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立委员:
您好!您在市政协第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郑州市交通运输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现将有关意见回复如下:
军民融合下的交通战备工作情况
交通战备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全市地方交通战备工作。您提出的“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协助部队开展运输投送等”建议是郑州市交通战备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的一项内容,是我办为保障部队交通运输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市已将做好部队应急交通运输保障工作做为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自交战办成立以来我办每年多次为省军区、市警备区、高炮学院郑州校区等部队驻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专业的交通运输保障。2018年为部队提供交通运输保障16次之多。如2018年5月保障高炮学院郑州校区的“淬火—2018”军事学习;7月16—17日保障“国防动员系统报废弹药调运销毁任务部署会”;支援“中国国航长沙飞北京的CA1350航班因非法干扰备降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事件的处置任务等。2019年截止目前已为部队提供交通运输保障11次。
下步交通战备办公室将进一步深化国防交通基础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强化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高标准完成部队军事行动保障任务。
二、军民融合下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情况
近几年来,郑州市经动办着眼于遂行应战应急任务,突出重点、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主动作为,国民经济动员各项建设取得新进展,动员基础更加巩固,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军民融合取得一定成效。
(一)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目前,我市共拥有国民经济动员中心13家,其中,医疗卫生动员中心、工程机械动员中心、药品器材动员中心分别被国家经动办确定为中部地区(河南)医疗卫生动员中心、工程机械动员中心和药品器材动员综合保障基地。涵盖了工程机械、医疗卫生、移动发电、食品配送、油料供给等多个领域。我市基本形成具有地区特色、满足战区需求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体系,对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保障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国民经济专业保障队伍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
我市依托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立了医疗卫生、工程机械、油料保障等各类专业技术保障队伍。市经动办在紧抓保障队伍规模建设的同时,重点对保障队伍的年龄、政治面貌、文化程度、技术职称等体现人员素质能力的指标进行了调查统计。截止到去年底,我市各级动员中心保障队伍人数约400人,其中,40岁以下占47%,党员占34%,本科学历以上占32%,拥有专业技术或职称的占81%。我市专业保障队伍人员稳定、职责明确、思想觉悟高、文化素质强、专业技术硬,在担负军事演习、维和行动、抢险救灾等活动中圆满完成了支前保障、伴随保障等任务,在突发事件和重大军事活动的动员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具备了保障战区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三)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先试先行
我市拥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具有军民融合创新实力的科研单位,还拥有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研究院等企业事业单位。围绕信息安全、网络通信、数据工程、北斗导航、智慧城市、能源动力等方面,我市建立了军民融合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强化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信息技术研究,深入开展了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系统开发、产品研制和市场开拓工作,同时开展了军民通用装备采购、军民通用装备科研生产方面的公共服务。通过推进军民互动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2014年6月成立的河南军民融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军融公司)是一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及信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结合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军转民、民参军”特点,在技术引进、推广、研发、孵化,为相关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企业。2014年9月,承接了金水科教园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技术转化平台建设,平台主要包括河南军民融合门户网、军民融合成果专利展示子平台、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子平台、军民融合科技产学研服务子平台、军地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服务子平台、“民参军”项目征集推送子平台、企业人-机-环境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等内容。
积极开展公共服务,向军队推荐适合部队需要的成熟产品。河南汇隆精密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与解放军防空兵学院联合研发无人机液压弹射装置,中国兵器集团国营第五一二四厂生产的电子引信等,在陆军、陆航、海军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军融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渠道,积极将这些成熟产品向军方推介,组织军内相关专家进行交流论证,争取将这些产品在军内立项,一步一个脚印的将军民融合工作做实,切切实实地开展公共服务。搭设专题宣传展区,进行高新技术、产品、成果展示。通过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技术转化平台线上推广,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展示平台,不断扩大军民融合影响力。平台针对军地需求,进行军队高精尖技术、民用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针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突破,实现专利、成果、实用技术、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切实做好“军转民、民参军”的对接服务。
(四)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基地逐步推进
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基地以郑州市《郑上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郑上新区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为指导,以前期规划建设的郑州通用航空实验区、郑州新材料产业园区、荥阳市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荥阳市健康园区等发展布局为基础,按照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分类,谋划形成了“一基地多园区”的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布局。2015年8月3日,以荥阳市人民政府承建的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获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批复建设。
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基地总体规划布局为一个基地,四个园区,即: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园、兵器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在郑州高新区西侧,规划建设26平方公里的河南郑州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基地孵化园区,目前正在做前期规划工作。截至目前,产业基地有2个项目入驻,分别是总投资20亿元的郑州金阳电气有限公司电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和总投资8亿元的海格通信郑州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项目。
(五)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融合瓶颈、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途径不畅。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相互信息不对称、联系对接机会少、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军转民转化不高、民参军途径不畅。
2、作为企业在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中与军工科研院所对接过程中,军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对企业的军工资质有要求,申请资质必须满足国防科工办具有军品生产订单的要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的企业很难达到标准。这样在“军转民”公共服务中与军工企业沟通有资质门槛。
3、军工生产许可资质与国家民用许可资质不一致,造成推动缓慢或停滞,如军工电源车(包含取力发电)无需上汽车牌照,但民用时必有相应的资质和流程上公告、汽车牌照,造成军工研发技术如取力发电向民品应用推广有一定难度。又如新大方公司拥有强有力的科技研发能力,是特种施工装备行业的科技型领军企业,管理机制灵活,创新活力强。但由于公司没有取得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以及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名录认证等相关资质,限制了企业在军民融合项目的发展进度。
最后,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也非常感谢您对军民融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多提宝贵意见及建议。
2019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