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005253963/2018-00265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通知公告 |
发布机构: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 | 关 键 词:通知公告 |
文 号:郑农【2018】63号 | 成文日期:2018-06-20 | 发布日期:2018-06-20 |
体 裁:通知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郑州市2018年秋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切实抓好秋粮生产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全市农民种足管好秋粮作物,现制定本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快调整秋粮种植结构。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的总体原则,科学引导农民开展秋粮结构调整,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提高农民种粮效益。要适当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的种植面积;要积极恢复大豆生产,积极引导新郑等主产区农民增加大豆种植,扩大“双高”大豆品种种植面积;要探索发展优质水稻,在中牟等沿黄稻区重点发展优质粳稻,积极推广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水稻 ”种养模式;要大力推进甘薯及杂粮发展,在主产区稳步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在登封、新密、荥阳等丘陵旱区适应性推广种植谷子等杂粮作物。 二、推进关键技术模式应用。今年秋粮生产技术路线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以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生态为目标,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秋粮种植效益。因地制宜落实好以下关键技术模式: (一)玉米关键技术模式。大力推广夏玉米轻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抓好免耕机械单粒精播、种肥同播、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以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人力生产,有效实现玉米种植的机械化、集成化,进而提高玉米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加快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大豆关键技术模式。重点推广夏大豆免耕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集灭茬、播种、施肥、除草为一体的高质量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科学化学调控、喷施叶面肥,增加产量。 (三)甘薯杂粮关键技术模式。进一步加强脱毒甘薯推广力度,扩大应用面积,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完善机械起垄、收获配套。重点谷子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通过机械化精量沟播、种肥同播、机械收获等在谷子生产中的运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配套栽培技术,减少人工投入,降低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单产,实现节本增效。 三、加强秋粮生产服务保障 秋季高温热害、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秋粮作物生育期短,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技术服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科学防灾抗灾减灾。一要立足防灾。积极落实选用抗逆品种、调整播期等措施,预防高温热害等灾害。针对秋粮作物收获期易遇阴雨寡照天气的情况,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要加强社会化服务,加快烘干技术应用,降低谷物发生霉变的风险。要积极宣传引导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作用。二要科学减灾。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主动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危害程度。三要精准救灾。灾害发生后,制定科学救灾方案,指导农民因地制宜落实应对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持续开展科技服务行动。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站包万家”科技服务行动。市级技术骨干包县到乡镇,负责培训县乡两级科技人员和抓好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县乡两级科技人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村、服务到户、技术到人。各级农技部门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有效对接,根据专业优势和技术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平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精准服务。 (三)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结合生产需求,调配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要联合工商、公安、质监、工信、供销等部门,以种子、农药、肥料打假和监管为重点,深入开展“三夏”农资市场打假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农资质量抽检,清理整顿农资市场主体,严厉查处坑农害农案件,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各地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农资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农资市场环境得到持续净化。 (四)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地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绿色栽培技术模式、发展绿色品牌农产品为目标,结合项目实施打造一批绿色高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秋粮生产示范基地。力争实现集成一批绿色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典型、扶持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当地秋粮生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