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 [2019] 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许昌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1月30日
许昌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把许昌市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引领带动全市装备制造及其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电力装备是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装备制造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获得清洁能源的重要保障手段。《中国制造2025》把电力装备列为十大重点产业发展领域之一,其确定的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发展等正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电力装备制造业已发展成为覆盖电网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大环节及通信平台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区域内拥有两家超100亿元及300多家中小型制造企业,±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和换流阀、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保护控制、风力发电机、风电变流器、光伏并网逆变器、220kV及以下变压器、中低压开关成套设备及元器件、智能电表等产品优势明显,但我市的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偏小、智能化程度偏低、产业生态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与长三角、珠三角、泛渤海等电力装备主要集中的经济圈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力推动我市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对于支撑和构建我市现代电力装备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趋势,坚持以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为根本方向,聚焦电网的通信平台及“发、输、变、配、用、调”六大环节,以龙头带动、集群引进、硬软互动、加速配套、同步发展为着力点,规划布局“一谷两区三中心”,建设主导突出、功能完备、配套齐全、协同有力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把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三)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及《中国制造2025》,通过3—5年时间,“一谷两区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谷”:把中原电气谷核心区打造成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充换电、智能配用电、新能源发电及接入、工业节能、智能一次设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生态型电气谷;“两区”:引进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行业龙头企业,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配套件产业集聚区;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端技术和中航建设集团的优势资源,将纪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成中国电力三次装备和建筑电气特色园区;“三中心”:创建国家电力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标准与技术评价中心。
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利税120亿元;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利税140亿元;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150亿元。到2022年以后,打造1家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及3—5家超百亿平台型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400家。
二、重点任务
(一)规划产业布局
坚持“立足基础、突出重点、特色主导、错位发展”,形成核心电力装备产业集群、一次和二次特色电力设备生产基地、配套部件集群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重点在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魏都产业集聚区。
1.核心区。依托中原电气谷,聚焦智能电力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验等高附加值环节,重点吸引电力装备高端制造企业进驻电气谷,重点建设一试验基地、一高端产品研发中心和一制造中心。
试验基地:高压设备试验中心;低压电器试验中心;新能源试验中心、襄城县风光储研究基地;中试及新产品试作中心。
高端产品研发中心:电力装备产业的基础研发中心;电力装备产品开发中心。
制造中心:电力一次设备制造中心;电力二次设备制造中心。
2.示范区。重点发展中小企业及配套零部件产业。中小企业:中低压开关柜、工业电气自动化产品、低压电器等。配套件企业:风机的叶片、齿轮、轴承、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储能电池、电阻、电容、连接器、机械加工等。
3.魏都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电力三次装备和建筑电气,打造“河南电气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魏都区政府
(二)做强存量产业
1.新能源发电装备。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组、风电变流器、风电控制系统;光伏并网逆变器、智能光伏汇流箱、光伏控制系统。
2.输变电装备。重点发展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及控制保护设备、直流场设备、柔性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一次设备(电力变压器、高压开关、电抗器、断路器、互感器等)、智能二次设备、直流融冰装置、智能一体化电源设备。
3.配用电装备。重点发展智能配电自动化、智能配电终端;中压开关、环网柜、配电变压器;智能电表、智能用电信息系统;储能电站;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设备。
4.大电网安全与控制设备。重点发展电网安全稳定系统、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5.电网信息和通信。重点发展载波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智能电网信息化系统。
6.轨道交通设备。重点发展牵引供电自动化系统、电气化铁路保护设备、GIS柜、环网柜、干式动力变压器、干式牵引整流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电气设备状态监测设备、静态无功补偿装置。
7.工业电气自动化。重点发展工业配用电自动化设备、箱式变电站、无功补偿设备、谐波治理设备、节能控制设备、能效管理设备。
8.机械结构。重点发展具备电力机柜、机箱、箱式变电站;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配套的机器人结构、电池箱体、充电桩结构、充电柜、充电架等产品研发,提升机构仿真分析、热仿真分析、加工生产及配套能力。
9.智能设备检测。重点发展智能二次设备检测、可靠性试验设备、微电网控制设备及检测设备。
10.电力电缆、电缆桥架。重点发展电力电线、电力电缆、电缆桥架。
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长葛市政府
(三)扩大增量产业
1.新能源汽车配用装备。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服务产业的配用电装备。
2.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相关的电力技术及装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力装备融合发展。
3.新能源装备配套件。重点发展风机的叶片、齿轮、轴承、太阳能电池板(组件)、储能电池。
4.低压电器。重点发展配电开关、熔断器、空气开关、电源插头、电源插座、连接器、电阻、电容等。
5.检测设备。重点发展智能一次检测设备、低压电器检测设备。
6.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系统集成、EPC/BT、运维服务、工厂化检修、现代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长葛市政府
(四)提升创新能力
利用企业已建成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破目前存在的技术不能共享、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已有的国家、省、市级专项计划对智能电力装备进行重点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五)加快结构转型
根据电力装备上下游配套关系,加快结构调整、企业联合和产业重组,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塑造产业集群优势,实现科研、设计、制造、成套服务、金融和工程施工一体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链和大型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六)加强品牌培育
在满足重大电力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的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优势,借鉴和利用跨国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深入实施,凭借龙头企业已有的优势,实现“借船出海”,扩大“走出去”的途径,逐步在国际国内形成“许昌电力装备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用好“许昌英才计划”、“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积极向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倾斜,支持电力装备产业链各环节智能化发展以及产业生态建设。鼓励社会各类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进入电力装备的智能化及智能制造领域。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各类资金对电力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给予支持。加大金融机构对智能电力装备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以债转股、股权转让、整体上市等方式融资。(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金融工作局)
(二)重视招商引资。建立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县(市、区)、产业集聚区协同招商机制,定期组织举办海内外重点地区招商推介会,积极吸引国内外电力装备的龙头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配套企业来许设立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制造基地。引进具备成为细分行业龙头的潜力企业,充分发挥中原电气谷的核心作用和空间区位优势,支持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开展产业配套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三)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外部引进与本地培养相结合,依托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优秀经验管理人才等,吸引电力装备产业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就业;引导许昌学院等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大电力装备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引导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扩大电力工程专业及招生规模,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强化技术型、技能型专业人才支撑。(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四)优化营商环境。各地各部门要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营造全市协同支持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我市汽车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方向转型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提档升级的优先方向,以长葛市、中原电气谷核心区、建安区等产业集聚区汽车产业基地为主体,以“两引两提”(引进新能源及网联整车企业、引进汽车电子企业、提升现有企业先进产能、提升充电设备研发生产能力)为主要路径,以增强“四个优势”(政策组合、区域市场、零部件配套和产业协同优势)为支撑,着力构建一流的汽车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新引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企业1—2家,全市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重点区域充电设施网络基本完善,新型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形成千亿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三、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链条发展需求和我市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际,产业总体布局为“一集群、两中心、三基地”。“一集群”:重点依托中原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打造千亿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两中心”:依托电气谷核心区,建设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研发检测中心和服务保障网络中心;“三基地”:以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整车生产基地;以长葛黄河工业园、示范区动力电池产业园为重点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以许继集团、黄河集团为龙头的充换电设备生产基地。
四、发展路径
(一)大力引进新能源及网联整车企业。重点推动各产业集聚区抢抓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机遇,密切跟踪国内外优势汽车企业投资动向和新能源汽车布局需求,针对意向企业,特别是国内外优势汽车企业,开展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项目精准招商,引进落地若干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重点推动电气谷核心区利用5G试验网建设和整车生产优势,加强与知名新兴汽车设计制造企业、互联网汽车企业对接,积极争取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鼓励森源重工与新兴汽车企业开展新能源车型开发、代工制造、租赁共享、股权投资等合作。(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快引进汽车电子企业。发展车体电子控制系统,发挥森源重工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优势,大力引进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与安全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等领域配套企业。发展车载电子电器产业,引进车载视听娱乐、智能导航、语音互动、影音娱乐、泊车辅助、行车记录等产品领域企业,重点加快鄢陵智慧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入驻项目的同时,持续引进车载摄像头、自动驾驶摄像头、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等汽车电子产品企业。培育发展车联网及智能驾驶产业,拓展车用智能传感器、车载嵌入式软件、车载智能处理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等领域,大力引进车联网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等优势企业。支持产业集聚区依托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信息产业园,培育打造以汽车电子为主的零部件产业园,引进落地一批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鄢陵县政府、建安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三)提升现有企业先进产能。支持森源重工提升高端产品比重,着力建设森源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以森源电动汽车产业园为依托,结合示范区5G试验网建设,打造集技术研发、道路测试、示范运行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重点推动森源基于5G网络的纯电动自动驾驶环卫车辆和智能网联纯电动物流车等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试验和产业化,完善提升产品设计,增强商用车高端产能。推进许继集团高端电力专用车生产线项目建设,支持森源、万里路桥、统一电器等专用车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专用车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按照“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思路和国家低速电动车管理要求,加快推进宏瑞世英、银翔摩托、鸿舟车业等电动车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发展、提升发展,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升级换代。(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建安区政府、魏都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四)提升充电设备研发生产能力。增强许继、黄河充电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快许继集团智能充电桩生产线建设,确保许继集团持续保持新能源汽车充电产品及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推动充电产品技术升级,依托许继集团、黄河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大高效自适应的智能快速充电技术、高适应性的动力电池快速更换技术、多源信息互联互通融合运营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加快研发柔性自动功率分配控制的“一对多”充电技术产品,提高充电服务能力;努力解决互联互通的充电服务信息共享技术,实现充电设施位置、状态、参数及交易信息的跨平台共享;加快研制动态无线充电系统样机,建设无线充电试验路段,突破无线充电技术,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充电设备研发生产基地。(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五、生态构建
