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专项规划

  • 索引号:755156513/2021-00720
  • 发布机构:新郑市科工信局
  •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十四五”专项规划
  • 成文日期:2021-12-01
  • 发布日期:2021-12-01
  • 新郑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位置,也是我市先进制造业升级提速、转型提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先进制造业 “十四五”规划,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中共新郑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基础上,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全市实际,编制了《新郑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专项规划》。

    一、 “十三五”期间的总结与回顾

    (一)规模效益持续稳定增长

    工业 经济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 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省工信厅确定为国家创新县(市)建设试点市、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市,进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59位、工业百强县(市)78位。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22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5%,超过郑 州市 平均水平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75% 。 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十三五期间共实施工业建设项目 268个,新开工项目125个,竣工117个,完成投资316亿元 , 实施三大改造项目 245个,完成投资162亿元。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主导产业增加值占集聚区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80 % ,新港产业集聚区 先后被评为 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最具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郑州市两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2018年入选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20年获批 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形成集研、产、销为一体的 医药、食品 全产业链条。

    (二)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速

    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替代传统产业集群,工业产业发展质量持续向好。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0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 15 %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0 % , 高 耗 能产业占比明显降低 。 全市积极推进新 兴 产业发展,完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 锐杰微、威斯荻克 电子信息企业竣工投产, 填补了全市集成电路产业空白。

    (三)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通过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对有研发、专利的企业进行精准辅导、业务培训,建立高企、人才、研发平台等后备库,对有潜力企业进行跟踪服务,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60家,科技型企业123家,新增郑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41家。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到4.5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6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1.13%。 建设各类孵化载体 21 家 ,新郑市 级创新创业综合体 4 个,省级企业孵化器 1 个,郑州市 级众创空间 7 个, 郑州市级科技孵化器 2个, 新郑市级众创空间 7个, 孵化面积超过 50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总量突破 1000家。

    (四)两化融合进程明显加快

    大力实施 “企业上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实施企业接链行动,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市16家企业通过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380家企业实现上云。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培育。积极推动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好想你、航天液压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培育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意利宝 家居 、瑞泰 耐火材料 等 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以雪花啤酒、白象等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

    (五)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逐步形成以 10 亿级龙头企业引领、亿级骨干企业带动、 千万 级高成长企业领跑、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涌现、 “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的企业发展格局 。 全市销售收入超 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12家,亿元以上59家。 入地方财政税金超百万元企业 85 家,超 500万元企业 29 家,超千万元企业 9 家 ,超亿元企业 1家。“专精特新”企业达23家。 雪花啤酒、遂成药业等 4家 企业获评郑州市领军企业; 河南瑞泰耐火材料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好想你健康食品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运达造纸设备获评工信部 2020年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润弘制药智慧工厂、瑞腾塑胶管件扩建等5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库。

    二、 “十四五”期间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环境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低附加值、传统加工和资源密集型向高附加值、新型制造 、 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现在正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加速制造业迭代升级,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力推进工业制造技术改造,全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 , 高质量打造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优化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生态圈 的关键阶段 。国内制造业将迎来大变革、谋划大发展。

    (二)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郑制造业 发展 的 机遇 : “十四五”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深度拓展期,当前,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等领域技术出现群体性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变革。 为新郑融入、利用国内外及周边环境 全面展开制造业高质 量发展建设 , 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和广阔发展空间。

    新郑 制造业面临的 挑战 : 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市 产业体系偏传统, 产业价值链 偏低,产品附加值 不强 ,新兴产业占比 较小 ,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较慢 ; 创新能力不强, 新 型制造业高端项目和人才 较少 ,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资源 匮乏 ; 企业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对行业带动力的大小,我市 带动力强的 “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完整的“龙形产业” 不够突出 , 对行业的整体带动力不够明显 。

    三、 “十四五”期间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河南工作和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讲话 ,落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和郑州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 精神,紧紧围绕 “打造郑州南部重要对外开放高地,建设现代临空产业新城”总目标,坚持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优化提升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创新水平,奋力实现制造业由量大到质强的新跨越,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 优化增量 与 提升存量 并重。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向研发创新、高端制造等高端环节集聚,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 优化 增量继续做大产业规模,稳步提高制造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提升 存量培育更多大而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优势产业链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补短板与锻长板并重。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补链拉链, 突破关键瓶颈环节,补齐产业高质量发展短板,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 集群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 改造 传统产业 和培育 新兴产业并重。 进一步强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重点 培育 和 发展新兴产业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联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经过 五 年的努力,全市制造业布局更趋合理,基本建成具有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业结构优,智能化、集群化、品牌化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的制造业体系。

    规模总量较快提升。 到 202 5 年,科技型企业 达到 400 家,高新技术企业 达到 120 家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320家。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 202 5 年,全市 制造业增加值 占全市 规上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 达到 80% ;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加值 占全市 规上工业增加值的 比重 达到 40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耗能产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降低到25% 。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到 202 5 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全社会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1.7% 以上 , 技术合同 成交 额达到 10 亿元, 新建郑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 50家, 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

