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常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聚焦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兴城区布局”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城区人口集聚速度远超预期,学龄人口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突出,新兴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明确要求,必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
一、科学规划义务教育资源布局
一是市人大于2015年立法通过的《郑州都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14-2030年)》,牢牢控规市区公办中小学校建设用地637片2.22万亩,为未来15年留足建校空间。二是编制的《郑州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计划四年内,全市将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所。三是出台的《郑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规划未来5年内投资178.6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25所,新增45万个学位。 四是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全省中小学及学前教育发展有关政策,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居住小区、居住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强化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建校主体责任意识,实现规划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建尽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品质。
二、统筹教师资源配置
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乡教师交流工作。通过采取一对一教师交流、城市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指导课、城乡教师结对指导等形式,促进城乡师资水平均衡。在市区,金水区的小学实行了教师和校长区域间流动,15%的老师按照6年一个周期开始循环流动。加大对农村教师的保障支持力度。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郑州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突出问题提出了8方面举措,仅改善教师待遇方面,市财政每年拿出约85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补助。
三、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机制
对市区内144所初中学校以区为单位,优化整合成20个新学区和9个学区发展共同体,共建共享、区域推进、整体提升,逐步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而实现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农村,重点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一校制”试点。确立了乡镇中心校的办学主体地位,实行了人、财、物、事一体化管理、“一校制”考核。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2011年起,我市启动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实施以来,市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从30%提高到70%。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四种发展模式,累计投资17.6亿元,连续实施207个项目,包括了市直、区属学校在内的市区398所中小学,共净增、转化优质中小学招生学位8.19万个。
四、强力推进市区中小学基础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确定每年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投入使用中小学校20所的目标任务,并列入市政府“民生十大实事”之一。其中,2018年共投资38.5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8所,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增加1259个班、58800个学位,其中小学830个班、37350个学位,初中429个班、21450个学位。投入使用中小学30所,其中小学21所,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可提供1027个班、47600个学位,其中小学750个班、33750个学位,初中277个班、13850个学位。
根据您提案中提到的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湖区域的发展状况,荥阳市教体局已经向荥阳市人民政府申请建设贾峪镇洞阳小学和贾峪镇洞阳幼儿园。2019年5月,荥阳市人民政府已经批复两所学校的建设。目前,项目宗地图、红线图已经完成,选址意见书正在办理中,预计2020年秋季招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今后,郑州市将根据自身实际,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力打造郑州教育“影响全国”的区域教育特色和“学在郑州”的惠民教育品牌,努力走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列,让老百姓享受到满意的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2019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