(一)增强政策组合优势。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市县联动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政策组合拳。
1.落实扶持政策。落实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政策的同时,企业(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同步出台配套政策,采取相关专项资金奖补等方式,对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化等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2.实行专项招商。结合许昌实际,创新汽车产业招商政策,着力开展驻地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重大项目,在基金投资入股、代建厂房及厂区基础设施、设备投资补贴、配建人才公寓等方面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3.加强基金支持。梳理建立产业项目库,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向国家、省产业基金推介,或本着谁出资谁收益谁享有的原则,与项目所在县(市、区)成立子基金等形式,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一批“两引两提”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金融工作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4.强化用地保障。对汽车产业用地实行重点保障,支持中原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尚集、鄢陵县等集中布局建设整车企业生产基地及配套零部件产业园的产业集聚区,提前开展土地整理和储备,为新引进整车企业和现有骨干企业扩能改造创造条件。对列入规划、独立占地的充电站项目,按公用设施安排用地。(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增强区域市场优势。坚持政府及公共领域先行,加大私车购买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充电设施网络,推广商业运营新模式,强化市场应用对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
1.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全面落实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相关规定,原则上全市新增及更新的公交车辆、市政环卫车辆全部纯电动化,新增及更新的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平原地区旅游景区等作业车辆新能源车比例2020年不低于95%,许昌市城市建成区2020年年底前公交车、出租车、市政环卫车、物流配送车等领域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对纯电动乘用车实行不限行、减免停车费等政策,对城市配送的纯电动货车实行便利通行政策,鼓励个人、非公企业等用户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责任单位:市事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加快充电及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许昌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同步建设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并按照“桩站先行”的要求,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力度,通过公开竞争,授予特许经营权,在车桩融合发展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类有序推进桩站建设,快速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网络,确保建设规模适度超前。重点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居住地、单位内部停车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六网络一平台”,即车桩一体智能电动公交车充电网络、出租车充电网络、分时租赁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市政电动汽车充电网络、住宅小区电动车充电网络、网格化公共充电设施网络和智慧充电服务平台。2020年建成服务于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充电网络,实现许昌市城市核心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小于1公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事管局、市供电公司,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推广商业运营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新能源汽车运营许昌模式,搞活商业运营企业,拓展生产企业市场,壮大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支持万里运输、森源重工等新能源乘用车运营和生产企业在市内外开展或参与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研究建立与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使其与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出行方式协调发展,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城市交通出行体系,同时,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提升线上线下服务能力。鼓励森源重工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融资租赁新型商业模式,推进租赁业务与现代信息平台融合。支持万里运输、城市公交公司等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跨区域开展定制客运班线、定制巴士、定制公务用车、城际约租、货运物流出租等租赁模式灵活的定制化服务,构建信息化引领的“新能源 新服务 新网络”的全新营运模式。(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事管局)
(三)增强零部件配套优势。坚持培育与引进龙头企业并重,加强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和项目布局,构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
1.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聚焦“三电”(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领域,重点推进河南力旋科技公司动力锂电池生产线建设,提高磷酸铁锂电池、三元正极锂电池生产能力和单体能量密度,加快石墨烯技术研发,实现石墨烯 超级电容技术的重大突破,改善电池性能,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支持森源重工加快“三电”关键零部件集成系统生产线建设,提升整车配套能力。推进轻量化材料等技术突破,谋划和引进实施一批车用铝合金板、车用碳纤维、铝轮毂、镁轮毂等项目,加快河南德威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只铝镁合金汽车轮毂项目建设。(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2.加快发展网联汽车零部件。加强车载终端、车载芯片、无线通信设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及系统集成供应商引进和培育,鼓励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通信等企业与车企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网联汽车零部件和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优势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促进零部件与整车协同发展。围绕森源重工等整车生产企业,加快规划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吸引配套体系知名企业入驻。支持市内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在研发、采购等方面深度合作,构建稳固供应链体系。(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鄢陵县政府、建安区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增强产业协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物流配套、人力资本、服务网络等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共生。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绘制动力电池及材料、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系统及核心部件、车身轻量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路线图,支持骨干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创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科研机构、优势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森源重工发挥研发团队的技术优势,创建国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中心,提升龙头企业研发创新带动能力。依托森源重工河南省电动专用汽车工程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整合许昌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与科技资源,建立许昌市整车及零部件检测试验基地、新能源汽车行业公共测试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增强新能源汽车开发实验能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检测试验基地。依托北京森源电动汽车技术研究院,持续加强与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试验所等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提升研发团队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2.提升汽车金融和物流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出面向购买者的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推进森源重工整车企业和第三方金融公司等加快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森源重工以及新引进整车企业建立完善配套物流体系,积极搭建第三方物流共享平台,畅通整车及零部件外输内运物流通道。(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强化人才培育引进。认真落实“英才计划”等相关人才政策,扩大清华、北大等名校人才培训规模,大力引进和培育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端人才。引导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电气学院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鼓励校企联合办学、设立实训基地,加大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构建服务保障网络体系。强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整合许继集团、城市公交公司、万里运输以及许昌市各类资源,以车联网运行管理系统为载体,建设覆盖全市新能源乘用车、公交客车、出租汽车、环卫车、快递物流车、充换电站等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网络。以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平台为核心,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事故预警信息系统及紧急处置机制,对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设备进行实时跟踪、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故障诊断,建立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安全责任明确、服务质量保障的固定综合服务站,开展新能源汽车保养、维修、测试等综合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城管局)
六、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的规模及竞争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许昌的客观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10万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全省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持续推进,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需求日趋旺盛,市场潜力进一步释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有可为。但总体来看,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薄弱、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壮大一批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对于加快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业规模、水平,增强绿色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顺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趋势,强化标准约束和环境倒逼,聚焦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和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政策引导、市场牵引、龙头带动、开放合作、集聚集群,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电气、余能回收利用、超低排放改造、工业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压滤机(固液分离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有效提升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供给水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培育一批专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明显、综合竞争力较强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培育形成1个5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2个100亿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园区,培育和引进一批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骨干企业,全市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二、重点任务
(一)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
1.重点方向:加快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技术和设备,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以及高压、低压变频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设备、永磁调速装置和自控型电能回馈技术和设备,提高电机系统整体运行效率。研发节能型产品配套关键零部件技术,全面提升机电设备运行的能源利用效率。
2.产业布局:支持长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依托长葛市产业集聚区、许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现有高效节能电机生产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落地,生产推广高效节能电机定转子、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高效节能曳引机等装备,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高效节能电机产业集群。
(二)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开发工业炉窑余热余压回收梯级综合利用及蓄能技术,推进能源高效和分质梯级利用。研究余热锅炉强化传热、高效清灰和低温腐蚀防治技术。鼓励余热温差发电、新型相变储热材料、液态金属余热利用换热器等技术研发。研发推广矿井乏风和排水热能综合利用技术、非稳态余热回收及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焦炉煤气提取氢气合成硅烷等各种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与装置。推广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高效换热器、高效蓄能器、高效冷凝器等技术设备。
2.产业布局:鼓励禹州市、襄城县、建安区等县(市、区),引导煤炭、电力、水泥和焦化等高耗能行业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先进技术引进等方式,改造提升现有设备节能水平,自主研发应用先进的余热余压余气利用技术与装置,进一步提高副产品附加值和能源利用效率。支持襄城县依托高纯度硅烷气龙头企业,在现有产能、技术和市场基础上,不断加强科技研发、生产建设、战略合作等,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硅材料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原硅材料产业园。