    四、 “十四五”期间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布局集群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更新,加快迈向中高端,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根据产 业规划抓紧制订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方案,积极承接国外和沿海城市群产业转移。依托区位成本等优势及中原地区唯一的专业污水处理厂吸引电子信息产业向我市转移。着力培育壮大 锐杰微、威斯荻克 等企业 ,加快华思 5G、尊绅光电等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及终端、集成电路、智能硬件三大核心产业,5G通信、工业电子两大支撑产业,打造“3 2”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和“芯”“屏”“网”完整联动的产业链。依托航天液压、运达造纸设备等骨干企业,以工业机器人为重点,积极发展智能自动化产业,加快对接智联智能机器人、上海联谷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 点改造提升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适应内需的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市场,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升级传统产业,以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优势。依托好想你健康食品、达利食品、润弘制药、遂成药业等企业,重点提升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产业现代化、智能化水平,积极研发化学创新药物、专利到期药新品种,大力发展新型化学药制剂,加快现代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依托鸿丰建材、中原建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着力打造集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于一体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二)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联片、组团发展理念,优化提升新港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和承载能力,在南部片区继续发展提升现代食品和生物医药传统产业。重点规划北部片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 、 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按照 “龙头带动、芯屏联动、集群配套、链式延伸”工作思路,完善产业生态体系,着力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打造中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高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精密与核心零部件等基础产业,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原有组团发展产业基地,以辛店镇为核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研发制造及技术服务产业园,以郭店镇为核心规划提升装配机械产业园。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落地提供空间 , 着力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和现代临空经济的前沿阵地。

    以中德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依托,着力 打造一批以 “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为鲜明特征、具有准公共属性的小微企业园,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成长壮大提供载体,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三)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着力培育 “领军型”、“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小升规”培育步伐,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支撑力。

    培育领军型企业。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横向、垂直整合能力强的平台型及区块链技术应用企业,加强国内外 500强和行业 1 0强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引进,制定完善相应扶持政策,到202 5 年,培育领军型企业 15 家。

    培育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落实国家、省、市扶持民营经济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大中企业的协作,深耕行业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到 202 5 年, 全市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 50 家。

    加快 “小升规”步伐。 建立 “小升规”企业储备库,加强跟踪服务,简化“小升规”入库审核认定程序,加大“小升规”政策奖励力度,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建立规上企业退库预警机制,强化政策帮 扶,稳定企业生产经营。 到 2025年,规上工业 企业 达到 320家。

    (四)强化项目支持带动

    强化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大力实施 “新技改”行动,增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后续活力。发挥先进制造业项目对投资的关键拉动作用,强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每年推进实施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竣工一批”的思路,持续强化制造业项目投资,每年开工30个、续建20个、竣工30个制造业项目,重点推进威斯荻克、华思5G、尊绅光电等标志性先进制造业项目,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5%以上。实施“新技改”行动,引导和推动企业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每年推进实施50个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力争到2025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0%以上。

    (五)加强创新驱动力度

    通过 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支持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发展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入企业开展政策宣传、上门辅导、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程序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宣传,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 “ 十四五 ” 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20家、科技型企业到达400家。

    (六)持续推动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培育智能化改造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等,打造全省智能制造平台基地。实施“ 企业 上云上链 ”行动,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实施“5G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依托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一批“5G 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 培育建设 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和 2 个 “工业大脑”。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提高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硬件装备数字化水平,依托优势产业链探索链式智能化改造模式,开展龙头企业引领下的全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化改造。

    五、保障措施

    (一)创新推进机制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发挥 新郑 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协调统筹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设立突破专班,研究推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增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党政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形成全市协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体系

    统筹产业、贸易、科技、财政、土地、金融、能源、环保等政策,完善制造业领域的产业扶持、企业培育、创新创业等配套措施。深化 “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要素优化配置政策扶持体系。强化政策落实,奖补项目原则上按照“工信部门牵头,相关入库企业申请、各职能主管部门初审、财政部门会同第三方复核、市政府审批”的程序,办理兑现政策扶持资金,对于重大项目奖补可综合运用政策,实行“一事一议”。

    (三)强化要素支撑

    加大人才 培育 力度, 落实智汇郑州人才工程系列政策 ,实施好重点产业人才支撑计划、重点行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和企业家领航计划 。 不断 优化人才环境,创新制造业人才政策、引人机制和奖励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宣传先进典型,为企业家安心舒心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留人环境。 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实施产业用地准入制度,推广 “亩均论英雄”来提高用地集约化水平。强化金融支持, 利用好 1000亿元的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基金,有效发挥 5000万 元科技 创新 和 5000万元新郑市工业发展基金,成立10亿规模以上的战新信息产业基金。建立基金容错机制,设立产业 发展周转 基金,增强企业应对产业风险的能力。建立 “政银担”合作共赢新机制,构建覆盖全市制造业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发放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积极开展金融租赁服务,探索互联网“金融超市”等新型融资方式,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落实省市及我市上市挂牌相关政策,支持更多制造业企业纳入上市挂牌计划,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

    (四)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提高服务效能,抓好各项惠企减负政策的督促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创新环保治理机制,杜绝环保治理“一刀切”。建立产业发展容错机制和市场主体审慎监管机制。持续推进产业政策创新,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洼地。强化企业服务,积极开展“四项对接”“企业家接待日”和“首席服务官制度”等活动,落实好郑州市《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1 N”政策、《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政策,落实好新郑市《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1 N”政策体系、《关于工业经济稳增长、促发展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服务企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五)建立评估机制

    强化监测评估机制,结合我市制造业体系,建立重点新兴和前沿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估体系,构建制造业体系发展评价机制。建设制造业发展信息监测和分析平台,依托全市政务数据,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协调全市涉及制造业发展数据资源的采集存储、归集整理和共享开放,定期发布监测数据及与重点城市指标对比分析报告,为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健全督导考核体系,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等相关指标纳入全市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制造业在全市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