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更是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为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科技创新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根据《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安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纲领,对凝聚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共同迎接挑战,促进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全市科技工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绿色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和“转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型安阳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现代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局部领域创新走在全省前列,整体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富强安阳、文明安阳、创新安阳、平安安阳、美丽安阳”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安政〔2011〕196号)、《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安政〔2014〕4号)、《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安发〔2015〕12号)、《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安政〔2015〕13号)和《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政〔2015〕28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改革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开放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新建清华红旗渠新材料产业化发展中心;同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高校合作更加紧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孵化载体大量涌现,全社会创新、创造和创业优良环境和活跃氛围初显。

二是创新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升格为省级科技农业园区,新培育省级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1家,全市加快创新发展的中心突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新建了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8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创新载体多头并进、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在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平台新特色和新优势。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形成了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92.5亿元,年均增长1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为253个,位列全省第二;全市专利申请总量87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567件,占比达到3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件;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为粮食连年增产做出重要贡献。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9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0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3项。

上述成就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一个时期,是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举措持续深化、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创新主体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发展作用不断显现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和体制、创新平台与载体、乃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创新资源相对短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程度不高,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这也是全市“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国内外、省内外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但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转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展望未来,对全市科技创新来讲,既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工业4.0、“互联网 ”等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突破,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无疑对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同时,也为我市科技创新突出重围、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内、省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区域竞争已从产业竞争、资源扩张前移到科技前沿、高端人才和创新环境的竞争,各省市区纷纷提出新的创新战略,力争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我省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完善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上升为现代创新体系,也相继完成新一轮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空间布局,7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郑州、洛阳、南阳3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中科院过程所、自动化所等国字号研发机构相继在我省建立独立分支机构,都对我市“十三五”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安阳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业困难不断累积,经济持续回升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效益不高,工业产品大多处于中低端,成本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高素质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双创”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在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大规模高速流动,在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这种态势集中反映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这对我市来说,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极端匮乏的现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思想动力,抢抓机遇、战胜挑战,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加自觉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到核心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才能成功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实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创建设富强安阳、创新安阳、文明安阳、平安安阳、绿色安阳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发展愿景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前瞻引领、改革创新、开放协同、人才强市、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实现政府引导培育和市场需求牵引双轮驱动,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创新治理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企业主体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健全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推动企业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多向联动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面相结合,坚持面向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统筹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安阳向创新创业中心城市的转变。

2.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坚持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相结合,以技术预见为先导,强化科研平台条件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科技人才的集聚和成长。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基础和优势,强化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解决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综合管理技术集成应用瓶颈问题。

3.构筑知识产权高地

坚持前瞻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知识产权突破运用,提升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创造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上,加强知识产权前瞻性布局,掌握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局部密集型优势产业和竞争力的领先新产品,加快安阳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迁。

4.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科技支撑和开展创新性探索。应对民生需求和重大社会挑战,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逐步实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性创新的技术途径,向产业技术创新领先者和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者转变。

(三)发展愿景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愿景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要素基本完备、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安阳市创新治理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源动力初显,高质量创新成果价值初具,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凸显,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1.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技术转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优势。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PCT专利申请5件以上,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我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2.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完善

高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载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加快众创空间、产业研究院、科创大厦、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或认定10个以上,新建各类研发机构100家。

3.创新资源投入大幅增长

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5%以上,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达2.8%,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0%。

4.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完善科技成果参与收益分配和奖励政策,探索“引项目 引技术 引人才”新模式,促进人才集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R&D人员总量达到5万人左右,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

“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达到2.5%;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4、新建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00家;

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PCT专利申请5件以上,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构筑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遵循集聚规律,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创新布局,以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安阳科技创新大厦、“安阳工业制造2025”研发基地和“安阳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创新节点,构筑安阳创新格局,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辐射带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安阳协同创新发展水平。

1.优化高新区创新资源布局

推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新路子,以建设“科技新硅谷、人才新高地、城市副中心、创业首选区”为目标,以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综合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加强一区多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跟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落户安阳,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科技人才联盟等战略联盟,加强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区协同创新发展。

2.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探索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机制,发挥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优势,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龙头企业。把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成我市独具特色的新型科技示范样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建设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加强安阳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建设,按照市定规划,以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孵化加速为核心,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大厦建设,重点发展公共科技服务、高科技研发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总部经济和高端生产性服务等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加速实现科技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和高新区与创新大厦一体化发展布局。

