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 [2017] 5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许昌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2月6日
许昌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为破解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性、瓶颈性关键问题,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助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的要求。坚持适应性调整与前瞻性培育相结合,重点发展产业具有区域标志性、行业标杆性、规模支柱性的主导优势种养业,厚植转型发展优势,着力实现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发展质量更高、比较效益更好、产业结构更优的种养业转型升级道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现代种养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全国、全省知名农业品牌,产品高端化、发展绿色化、生产智能化、产业融合化成为种养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以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木、优质蔬菜、优质烟叶、优质中药材为主导的种植业生产格局,以肉牛、奶牛为引领的畜牧业生产格局。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100万亩,优质花木、蔬菜、烟叶、中药材面积分别达到150万亩、100万亩(基本菜田40万亩)、14万亩、50万亩;“两牛”存栏量达到10万头。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加强,产业链条有机衔接,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3%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突出产业优势,实现产品高端化
1.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注重改善粮食生产品质,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提高小麦生产附加值。加强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推广,积极培育推广综合性状优良、符合企业加工标准和市场需求的突破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大力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度高的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在高标准粮田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域内,以乡(镇)、村为单位,整建制推进优质强筋小麦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点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2017年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禹州市5万亩、长葛市10万亩、鄢陵县7万亩、襄城县12万亩,建安区6万亩。强化产销对接,优质强筋小麦全部实现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最大限度提高小麦种植收益。加强优质强筋小麦配套技术研究集成,围绕优质强筋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储藏加工、食品研发等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土壤深松耕作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优质强筋小麦单产水平。鼓励引导企业参与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对优质强筋小麦规模经营主体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到2020年,全市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100万亩。(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农业局、市粮食局、市财政局)
2.发展优质花卉苗木。围绕“绿化、彩化、香化”目标,以国家储备林基地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推进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等建设,推动花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引进特色树种,形成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鼓励引导规模以上花木企业向专业化、优质化方向转变。大力调整苗木规格结构和苗木类型结构,重点由一、二年生苗木向多年生、大规格苗木调整,由裸根苗向容器苗调整,由普通苗木向造型苗木调整。大力发展鲜切花,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国内外鲜切花生产企业,积极发展小花彩菊、玫瑰、百合、神马白菊、非洲菊、蜡梅等耐性强、易促成、花期长的切花品种,提升鲜切花生产能力。着力打造鄢陵全域花海,在抓好传统花木生产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布局,提升“中国花木之都”的特色优势。拉长花木产业链条,加强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设一批食用、药用、工业用途及功能性花卉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香料、天然色素、工艺花等生产基地。积极推动鄢陵生态文化示范区建设,开发建设与花木相关的图书报刊、音乐动漫等产品,大力发展以赏花为主题的花木旅游、休闲观光活动,推动花木产业向农家乐、花木休闲旅游等相关服务业延伸。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立足鄢陵生态优势,积极创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原一流”的国家健康养生养老示范区。到2020年,花木种植设施化、自动化、机械化、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品牌更加突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花木产业效益更加明显,主栽花木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花木主产区亩产值提高15%,年产值突破150亿元。(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
3.发展优质高端蔬菜。按照“品种高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管理高端、产品高端”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加工聚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合作社引领型的设施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00万亩。加快设施蔬菜温室、大棚建设步伐,大力推广结构合理、采光科学的三代日光温室和性能优良的新型塑料大棚,修缮改造一批老旧棚室,促进设施更新换代。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新品种,积极推行南菜北种、野菜家种、洋菜中种、夏菜冬种,加速设施蔬菜的高端产品发展。重点抓好襄城县与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农业科技园项目,使之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典型、新标杆。加快推进中欧产业园建设,引领带动全市设施蔬菜转型升级。推广普及绿色有机蔬菜高产栽培等技术,积极开展蔬菜“三品一标”培育和认证工作,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农业局)
4.发展优质道地药材。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规范道地药材优势品种种植。筛选重点发展品种,积极与大中型中药制剂企业建立对接,引进技术力量、资金和市场资源,开展合作创新、合作探索,实现中药材种植的转型升级。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开展人工驯化种植和种性改良,确保药材优质、稳定、高效。加快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相关要求,建立中药材种植规范标准,2020年达到80%的标准化种植率。以道地特色药材为重点,重点培育开发10—20个特色优势品种,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达到10个以上,建立7个道地药材万亩高效种植示范区,中药材面积达到50万亩。围绕中药饮片产业发展、中药制剂产业发展、健康与相关产业发展等,扶持建设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和促进中药材下游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着力打造相关产品优势品牌。以中药材经营、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为骨干,加强禹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提高辐射能力,着力推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50万亩,木本药材面积30万亩,草本药材面积20万亩,种植产值达到15亿元。(责任单位:禹州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
