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2017〕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完成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6月5日
许昌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帮助下,全市上下按照拉高标杆、做强产业、两手发力、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着力大事,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稳增长保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年初预期目标要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较好位次。全市生产总值2353.1亿元,增长8.8%,高于计划和全省0.8个、0.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9亿元,增长13.8%,高于计划和全省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815.3亿元,增长10.7%,高于计划和全省1.2个、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263.8亿元,增长17.2%,高于计划和全省2.2个、3.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3亿元,增长12.3%,高于计划和全省0.3个、0.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物价保持总体稳定。
专栏1:2016年度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居全省位次 |
▲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增速居全省第2位。 ▲进出口总值增速居全省第4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4位。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5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7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省第7位。 |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着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大力实施“1782”投资促进计划,开展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观摩点评活动和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全市1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等89个项目开工建设,许继特高压直流试验中心等23个项目竣工投产投用,在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转型攻坚观摩评价活动中取得小组第一的好成绩。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现突破,郑万铁路、郑合铁路、G107许昌境改建、许鄢快速通道、禹亳铁路许昌东至安徽亳州段等交通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引黄入长济许一期工程试通水。抢抓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机遇,争取到3批中央专项基金项目46个、额度37.5亿元。
专栏2:2016年度市重点项目 |
2016年,全市17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8.8%。 ▲先进制造业领域。实施49个项目,完成投资268亿元。 ▲现代服务业领域。实施62个项目,完成投资323亿元。 ▲农林水利领域。实施11个项目,完成投资24.3亿元。 ▲交通能源领域。实施13个项目,完成投资107.5亿元。 ▲社会事业领域。实施21个项目,完成投资21.2亿元。 ▲城市建设领域。实施14个项目,完成投资134亿元。 |
(三)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和“互联网 ”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成为发展新引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5%。主导产业实现新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规模达到1742亿元,增长18%。新产业快速发展,许昌成为全省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15%以上。新业态发展势头迅猛,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快速扩张,鲜易网成为全国最大的生鲜食材B2B电商交易平台。以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新成果加快涌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居全省第2位、第3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成功申报4个省级企业双创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成为全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增高标准粮田34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3万亩,建设优良品种繁育基地30万亩,新培育农业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200家,全年粮食总产量284.2万吨。
专栏3:新的经济增长点 |
▲新产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产值占全省比重15%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71.4亿元,增长34.6%,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新业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建成9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09.6亿元、增长28.6%,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11.2亿美元、增长9.8%。快递业务量2348.2万件,增长78%。全市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示范基地3家,省级示范企业6家。 ▲新技术。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到3625件和265件,分别增长88.3%和55.9%;新获批3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创新龙头企业。 |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率先推进。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三去一降一补”5个专项行动计划,“去降补”成效初步显现。关闭煤矿19处,退出煤炭产能397万吨;商品房库存总量下降126.8万平方米,下降比例43.7%,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7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5家企业进入全国股转系统,实现直接融资126亿元,争取上级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106.3亿元,兴业银行许昌分行开业运营,许昌农商行(筹)正式揭牌,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较好落实,企业负担有所减轻,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3%,企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市委确定的30项重点改革事项顺利实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审批事项全省最少,市县两级权责清单制度建立运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提升,“许昌市民之家”建成投用,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启动,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推开,公车改革顺利完成,电力直接交易有序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启动实施,财税、金融、投融资、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
(五)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抢抓中原城市群发展机遇,郑许融合上升为省级战略,许昌成为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许港产业带上升为省级发展布局。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3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73%,分别提高1.81个、3.56个百分点。市区199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40.5亿元,创业服务中心等65个项目建成投用,曹魏古城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中轴线实现贯通,中心城区河湖水系工程圆满竣工。中心城区和5个县(市)全部入围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成功签订城市发展“1 5”PPP投融资合作协议,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获评全国质量魅力城市,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长葛市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禹州市神垕镇成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六)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召开高规格民营经济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领军人才等专题研修班,助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80%,居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增长14%,其中民间工业投资增长33%,居全省第1位。百亿元民营企业达到5家,其中4家入围“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的1/3。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德(许昌)产业园上升为省级战略布局,中德金属生态城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每季度在沿海发达地区举办专题招商活动,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19亿美元。产业发展载体持续提升,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全部晋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467亿元、增长1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3亿元、增长23%,长葛市、禹州市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服务业“两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增长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62%,5个省级服务业“两区”晋星,魏都特色商业区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