(三)高速节能电梯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超高速节能电梯、节能专用电梯、高端节能扶梯和人行道、节能乘客电梯、节能观光电梯、节能家用电梯等电梯产品和服务,研发应用高速电梯群控节能技术、控制技术、变频器再生能量回馈技术、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新技术。积极开发节能电梯应用领域,推进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与应急电梯加装,创新发展逃生电梯、扶梯改造和立体车库等新型电梯产业。引导电梯生产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把全过程服务、终身服务贯穿于产品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的全过程,提升节能电梯制造与服务水平。
2.产业布局:重点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电梯制造龙头企业,完善提升曳引机生产、控制系统生产、电梯结构件生产、节能扶梯生产、产品检测、总装物流等电梯配套基地建设水平,加快中原电梯产业园内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西部最大节能电梯生产基地。
(四)节能电气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中低压输配电装置、电能质量装备、智能互联输配电装备及系统集成、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有源滤波成套装置等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广节能环保光伏箱变、智能逆变器、节能电磁电器、光伏构件、输变电冷却系统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高效节能卷铁芯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智能箱式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等产品,着力提高节能变压器市场份额。
2.产业布局:支持长葛市、鄢陵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市、区),发挥电力装备、高效节能变压器等装备制造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节能电气技术装备研发和生产能力,着力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省节能电气装备生产基地。
(五)绿色建筑材料
1.重点方向:重点研究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建筑技术等先进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节能门窗、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制品、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建筑模块化技术、高效节能新型墙体材料技术、超薄绝热保温装饰材料技术。加强适用于新型墙材的专用施工机具、辅助材料等研发与生产,开发推广结构与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板技术装备。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建材技术装备。发展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的围护结构体系,大力发展轻质、高强、保温、防火与建筑同寿命的多功能一体化装配式墙材及其围护结构体系。重点发展满足各类装配式建筑墙材的装配机具、高性能防水嵌缝密封材料、配套专用砂浆等。
2.产业布局:以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扩大绿色建筑规模、推广绿色建材、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被动式建筑建设试点为契机,鼓励各县(市、区)依托龙头企业,积极研发引进相适应技术装备。支持禹州市、长葛市、魏都区、建安区等县(市、区),依托装配式建筑重大项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装备,建设一批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支持禹州市、长葛市、东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依托陶瓷产业园、新型装配式保温墙体材料产业园和生态环保建筑新材料生产等重大项目,研发引进相关技术装备,有序发展绿色环保建材。支持魏都区、鄢陵县等县(市、区),引导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龙头企业,加大再生产品研发投入,扩大再生产品种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六)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推进电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硝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除尘脱硫技术和成套设备。大力研发推广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多污染物协同处理等绿色工艺和装备。加速发展挥发性工业有机废气回收治理、恶臭气体和餐饮油烟治理及净化技术和成套装备,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高污染行业以特别排放限值或更高标准为目标的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研发生产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和设备。
2.产业布局:重点推动禹州市、襄城县、东城区等县(市、区),围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骨干企业强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培育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支持长葛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市、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发挥环卫专用车、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优势,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落地,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集科研和环保装备制造、运维于一体的省级环保装备产业园。
(七)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提标改造和系统优化及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盐废水、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块化技术、高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化设备。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膜法重金属脱除、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等。研发引进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和装备。
2.产业布局:重点推动各县(市、区)依托现有污水处理企业,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涵盖工程总承包、核心设备研发与制造、设施运维、药剂研发与供给的水污染治理产业链条,培育形成若干特色明显的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集群。支持禹州市建设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引导禹州市分离设备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推广压滤机等污水处理设备,着力打造集生产、制造、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骨干企业。
(八)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重点研发引进异位热脱附、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重金属钝化、原位注入等土壤污染治理关键技术装备,研究突破化学法修复技术及成本瓶颈,着力解决铬、镉、铅、汞等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板结酸化等突出问题。支持研发引进移动式重金属与有机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一体机等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开展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2.产业布局: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培育装备成套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修复设备自动化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装备企业。支持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等县(市、区)结合受污染地块实际,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等综合实力的环保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集群。
(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
1.重点方向:围绕静脉产业园建设,引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垃圾焚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浓缩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推动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协同处置利用技术攻关。加快村镇低成本小型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开发示范。提升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废钢、废铝、废铜、废镁等废旧金属的回收、分选、加工、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设备。
2.产业布局:支持魏都区、禹州市、鄢陵县等县(市、区),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加快建设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垃圾焚烧装备、餐厨垃圾和城市污泥处理设备生产基地,促进城乡低值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利用。加快静脉产业园、禹州环嘉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长葛市依托大周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效应,培育发展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和再生镁4大产业,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制造规模和水平,着力打造千亿级再生金属产业集群。
(十)节能服务业
1.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企业。支持禹州市、长葛市、襄城县、魏都区、东城区等县(市、区),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煤化工、造纸等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技术产品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构建“原产业 节能服务业”模式,开展专项节能服务业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供社会化节能服务,着力培育一批专业高效的节能服务公司。
2.培育发展节能专业机构。支持各县(市、区)发展第三方节能服务机构,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互联网 节能”等新模式,为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企业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节能设备采购、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及改造、节能量监测审核、人员培训、信息咨询、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节能服务。鼓励节能服务机构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节能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推动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的数量、规模和效益快速增长。
3.积极搭建节能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 ”,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对重点用能单位生产全过程各类能源介质全面监视、过程能耗管控系统技术分析及调度管理。培育发展社会化能耗监测、核查机构,为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数据服务。积极搭建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对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服务平台,吸引节能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促进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环保服务业
1.培育发展环保服务企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支持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业务,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型企业向涵盖产品、设备、咨询、监测、运维等服务为内容的环境问题综合解决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环保服务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环保咨询、设施运营与管理服务等一站式污染治理服务。发展行业专业化服务,推动钢铁、电力、建材、煤化工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环保服务产业部门,开展专项环保服务业务,构建“原产业 环保服务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化环保服务公司。
2.推行市场化专业化模式。以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城市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静脉产业园建设,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综合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收转运一体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模式。围绕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
3.加快构建环保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环保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生产经营企业全过程大数据监测管理。培育发展社会化环境监测、检测和咨询机构,加强在线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视频实时联网,提供数据检测和分析服务。依托我市骨干企业,吸引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入驻,积极搭建技术成果交易、信息、技术咨询、中介、金融等服务平台,为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修复、设施运营管理、绿色金融等领域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培育引进龙头企业
鼓励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色和产业基础,以市场换技术、强产业,开展针对性专项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国内外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龙头企业、一流的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运营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大节能环保关键技术研发团队引进力度,支持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重大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行业规范引导
按照国家发布的环保装备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推荐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引导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对标《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引导企业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引领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建立环境保护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
(三)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
1.积极搭建投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行绿色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或绿色债券。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第三方服务企业。(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
