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颖营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在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目前市教育系统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工作情况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生意外人身事故,往往因缺乏急救知识,不能先行妥善处理,而失去抢救的最佳时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眼睁睁看着无辜生命悄然离去。”学校健康安全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对学校安全工作的39个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其中对德育主任岗位职责要求之一就是聘请消防、治安、交通、卫生等专家开展对师生的专题安全教育;校医岗位要求其负责学校卫生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师生食品卫生、疾病预防及急救常识的培训和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学校安全工作是全方位、多角度、全天候的,也是繁重、复杂和艰辛的,市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多年来按照“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要求,采取措施,积极作为,排除隐患,做好预防,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一是加强健康安全教育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周安排0.5课时或每两周一学时开设健康教育课,明确了不同年级应开展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考评方法。同时,各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爱眼日、无烟日、爱耳日、安全教育日、防灾避险日等特殊活动日和应急救护大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时机,通过健康教育课、升旗仪式、班会、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平台,对师生进行普及性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有活动、有考核,切实提高健康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开展应急演练
学校紧密结合实际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中小学校每月、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以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在疏散演练中酌情增加或强化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等科目及内容,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意识和自救自护技能。
三是增强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
市教育局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学校红十字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红总字[2005]18号)要求,与市红十字会、市卫计委和共青团市委紧切协作,以红十字会活动为载体,以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了学校红十字会工作,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2011年,为增强青少年安全意识,提高青少年的自救互救技能,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河南省红十字会批准,市教育局和市红十字会在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及救护志愿活动”项目。经过5年项目开展,截止2015年底,共举办了11期“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班,共培训了300多名专业辅导员,普及教育25万学生,在市属学校内成立志愿服务队,依托各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使广大师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有效促进了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从2015年起,每年举办一次“郑州市红十字青少年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大赛”,在关爱人的生命健康、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公德意识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收到良好宣传教育效果。
几年来,我局也一直围绕“平安校园”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灾难演练”“急救培训”等工作,中小学卫生保健站也针对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师生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得到了普及。
二、针对建议的答复
建议一: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和其他宣传渠道 , 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的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紧急情况。
如前文所述,郑州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郑州市中小学幼儿公共安全教育手册》要求,开通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健康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部分学校也开发了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如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开设了《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校本教材)》。
建议二: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救护培训。
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将中小学健康教育五个领域内容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加强了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虽然每个水平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安全应急与避险教学内容,但由于师资的专业性、教学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学生在应急救护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整体薄弱,缺乏实践经验,今后工作中更加注重加强与市红会、卫健委联系, 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 多维度、多层次和多频率地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广大师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
建议三: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
我局也将积极倡导广大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支持应急救护知识的大众化普及工作。
建议四:中小学校应定期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健康教育活动,使在校学生掌握常见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的目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虽然包括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内容,但随着形势发展,应急救护的知识教育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提高,今后,我局将加强应急救护知识教育内容评价,促进学生实际技能培养。
建议五:针对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的现状,强制驾驶员进行 8 小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我们完全赞同您的建议。
正如您所说“只有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参与这项工作, 才能真正达到普及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到重要地位和工作日程,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论断,指出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要深入到每个家庭,还需要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各级部门重视,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工作格局。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事关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您关于“在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的建议”,充分体现了您对教育的关心与支持,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谢谢!
2018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