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省同良委员:
您提出的20210574号提案收悉,现将相关工作答复如下:
一、我市工业发展现状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2020年,我市工业企业1.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67家,百亿级企业13家;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是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郑州制造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是工业运行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在35个大中城市排名第7位,在全省排名第1位,为近20年来最好位次。二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增速达到20.9%,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2.6%,技改投资增长26.7%,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56%。三是结构调整强力推进,完成9617家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压减低效过剩产能近400万吨,高耗能产业比重降至26.2%,比2019年降低0.4个百分点。四是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速,建成5G基站1.8万个,上云企业3.3万家,占全省3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2%,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200个,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强化主攻方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示范引领。高规格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和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工作推进会,出台《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了主导产业升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30余个配套行动计划。组织制定《加快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高标准编制《郑州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郑州市产业用地布局规划》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全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成功创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到213个、省级1100余个,郑州制造在全国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抓好运行调度,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坚持工业经济运行月例会制度,开展“大走访、大调研”专项活动,制定落实《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攻坚专案》,建立预警监测分析制度。二是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研究出台《郑州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实施方案》,成立市级工作专班,指导开发区和区县(市)及时审核企业复工复产申请,推动复工复产工作进度。3月中旬,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应复尽复。三是强化生产要素保障。建立健全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和应急调度工作机制,积极帮助格力电器、上汽乘用车等企业协调市内外2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利用22天时间帮助富士康招聘员工20万人。办理应急运输通行证1300余张,完成运输保障任务5000余车次。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在35个大中城市排名第7位,在全省排名第1位,为近20年来最好位次。
(三)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坚决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推进锐杰微、威斯荻克、华锐光电、芯证、合晶等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出台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制定《郑州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实施方案》,建立“1 11 5”协作配套体系,积极推动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申建,加快纯电动中重卡项目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15936辆。加快食品、新材料、铝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全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1.9%。研究制定智能传感器、5G、智能装备、超硬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集群。二是高效开展“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出台《郑州市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实施意见》,完成全市9617家参评企业分类评价,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快出清低效落后产能。持续优化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对25个特色产业集群开展集中整治。推动1084家企业实施深度治理,新增国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绿色设计产品5项。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38.8%。
(四)强化工业招商,加快项目建设。一是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招商。出台实施《郑州市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举办全市招商引资和先进制造业集中网络签约活动,紫光、浪潮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2个,签约总额192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二是出彩举办“三大活动”。成功举办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第七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引进了96个总投资1007亿元重大项目。三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台账管理、跟踪服务,每周召开重点项目周例会,研究解决项目推进突出问题。全市450个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67亿元,海尔热水器等265个项目开建,郑州合晶硅300毫米单晶硅片项目(二期)等276个项目竣工,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9%,其中,高技术产业增长52.6%、技改投资增长26.7%,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蓄足了后劲。
(五)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三大融合”。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市级5家,黎明重工成为国家质量标杆企业,尚合企业孵化器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新增省级质量标杆11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3家。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达到33.3%,提高6.4个百分点。二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企业438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8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26家,建成网络安全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培育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20家、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均占全省80%以上。全市“上云企业”达到3.3万家,占全省的32%,“接链”企业2837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成立5G网络安全和产业发展专班,解决疑难站址332个,建成5G基站1.8万个,转供电基站占比降至52%,实现了市区、县城、重点乡镇连续覆盖和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郑煤机、嘉晨电器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单位,中机六院中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项目。三是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7.2%。
(六)抗击新冠疫情,保障物资供应。成立5个片区防疫物资保供专班和24个重点企业驻厂服务专班,坚守生产一线开展“一对一”服务保障,积极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出台《郑州市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举措》,组织动员和引导企业新建、转产、扩产重点防疫物资。健全防疫物资应急收储机制,对我市防疫物资实施应急征用和重点管控。拨付1240万元帮助8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扩大产能,办理通行证962张。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增至90余家,防护口罩日产能提升至3000万只,充分保障了全市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实施“数字战疫”专项行动,助力企业“云端办公”“云端生产”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郑州日报头版报道。
(七)深化企业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常态化推进“三送一强”活动。制定实施工业企业和驻新密活动推进专案,持续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举办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106场,其中举办产销对接活动66场,建成“郑好有”线上产销对接平台,助推制造业上下游企业线上供需对接和协作配套。落实657笔共计257.8亿元银行贷款,发布160家工业企业用工需求2万余个。评选出421名领军型和成长型优秀企业家。建立企业问题直报平台,共办结企业反映问题1661个,办结率达98.8%。二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更新并公告《郑州市直部门涉企保证金目录清单》,积极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累计减税降费103亿元,减收社会保险费75亿元。三是加快各项惠企政策落地。出台《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预计落实奖补资金6亿元。组织推荐430余家企业纳入各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名单,推动政策落实。四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微升小、小升中、中升大”,推动民营企业“一联三帮”“两个健康”专项行动,积极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双创”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市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3.3%。
(八)严抓安全生产,筑牢责任防线。一是抓实抓细抓牢安全生产。印发《2020年全市工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安全生产职责和任务分工》,深入开展“政策送基层、进企业”活动,累计分发政策汇编2000多本,开展工作督导近千次。二是强化煤炭行业管理。推动煤矿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现综采煤矿33家、综掘35家、超前支护工艺61家,重要岗位无人值守28家和生产辅助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12个,矿井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加强电力行政执法。健全体制机制,增强队伍力量,严格执法程序,组织对电力设施外力隐患检查督导62次,有效减少了危害电力安全行为。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局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郑州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楼阳生书记在郑调研讲话指示要求,当好“国家队”、提升国家化,聚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重点项目数量、工业投资总额力争位居全省首位的目标任务。
(一)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若干意见,推动400家左右工业企业入库,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低于150家,培育上市企业4家以上。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年底前新增认证企业达到5500家,融资规模达到80亿元。加强中小微企业经济运行预测预警,着力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和“专精特新”企业,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和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引导金融大力支持制造业。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制造业企业房产、土地、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比例,以产业链 “链长制”为依托,围绕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展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提供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服务。
(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实施 《郑州市2021年企业服务实施方案》,牢固树立 “店小二”意识,常态化开展 “三送一强”活动,推进 “一联三帮” “两个健康”专项行动,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持续开展 “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深化 “放管服”改革,以一件“事”为牵引,推进 “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改革,以“一事件”为牵引,抓好 “一网统管、依法处置”改革,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数字化营商环境。
(四)大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推进“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做好2021年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评选工作,新增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家200名,开展年度郑州市杰出贡献企业家、创新成长型企业家评选,加快培育形成我市优秀企业家群体。加强对企业家素质提升的统筹规划,按照“上下联动、分级组织、分层培训、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企业家培训,联合国内知名高校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企业家创新发展和管理能力。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举办“领航计划·企业家论坛”等活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经济学家、管理专家来郑授课;举办企业家沙龙、研讨会、报告会等,组织企业家相互交流;组织开展专业性、专题性学习考察活动,帮助企业家拓展视野,不断提升我市企业家整体素质和水平。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