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宏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郑州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郑州片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挂牌。国家赋予河南自贸试验区“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作为核心承载的郑州片区,拥有经开综保区(出口加工区A区和河南保税物流中心)1.3平方公里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工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产业基础扎实、态势良好。同时,以富士康、郑煤机、中铁装备等企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以宇通、上汽、日产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制造稳步增长,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范围越来越广,为入境维修/再制造业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郑州片区范围内的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通过海关总署入境维修/再制造能力评估,获得相应资质。2020年,中铁装备年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郑煤机产品出口5.9亿元,两家企业市场辐射欧美、澳洲、俄罗斯、土耳其、印度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长远看,郑州片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郑州片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拥有一定基础、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郑州片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获得入境维修/再制造能力资质的企业较少,目前,郑州市共有3家企业(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海关总署入境维修/再制造能力评估,获得相应资质,其中郑州片区占2家。入境维修/再制造业务开展不多,郑煤机虽然通过入境维修/再制造能力评估,但由于产品往返运输成本高,维修厂房面积大、要求高等产品特性原因,一般采取新配件更换方式维修,保税维修业务规模不大。中铁装备集团由于采取海运方式的原因在天津设立子公司,开展保税维修业务,在郑州开展业务面临时效差、交通成本高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的研究谋划。依托片区内现有制造业企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研究谋划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探索支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企业开展高附加值、高技术、无污染的维修业务。加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对企业开展海关AEO高级信用认证,让企业充分享受通关便利化进出口查验比例降至最低、加工贸易减免关税、原产地证“信用签证”等一系列自贸试验区便利政策,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入境维修/再制造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鼓励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力争创建国家级再制造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再制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做好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成熟适用技术的衔接,形成入境维修/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依托郑煤机、中铁装备等大型企业和有基础的技术研发单位,加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品设计技术和产品剩余寿命评估、经济环保的拆解和清洗、微纳米表面工程、无损检测等技术的研发,开展旧件性能评价、再制造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为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筑牢技术支撑。
(三)打造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专业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打造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入境维修/再制造服务产业园区。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入境维修/再制造企业入园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与入境维修/再制造有效链接、融合发展,打通产品国际通道,开发国际市场。建立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在用地指标、信贷、资金、税收、自主研发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四)优化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环境。建立涉及地方政府、特殊区域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海关、环保等部门的协同服务机制,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将发展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纳入郑州片区监管制度创新重点事项推进落实,及时解决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促进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基于风险分析的分级管理模式,对高风险产品重点监管,低风险产品快速通关,加快通关速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逐步规范和完善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市场规范作用。
接下来,我委将继续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快郑州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促进郑州更高水平开放。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事业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进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繁荣。
202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