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和推进依法治体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编制好许昌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明确新时期各项体育发展与改革任务,促进许昌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五型许昌”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组织网络初步建立。全市先后投入资金5800多万元,安装健身路径器材9850多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850套,乡镇体育健身工程83套,县级全民健身中心(雪碳工程)3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每年组织较大型群体活动20余项,各项群众体育活动总参与人数近400万人次。广大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达160万人。全市共发展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6000多人,市、县城区已发展晨晚练辅导站300多个,每天参加各站点活动的群众达10万多人。认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和国民体质测试活动,5年来服务健身群众测试数量50000余人次。
2.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组织参加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共获得57.75枚金牌、15枚银牌和10枚铜牌。注重抓好体教结合、场地建设,全市共有12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9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市级体育运动学校、5所业余体校、32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竞技、赛艇、自行车、篮球、足球、排球等6个市级单项训练基地。组织各类师资培训300人次,培训各级各类裁判员600人次,业余训练年度注册运动员400多人。
3.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场馆建设逐步推进。全市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多家,以游泳、健身操舞、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项目为主的健身俱乐部60多家。体育无形资产市场的开发逐渐增多,目前我市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活动冠名、运动队冠名、赛事广告招租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基本上都有商家介入。“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20.98亿元,共有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网点518个,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全市共投入资金9.6亿元用于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其中禹州市体育中心已建成使用,长葛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主体建设。
4.加强制定和落实体育政策,体育事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与市教育、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联合制定了我市《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起草了《许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积极承办国内赛事,先后承办了全国青少年空手道锦标赛、全国航空模型(自由飞项目)比赛、361°全国男排(2014-2015)联赛、全省跆拳道锦标赛、全省拳击锦标赛,增强了许昌体育的影响力和文体软实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水平有待提高,相关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不足,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尚需加强。
2.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不强。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仍然薄弱,“三大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竞争实力有待加强,拳头优势项目缺乏,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教练员存在结构性短缺,后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体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3.体育产业发展潜力不够。体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偏小,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发展缓慢,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的新路子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开发。体育服务消费动力不足,产业缺乏市场活力。
4.群众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与现有的场馆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尤其是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偏少,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大型体育中心。
(三)新时期许昌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小康的指标必然包含全民健康和体育发展方面,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等重要指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日趋向好。
2.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点。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体育成为消费升级、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群众健身意识增强,对体育服务的需求日益高涨,将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样化发展,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3.“十三五”时期是许昌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五型许昌”建设、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时期,我市将通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大战略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目标。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是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推进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我市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为基本动力,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我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快速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五型许昌”建设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科学健身深入人心,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全民体质显著改善。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健身活动多元合作形成品牌,健身组织不断完善形成网络。全市中等以上体育锻炼强度的人数达到32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00万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项目布局均衡合理,资源不断优化整合,人才梯队有效衔接。竞技体育在全省排名位次有所上升,在2018年省运会等重要赛事中取得佳绩。
——青少年体育运动朝气蓬勃。基本建立体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各项体育运动在校园深入推广,学生树立科学健身理念,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在校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体育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消费增长升级,布局日趋合理,地位明显提升,基本形成规模有序的体育产业市场和体育产业体系,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80亿元,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体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体育在助推许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坚持体育与许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明确公共财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责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体育事业。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规划,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搭建全民健身服务平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多元共促的“大群体”工作格局。推动以财政预算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三纳入”,履行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许昌特点、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资金、宣传、科研和信息化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加强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大群体”工作格局。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
2.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满足城乡居民健身需求。统筹全民健身设施整体布局,完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体育设施建设规划,逐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多元化、均衡化发展。支持和引导各级政府结合城镇化发展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大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2016年立项许昌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市区规划的其它6个片区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步伐。禹州市、长葛市及有条件的县(区)要建成“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2019年,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加强运营管理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场馆利用效率,扎实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3.加快发展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推进实体化规范化发展。带动、引导、扶持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以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总会、单项协会、行业协会为主体,以俱乐部和健身站(点)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民间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着力推动各级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与行政机关脱钩。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完善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切实发挥体育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作共建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文化体育指导站(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规范管理晨晚练点,充分利用文化站(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同民政、规划等部门,依托有条件的体育设施及广场、公园等,积极扶持、引导和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
