度项目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许昌段工程建成通水,长葛市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批建设,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任务16.3万亩。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建设,6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启动建设,2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村创建任务圆满完成。

    (七)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成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由192个精简到120个,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185个精简到102个,是全省保留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辖市。税制转换平稳过渡,“营改增”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2.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超过320亿元。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稳妥推进,4家单位完成改革改制。开放招商成效明显,全年利用省外资金374亿元,增长17.1%;实际利用外资5.97亿美元,增长12.4%。14个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履约,其中11个开工建设。开放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许昌海关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运行,中原再生资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

    (八)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十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年度目标顺利完成。社会就业继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9.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补助资金落实到位,11个市区教育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以许昌卫校为基础成立了许昌学院医学院,许昌市立医院、市中心医院东院区、市人民医院综合楼等7个卫生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加198元,城镇居民医保年最高支付限额从15万元提高到20万元。25个行政村整村扶贫推进任务全部完成,新解决2.8万人的脱贫问题,新解决农村39.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市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投入运行,市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实施,12303套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10328套基本建成。公共文化事业继续加强,文化惠民工程、体育健身工程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由于全国全省经济增速普遍回落、低于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与年初预期目标稍有差距。二是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处于全省靠后位次。带动全局的服务业重大项目仍然较少,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刚刚起步。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4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较小,功能不够完善,带动能力依然较弱,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仍需提升。同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突破,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依然存在。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第二产业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新增就业6.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实施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牢牢抓住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实施的机遇,集中力量抓好三项重大事项。一是积极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加快许昌至机场快速通道建设,争取开工107国道东线改线许昌段工程,配合省里做好郑万铁路、郑合铁路建设工作,着力构建郑许一体化交通框架。加强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产业对接,积极谋划发展航空产业,着力培育电子商务、供应链等新兴业态。抓住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的机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郑许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郑州大都市区。二是加快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水系连通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三个重大水利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水资源配置与优化管理、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城乡供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水文化建设与城市景观提升、大型水生态区保护等示范工程年度建设任务,确保示范项目2015年底前主体工程完工。三是加快建设三国文化产业园。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推进三国文化产业园建设,力争“梦回许都”片区三国文化演艺中心建成。

    (二)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引领、承接转移,着力载体提升、集群培育、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和终端发展。一是推动中原电气谷提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郭庚茂书记在中原电气谷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进一步加快中原电气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电气谷提速发展,争取电气谷核心区晋升星级产业集聚区,创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是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持续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着力项目建设、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力争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着力“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市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县级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产城互动发展。三是制定实施十大产业链发展计划。优先发展电力装备首席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链,优化提升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及冷链、超硬材料及制品、再生金属及制品六大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突出抓好100个亿元以上省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2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争取早日投产达效。引导纺织、建材、有色、煤焦化等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兼并重组,加快改造升级。四是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居民一卡通等“智慧城市”应用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施3G/4G覆盖、4G商用电信提升工程,启动涵盖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的“两化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许昌信息产业园积极引进浪潮集团等信息化企业和信息服务业项目,大力发展众品冷链物流等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新业态。积极扩大信息消费,促进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五是加快重点企业培育。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深化企业服务,大力扶持百户重点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创新发展、融合提升,加快培育百亿元重点企业。加强上市企业培育,争取1家企业在主板上市,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六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抓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和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5个,组建省级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着力推进“一中心、四组团”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一是加快许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改革创新,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示范区建设,争取在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三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村庄整治改造等方面实现突破,提升示范区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突出中原电气谷、商务中心区、中国中医药产业园三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强化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对接,着力抓好电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二是提升中心市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打造绿色宜居生活环境、畅通高效交通网络和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实施城建重点项目178个,力争完成投资190亿元。重点抓好护城河水系环通及周边综合开发等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推动示范区中轴商业街、东城区商业中心区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深入开展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三是推进组团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县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主要载体作用,加快组团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组团城市人口聚集功能。继续推进城市间、城镇间快速通道建设,提升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水平。支持禹州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支持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实施重点镇示范工程。四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强化产业带动、教育和住房牵动,围绕优先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成建制解决一批城中村居民转户、推动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在户籍改革、居住证、住房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促进较多的农业人口转移或市民化。持续推动乡改镇、村改居。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监管,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以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为重点,加快培育房地产新的增长点。推进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安置房1.3万套。

