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桦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打造诚信营商环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支撑的建议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福州市召开了2018年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郑州市与北京市西城区等全国30个城市和城区荣获“守信激励创新奖”。一是制度机制日益健全。《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 年)》、《郑州市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方案计划相继出台。我市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络员、考核办法、信用信息共享、“红黑榜”发布、联合奖惩等机制,标志着我市迈入信用法制化轨道。二是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初步建立。我市依据国家各部委发布的合作备忘录,创新梳理了《郑州市守信联合激励清单》和《郑州市失信联合惩戒清单》。在“信用郑州”网站设立了联合奖惩专栏,定期提供名单信息,并动态更新。依法向社会提供各类社会信用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坚持每年在郑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两期“红黑榜”信息,截至目前共发布诚信“红榜”信息6万余条,“黑榜”信息1.4万余条。三是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圆满完成国家安排的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任务,全市政府政务失信事件整改率达到100%,并建立了政府机构失信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涉金融、电商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失信治理初现成效。
下一步,我市将严格按照《郑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 年)》、《郑州市关于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实施办法》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等制度机制,强抓落实,推动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关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的建议
截至目前,我市在信用建设方面着力畅通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全市政务云平台上的部署,畅通了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共享渠道。征集范围扩展到53个部门及12个县(市、区)、4个开发区,包含136类1180项信用信息指标。截止目前,信用数据库共收集信息2.3亿余条,“双公示”信息41万余条,各类信用信息分为ABCD四个等级供社会查询,对政府机关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信用郑州”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升了信用服务的宽度和深度。
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互联网 信用”“信易 ”等应用创新,实现信用惠民便企,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是推进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互联网 民生 信用”的监管理念,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食品餐饮、房地产、劳动用工、旅游等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生服务供给质量,增进群众福祉。二是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措施。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公共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大数据企业开发信用产品和服务,推动“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信易 ”项目,加大信用产品在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公共交通、网络支付等民生和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拓展守信激励的应用场景,设立信用惠民便企示范社区、示范园区、示范街道等。三是推进个人信用分应用。依法依规多领域、多渠道采集个人信用信息,以个人基础信息为基准,逐步将自然人在社保、医保、信贷、消费、社区生活等各方面的信用记录归集至城市个人信用分指标体系中。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关注下,郑州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一定会越来越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脚步会越来越快。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