4.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覆盖各类健身人群。强化政府引导,打造太极拳、健身气功·五禽戏等具有许昌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持续扩大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许昌市运动会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广泛开展以“三大球”为主的群众性赛事活动,提升全民体育项目参与率。探索多元主体办赛的机制,政府由主办活动转向指导、支持和服务社会力量举办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统筹推进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及社区居民、农民、妇女、少数民族、残疾人等人群体育均衡发展,增加体育健身服务供给。
5.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激励和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争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1.3万人,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群众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维护健身器材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开展体质监测和日常测定工作。发挥体育锻炼在慢性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举办科学健身讲座等多种渠道,提高全民科学健身意识和健康素养,形成科学健身理念。
(二)着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稳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体育设施为载体,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等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2020年,全市85%的县(市、区)建有青少年体育组织、校外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活动,联合教育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爱好,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服务,积极开展大学生“华光”、中学生“晨光”、小学生“曙光”体育活动以及“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校园足球等项目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2.优化项目结构,促进竞技体育均衡发展。适应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要求,坚持省运会战略导向,注重项目协调、均衡、优化发展,动态调整和科学配置资源,突出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提升次重点项目。贯彻三大球改革新政策,进一步推进三大球项目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体能、技战术、心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俱乐部,积极引进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俱乐部经营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发展,进一步科学规划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的发展,探索项目发展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增强项目训练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提升基础大项的竞争实力。
3.推进赛制改革,完善运动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综合性运动会在推进赛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市运动会坚持4年一届,县(市、区)也要按届举办综合性运动会。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坚持“小型、多样、经常、简易”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制度。
4.备战省十三运会,完成年度赛事工作。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综合协调与组织,使备战工作科学化、系统化,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省运会备战工作有序进行,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组织参加好省体育局组织的年度各项赛事活动。联合教育部门,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17年许昌市青少年运动会。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社会功能,争取承办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体育训练网络建设,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能力。构建层层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立和完善以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市业余体校为重点,以县(市、区)业余体校、训练基地(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办单项体育学校(俱乐部)为补充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网络建设,逐步布设与省体育局相衔接的竞技体育训练项目10个以上,建立各级涉体学校(训练基地点)20个以上,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0所以上,各类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0个以上,确保全市在训运动员常训规模保持在300人以上,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50人以上,在全省以上大赛中产生10人以上尖子运动员。市体校、市业余体校要成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龙头,布局训练项目达到7个以上,在训人数不少于350人。各县(市、区)要加强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建设,设置训练项目3-5个,在训人数不少于150人。大力发展体育传统项目,鼓励各中小学申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推进学校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点和运动队。
6.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运动员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积极协调教育部门,争取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倾斜。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加大反兴奋剂工作力度。继续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监督检查、依法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
1.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和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健身品牌。积极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发展,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积极探索单项体育协会与机关事业单位脱钩。加快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市场化的体育协会、中介组织,将适合由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3.扩大盘活体育设施资源。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体育设施。认真研究、总结推广各地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经验,盘活现有资源,在不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质和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活动,多业并举,综合开发,提高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加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保护。
4.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各县(市、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或企业。支持禹州市依托大鸿寨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户外运动,建设体育旅游基地,依托中药材市场开发健身保健药品和运动饮品;长葛市依托体育用品制造业技术优势,在巩固和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成立长葛市体育制造业协会,努力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鄢陵县依托“平原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其它县(市区)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当地特色体育产业。
5.引导和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加强宣传引导,更新群众体育消费观念。鼓励提高体育服务的安全性、多样性和舒适性,吸引各类人群参与健身运动。制定促进居民体育消费的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足球、篮球、排球、网球、自行车、游泳、健身气功五禽戏等体育项目产业。加强体育与养老产业的结合,促进老年群体的体育消费。鼓励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经费用于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提升体育消费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体育消费与信息消费相融合,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鼓励体育类电子商务平台发挥技术、信息、资金优势,为体育消费提供优质服务。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不断挖掘市场深度,扩大彩民广度,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额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体育局与发改、规划、财政、国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长效协调工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统筹推动体育发展。研究制定相关实施细则,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优惠、资金扶持、土地征用、人才引进等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二)加强宏观管理,提高依法治体能力。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加强和改进体育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制度,落实行政职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树立法治理念,推进体育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深入开展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网络等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增强体育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落实。加大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财政资金投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以及业余训练需求,保证人均全民健身活动经费每年随财政收入按比例增长。创新体育投融资模式,促进体育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营模式(PPP)、体育基金等多种模式推动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项目建设。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有序实施规划,落实责任监管。认真做好规划衔接与细化工作,确保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目标一致,保证各级体育规划相互衔接。对城乡区域确定差别化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和政策措施,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对发展指标进行逐年逐项分解,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督促检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
许昌市体育局
2016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