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第20180782号提案的答复

  • 索引号:005253103/2019-00006
  •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 关键词:提案
  • 文号
  • 成文日期:2019-01-03
  • 发布日期:2019-01-15
  • 体裁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市政协第20180782号提案的答复

    周克俊委员:

    您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能力,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第20180782号)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委对提案高度重视,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郑州市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广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各方面的应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入,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落实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 N”政策、《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2018-2025年)》、《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郑州市建设网络强市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新建智能制造项目、智能化改造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对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的,按照国家支持资金的50%予以配套奖励;对各类国家级、省级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项目试点示范的,给予300万、100万的一次性奖励;对企业上云费用进行70%的补贴。成立市、县两级政策宣讲团,开展“政策落实进千企”活动,有效破解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2017年,落实智能制造奖补资金1.47亿元,2018年扶持资金可达2.3亿元。

    二是发展智能制造,抓实企业项目。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以智能制造为主的升级改造,推广智能机器人1642台、数控机床1361台,年均增长20%以上;智能化改造投资占全市技改投资的70%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宇通客车、汉威电子、郑州三磨所等5家企业(项目)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机六院等8家企业的9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专项资金支持。新天科技等35家企业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三全食品等53家企业建成市级智能工厂(车间)。建立了重点智能制造项目库,在库监测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476亿元,今年已完成投资80亿元,居全省首位。中机六院成为我省唯一入围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承担了20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任务,金惠计算机等10家企业成为省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占全省的50%,我市已成为覆盖全省、辐射中部的智能制造方案输出地。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河南省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及应用创新中心等4家机构成为全省首批培育单位,郑州市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等9家机构成为市级培育单位。汉威科技、新天科技等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郑钻集团、恒星金属等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目前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318个,其中,国家级40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物联网、信息安全、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构建了智能制造板块、转型升级板块、服务型制造板块等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四是培育工业互联网,推动信息化转型。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涌现出了中机六院“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中铁工程“隧道工程与掘进装备大数据应用云平台”、宇通客车“星河云平台”、海马汽车“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汉威科技“汉威云平台”、新天科技“智慧水务云服务平台”、大河智信“工业物联网云服务平台”等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郑州市正加速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实施了“百千企业上云”计划,今年以来超过4600家企业开展云上智能制造探索,逐步构建全市产业的云上生态圈。

    五是推广典型案例,营造浓厚氛围。在郑州日报开辟“中国制造2025·郑州在行动”18期专栏,集中宣传推广宇通客车、大信橱柜、中机六院等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组织开展了海峡两岸智能装备制造郑州论坛、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系列专题论坛、中国(郑州)产业转移活动系列论坛等活动,召开了全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对接大会,相继组织3000余家企业开展了30余场专场对接活动。建成中原物联网体验中心和郑州联通工业云平台,集中展示“可见、可触、可用”的物联网产品和智能制造应用案例,成为展现制造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名片、新窗口。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虽然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备,但在信息化的各类场景应用中,尤其是工业生产领域应用的本地化保障能力不足,优秀的解决方案及工业APP多来自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本地企业尚不能提供较为优秀的应用方案。

    二是融合发展深度不够。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待提升,在工业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技术水平、应用覆盖、整合能力等方面,与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制约工业三大改造,尤其是智能化改造的显著短板。

    三、下步打算

    根据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加快基础建设、提升融合创新、培育融合模式、推广示范应用、强化要素保障”等建议,结合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实际,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2018-2025)》,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汽车及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大型企业(行业)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建设,积极引进全国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骨干龙头企业行业性平台在郑布局,打造跨地域、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开放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行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优势电子商务平台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力争2019年,培育1-2个行业工业互联网台。实施“百千企业上云”计划。落实企业上云补贴政策,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平台系统、业务应用、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利用“中原物联网体验中心”,积极选树重点行业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标杆案例,开展企业上云示范案例推广,每年推动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中小企业上云。

    (二)大力实施“智”造战略。实施《郑州市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建立全市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引领行动,推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培育行动,加快以“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每年建成15个以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推动25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培育1-2家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充分发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推进制造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企业、行业和园区示范,加快建设企业云、专业性、区域性和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国家、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各类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力争2019年,建成国家、省级示范60家以上。

    (三)打造工业软件示范园区。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等产业聚集区为主体,推动聚集区内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引导提供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集成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聚集,升级改造聚集区内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制造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水平,推动围绕工业互联网的双创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实验室、公共服务机构入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聚集区研究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并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把握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趋势,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聚集区,吸引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企业入驻,大力培育和引入工业互联网软件研发企业,构建工业APP集成开发环境和支撑平台,引导制造企业、软件企业、科研院所和开发者等开展协同研发,推动软件技术与工业技术深度融合,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加速工业APP商业化部署和推广。

    (四)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在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组织开展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及培育工作,争取在超硬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认定一批省、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郑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推进工业设计中心建设,协同推进制造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制造业双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协同推进实施制造业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修订《郑州市2019年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指导目录》,引导急需紧缺人才向全市重点产业集聚,不断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

    (五)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强化工业用地保障,落实拓展发展空间、保障工业用地需求的若干措施,建立工业用地收储制度,每个重点县(市、区)确保2000亩以上工业收储用地规模,保障工业项目用地。充分利用1000亿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引导基金和5亿元担保基金,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产业链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开发公司,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提高企业资金需求保障能力。大力发展金融租赁,推动出台金融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金融对接制造业服务平台,鼓励扩大各类金融主体支持制造业发展资金规模。加大国家、省、市三级资金政策落实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落实各级减负政策,着力降低企业用能、用工、物流、制度交易等各类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关注我市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19年1月3日

     

    联系单位: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邮编:450007

    联系人:张永朋                 联系电话:67886927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