专栏4:民营经济 |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民营企业。森源集团307.9亿元、黄河集团206.6亿元、众品食业203.9亿元、鑫金汇集团130.5亿元、瑞贝卡控股108.5亿元。 新增新三板挂牌民营企业。金科资源、泽衡环保、硅烷科技、大森机电、佳和高科、许继配电、四达电力,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20家。 |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实施10件市定民生实事和16件省定重点民生实事,全市民生财政支出达19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5%。脱贫攻坚超额完成省定计划。社会就业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9万人,开展各类培训17.9万人次。教育民生工程加快实施,许昌高中北校区、建安区实验中学分校、魏都区实验学校等中小学项目和63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增加,新农合财政补助、城镇居民医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68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整合到位,市立医院正式投用,市中心医院深化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市老年大学项目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开工建设6793套,基本建成5591套,农村危房改造1239户。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6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31天,PM2.5、PM10浓度明显下降,省控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100%;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6.93万亩,成功创建6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2个省级生态村。开展非法集资、问题楼盘、信访积案三类突出问题集中化解,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许昌”建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专栏5:脱贫攻坚 |
2016年,全市退出贫困村80个、贫困人口3.61万人,超额完成省定计划。 ▲转移就业脱贫。对全市8600多贫困人口实施了转移就业扶贫,其中提供公益就业岗位1620个。 ▲产业扶持脱贫。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光伏能源、电子商务等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全市确定了发展特色种植的贫困村36个、发展无公害养殖业的贫困村28个、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21个,6个贫困村建成54个电商服务站。 ▲整村推进脱贫。全市拨付财政扶贫发展资金6327万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71个,科技扶贫项目2个,雨露计划培训2118人,修建道路202公里。 |
专栏6: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
▲燃煤机组和锅炉改造。全市10台247.5万千瓦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拆改74台燃煤小锅炉。 ▲工业污染治理。完成98台非电行业燃煤锅炉、26座工业窑炉、26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企业综合治理。 ▲扬尘治理。对全市在建项目工地进行综合整治,完成渣土运输车升级改造190辆、淘汰64辆。 ▲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全市查扣追缴淘汰黄标车10463台、老旧车6318台。 ▲油品升级。全市加油站全面完成国四到国五车用乙醇汽油、车用柴油油品置换,全面销售使用国五标准油品;严打劣质油销售,查封取缔“黑加油站点”388家。 |
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工业行业企业经营状况尚未根本好转,投资、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难度加大,实现持续回升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持续扩大外贸规模难度增加,国际形势扑朔迷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需增长动力不足,出口增速未能达到计划要求。三是产业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新的增长动力难以弥补传统动力减弱缺口,产业结构亟待战略性调整。同时还存在城镇化率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大气污染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年和更长阶段工作中,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予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7%,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持平,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专栏7:60个重大专项 |
▲重点工作10项。着力打好四张牌、积极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坚决打好“四大攻坚战”、强力推进“四个强市”建设、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加快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计划、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大力实施“党建四大工程”。 ▲民生实事10项。建设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建立三级救治网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实施放心早餐工程、建设绿色交通系统、完善中心城区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广清洁能源和扩大集中供暖覆盖面、实施公共卫生间改造提升工程。 ▲中心城区城建及基础设施重大项目10项。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城市现代中轴综合开发、职业教育园区、体育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医疗中心、万达商业广场、国道107许昌境改建、许鄢快速通道、忠武路及地下综合管廊。 ▲重大产业项目10项。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德产业园、中医药产业园、商务中心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沃特玛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静脉产业园、电梯产业园。 ▲重大前期项目10项。郑许轨道交通、高铁许昌北站组团、311国道改线、许东生态新城、三国文化产业园、北海周边及许鄢快速通道两侧特色小镇建设、国家级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国家高新区创建、保税物流园区、都市农业园区。 ▲重大问题10项。城镇化率低问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非法集资、信访积案和问题楼盘”三类突出问题、八小企业升级入园问题、建设用地指标及土地市场管理问题、一林纸业等破产企业重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遗留问题、乡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 |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突出60个重大专项,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建设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落实郑许融合发展主战略,按照依托郑州、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开好局,力争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一是科学规划发展布局。高标准编制许港产业带规划、郑许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开展生态布局、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好许东新城、高铁北站组团等关键节点规划,为郑许融合发展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二是实施五大对接工程。落实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年度工作方案,重点推进32个郑许融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30亿元左右。加强功能对接,提升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强化交通枢纽支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主动承担大都市区部分核心功能,强化长葛新兴增长中心支撑,推动禹州、鄢陵、襄城组团城市提质发展,培育新兴增长区域。加强交通对接,加快推进高铁、快轨、快速通道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年内开工建设机许城市快轨,加快形成郑许之间立体快捷交通网络。加强产业对接,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临空经济基地定位,积极在许港产业带布局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加强生态对接,充分发挥许昌生态优势,推进中国中医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和南水北调渠生态廊道、西部山区生态廊道、水系连通廊道建设,打造郑州“南花园”。加强平台对接,推进与郑州各类开放口岸、创新平台共享共用,主动融入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全省国家战略平台。三是建立健全对接机制。加强与省政府相关协调机构汇报对接,建立健全与省直部门、郑州和港区沟通联络机制,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试点等方面的支持。