    (四)持续推动服务业提升发展。充分把握新常态的特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提升计划,创新载体、扩大规模、提升层次。一是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完善“两区”发展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股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楼宇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实施特色商业街示范创建工程,争取新开工项目30个,完成投资50亿元。二是大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深入推进省级现代物流园区示范区创建,谋划推进许昌陆路口岸物流园、槟果物流产业园等大型物流项目,全面提升全国二级物流园区城市水平,加快构建区域物流中心。加快金融业发展,继续做好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和农商行组建工作,力争引进3家金融机构、新批准设立1家农商行,引导村镇银行合理增设分支机构。继续加大三国文化产业园、神垕古镇综合开发、河南花溪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开发力度,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三是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重点推进鄢陵县全国生态休闲养生基地和禹州中医药保健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养老服务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大型养老机构。培育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新兴服务业,抓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市属大型医院、重点高校对外合作,积极引进专项医疗、教育品牌机构,建设特色化、品牌化专科。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举办好三国文化周、花博会、中医药文化节、发制品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研究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电商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和服务产品,推动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园区地产、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地产模式。鼓励大型商贸企业网络化经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落实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建成中原国际农产品物流产业基地,完成城市新型标准化农贸市场年度建设任务。

    (五)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持续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力争新建高标准粮田40万亩,建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37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万亩,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对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的土地、道路、电网、水网、林网等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统一管理,确保高标准粮田持续长久利用和发挥效益。二是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主要调整方向,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扩大品牌影响,深入推进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加快培育蜂产品、豆制品、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再争取2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继续实施“千场百区”标准化提升工程,持续提升畜牧业集群发展水平。三是实施生态都市农业工程。编制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筛选确定一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努力争取一批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打造都市生态农业样板工程。四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各类主体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培育农民合作社400家、家庭农场200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与电商对接,支持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五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建设规划“五规合一”的原则,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20个村整村推进、2.5万人脱贫任务。

    (六)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国家改革政策,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依法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继续压缩、取消、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事项,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新模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强对改革改制单位的排查摸底,对改制条件成熟、能改未改的单位实行台账管理,明确改制任务时限,重点推进9家商业企业的改革改制,积极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三是深化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办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五是加快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农村产权进行市场交易。六是深化金融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和设立,做好永续债券、债贷组合、优先股、中小企业私募债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支持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探索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子基金。七是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加大金融保障力度,力争全年新增实际融资300亿元。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知识产权质押等贷款业务和循环贷款等创新业务,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由保险公司参与的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机制,积极推进试行“保险 信贷”业务,更好满足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试行主办银行制度,用好企业发展互助资金,着力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流转试点。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同时,按照上级部署,积极推进公车、财税、教育、环保、文化等方面改革。

    (七)全方位扩大开放招商。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应对复杂局面最有效的综合性战略举措,组织实施“6113”招商引资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竞争力。一是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抓住国家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机遇,研究制定配套支持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投资管理、金融和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城镇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农业等非工业领域开放招商,向社会资本推介一批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持续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利用郑州国家铁路货运班列、卢森堡货航公司物流系统开通的机遇,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开展劳务合作,持续提升外贸基地建设,进一步拓宽开放空间。二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立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招商平台,紧盯重点行业及领先企业的发展动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力争每个招商平台至少引进一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三是开展产业链招商。按照产业链发展计划,围绕产业链招商图谱,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四是提高招商实效。把抓项目落地作为提高招商实效的关键,突出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督导和落实,不断提高签约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继续推进小分队招商、驻地招商和委托代理招商。办好重大招商活动,组织参加好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央企河南行”等重大招商活动。五是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快许昌海关筹建工作,确保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顺利运营。六是提升开放招商环境。积极推进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全面推行招商引资项目代理服务制,围绕引资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联审联批和代理服务、投诉权益保护,探索建立全链条招商服务架构。