4.打造安阳工业制造2025创新基地

以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转型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阳行动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打造“安阳工业制造2025”创新基地,重点开展研究工业机器人、精密制造、数控智能设备、节能环保设备、汽车制造和零部件、航空器材及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构建集精密铸造、机械加工、基础零部件、成套装备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转型,打造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

5.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中棉所、市农科院、安阳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在共性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目标,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引进、协同创新、强化科教等,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十三五”创新发展空间布局主要指标

1、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总值突破370亿元大关;占全市的比重到2020年达到15%左右,年均增长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两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创新中心、孵化园区、大学科技园投入使用,新培育众创空间20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3亿元。

(二)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依托全市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面向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引导支持,在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大学科技园和安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河南省科学院等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突破和引进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新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新认定省级创新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以安钢冷轧连退镀锌项目、德力新能源专用汽车、华德重工汽车零部件、安阳精密制造产业基地、中海清华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翔宇医疗康复设备产业园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全市产业技术升级;围绕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矿山装备、海洋能发电机、超薄高性能电子布、精密制造、智能机器人、航空植保无人机等我市在全省、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创新,着重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聚焦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研发体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围绕粮食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重点在生物育种、精准栽培、冷链食品等方向,组织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研发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林州市、内黄县、安阳县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和汤阴县农产品综合加工园区建设等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园区及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生物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壮大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鼓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检验检疫、质量检测、生产加工、信息管理等应用型技术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安全化、机械化、绿色化、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速生丰产林生产关键支撑技术等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3.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围绕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重点支持在生物医药、精准医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信息安全等方向的专题研究。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诊断与修复、环境品质提升、绿色园区与建筑等关键技术;针对食品药品污染源产生的途径、规律、机制进行解析,加快食品安全检测规模化、规范化快速发展,重点开展源头污染防控及消减、加工安全控制、贮藏流通安全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基于全产业链的食品药品质量检测识别技术、评估预警技术及溯源控制技术;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发展跨区域医疗电子信息交互技术与网络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家庭、社区和医院的健康监护网络服务和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重点发展生理参数监测新技术,发展适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及医院的低成本普惠健康技术与设备,发展穿戴式传感器、高性能普适监护技术与设备及监护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建设,加强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生物保健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强现代化服务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物流、旅游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现代制造业设计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安阳旅游技术、“互联网 旅游”技术、文化旅游融合技术;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信息化技术和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重点支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服务新型农村科技体系建设项目。

(三)构筑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重点支持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绿色制造、高精度控制与机器人制造技术、多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高新技术农业和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等一批事关安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科技领域。

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开展“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开展“瞪羚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促进一批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大中型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力度,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

按照“产业引领、企业主导、协同创新”原则,支持在农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集聚各方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创建先进制造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2.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协调省内外各类应用型科研院所在安阳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制定安阳产业技术升级路线图,协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资源整合和研发服务,构建全市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网络。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创新载体,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依托优势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在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联盟,强化产业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道路。到2020年,新组建10个以上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20-30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3.推动开放式协同创新

加强与国家部院企合作。支持央企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安阳转移转化。重点加强国外创新型地区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加快技术、人才和成果的引进,推动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安阳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协作更加畅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创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方式展开合作。

4.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发展各类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完善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创业人才集聚、孵化载体多元、融资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模式高效、示范效果显著的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引领安阳”活动,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互联网 ”创业社区等创业孵化载体。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培育和壮大。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的创业孵化示范区。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开展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培育、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知识产权 ”创新创业等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导航、重点企业专利战略布局、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等工作,提升知识产权转化创造能力。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建设为主线,探索推进专利、商标、版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以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为着力点,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势战略,制定鼓励引导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

四、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实施中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一)树立创新意识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互联网、手机报、新闻APP终端、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类传播媒介,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创新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细化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加强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科学组织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范围,作为考核评价科技发展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扩大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市级以上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加大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专家咨询组的比例。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通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同行动的科技创新治理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四)强化监测调整

加强科技创新的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全市科技统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发展的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及时、客观的反映科技创新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监测评估状况,针对创新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大财政投入

围绕科技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活动资助制度,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对科技活动进行评价、资助,促进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六)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业务,逐步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股权质押以及产业链融资贷款规模。积极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支持。设立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安阳市“三区合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引导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投资。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众扶”支持,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海外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

(七)加大招研引智力度

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重塑科技人才新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切实落实安阳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安阳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开阔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思路,提高科创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休闲条件,开辟有效的人生价值实现通道,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宜聚宜居宜创的人才环境。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