5.发展优质特色烟叶。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农户、优化地块”的原则,积极推进烟草种植布局调整,重点在禹州市、襄城县、建安区三地交界区域和汝河、颍河流域,规划建设集科技引领、现代种植、绿色生态、特色彰显于一体的“高标准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田”,打造许昌烟叶“金色产业带”。提升烟叶品质,以满足“中华”、“黄金叶”、“云烟”等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纯作烟种植,进一步解决质量特色弱化问题。全力抓好“上六片”项目,争取省产卷烟定制化生产试点,切实提升烟叶品质与品牌需求的符合度,围绕黄金叶品牌重点规格的个性化需求目标,争取省产卷烟的高端规格集中定制化加工。积极推进平原烟区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水平,鼓励引导种烟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培养职业烟农,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以上。(责任单位:禹州市、襄城县、建安区政府,市烟草公司、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农机局)
6.发展优质油用花生。重点建立高油酸油用、食用花生高产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鼓励以整乡、整村为单位与企业签订订单。加快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普及,主推小麦 花生一年两熟的“以油促粮、双优双增”种植制度。围绕收获、摘果、干燥、脱壳等关键环节,加快研究与农艺相配套的花生生产农机装备,加速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自建、联建原料生产基地,开展产销对接,实现优质优价。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发展优质油品、休闲食品、调味品,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优质花生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优质油用花生、优质食用花生面积发展到30万亩,其中建安区25万亩,长葛市5万亩。(责任单位:建安区、长葛市政府,市农业局、市工信委、市财政局、市农机局)
7.发展优质生态畜牧。着力扩大优质奶牛、肉牛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奶牛养殖小区牧场化转型,支持肉牛基础母牛养殖和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支持源荣牧业实施高端奶生产线、预处理智能化改造、液体奶扩建、学生饮用奶、低温奶等核心工厂改扩建项目,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支持河南荣华牧业新建巴氏奶、酸奶等低温奶生产线,加快研发高端乳制品,实现立足本地、辐射全省的市场效应。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优质奶牛性控冻精,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示范场。重点抓好河南恒天然有限公司25000头肉牛建设项目和许昌夏昌种公牛站新场建设项目,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增强畜牧经济发展后劲。积极做好“粮改饲”试点工作,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建安区要积极申报“粮改饲”试点县项目,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大力发展牛羊规模养殖,加快建立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20年,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50个,生态种养结合养殖场500个,成为全国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畜牧局、市财政局)
(二)突出生态治理,实现发展绿色化
8.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治理等。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加大高效大中型药械补贴力度,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建设一批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使用比例和肥料利用效率。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强化源头治理,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农牧结合、集中处理、就近消纳、综合利用、适度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加快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规模饲养场强化配置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20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环保局)
9.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其中禹州市11万亩、长葛市8万亩、鄢陵县12万亩、襄城县11万亩、建安区8万亩。2017年建成17万亩。根据不同种植模式和经营主体,发展固定式、半固定式、微喷等节水灌溉,建设集排灌网、信息网、交通网、林木网、电力网、服务网“六网一体”的示范工程,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建设一批不同模式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秸秆收集储运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技术,培育扶持20家秸秆资源化利用企业,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供电公司)
10.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抓好从“农田到餐桌”、“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县、乡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监测抽检力度,提高风险预警防控能力。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检测。全面开展风险分级量化管理和网格化监管,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和双随机抽查,实现监管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将生猪和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基地达到60个,产品100个以上。蔬菜、花木、小麦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县、乡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农业局、市畜牧局)
(三)突出方式转变,实现生产智能化
11.推进互联网 种养业发展。围绕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全面开展互联网与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精准智能管理。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以精准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加快种养智能化步伐。推广应用小麦苗情数字远程网络自动监控系统,实现苗情监控自动化、苗情动态可视化、麦田管理科学化。引进推广激光整地,GPS自动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技术模式,助力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推广“滴滴植保”信息服务系统,努力扩大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大力推广应用全智能化行驶控制,定速巡航、电子校正、后视摄像头等功能的新型植保机械,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散装饲料运送、自动投料投药、智能控温控湿、自动集蛋喷码等现代化设施。实施精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高效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地等精准化关键技术,加强农业大数据技术创新与应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局)
