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郑州市对服务业“两区”建设高度重视,把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抓手和载体,全市上下齐抓共建,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谋划等方面周密安排、快速推进,“两区”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一、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全市服务业“两区”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道路、电力、供水、供气、排水、通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两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一季度,服务业“两区”规划面积2891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面积2300.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占规划面积比重为79.6%;公共绿地面积3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道路长度276.9千米,同比增长1.6%;自来水供水管道长度346千米,同比增长1%。
二、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截止3月底,全市13个服务业“两区”(不含巩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4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7%。
三、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平稳增加。随着服务业“两区”快速发展,限上规上企业大幅度增加。一季度,全市服务业“两区”已吸纳限额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82个,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 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295家、住宿餐饮企业4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4个。今年新入库企业42家,其中:郑东新区商务中心区3家, 特色商业区39家。
分服务业“两区”看,限额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金水区特色商业区(178个)、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83个)、二七区特色商业区(64个)。
四、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一季度,全市服务业“两区”共吸纳就业人员12.4万人,同比增长15.3%,其中限额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6.9万人,同比增长5%,限额以下从业人员5.5万人,同比增长30%。
分服务业“两区”看,从业人员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管城回族区特色商业区(3万人)、二七特色商业区(2.5万人)、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2.2万人)。
五、经济总量继续提升。一季度,全市10个服务业“两区”实现营业收入173.7亿元(不含房地产和金融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8.6亿元,规模以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
分服务业“两区”看:营业收入较高的有二七区特色商业区(35.5亿元)、管城回族区特色商业区(29.9亿元)和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29.2亿元),总量居全市前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