(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改革牵引作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一是认真落实“去降补”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全年有序退出煤炭产能306万吨。创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建立健全降成本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各项政策落实。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脱贫攻坚、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逐步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衔接落实国家和省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整合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持续精简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多证合一”。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开通“网上审批”,联通全市审批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全程通办。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体制,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全覆盖。三是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攻坚。全面完成驻许省属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承接工作,适时启动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妥善化解智信染织等已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加大破产重整、清算力度,妥善安置职工。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以长葛、禹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基础,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户依法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五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设立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冷链物流产业基金,加快推进PPP项目建设,争创省级投融资试点城市。同时,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城乡居民家庭签约服务。以输配电、医疗收费等领域为重点,深化价格改革。持续深化财税、科技、教育等重点领域改革。
(三)着力推进四个强市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好产业转型发展攻坚战,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网络经济“四个强市”建设形成新局面。一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重点围绕壮大电力装备、再生金属及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超硬材料及制品、电梯、食品及冷链、发制品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加快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超过40%。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示范工程,加快培育智能制造工厂和智能制造车间,打造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坚持新增产能与改造提升并重,实施100个省级亿元以上重大工业结构升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80亿元,新开工43个、建成40个项目。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深入实施服务业“1242”发展计划,着力抓好53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传统服务业发展实现新提升、服务业“两区”提质创新发展。把冷链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产业的突破口,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国家智慧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智慧冷链物流园区,迈出打造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关键一步。文化旅游业突出抓好魏都区、鄢陵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曹魏古城综合开发、神垕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争创鄢陵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2家4A级景区。发展壮大金融业,加快筹建专营科技银行,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县(市)分支机构,推动筹建森源集团金融租赁公司,规划建设市商务中心区金融中心,增强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健康养老业突出健全多层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加快鄢陵旅游度假养生养老、河南空港养老服务基地一期等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管理,推进高品质、多样化商品房供给,落实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和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鼓励房地产业兼并重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推动传统商业向主题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建设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市区新商圈(商业带)。继续实施服务业领军企业、优秀企业、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型服务业龙头企业。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持续巩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粮田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稳定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加优质大豆、红薯、杂粮等作物面积,加快烟草种植布局调整和品质提升,建设高标准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田,创建一批果蔬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增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打造中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五彩大地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区等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新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创建3-5家国家级标准化生态化畜牧示范场、1-2个国家级绿色畜牧业示范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四是推进网络经济强市建设。大力推进光纤网络改造提速工程,积极实施100Mbps到家庭、1Gbps到企业行动,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抓住省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布局建设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支持禹州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抓好电子商务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基地建设,培育特色市场主体和平台型服务企业,引进国内外龙头电商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形成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五是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水平。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申报,争取尽早获批,推动更多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强产业集聚区分类指导,科学处置并盘活闲置资产,推动各产业集聚区聚焦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实施精准招商,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速增效发展,优化服务业“两区”主导产业布局,推进50个左右千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再争取1-2个服务业“两区”晋星。在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服务业专业园区,力争形成1个营业收入超百亿、3个超十亿的服务业集群。
专栏8:四个强市 |