12.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加快研发推广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农机产品,主攻薄弱环节,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机械化,重点提高花生、玉米收获、烘干、加工设备等装备水平,推进秸秆饲草收集、加工贮存和挤奶、饲养、畜禽水产绿色养殖机械化。进一步推进智慧农机发展,将信息化服务领域由小麦延伸到玉米,由深松延伸到其他耕作环节,由测亩计产延伸到墒情、土肥探测等方面,引进开发适合我市实际的智能终端、先进装备,整合提升许昌智慧农机信息平台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农机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农机局)
13.推进农业协同创新。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农业科研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服务团队”的农技推广机制。积极与中国农大、河南农大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专家团队,建立综合性农业开发研发平台。同时,引进国际农业知名专家,强化种养业关键领域技术的集成和协同创新,着力解决制约种养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分类开展系统培训和精准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
(四)突出接二连三,实现产业融合化
14.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立足农产品区域优势,做优农产品初加工,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的新格局。大力发展肉制品、蜂制品、粮油、腐竹、蔬菜(食用菌)、三粉等六大加工业,重点扶持47家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设备、技术、产品的改造升级,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散地。支持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肉制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众品鲜易控股等大型冷链物流业发展,鼓励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建成畜产品冷链物流和生鲜食品配送强市。支持河南实佳面粉有限公司重点开发优质强筋小麦深加工系列产品,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精细加工、小包装产品。支持质源、世纪豪嘉等豆制品生产企业扩大规模、提高品质,提高许昌腐竹知名度。支持卓宇、福美、怡盛等蜂产品企业以蜂产品功能化开发、精深加工为主导,研制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剂型的制品,打造全国知名的蜂制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交易基地和出口基地。支持世纪香食用菌公司立足规模和特色优势,开展菌种引种试验,推广菌种提纯培育、集中发料等新技术,拓宽生鲜食用菌和食用菌制品加工渠道,成为许昌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支持河南龙程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保鲜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以及酱制、腌制品加工。支持禹州紫烨红等公司建设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等级,进一步延长三粉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研发平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升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2020年,农产品精深加工营业收入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工信委)15.推动新型业态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农游结合、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观光种养业、采摘种养业、主题农园、精品民宿、美丽田园等新业态。全市培育20家千亩以上、100家百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特色示范基地。每个县(市、区)重点打造3个以上千亩示范园、10个以上百亩特色种植基地。重点办好鄢陵的蜡梅节、西瓜节、桃花节,禹州市的梨花节、槐花节,襄城县的杏花节、樱桃节,长葛市的金杏节等一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鼓励各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核心,打造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支持建安区建设集高科技智慧农业、高品质田园生活、高水平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支持农民以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家庭手工业,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旅游局)
三、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组织保障
(一)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长葛市作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其他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试点推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仲裁体系建设。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局、市工商局、市金融办)
(二)扩大对外开放。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发挥许昌紧邻郑州航空港的区位优势,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和重点区域的经济合作。持续巩固绿色蔬菜、蜂产品、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大农业品牌的展示营销和推介力度,提高品牌发展市场影响力。着力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采用欧盟有机农业标准,对土壤、水、大气、农药和化肥施用进行严格检测,保证农产品优质优价,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惠农工程,培育农村电商企业和有地域特色的知名网销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化创建等工作。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实现实质性运营。鼓励县级政府设立农业投资发展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大农业基础设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四)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把手”总统揽、总调度,分管领导总负责、总协调,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工作合力。要细化任务,建立台帐,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要广泛宣传,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农业提质增效。要严格奖惩,科学评估,建立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考评内容。每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工作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予以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农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