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许融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巧合,是科学的抉择,是历史的必然!”日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省委提出郑许融合决策部署,许昌市委提出郑许融合主战略,思路是一致的,内容是一体的,上下是一气的,有着积极的、科学的、可行的价值意义。”
“许昌因‘三国’、因‘陶瓷’、因‘烟草’集经济之大成,厚文化之大蕴,现发展之大势;郑州因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因补足本土工业之短板、因提高省城之首位度而需要牵手许昌。” 郭教授说,毫无疑问,省委提出郑许融合,看好郑许之间的人文地理联系,看好许昌在整个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看好许昌与郑州融合所具有的良好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
“郑许融合,许昌未来经济运行的重心应放在突出提质发展上。”郭教授表示,“提质发展的定位,既要上联全省建设经济强省任务要求,又要下接郑州与许昌发展目标定位,从而在郑许融合中获取新机遇,创造新动能,实现新发展。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建成国际型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西部对外开放门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郑州的这一目标定位,应该说也同时构成了许昌在郑许融合主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依据和主要遵循。也就是说,郑许融合的坐标基轴应以郑州的目标定位为基线。”
郭教授向记者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就已经提出了建设发展郑(州)新(乡)焦(作)“金三角都市区”的设想与建议。我省的专家、学者也发表文章提出过以郑州、新乡、许昌、焦作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体构想。从实践上看,这种融合以期形成一个组合型大都市地区,从而实现对该区域经济提升的同时,能够很快带动相邻或全域经济的发展。
“现在市域之间有了许多对等的物质基础、人文基础,特别是人们改革开放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构筑市域之间横向合作、互利共赢的大都市地区经济体成为常规与常态。”郭教授说。“两城融合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主导的是经济活动的融合,是优势互补的融合。郑州凭借雄踞省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有短板,比如先进制造业。而许昌的工业竞争力,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一直位列全省前列。另外,郑州和许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一半以上。显然,郑许融合既有利于提升省城首位度,也有利于形成对许昌经济的再激励、再提升。”
如何把许昌的产业优势完全迸发出来?郭教授说,“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电动汽车制造、风力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制造,以及建材、发制品、食品、药材等驰名业内,甚至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都很大,而如若寻求再工业化,寻求技术更高、品牌更响、效益更好的合作伙伴,就应该加快与郑州的融合,借力郑州,发展跨越。同时,还可以按照产业经济运动规律,学习、引进省城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释放新动能,扩张新体量,趋向新的产业高级化发展,才有可能使许昌30公里产业带大放异彩。”
“郑许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两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和主动性,并且不仅仅是在两个大市的双城区之间,由此必然会影响到两市下辖的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郭教授表示,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是市级经济、省级经济的有力支点,郡县治,天下安。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产业经济在县域之间,在县、市、省域之间的分工合作、一体化发展,将日益加深,更会促使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层级、质量效益的大幅跃升。如许昌禹州与郑州新密在煤炭生产经营、建材加工销售等方面;许昌长葛与郑州新郑在沿航空港合作发展临空经济、商贸商务产业等方面。
“郑许融合是双向的!”郭教授强调,向郑州靠拢,是要借助郑州省城大平台、高平台顺势发展,吸引和迎取郑州产业入驻许昌,特别是要使“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许昌“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许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在河南自贸区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实现横向联姻、复制运营。
“许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郑州相差无几,又是全省民营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与郑州融合前途无限!”郭教授对郑许融合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