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75134/2016-00087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文史/文史/其他 | |
发布机构:管城区人民政府 | 关 键 词:文化建设 | |
文 号 | 成文日期:2016-07-13 | 发布日期:2016-07-13 |
体 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管城回族区始终站在展示郑州悠久历史、传承郑州厚重文化、铸就郑州城市之魂的高度,牢牢抓住郑州市实施内环地区有机更新和全域城镇化的良好机遇,以“做强文化产业、完善政策体系、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两院”项目为引领,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电子信息、黄金珠宝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强力打造“文化管城”。初步形成了文庙、城隍庙、北大清真寺、商城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游,东西大街“黄金十字架”、城南路“书画一条街”、国香茶城特色街区文化游和世纪欢乐园娱乐休闲观光游等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河南文化大厦、河南国香茶城商业文化中心、“少林•开元盛世”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现历史文化由“软资源”到“硬产业”的嬗变,真正感知千年商都魅力。截至2015年,全区有各类文化企业300余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万人。
打造商都历史文化新名片
经修整后巍然矗立在东大街的文庙、焕发新机的城隍庙、闻名全国的北大清真寺以及磅礴的古城墙在郁郁葱葱中无不展示着管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商城遗址公园的建成更打造出一张彰显我市丰厚文化底蕴和高雅文化品位的新名片。
繁荣文化事业
五年来,我区精心打造社区(村)群众文化艺术节、农民艺术节、晋王庙群众文化艺术节等节会品牌,开展迎新春群众文艺汇演、正月十五元宵文艺汇演等传统民俗文艺演出,广场舞比赛、合唱比赛等各类文艺演出。做好“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送农民”活动,精心组织“商都文化行”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公共培训400余课时,培育各类社区文艺队伍300余支,培训群众40000余人次。
建设文明管城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创建常态化、网格化,积极为郑州市文明城市创建做贡献。2011年我区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区。文明单位创建硕果累累,建成国家、省、市和区级文明单位88个,省、市级文明村镇2个。用榜样的力量传播正能量,举办道德讲堂、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等活动100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推出践行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48人,其中包括省、市级文明市民38人、市级道德模范2人和中国好人榜8人。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我的中国梦”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活动600余次。通过制定三年行动规划,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网络机制,建成社区志愿服务站50个、示范站20个,组建以党员、青年、巾帼、文明市民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236支、近2万余人。积极开展关爱老人、残疾人、农民工,“文明交通我先行”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500余次,受众18400余人。
1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
三万张邮资明信片拼出中国梦创吉尼斯世界纪录
2公共道德建设
河南省文明办副主任郭守占评价管城区道德讲堂形式好、故事好、效果好。
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平宜走进管城区道德讲堂
3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为环卫工人送免费粥
我区市民爱心热线志愿者为孤寡老人包饺子
发展文化产业
我区深入挖掘资源,着力塑造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外宣特色品牌,鼓励文化商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河南文化大厦、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民塑文化创意大厦、“少林·开元盛世”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区委书记王东亮到河南文化大厦调研
非遗产业
我区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非遗产业,现共有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9项,区级非遗项目29 项,是郑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区。《郑州市管城回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撰出版,恩民泥塑、太乙球、漆器、剪纸、猴加官、蛋雕等已成为我区外宣特色产品。
非遗项目猴加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