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10562号提案的回复

  • 索引号:005253103/2021-00168
  • 发布机构: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关键词:政协提案
  • 成文日期:2021-10-13
  • 发布日期:2021-10-13
  • 关于促进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市政协第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10562号提案的回复

    尊敬的李海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20210562号)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您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郑州市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了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现代食品制造业为全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提升,2020年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81.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6%,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加工制品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涌现出鸿富锦、宇通客车、河南明泰、郑煤机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3家。

    (一)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智能终端(手机)、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5G及北斗、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智能终端:以富士康、郑州联创等企业为龙头,航空港区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集聚了创酷通信、欧诺通讯、金昌威、领胜科技等200余家整机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了“整机 配套 核心零组件”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链。智能传感器:以汉威科技为龙头,集聚了光力科技、新天科技、新开普、安然测控等企业,形成了涵盖气体、电力电网、环境监测、轨道交通、气象、农业等多门类传感器产业链,正在积极打造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5G及北斗,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共建共享5G基站1.8万个,实现了市区、县城、重点乡镇连续覆盖,围绕5G 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北斗集聚了合众思壮、威科姆、思维自动化、国智恒好年景等企业,正在加快推动北斗应用发展。集成电路,以封测为突破口,引进了锐杰微、威斯荻克、合晶硅材料、东微电子、光力瑞弘等企业(项目)。新型显示,集聚了旭飞光电、华锐光电、尊绅光电等企业(项目),华锐光电第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已点亮投产。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12.2%。

    (二)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以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郑州日产、海马汽车、恒大新能源、比克新能源、红宇专用汽车等重点,形成了以客车、乘用车、专用车为主的整车生产链条和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以中铁装备、郑煤机、新大方、郑纺机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大型成套装备产业链;以明泰铝业、中车四方、辉煌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宇通客车成为全球最大客车生产企业,新能源大中型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37%,全球市场占有率13%,排名第一。郑州日产的高端皮卡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中铁装备承担863、973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主参编国家、行业标准 22 项,产品遍布国内40多个省、市和国际2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产品的年产能、总产量和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保持国内第一,2017、2018、2019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郑煤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整体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是行业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恒天重工的水刺无纺布装备市场占有率超过70%,浆纱机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超过80%。新大方已成为中国高铁桥梁装备的第一品牌,其2500吨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成功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1800吨桥梁施工成套装备在科威特湾跨海大桥投入使用,并荣获中国“好设计”银奖。

    (三)新型材料产业。形成了高端耐材和超硬材料两大产业集群。新型耐材产业拥有安耐克、振东科技、瑞泰等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骨干企业,耐材年产量占全国30%,占全省65%,是全国最大的新型耐材基地。超硬材料产业拥有华晶、四方达、三磨所、郑钻等一批行业内全国知名企业,河南四方达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新亚复合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外油气钻探钻头主要供应商,郑州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是全国超硬材料刀具的领军企业,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全国磨料磨具及超硬材料行业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咨询和服务中心,产品应用于重要行业,知名度最高、市场占有比例最高。全市人造金刚石单晶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25%,立方氮化硼聚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四)现代食品产业。通过有力的政策引导,全市食品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速冻食品行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60%,郑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研发基地和物流中心,枣制品行业规模全国第一,方便面行业约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河南中烟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卷烟生产基地。三全拥有600多种速冻产品,其推出的手抓饼、馅饼等多个产品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思念拥有300多种速冻产品,其推出的金牌虾水饺,单品年产值达3亿元。金星原浆啤酒单品年产值超过2亿元。好想你拓展食用保健市场,及时推出了胶原蛋白肽、姜枣营卫颗粒等大健康新品,疫情期间一经上市,该品类产值即突破2000万元。2020年,方便面、速冻食品等重要生活物资产量分别增长20.5%、10.8%,现代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12.9%。