2.认真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财税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加大节能技术改造、环保改造、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3.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脱硫脱硝除尘电价等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置收费政策,构建覆盖处置成本并合理盈利的价格机制,推动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置服务市场化,探索建立农村地区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付费制度和城镇污水处理费市场化的形成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电公司)
(四)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环境污染防治、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静脉产业园建设、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等工程,谋划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专项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以上,2019年计划投资70亿元以上,促进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
1.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工程。在电力、钢铁、化工、焦化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一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老旧锅炉更新改造、集中供热改造、燃煤锅炉改生物质锅炉、“煤改气”、“煤改电”等锅炉(窑炉)节能改造项目。实施一批清洁能源、节能技术改造、储能设备、节能设备等节能技术装备制造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2.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在制药、农药、煤化工、橡胶制品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VOCs治理项目,开展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实施一批特别排放限值改造或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水污染治理方面: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运营等方式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和管理水平。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一批乡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土壤污染修复方面:以中、轻度安全利用类耕地为重点,推进一批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推进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协同监测、应急监测等监测制度,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县级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开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支持长葛市、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专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产业集聚优势明显、配套能力强、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劲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禹州市政府、长葛市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4.静脉产业园建设工程。落实省静脉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批静脉产业园,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厌氧处理、城市污泥干化等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施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泥协同处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等重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立足基础优势,围绕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装备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的产业化示范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加大科技创新支撑
1.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平台、研发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突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2.整合政产学研用优势资源,培育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公共技术支撑、成果转移孵化等服务,增强联盟企业竞争优势。支持骨干企业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精准研发,合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以及材料药剂。(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千人计划”和“许昌英才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加快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工程技术型高端人才,完善节能环保人才支撑体系。支持我市职业院校与节能环保龙头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和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撑。(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硅材料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为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硅材料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及信息系统、通信、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军事、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化工、建筑材料、轻工、医疗、机械等诸多领域,长期以来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先进晶硅电池、智能逆变系统,发展高效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太阳能集成应用及跟踪系统,着力提高光电转换率;加快推进超级电容器、TFT—OLED(薄膜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玻璃基板、低成本低能耗多晶硅、硅单晶片和外延材料等产业化。
我市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主要分布在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襄城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襄城县煤炭等矿藏资源丰富,煤焦化工产业发达,具有发展硅材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襄城县依托资源优势致力发展硅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从煤焦化制氢到硅烷气、多晶硅、石英坩埚、光伏辅材,到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再到光伏产品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年产氢气3亿立方米,产业整合后可达5—6亿立方米,硅烷气年产量达36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电子级多晶硅已进入中试阶段,高纯硅材料项目之间的关联度不断增强,链条式、集群式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为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目前,我国高纯硅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市大力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目标,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建设重大项目,致力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成链、成带发展,工业硅、有机硅瞄准世界一流,晶锭、硅片瞄准中国领先,配套逆变器、组件及关键材料等,打造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基地,努力把高纯硅材料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三)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构建成较完善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体系,产业基地建设实现阶段性成果,高纯硅材料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培育1—2家具有规模效益、年营业收入超100亿级企业,以及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10—20亿级企业。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创新能力。围绕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核心任务,依托高纯硅材料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建设高纯硅材料创新中心,引导产业链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产业联盟,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到2021年,建立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进行高纯多晶硅、大尺寸单晶硅、300mm和450mm大尺寸单晶硅片、高端有机硅深加工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襄城县政府)
(二)推进产业升级。发挥襄城县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优势,大力发展与引进硅材料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行业转型,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点支持用于集成电路的电子级高纯硅材料发展,加快实现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实现国外进口替代;加快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及组件产业化,引入高效单晶电池生产技术,实现单晶硅电池转换率达到21%以上。瞄准科技前沿,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及项目,实现产业“两高两低”(高利用率、高效益,低能耗、低成本),赶超国际水平,提质增效,拓展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我市的高纯硅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襄城县政府)
(三)推进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监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达产率。积极推进高效单晶硅电池片二期、高效太阳能组件二期等一批高纯硅材料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加快对电子特气、区熔级多晶硅、颗粒硅、纳米硅粉等项目的前期论证规划,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襄城县政府)
(四)培育领军型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优先推荐领军型企业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引进力度,支持高纯硅材料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在许转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企业、质量标杆等。(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襄城县政府)
(五)推进集群发展。以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纯硅材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力求突破多晶硅、单晶硅及硅切片上游产业,积极发展有机硅产业,适时延伸发展单晶硅下游产业,围绕硅元素开展相关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行情,通过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延伸产业链条,补全产业断档,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环境效益,发挥产业聚集的综合效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推进开放合作。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技术水平高的重点项目。深化与国内外硅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吸引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落地。开展区域、行业、企业不同层面技术合作、供需对接、产业链对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襄城县政府)
(二)加强人才支撑。发挥科技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充分利用“许昌英才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吸引硅材料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家和创新人才团队到许。依托襄城县硅材料产业骨干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快培养高纯硅材料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形成重视研发、尊重人才、鼓励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襄城县政府)
(三)强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等,支持高纯硅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对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特气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推介力度,吸引国家、省产业基金加大对项目的投入;开展市场化运作,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享有项目地方税收收益”的原则,设立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项目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以债转股、股权转让、整体上市等方式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四)加大要素保障。各职能部门要秉持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破解要素保障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加快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实现对高纯硅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提供直供电和集中供热保障。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营造全市协同支持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襄城县政府)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再生金属及制品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长葛市大周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良好,产业体系完整。年回收各种废旧金属总量达到360万吨,加工260万吨。2018年,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500亿元。从废旧金属回收、冶炼、简单加工、精深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等四个行业。大周产业集聚区在全国循环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先后荣获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但还存在产品竞争力不强、企业绿色化水平不高、用地指标受限等问题。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为目标,坚持“延链、强链、绿色、提质”的建设方向,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精品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端化。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目标瞄准高端化,拉高标杆、定位高端,努力实现产品高端化、价值高端化、技术高端化、质量高端化。
——绿色化。严格执行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严守生态环保底线,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构建再生金属及制品绿色产业链体系。
——集群化。围绕延链推进“原材料 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吸引配套企业入园,营造产业发展生态,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集群。
——精品化。提升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全流程智能化水平,通过积极引进和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及制品。