    (八)加快美丽许昌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开展PM2.5环境监测,全面开展市区、县(市)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预案,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工建设禹州至许昌天然气管线,争取建成尉氏至鄢陵天然气管线,推动屋顶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建设。完成各县(市)供热规划编制。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方案,在禁燃区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污染燃料,加快对现有设施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测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并加快淘汰黄标车。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清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加强水源地保护,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任务11万亩。推进城郊、水系、生态廊道等生态林业建设,提升宜居水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8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创建任务,支持鄢陵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四是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深入实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节能监察行动等七大节能降耗行动计划,确保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政府投资的新立项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组织开展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完成长葛大周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预验收。五是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制度。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禁止、限制区域和项目名录,进一步提升项目节能环保准入标准。改进节能减碳考核制度,完成县(市、区)节能减碳目标核算和措施落实情况审查。建立健全节能监察制度,推动纳入考核的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持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重点办好10件民生实事,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强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创建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努力推动以创业促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以上。二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持续实施市区8个中小学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扩大寄宿制学校范围。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持续推进品牌特色职业学校建设。深化名校带动战略,持续开展人民满意学校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三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卫生事业重点项目,建设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好县级医院改造、8所乡镇卫生院、90所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做好医疗服务和监管、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重大疾病防控、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卫生应急等工作。四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市科普教育基地、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文体事业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体育健身工程。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五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医疗、失业及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继续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扎实推进5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六是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5984套。积极推进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管理,满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七是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提升公交车、出租车服务水平。严格控制涉企检查和执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此外,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及时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风险和挑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煤电、资金、土地等要素难题,防止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狠抓煤矿、交通、消防、校车、非煤矿山和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治安、物价调控、信访稳定、经济环境优化等管理体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三、2015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切实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力实施“16718”投资促进计划,全市年度安排16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17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700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持续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一)着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项目。坚持创新引领,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62个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728.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42.4亿元。做强装备制造业,着力抓好许继集团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森源集团电气产业基地二期等装备制造业项目。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抓好森源集团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汉能控股集团年产600MW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兴产业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抓好濠吉集团玖玖爱健康食品产业园、天昌复烤厂异地建设等传统产业项目,推进全市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着力实施高成长性服务业项目。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大力实施4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总投资712.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03.2亿元。依托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突出抓好芙蓉湖楼宇经济圈(二期)、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综合配套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依托传统文化优势,强力推进三国文化产业园、神垕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等高成长性服务业项目。依托现代信息手段,突出抓好国信互联河南风景智能联网、河南花溪科学养老中心等新兴服务业项目。

    (三)着力实施社会民生项目。持续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大力实施17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总投资67.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4.3亿元。大力实施许昌城区学校、禹州市高中、鄢陵县新区教育园区等教育类项目,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实施许昌市立医院、中心医院东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等卫生事业项目,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许昌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襄城县文博中心等文化建设项目,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四)着力实施农林水利项目。不断提高农林水项目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实施12个农林水利重点项目,总投资129.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44亿元。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大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市区护城河水系贯通、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生态许昌、美丽许昌。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抓好丰颐苑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园、蒙高力牧业高产乳牛养殖、鄢陵建业绿色基地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打造高效生态农业。

    (五)着力实施交通能源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围绕持续提升服务功能,大力实施18个交通能源项目,总投资156.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75.8亿元。强化许昌区位交通优势,切实加快推进国道107许昌境内改建工程、许昌至新郑机场快速通道、禹亳铁路灵井至许昌东段改建工程、长途汽车客运站二期等交通项目。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水平,着力抓好禹州市太阳能综合利用、襄城县绿源光伏发电公司100兆瓦地面光伏电站等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城乡电网提升工程,着力抓好500千伏许昌西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强化能源保障能力。

    (六)着力实施新型城镇化项目。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强力实施城建重点项目,总投资375.8亿元,年度投资113.8亿元。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项目,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大力实施路、桥、给排水等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提升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以产业为引领,稳妥推进城建开发类项目建设,切实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