    (五)铝加工制品业。积极开发高性能铝材及深加工产品,推动发展以汽车为主的交通用铝材、以节能环保型材为主的建筑用铝材和电力电子用铝材、食品药品包装用铝材、印刷用铝材等,重点发展高端氧化铝、铝合金和铝终端制品,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全市聚集了豫联集团、明泰铝业、中铝河南、万达铝业、登电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形成了从氧化铝、电解铝、铝板带箔等传统产品,到汽车高铁用铝、电力电子用铝、铝材家具建材等完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链。明泰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高铁动车、轨道交通、船舶、汽车制造等领域,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导热电子基板粉体材料应用于重要领域,5G通讯导热散热材料粉体用于通讯领域,超高压输变电用绝缘材料粉体助力我国超高压输电。全市电子箔、PS板、空调箔占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60%、35%和30%,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铝板带箔加工基地。2020年,铝加工制品产业增加值增长11.1%。

    (六)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领域涵盖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兽用药品等六大门类,产业优势明显。培育发展了安图生物、遂成药业、润弘制药、太龙药业、牧翔动物药业等行业骨干企业。小容量注射剂领域领跑全国,年产能达80亿支,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是全国重要的小容量注射剂生产基地。体外诊断系列产品起步早、产品全、研发实力强,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安图生物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免疫检测自动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业务涵盖免疫诊断、微生物检测、生化诊断等检测领域,是业内注册文号最多、产品线最全面的企业之一,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1/3,企业推出的医学实验室磁悬浮全自动流水线,是中国第一条磁悬浮流水线系统,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代中药领域基础较好,拥有双金连合剂等独家品种,发展势头强劲,太龙药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年产中药口服液10亿支,主打产品双黄连口服液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拥有独家产品双金连合剂、儿童双黄连口服液及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实现了从中药种植到饮片加工,从医药制剂到商业销售,从主业经营到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兽用药品、疫苗、血液制品、医疗电子等领域也具有很好的比较优势。正在建设中的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以创新药、IVD/第三方检测、细胞技术、医疗器械等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平台 基地”发展模式,加速建设生物医药与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创新创业基地。

    二、开展的重点工作

    (一)做强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一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坚决打造电子信息“一号”产业,推进锐杰微、威斯荻克、华锐光电、芯证、合晶等一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重点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出台实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制定《郑州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实施方案》,建立“1 11 5”协作配套体系,积极推动郑州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申建,加快纯电动中重卡项目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15936辆。加快食品、新材料、铝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全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1.9%。二是加快出清低效落后产能。持续优化城乡结合部产业结构,对25个特色产业集群开展集中整治,推动1084家企业实施深度治理,新增国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绿色设计产品5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9%。

    (二)强化工业招商,加快项目建设。一是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招商。出台实施《郑州市制造业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举办全市招商引资和先进制造业集中网络签约活动,紫光、浪潮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签约,加大对驻郑商会对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类项目。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2个,签约总额192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二是出彩举办“三大活动”。成功举办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第七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引进了96个总投资1007亿元重大项目。三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台账管理、跟踪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突出问题。全市450个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7亿元,海尔热水器等265个项目开建,郑州合晶硅300毫米单晶硅片项目(二期)等276个项目竣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蓄足后劲。

    (三)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三大融合”。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市级5家,黎明重工成为国家质量标杆企业,尚合企业孵化器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新增省级质量标杆11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3家。二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企业438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8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26家。实施“万企上云接链”行动,培育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20家、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60家,均占全省80%以上。目前,全市“上云企业”达到3.3万家,占全省的38%,“接链”企业2837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加快郑煤机、天瑞水泥2个“工业大脑”建设,建成网络安全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成立5G网络安全和产业发展专班,解决疑难站址332个,建成5G基站1.8万个,转供电基站占比降至5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现了市区、县城、重点乡镇连续覆盖和重点行业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郑煤机、嘉晨电器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单位,中机六院中标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项目。向心力等10家单位获评省级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单位。三是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2%。

    (四)打造政策资金高地。为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和铝加工制品6大主导产业,提出了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等6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企业培育、要素保障6大专项行动,努力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推广应用先行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等,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和汽车及装备制造2个6000亿级、现代食品和新型材料2个2000亿级、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2个1000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围绕行动计划,制定了《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制造业开放招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要素保障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和《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州市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郑州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若干政策》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0年,共为制造业企业落实各类奖补资金超过150亿元。