(三)发展目标
2019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左右。2020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左右。2021年,再生金属及制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打造400亿企业1家(金汇集团)、50亿企业3家(长海不锈钢、宇龙实业、金阳铝业)。把大周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省三星级产业集聚区,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再生金属和新材料生产基地,中外再生金属精密制造合作的摇篮。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以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为抓手,加快编制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重长远,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兼顾对接郑州航空港建设,把生态城建设作为我市再生金属及制品产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组织再生金属及制品的相关企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消化吸收;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自身的研发投入,形成自身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提升中欧(德)再生金属生态城的国际形象和地位。(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二)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发挥市场、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壮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由再生铝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再生铝产业园,引进高端再生铝家居、建材、装饰材料、高端型材企业项目入驻。支持高端不锈钢制品园项目,招商引资引入一批高端不锈钢装饰材料、不锈钢卫浴、不锈钢厨具、不锈钢工业用品和工业用材及化工设施设备等生产企业入驻,就地消化不锈钢产能70%以上,形成中部最大的不锈钢制品园。加快推进大尺寸镁合金轮毂研发生产,提升镁合金轮毂国际国内行业竞争力。(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发改委)
(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综合利用土地、环保、税收等各项政策,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关闭整合落后产能,彻底关闭“散乱污”企业,实现环保清洁生产。支持大周产业集聚区绿色化改造,积极参评国家级绿色产业园,培育1—2家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绿色企业,并积极参评绿色设计产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改或拆除高炉及相关设备,建成现代化特种不锈钢深加工基地。突出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自动化程度高、能源消耗低、能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1780mm不锈钢热轧生产线,建设宽带热轧不锈钢处理产品。(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四)优化主导产业布局。通过延链补链,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的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入驻,达到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消化区内原材料的目的,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循环可持续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布局废钢加工配送中心,引入德国智能破碎设备,打造废钢中心智能破碎加工,形成超100万吨的破碎能力。(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商务局)
(五)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积极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达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对电子废弃物、难处理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开展综合利用。(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六)建设全国再生金属价格中心。建设长葛大周再生金属回收交易市场,开发“互联网 再生金属”模式,积极探索三产服务新领域,着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互联网 新领域等。以中原电子交易中心平台为依托,积极发布中原废旧有色金属价格,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价格指标体系。支持SAP云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智能制造、工业4.0、大数据应用等服务能力,为企业上云提供相应服务。(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积极破解要素保障瓶颈,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市、县两级统筹搞好项目规划,保障长葛大周产业集聚区土地指标申请力度,积极为项目入驻提供环保、安全等方面咨询,在环评和安全等方面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优质服务。(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长葛市政府)
(二)加大政策支持。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享有项目地方税收收益”的原则,由相关县(市、区)共同设立中德产业发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为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恢复企业活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长葛市政府)
(三)夯实人才支撑。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围绕推进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盯重大项目、核心领域、关键技术,精准引进再生金属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研方式,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开发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强化再生金属产业链条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
(四)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行政服务,实现落户各类行政事项就近办结。积极引入中介服务组织,开展项目评估、融资担保、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
(五)促进平台建设。利用筹建河南省不锈钢及铜铝制品质检中心的机遇,力争取得国家相关金属检测认证资质,发挥好质检中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志性作用。积极运用好质检中心的平台作用,为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检测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我市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形成新动能,促进网络强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5G具有高速率、大连接、低时延等特点,是通信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将开启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新时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5G的直接与间接的产出将达1.68万亿元,到2030年将增至16.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6%以上,同时将在国内创造80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省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我市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着力打造5G泛在小镇,建设了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运营了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在禹州市着力打造颍云物联网小镇,建设中国电科国家级物联网基础设施中原节点,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2018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召开了中国·许昌首届5G泛在峰会,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目前已完成13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地,颍云物联网小镇已完成11家物联网龙头企业落地,初步形成了产业汇聚趋势,具备发展5G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抢抓5G产业发展难得机遇,对我市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释放信息消费巨大市场空间,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智能制造强市、网络经济强市目标,以“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开放合作、创新引领、示范应用、产业集聚,聚焦5G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以重点项目为先导,以示范工程为标杆,推动“一网四基地”(5G网络、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应用基地、信息安全基地)在许昌落地,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影响的5G研发、应用和安全相关产业链示范市、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三)发展目标
实现5G规模组网,5G物联网产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5G技术和产品,建成一批5G新型研发机构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落地一批国内外5G行业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以市场换产业,2019年打造5G工业互联网、5G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智慧家庭总线、IPv6未来网络、产业大脑、5G 精准医疗、物联网电梯技术等百亿级产业规模的初步形成;2020年,拉高5G高端仪器仪表、智能型农业机械、量子光锁百亿级产业规模;2021年,完善国际工程师大学城项目,提升基于5G的AR/VR沉浸式多媒体产业、智慧社区、智慧文旅、智慧安防等5G智慧应用。最终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的5G全生态产业聚集态势,5G软硬件产业规模达千亿级,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5G规模组网。推动落实5G建设配套需求;以建设5G泛在小镇和颍云物联网小镇为契机,加快推进运营商调配资源,优先在我市部署5G基站,开展规模组网,用以支撑我市5G产业发展。推动公共建筑物、弱电井管道、杆塔、绿地等资源向5G基站建设开放,在规划落地、基站设置、传输和管道工程建设、电力引接等方面予以支持,规范5G施工标准,做好5G站点部署与城市建设、园林管理、照明布设统一设计,依法打击破坏5G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铁塔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供电公司)
(二)共建5G研发创新基地。组建5G产业经济运营公司(暂定名),利用公司商业机制给予专家在我市落地技术、发展产业的资源;由5G产业经济运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专业化、规范化统筹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工作台账和资金概算。依托市场化运作,承接知名高校研发能力,拓展合作范围,开展技术创新,推动5G无线网络虚拟化、新型组网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5G仪器仪表、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设备、光交换设备、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5G技术与我市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财政局)
(三)建设5G相关设备生产制造基地。结合我市实际,用好知名高校在科研指导、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发挥相关产业孵化和资源输入优势,重点引进以下6个方面的资源:
1.依托5G技术发展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产业。5G网络提供的高速率、低时延服务,可以解决汽车无法预见的远程预警和环境辅助感知的问题。通过引入国内高端技术团队在许昌开展5G车载智能终端、路侧设备和车联网测试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以智慧交通为实际应用场景,合理整合河南、许昌当地的汽车产业资源,发展以物流、运输、清扫等限定场景为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动网联车车载芯片、传感器、地图定位、汽车安全、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整车制造、通信设备、通信服务等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庞大的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百亿级产业聚集。(责任单位: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2.加快5G高端仪器仪表、核心设备制造。积极引入相关知名企业,支持其在许昌开展“5G通信及设备测量仪器仪表产业化”项目,推动许昌相关仪器仪表企业在5G基板研发方面与知名高校深度融合。通过强强联合,大幅提升我市5G硬件设备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打造国内高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G设备仪器仪表生产企业,占领国内5G基板设备实验、测试、生产高地。同步深入对接相关资源,引进发展5G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以及VR/AR硬件、5G电子消费等终端应用产品的开发和制造。(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推动5G智慧家庭总线产业落地许昌。积极引入中国家电协会及相关知名企业,针对目前5G室内覆盖率低的问题,利用其研发的智慧家庭总线技术(HOMEHUB),通过智慧家居场景应用,研发、测试、生产智慧家庭总线所需的智能家居芯片、新家电等,形成百亿级5G智慧家电产业。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大与运营商以及经营方合作,利用移动转售的政策,开展无线宽带进入家庭并逐渐替代有线宽带,完成5G家庭总线设备的普及,形成一个为互联网巨头提供底层技术支撑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4.加大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引入国内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落户许昌,利用龙头企业在传感、工业互联网以及物联设备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工业设备“人、机、物”全面互联,推动传统企业产品、制造、服务及管理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结合相关工业互联网优势资源,通过在工业APP、5G农机传感设备制造等场景应用,推进我市“制造业 互联网”融合,加快我市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在我市打造集智能化改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金融服务和工业互联网四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服务企业。(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金融工作局)
5.发展5G技术下的物联网电梯产业。依托工业互联网技术和电梯控制技术,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资源,结合许昌电梯行业开展新一代智能电梯研发和生产,并打造基于5G通信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服务平台,实现电梯快速远程点检控制、在线状态监控、故障预警电梯健康评估设备维护和任务调度等售后服务,营造响应更快、故障率更低、使用性能更安全的电梯环境。(责任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6.扶持5G 医疗器械企业在许昌落地。充分发挥5G高速率、高带宽、低延时条件下实施智能医疗的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相关资源引入国内知名企业的人工智能全自动细胞工作站整机系统,推动“医工结合”,研发健康医疗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产品。大力发展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医用机器人、大型医疗设备、健康和辅助器械、可穿戴设备以及相关医疗MEMS(微机电)传感器件的研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医疗器械及智能工厂,建设医疗器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关键医疗设备的远程连接和状态检测,打通百亿级5G智能医疗器械的全价值链。(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四)建设5G应用示范基地。以智慧城市应用为导向,以市场换产业,通过商业化建设及运营机制,推动5G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开展。