▲先进制造业强市。大力实施“许昌制造7475”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发展,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60%;电力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打造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应用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强市。加快实施“1242”现代服务业发展计划,推动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结构显著优化、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培育形成3-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服务业集聚区,区域性服务业强市初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强市。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争创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饲比达到63:35:2,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粮食产量达到280万吨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85%;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网络经济强市。加快构建适应发展、安全可靠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形成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大数据产业体系,构建网络经济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网络经济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达到95%,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90%。 |
(四)坚持两手发力不放松,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民营经济、开放招商两手发力,用好用活市内市外两种资源,创优环境,激发活力,振兴实体经济。一是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计划等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全省最优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机制,更加注重支持优势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持续做好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力争新培育1家超200亿元企业。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落实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优秀企业家专题培训和企业家沙龙活动,着力培育引领新经济的企业家队伍。二是推动开放招商大突破。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推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专业招商模式,加强与商会协会招商合作。办好文化周、花博会、钧瓷文化节等市内重大招商活动,组织参加投洽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在重点区域适时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再签约落地一批招商项目。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争取与德方企业签约项目早日落地,把中德(许昌)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对企业跨境并购、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境外参展考察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支持,推动更多的“许昌制造”走出去。抓住河南自贸区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电子口岸等开放平台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三是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步伐,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突出抓好企业创新,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15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着力创新平台建设,新建3-5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双创”工作,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和4家省级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做大做强,推动科技大市场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持续引进大院名校,争取与更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先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实施“许昌英才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争取新组建1-2个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新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创新型科技团队5个,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项目。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厚植发展基础优势。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主要抓手,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为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认真落实深化户籍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引导农业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按照“一基本两牵动”要求,扩大住房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保障进城农民同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让农民安心落户。加快禹州、长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建设,支持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积极开展“五城联创”。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统领“五城联创”,顺利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验收,推动更多指标达到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抓好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和文明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两中心”、“四平台”建设,加快一卡通发卡应用。统筹推进县(市)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三城联创”,全面提升县(市)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三是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提质1421工程”,推进220个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53亿元,建成区面积由108平方公里拓展至115平方公里。落实城市发展“1 5”PPP项目合作协议,加快签约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扩容,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支持首批4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美丽彰显的特色小镇。四是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抓住国家实施棚改三年计划的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坚决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实施棚改项目44个,新开工3.16万套,完成年度投资90亿元。
专栏9: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
▲发展目标。通过3-5年努力,中心城区和县(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城镇特色更加鲜明,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镇吸纳力、辐射力明显增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确保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争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七大重点工作:加强中心城区提质建设、加强县(市)城区提质建设、大力推进郑许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强化融资支持、切实保障用地需求、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措施。主要包括六大推进措施:创新融资方式、落实土地保障政策、加快城建项目实施、扩大招商引资、开展“五城联创”、创新体制机制。 ▲重点项目。围绕水电路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580个项目,总投资约207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780亿元以上。 |
专栏10:五城联创 |
