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许昌制造”更高更强更有活力——《许昌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706-93186
  • 信息分类:本级政策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7-06-22 10:09
  • 名 称 :让“许昌制造”更高更强更有活力——《许昌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让“许昌制造”更高更强更有活力——《许昌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解读

    核心提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迈进,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我市于近日出台《许昌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许昌制造7475”工程,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全产业链深入融合发展,使制造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确保我市在转型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

    主要目标

    到2020年,我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强市。

    ★全市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40%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以上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6年降低18%以上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装备数控技术应用率在45%以上

    重点任务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推进制造业融合化发展

    重点领域

    ★电力装备 

    ★再生金属及制品 

    ★汽车及零部件 

    ★超硬材料及制品 

    ★电梯 

    ★绿色食品 

    ★发制品

    保障措施

    明确工作责任

    优化发展环境

    强化统计监测

    严格督察考核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强化创新引领,占领技术高端 

    【目标】2017年,争取认定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0年,认定2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6家。

    【任务】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高端 

    【目标】2017年,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40%。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以上,形成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等5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任务】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生物医药产品附加值。推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新能源装备的发展。培育壮大硅材料产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企业库,重点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占领产业链高端 

    【目标】2017年,争取新增1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基本完成,争取创建1个国家级、新增3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任务】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市级层面每年重点支持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创新型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和以新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县级层面每年推进本地不少于3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开展联合重组,形成优强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积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占领产品高端 

    【目标】2017年,争取新增1个国家级、3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到202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开发200项新产品,培育2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

    【任务】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升级,向高附加值区域延伸。加快培育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工业强基工程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培育一批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

    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目标】2017年,争取新增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名单企业1家,新增国家级节能机电设备(产品)目录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企业2家。到2020年,制造业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8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绿色示范工厂。

    【任务】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构建制造业循环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区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支持企业创建省级绿色企业、绿色示范工厂。开展水效“领跑者”、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等行动。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目标】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任务】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强节能环保装备的推广应用。

    ★发展新能源产业 

    【目标】到2020年,全市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1000兆瓦以上,风电装机容量48兆瓦。

    【任务】支持电力装备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站等装备及零部件。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公共建筑、住宅屋顶等可利用面积,大力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推行清洁生产和持证排污 

    【目标】到2018年,基本实现再生金属、水泥、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固定源持证排污。

    【任务】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实施重点行业污染物全面达标计划,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以安全、环保、节能倒逼危化品生产企业“进区入园”。

    ★持续化解低效产能 

    【目标】2017年,关闭煤矿14座,退出产能306万吨。到2020年,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有效化解,“八小”企业全部实现升级入园。

    【任务】严格落实产能过剩行业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和退出低效产能。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分类有序化解过剩产能。积极争取国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和省支持类矿关闭退出奖励资金,鼓励地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新动能。引导“八小”企业升级入园。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目标】2017年,争取新增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家,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4家,认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家。到2020年,智能化改造企业达到100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达到20家,认定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首席信息官实现全覆盖。

    【任务】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

    ★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目标】到2020年,推动研发一批特色智能化装备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任务】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进工业机器人暨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产业、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控制系统及工业软件,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推动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 

    【目标】到2020年,推动100家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工业机器人。

    【任务】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化应用机器人。申报省机器人产业“双十百千”示范应用工程。

    ★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任务】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鼓励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谋划建设工业云平台体系,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第三方云服务平台和供应链云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等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制造业融合化发展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目标】2017年,争取申报1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争取认定1个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和1个省级制造企业“双创”平台,认定2个河南省工业云示范平台项目。

    【任务】积极搭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各类互联网平台,加快引进国内国际高端咨询服务机构,推动中小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省级示范项目。

    ★推动制造业与金融合作发展 

    【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常态化、制度化的产融合作关系。

    【任务】搭建产融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融资需求清单,鼓励银行业机构积极开发融资服务,设立面向制造业的产业化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目标】2017年,培育国家级、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1家、4家。到2020年,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8家,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任务】夯实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主导地位,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引导企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实现从制造向“制造 服务”转型升级。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优势企业建立电商营销网络,打造高效协同的生产流通一体化新生态。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目标】到2020年,我市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

    【任务】推动军民融合资源实现共享共用,推进国防工业基础军民一体化。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与国防工业的合作。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

    【任务】鼓励大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平台化,引导大中型企业的平台向社会开放,鼓励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开展合作。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