1.积极对接知名高校资源,大力发展许昌IPv6中部节点城市资源和网络应用项目,为许昌乃至中部各省市的5G及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保驾护航。(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通管办、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2.发挥资源优势,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许昌智能产业大脑,实现产业数据整合共享与可视化,提供产业地图、智能招商、智慧人才、产业情报等个性化服务,为我市各级政府、各类产业园、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部门和产业组织赋能,提升组织生产力,加速许昌市5G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优化发展智能社区项目,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发挥其在智能家居核心模块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在许昌商业化实施包含5G智能消防、小区停车、智能监控感知、烟感及井盖监测等前端感知系统建设和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关联居民生活方方面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居民生活安全满意度。(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应急管理局)
4.推动智慧文旅项目实施,支持5G应用技术下的“数字文创产业”应用,联合国内知名影视基地和知名高校在数字文创方面的资源,共同打造“数字文化创意基地”,孵化开发三国文化创意应用,培育5G消费应用环境和现代数字动漫服务业,充分释放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5G新媒体的潜力,推动沉浸式的新兴媒体、增强式移动媒体、移动广告营销、家用宽带和电视以及5G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抢占未来两年国内5G娱乐业百亿市场先机。(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魏都区政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5.实施智慧安防项目,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利用5G泛在视联网优势,开发5G通信技术的移动边缘计算平台建设,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视频网络体系,为城市实时动态安防监控、行业5G超高清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环境下多目标定位监测、多目标轨迹分析、多目标识别、行人属性分类等,提供高清应用和支持,打造国内首个百亿级5G智能视联网综合体。(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城管局)
6.推动“精准医疗”项目实施,引入国内相关医疗资源,落地许昌建设医疗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推动以基因测序、医疗大数据分析为特点的精准医疗技术以及知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智能化传承和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产业化的示范应用,结合禹州市中医药产业及鄢陵县国家级健康养老示范区资源,培育智慧医疗市场,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向高水平发展。(责任单位:禹州市政府、鄢陵县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民政局)
同时引入全球剖分网格编码技术,实现时空真三维重构,把许昌建设成为三维数字应用示范城市,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感知数据与城市实时脉动数据流将汇聚到大计算平台上,实现信息实时融合,并结合已开展的5G应用项目,利用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机制以及市场化原则拓展更多5G应用场景,打造5G技术下的智慧社会,实现城市智能管理精细化,居民生活幸福便捷化,企业高速增长绿色化。(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住建局)
(五)建设5G信息安全基地。充分发挥知名高校在5G安全技术方面的研发优势,结合我市相关资源,围绕5G信息安全和自主知识产权,在安全芯片、安全模组、安全服务、安防监控等领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地一批重大项目。支持量子光锁产业化项目在许昌落地实施,实现国内量子光锁通信设备生产厂商零的突破,力争将其落地企业培育成为国内量子光锁独角兽企业。(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科技局)
(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养。根据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分步推动国际工程师大学城项目,建立和完善5G产业领域“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新教育和培训体系,通过以高校师资力量为引导的新工科国际工程师培训,为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大量可用人才。支持国际工程师大学城项目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计划,深入对接中东欧国家,建立国内、国际新工科工程师互认证体系,让许昌成为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输出地,释放人才红利。(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七)筹备成立许昌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协会。与珠海市物联网协会结成友好协会,通过引进港澳台物联网产业资源,结合我市现有企业发展情况,突出长板、补齐短板,发展我市5G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产业,以工业互联网优化企业资源,抢占5G电子元器件、应用端产品的战略高地。通过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协会的平台作用,加大许昌、珠海两地在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合作共赢,扩大产业、产品宣传,形成浓厚产业发展氛围,定期组织企业家学习5G物联网产业发展形势,与沿海地区、港澳台物联网企业进行交流学习,推动我市建立5G物联网发展生态体系,全面助力提升全市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以及基于组织创新的资源动态配置能力,综合提高我市实体经济产业水平,为全面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民政局)
(八)推动5G产业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许昌5G产业型智慧城市建设,为落地在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平台,利用5G技术推进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在网联车路测、自动驾驶、智能产业大脑、精准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文旅等方面的建设运营,实现智慧城市项目与5G技术的产业化投资、建设、运营。(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三、保障措施
(一)支持企业产业化联动发展。依托5G产业经济运营公司,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辅助许昌各类企业的技术革新及产业化发展。鼓励在许昌建立各类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等平台,协助本地或落地企业探索制定行业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测试试验及应用,实现许昌各类产业化联动发展。定期举办5G应用创新创业大赛,开展技术和产业研讨活动,推动5G行业在我市举办展会,扩大影响力,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外交流和产品输出,提高产业活跃度和品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二)支持5G示范项目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化原则,统筹用好重大科技专项、大数据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在就业、奖补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在税收方面按法律规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支持在我市开展5G产业及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同时,鼓励运营商利用各级资源在许昌落地实施一批5G重大示范工程项目;强化金融创新,本着“谁出资、谁受益、谁享有项目地方税收收益”的原则,推动设立5G产业基金,并把基金作为5G产业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鼓励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工作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三)推动5G产业规范化建设。树立以专业人才推动5G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理念,建立吸引5G人才来许昌发展的机制,鼓励采用兼职、短期聘用、定期服务、技术入股等方式,邀请国内外5G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加大对来许人才在科研生产、教育医疗、生活居住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实行“一对一跟踪负责制”,确保引进的人才在许昌无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四)建立有效推动工作机制。与合作方共同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沟通会商机制,定期就合作重大事项进行沟通交流。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委常委会汇报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向市政府常务会汇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根据工作台账汇总各方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工作进度并互通信息。(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民政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通管办)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我市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形成新动能,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当前世界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加速融合发展,生物经济正加速成为继信息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极大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靶向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检测、智能医疗器械、可穿戴即时监测设备、远程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新技术加速普及,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生物育种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动植物营养价值的改进、抗病性的增强以及产量的提高。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聚焦生物经济,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全球资本市场也越来越青睐生物领域,生物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据预测,全球生物技术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2%,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将超过30%。我市中医药产业具有较好基础、形成了种植、加工、商贸物流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和花卉苗木育种等方面具备一定竞争力,生物农业方面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大品牌拳头品种欠缺、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我市要在产业格局中谋得有利位势,必须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速形成经济新支柱。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聚焦生物医药、生命健康及生物农业三大领域,以企业培育、开放合作、平台构建、产业集聚、政策支持为着力点,加快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基地、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发展的示范区、融合南北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花木之都育种中心。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市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团)5家、超过亿元生物育种企业15家;基因检测、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服务大幅提高,进入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生物育种品种达50余个,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育种集聚地。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1.支持新药创制及产业化。面向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慢性病等领域防治的重大需求,支持企业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疗机构的研发合作,争取引进一批创新药品;针对临床用量大、销售额位居前列的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专利药物,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加快推动医药中间体手性合成和拆分等的研发和攻关,着力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实现向高端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升级;对标国际标准和专利制度,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加快高端药物产业化速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2.加快发展现代中药。提升中药技术研发及生产工艺创新应用,开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支持发展新型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加强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开发,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工艺优化与临床应用,创制一批临床价值大、科学价值高的中药新品种;支持禹州建设河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开展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和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研究与认证,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实施中药材“10777”种植工程,建设优质连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禹州市政府)
3.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4.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建安区精细化工园区、禹州市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等,围绕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集聚,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同时,加大研发与成果转化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生物医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检测服务平台等,打造一体化医药创新创业服务链条,将我市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禹州市政府、建安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
1.加快发展基因检测服务。依托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采取合作等方式,引进成熟生物检测机构的先进技术,建立许昌市基因检测中心,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和诊治、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新生儿基因身份证应用等,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筛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快实现基因技术服务能力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积极发展精准医疗。建设许昌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内容的全民健康数据资源库,推进健康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为全民健康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支持开展疾病精准干预和治疗的新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学等不同层面的信息,对特定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3.推动发展智慧医疗。积极推动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远程诊疗设备、医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和软件等推广应用,积极开展远程健康管理、远程门诊、远程居家看护等诊疗服务。加快建设许昌市远程医疗中心,建设许昌市“互联网 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省“互联网 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诊疗效率,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诊疗新服务,探索发展互联网医院新模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工信局)