▲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按照《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创建标准,着力抓好改善住房条件和社区服务环境、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提升城市生态和绿化水平等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推动各项创建指标提升达标。2019年达到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标准,2020年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 ▲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提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水平,确保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巩固创建成果,加强后续管护,最大限度发挥水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北方水城”。 ▲创建国家级海绵城市。抓住成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机遇,先行在35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实施128个海绵城市项目,拓展推进建成区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建设。2018年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力争2019年前成功创建省级海绵城市。到2021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5%面积达到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海绵城市。 ▲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成投用智慧城市两中心(政务云中心、公有云中心)和四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开通智慧政务、智慧公安等智慧应用,拓展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到2018年全面建成智慧城市“两中心、四平台、N项智慧应用”系统,力争到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智慧城市。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加快推进完善综合管理体系、城市绿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管等7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完善城市自然生态功能。到2018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力争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
(六)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治理和高效利用,突出重点领域,强化硬性约束,严格监督检查,推动蓝天常在、碧水常流、美丽与发展同行。一是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巩固和扩大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强化监管,严防反弹,精准施策,严格整治死角盲区,完成源排放清单编制等基础性工作,启动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编制。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突出抓好扬尘、工业大气、机动车、燃煤散烧、“小散乱差”企业治理,确保PM10、PM2.5、优良天数等指标保持全省先进位次。二是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编制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制度。全面提升县市城区水环境质量,突出抓好中心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和县(市)城区河道整治。深入谋划实施双洎河、颍河、大浪沟等河道水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列入中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26个项目建设,确保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排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项目,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严重污染土壤的企业,加快推进污染土地治理修复,有效防控污染土壤环境风险,推动我市土壤污染防治走在全省前列。四是深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抓好禁养区养殖企业项目搬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创建3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0个省级生态村,加快鄢陵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禹州市和襄城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市步伐,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五是实施“绿满许昌”行动计划。推进城市森林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山区生态体系等建设工程,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2.56万亩。
专栏11:环境污染治理攻坚 |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建立完善扬尘污染防控、工业污染源环境监管、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黄标车淘汰、环境污染有奖举报等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强化燃煤污染、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强重点时段污染天气管控,持续推进禁烧禁燃工作,加强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到2017年底,PM10年平均浓度降至102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降至63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达到207天以上。 ▲水污染防治攻坚。建立完善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水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奖惩制度,实施北汝河、颍河、清潩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整治黑臭水体。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许昌段)水质保护,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好全市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应对工作。到2017年底,全市省控河流出境断面III类水比例达到66%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96%以上。 |
(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加大民生领域投入,落实好省、市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1 N”扶贫政策体系,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确保实现“三个零差错”、“三个显著提高”,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创建工作,扩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以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亿元。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军烈属、孤寡老人、流浪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关爱救助。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推进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三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所、中小学100所;持续实施“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完成213所学校校舍建设类和370所学校设施设备类项目建设;实施普通高中改造项目规划,加快许昌高中北校区续建、市二高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四是加快卫生文体事业发展。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重点卫生项目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加快市体育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全民健身等体育惠民活动,推动“健康许昌”建设。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书香许昌”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等公共文化项目建设,持续开展文艺精品创作、“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五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治理,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深化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2017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实施“18925”投资促进计划,安排重点项目18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900亿元以上,带动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以上。
(一)着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项目,持续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58个工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14亿元。提升主导产业,着力抓好森源电气制造基地三期、许继集团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等装备制造业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抓好森源集团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中原硅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鄢陵智慧信息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抓好禹州陶瓷产业园、天昌国际复烤厂易地建设、汉鼎公司食品产业园等传统产业项目,加快全市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着力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推动第三产业提速提质。实施5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45亿元。实施服务业“两区”提质创新工程,突出抓好河南众拓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禹州中医药大数据基地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着力推进空港养老服务基地、万达商业广场等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强力推进曹魏古城、建业·美丽乡村等高成长服务业项目。突出抓好鲜易控股冷链物流平台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商贸物流项目。