    (五)扎实开展“三送一强”活动。制定实施《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强信心”活动月实施方案》,通过多措并举送政策、主动靠前送服务、纾困解难送要素,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建立市级领导分包联系区县(市)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分级分层走访企业,帮助解决问题,累计帮扶企业322971家,协调解决事项1449408项。共计减免税费519.3亿元,返还援企稳岗补贴24.1亿元,减免企业社保费76.7亿元,提供各类资金支持7893.2亿元。全市工信部门牵头举办产销、产融、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活动427场,其中产销对接活动116场,建成“郑好有”线上产销接平台;征集发布933家企业融资需求390.2亿元,落实657笔共计257.8亿元银行贷款;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春风行动招聘周”,依托“智联招聘”举办工业企业“智造郑州·云聚英才”强信心稳增长网上招聘月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一是加大问题梳理汇总。各活动工作组,各区县(市)要加大对前期入企走访调研企业过程中收集问题的梳理汇总,建立完善问题、责任和任务清单,实施台账管理,能现场解决的现场帮助解决,能就地解决的与区县(市)共同就地解决;需市级层面解决的,提交市企业服务办(市工信局)。二是强化问题转办督办。要用好问题直报平台,针对省活动工作组,各市级活动工作组交办/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级分类处理,一般性问题由市企业服务办进行交办转办,复杂或重要问题由市政府督查室进行交办督办,对相关职能部门,区县(市)对交办问题推诿扯皮,不按时解决的由纪委进行督查问责。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指导各区县(市)用好中央支持我市工业企业生产救助补助资金,尽快将资金拨付给企业。延长2021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时间,扩大政策宣传范围。联合财政、审计部门,督促各区县(市)拨付上年度奖补资金,更大限度的支持企业。鼓励银行提供防汛救灾专项金融服务,加大防汛救灾及复工复产贷款投放力度,对于受汛情影响较大的重点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满足企业持续经营的资金需求。研究出台支持受灾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受损生产设备更新购置、维修,补助企业原材料、产成品损失,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达产满产,为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强支撑。

    (二)抓好重点产业链提升。一是加快落实“10 5 3”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发布实施“四个图谱”,动态调整、跟踪推进“四个清单”,进一步完善“四个一”推进机制。指导各区县(市)细分产业链机制建立、任务落实工作,建立完善市县两级、“10 5 3 73”产业链的实质性推进,加快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指标体系,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强化产业链要素保障。加大产业链金融服务,依托中原中小企业指数平台,加大优质企业和项目融资“白名单”金融支撑服务力度;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产学研协同,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五链”耦合路径研究,梳理产业链承载园区、研发机构、功能平台情况,明确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的应用场景需求,加大产业链企业服务保障力度。三是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强化富士康上下游全产业链招商,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积极主动应对汽车、电子、家电等重点领域“缺芯”、价格上涨影响,加大上下游协同创新、产业链招商力度,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

    (三)持续推动产业转型。一是强化“亩均论英雄”结果运用,2020年参评工业企业共计8858家,加快出台实施《关于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优化要素配置的若干措施》,加大评价结果运用,打好税收、用水、用电、用地等政策组合拳,用好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加大5G疑难站址协调解决力度和转供电基站改造进度,持续做好我市99个重点5G项目跟踪服务,强化基础网络保障,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开展5G工业互联网、云化AGV、机器视觉等创新应用,积极推动5G 无人机在沿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围绕5G 智慧城市、5G 智能制造、5G 自动驾驶、5G 智慧医疗、5G 智慧教育等领域,积极拓展5G典型应用场景。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万企上云接链”行动,积极推动200家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工作,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建设,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四是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整治。按照《河南省2021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依法依规推动淘汰落后产能退出。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心与支持,我们诚挚邀请您在今后我局相关文件的制定中献言献策。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