4.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联合单位的生物医药第三方研发链和产业链。建立许昌市医学影像中心,整合不同医疗机构的疾病影像数据,建立医学影像信息库,实现影像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影像数据的互认。鼓励企业、医疗机构将检验检测、研发、生产等外包,促进第三方医药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商务局)
(三)大力发展生物农业
1.积极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农作物、花卉苗木等生物育种产业。重点开展前沿育种技术和育种材料研发引进,加大DNA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在育种过程中的应用,优化和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提高小麦、玉米、大豆等新品种育种能力;开展花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建立花木种质资源名录数据库。支持鄢陵开展花卉苗木花色、花型、花香、花期、叶色、株型等主要观赏性状及抗逆性状的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本地特色的蜡梅、樱花等新品种,引进适合当地栽培条件、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鲜切花等高档优质花卉苗木新品种。创建桧柏造型、蜡梅等国内花卉苗木品牌,把许昌建成融合南北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花木之都育种中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鄢陵县政府)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抓住我省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契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小麦种子繁育基地达30万亩,繁种量超过1.2亿公斤。搭建金融、法律、政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围绕生物育种产业链条,孵化一批“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创制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推动形成300亿元以上规模的生物育种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3.培育发展生物农业新产品。围绕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重点开发食用菌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精深加工食品和循环利用食品。大力发展中兽药、兽用原料药及具有缓释、靶向、浇拨功效的高新制剂,积极介入预防和诊断畜禽重大传染病的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发,跟踪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前沿技术。发展一批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新产品,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把许昌建成全国有机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禹州市政府、建安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建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国内外技术的前沿地区,发展生物技术成果异地孵化;加快建设专业性服务平台,支持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打造标准化基因检测、基因数据解读、液体活检、中药检测等专业化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将研发和生产委托外包,合理配置和利用研发生产资源;组织实施一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的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引进培育优势企业。依托本土企业及优势品种,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创新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名优中成药大品种和适合社会需求的名优中药健康产品。打造一批信誉好、品种优、技术强的现代中药企业和规范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加大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团)5家、超过亿元生物育种企业15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三)支持产品创新及应用。支持符合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目录。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按医保支付相同标准支付。对列入省、市科技计划新药研发项目给予配套或专项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生产大型医用设备的企业,符合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费补助政策的,按规定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建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及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加大对创新药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支持力度,对在全国同品种前3家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企业以及按期通过评价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给予资金奖励,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药物研发费用,按照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现代生物专项基金,组织参与省举办生物医药基金交流对接会,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基金支持。积极推动开展融资租赁、担保质押、投资保险(风险补偿)等创新型金融支持方式。对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和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的相关单位按品种给予奖补支持。(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重点培养生物领域原始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继续实施“英才计划”等引智工程,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来许创新创业,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家,引进人才享受许昌市英才计划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
(六)完善现代医药流通体系。支持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加快向社区和村镇延伸药品配送服务网络,布局建设区域仓库。鼓励采取“干线运输 区域仓储 区域配送”方式配送生物药品,完善生物药品追溯信息管理体系。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提供“网订(药)店取”“网订(药)店送”等便捷服务。全面推行“两票制”(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推动药品购销票据规范化、电子化。支持智慧医药供应链试点示范,推进医疗机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医药采购服务中心与药械监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医药供应链全程追溯。(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七)加强考评机制建设。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考核指标体系一并考核,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发改委)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推动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随着全球工业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趋势,直接带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加29%,达380550台。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最快,增长58%,达13.8万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快速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阶段,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成为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连续六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应用市场,市场份额已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2017年,我国机器人使用密度达88台/万人,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69台/万人,与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机器人使用程度相当。据有关国际性专家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与日本相比,增长潜力将超过其4.5倍,未来的中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许昌市机器人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已经成长起来的一些机器人企业,覆盖了机器人产业链大部分环节,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下一步,发展壮大我市工业机器人对于我市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新趋势,实施创新开放双驱动发展战略,招商引资与引智引才并重,围绕打造具有许昌特色的智能制造,改造提升骨干企业,通过示范应用和服务推广扩大产品市场。创新和引进并举做大系统集成,强壮本体制造、突破核心部件,形成工业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系统集成、产业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利用3-5年时间把许昌发展成为河南工业机器人产业高地,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基地。
(三)发展目标
2019年,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以系统集成企业为引领、本体制造集聚、部分核心零部件自制的产业形态,建成2—3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2020年,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3—5家工业机器人重点领军企业,5—10家零部件制造企业,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000台,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到2021年,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万台,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机器人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全市6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00台/万人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以现有的机器人骨干企业为主体,整合各方优势,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要素的汇集,组建许昌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体;利用许昌的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针对示范推广工程的需要,在工业机器人细分领域,整体引进相应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团体,在许昌本地建立分院和科研机构,借助外力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各种媒介,举办产业链对接活动,促进国内外机器人创新资源对接,建设“许昌市工业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检测、试验验证、认证认可、人才培训等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或省级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依托许昌市开发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加强我市机器人企业与日本OTC、韩国现代重工、台湾罗升、广州数控、广州长仁、南京埃斯顿、杭州锐冠、沈阳新松等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深度合作,重点支持这些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等知名企业来许投资,以加快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森源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快工业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工厂物流(AGV)项目实现产业化。(责任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长葛市政府、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三)加快新产品开发
围绕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电气、金属制品、橡胶及塑料、食品、采矿、冶金、石油、化学等行业,重点发展上下料、物料移动、码垛、切割、包装等精度要求不是很高,使用量大的机器人;围绕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积极开发智能物流机器人;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发展重载环境下物料搬运机器人。(责任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长葛市政府、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四)加强行业推广应用
围绕我市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梯、煤化工、烟草、食品、金刚石、发制品等优势产业领域以及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危险性的领域,引导其应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并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推广,带动我市工业机器人的本土应用和产业化;在不锈钢、铸造水泥、陶瓷、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等传统产业领域,涉及食品安全、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有毒的关键工位,通过多种形式和模式,实施“机器换人”示范点建设,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五)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系统集成为突破口,以整体解决方案为切入点,采取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相结合,重点形成一批与许昌市乃至河南省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建立以系统集成企业为牵引、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机器人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许昌本地企业在电气装备、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鼓励许昌市本地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采用建立分院、成果转让、入股合作等形式,在许昌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针对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系统等工业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加大扶持,重点引进,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等对我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用户企业、制造企业、科研机构与集成服务商组成项目组,联合开发特定行业工业机器人成套应用装备并给予首台套政策支持;对技术领先、投资总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工业机器人重大项目和研究院所的引进,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专项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切实把握企业人才智力需求,加强机器人领域科技企业家和高端人才培养,提升高端人才、专业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产业与高校中共建、创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联合开展技能鉴定和社会培训,合作开发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三)引导企业改造提升