(三)着力实施社会事业项目,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实施34个社会事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8亿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市职业教育园区、许昌学院新兴产业科技园和智慧建造研发实训中心等职业教育项目。持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实施许昌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许昌二高二期、许昌六中改扩建等普通教育类项目。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市中心医院新院区、襄城县中医院整体迁建等卫生事业项目。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市融媒体产业发展基地等文化、体育项目。
(四)着力实施现代农业项目,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实施12个现代农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7亿元。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抓好河南天和农业发展公司天和·中欧农业产业园、新发展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河南德锦玫瑰鲜切花生产基地、襄城县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园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大力实施襄城县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长葛市清潩河综合治理、东城区小洪河综合水系整治等一批生态环境提升项目。
(五)着力实施交通能源项目,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16个交通能源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32亿元。加快许港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机许城市快轨、郑万铁路、郑合铁路、禹亳铁路改建工程等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国道107许昌境改建、许鄢快速通道、许港快速通道等干线公路项目。加强现代能源支撑系统保障能力建设,着力实施禹州市山地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鄢陵天顺公司49.5MW风电场、许昌城乡电网提升工程等项目,进一步强化能源保障能力。
(六)着力实施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施15个城建项目(含打捆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93亿元。着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许昌北站站前配套设施等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提升完善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实施城建开发类项目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附件:许昌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
附件
许昌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
指标名称 | 计算 单位 | 2016年完成 | 2017年计划 | ||
绝对值 | 增长% | 绝对值 | 增长% | ||
一、经济发展 | |||||
全市生产总值 | 亿元 | 2353.1 | 8.8 | 2540 | 8以上 |
第一产业 | 亿元 | 163 | 3.6 | 164 | 3 |
其中:粮食 | 万吨 | 284 | 280左右 | ||
第二产业 | 亿元 | 1374.9 | 8.4 | 1486 | 8 |
规模以上工业 | 亿元 | 8.9 | 8.5 | ||
其中:发电量 | 亿千瓦 小时 | 90 | 91 | ||
第三产业 | 亿元 | 815.3 | 10.7 | 890 | 9.5 |
国内需求 |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263.8 | 17.2 | 2530 | 1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94.3 | 12.3 | 880 | 11 |
对外开放 | |||||
货物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122.96 | 4 | 122.96 | 保持稳定 |
其中:出口总额 | 亿元 | 113.94 | 8 | 113.94 | 保持稳定 |
进口总额 | 亿元 | 9.02 | -28.9 | 9.02 | 保持稳定 |
服务进出口额 | 亿美元 | 1.23 | -13.45 | 1.39 | 13 |
境外直接投资 | 万美元 | 3853.7 | 477.5 | 4239 | 10 |
外商直接投资 | 亿美元 | 7.19 | 5.7 | 7.19 | 基本持平 |
实际到位省外资金 | 亿元 | 441 | 8.4 | 471.9 | 7 |
城镇化水平 |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9.38 | 1.81 | 51.18 | 1.8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 32.73 | 3.56 | 36.23 | 3.5 |
价格水平 |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 | 1.2 | 3左右 | ||
财政金融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31.9 | 13.8 | 142 | 8以上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亿元 | 264.8 | 6.1 | ||
新增贷款额 | 亿元 | 105 | 170 | ||
二、创新驱动 | |||||
科技 | |||||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 % | 1.7 | 1.8 |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1.71 | 2.06 | ||
移动宽带普及率 | % | 52 | 60 | ||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 % | 54.5 | 60 | ||
教育 |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 | 96 | 96 |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92 | 92 | ||
三、节约环保 | |||||
资源节约利用 |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5.8 | 6.3 | ||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 | 27 | 25.7 | ||
新增建设用地 | 万亩 | -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
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 | 万亩 | - | - | ||
其中:新增建设占用耕地 | 万亩 | - | - | ||
补充耕地 | 万亩 | - | - | ||
环境保护 | |||||
营造林面积 | 万亩 | 16.93 | 12.56 |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万吨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二氧化硫排放量 | 万吨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氨氮排放量 | 万吨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氮氧化物排放量 | 万吨 | 已完成省定目标 | 完成省定目标 |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 | 61.9 | 17.2 | 完成省定目标 | |
劣V类水体比例 | % | 5.9 | -35.5 | 完成省定目标 |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 | 97 | 97 |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97 | 97 | ||
四、民生保障 | |||||
就业与收入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8.95 | 6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98 | 4以内 |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9862.1 | 7.6 | 21450 | 8左右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7015.9 | 7.1 | 29170 | 8左右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4356.7 | 7.5 | 15500 | 8左右 |
减贫 |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 万人 | 3.61 | 2.17 | ||
人口、养老与卫生 | |||||
年末总人口 | 万人 | 492.7 | 496 |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4.21 | 4.22 |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31.2 | 31.5 | ||
残疾人服务设施数 | 个 | - | 1 | ||
社会保障 | |||||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 万人 | 51.5 | 52.9 | ||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 万人 | 250 | 250 | ||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 万人 | 43 | 44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 | 套 | 6793 | 3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