引导我市一些环境污染大,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实施项目技改,工业机器人设备使用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在不锈钢、铸造、金刚石、水泥、陶瓷、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煤炭开采洗选、煤焦化、食品加工等产业和一些对身体有害的关键工位,制定相应的市场准入规定,加强劳动保护,降低用工成本,为“机器换人”的推广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构建工业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加强融资专项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加强政策宣传,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行业网站,加强宣传报道。落实工信部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推进行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活动,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许昌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战略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形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突破口和核心驱动力,正在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壁垒和产业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各大经济体处于同一起跑线,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竞相加快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我省也正在积极引导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我市作为郑州大都市区次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整体跃升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充分发挥我市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的比较优势,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以市场应用为牵引,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开放合作为途径,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领军企业,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团队,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平台,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应用领域,构建产业生态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形成与国家和省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局部优势,努力成为全省乃至中西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骨干企业在我市展开产业和应用普遍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引进培育1家以上国内有影响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1家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在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重点任务
(一)开展产业布局
1.支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禹州市、长葛市、鄢陵县等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市、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等,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落地一批引领型、标志性企业和项目。(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推动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大学科技园将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支持和服务领域,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打造成长质量高、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发展成为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推动研发创新
1.加快推动重点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构建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支持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支持市内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开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和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智慧医疗等跨学科应用技术研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建设一批应用牵引、市场化运作的功能型平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支持开展人工智能体系安全问题的研究,推动安全可靠、透明可信的人工智能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三)推动重点领域应用
1.加快发展新一代智能制造。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形成制造与服务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扩大智能产品供给。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等在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梯、食品、超硬材料、煤化工等产业率先应用,加快实施一批新一代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到2020年,建设70条智能化示范生产线、20个智能车间、10个智能工厂、1个智能化示范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加快发展智能交通物流。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城市交通规划、路网客流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等领域应用,发展智能化停车场,探索建设无人驾驶汽车应用、城市交通非现场执法等场景,提升交通智能化组织和管理能力。鼓励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发展国际物流,发展云仓、智能分拣和智慧物流配送,加快建设一批智能仓库、智慧物流园区。(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能感知、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安全监控、自然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构建“城市大脑”综合信息平台,增强城市智能防控能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智能有序运行。推动检测和作业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大数据智能分析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4.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服务机器人在政府热线、门户网站、服务窗口的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推动智能交互学习、数字文化展演等应用,提高教育文化服务体验感。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诊疗效率,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广泛应用,提升养老服务感受度。(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5.提升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和安全防护能力,形成更加可靠、高效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四)打造核心产品
1.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产业化,推动主动避障、自主泊车、高速公路编队行驶等高级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及应用,重点支持满足智能驾驶要求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中央域控制器、人机交互系统、线控制动及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森源重工等整车企业积极围绕智能感知、车载超算平台、智能决策与控制等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自动驾驶乘用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加快发展智能硬件。加快智能硬件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感知、识别和交互的智能硬件产品。丰富移动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可穿戴等领域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加快实现智慧娱乐、生活健康等领域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积极开发智能监控摄像头等智能安防产品,加快推进电网巡检、物流配送等领域智能无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智能视觉设备、光学检测系统等智能传感控制设备研发及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4.加快发展智能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研究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隐私保护、数据加密、信息隐藏等关键技术,发展一批人工智能系统信息安全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三、生态构建
(一)引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1.瞄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需求,大力引进国内外骨干企业在我市建立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应用基地等,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实施人工智能新产品培育计划,支持我市企业瞄准市场需求,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推动人工智能在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中的应用,实施一批新一代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公共服务试点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强化高端人才支撑
1.深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将人工智能人才列入全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畅通与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接渠道,加快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及团队。(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科技局)
2.鼓励和引导创新人才与国内外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积极利用重大研发专项、重大创新平台,集聚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注重利用重大专项、重大创新平台培养使用人才,推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和开设相关课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和骨干企业合作建设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精准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4.建立与省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日常联系机制,对接组织全市人工智能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重点领域应用,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积极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化模式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中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推动亟需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纳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离岸孵化,对在我市实现转化的,视同市内创新成果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四)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1.率先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聚焦教育、交通、环境、医疗、商业等重点领域,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政策,研究开放数据负面清单制度。(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2.搭建面向产业应用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将生产运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行业运行等非涉密数据向社会开放。(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3.培育数据交易市场,鼓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禹州市加快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探索建设市场化运营的第三方大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制定数据交易流程、交易标准和安全规则,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试点,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对接和交易服务,推动数字资源有序流通。(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禹州市政府)
4.鼓励企业在人工智能重点技术和应用领域加强专利布局,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支持在重点领域建设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强化金融创新支持
1.认真落实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加大对智能制造和重大示范应用项目支持力度。研究出台有关人工智能产业化项目的支持政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2.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对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和项目以债权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投入,统筹使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和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
3.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相关产品,给予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高端软件首版次相关政策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在我市积极开展产品研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四、组织实施
建立市转型发展攻坚领导组办公室统筹、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工负责、新兴产业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工作要求,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近期重点任务分工抓好落实,结合实际细化完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对接招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重点项目。
相关阅读:拥抱5G 赢在未来——《许昌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相关阅读: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许昌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相关阅读:“铸剑”新能源“网联”大未来——《许昌市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相关阅读:瞄准世界一流打造产业基地——《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
相关阅读:跑出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加速度”——《许昌市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