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化办〔2018〕3号
安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开展县区、部门“十三五”信息化
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发展,请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依据国家、省信息化发展规划、上级部门信息化专项规划及《安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安信化组〔2017〕1号),结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本地、本部门的“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规划编制要求
规划的制定应目标明确、内容详实、适度超前、具有可操作性,应对未来三年本地、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引领作用,规划的时间跨度建议在2018年至2020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建议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学习领会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精神,并以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在本领域内开展信息化基础调研工作。
第二阶段:起草编制阶段。各单位应根据调研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对经验进行总结,规划好思路、制定好目标,科学起草编制规划。
第三阶段:征求意见及论证阶段。各单位应以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做好征求意见及论证工作。请涉及的相关单位、部门充分参与规划的制定和论证过程,提升规划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符合本地、部门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在宏观要求上充分体现出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第四阶段:定稿印发阶段。经论证通过的规划以本地政府、本部门(本单位)正式文件形式印发实施。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各单位应成立“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编制小组负责人应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单位务于1月31日前将附件1“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络表填写后以电子邮件报市工信委指定邮箱。
(二)做好专项规划的备案工作。依据《河南省信息化条例》第五条“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本系统、本部门的信息化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请各单位务于4月30日前将本地、本部门的《“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正式文件纸质件报市工信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备案,电子版发送到指定邮箱。
联系人:王陈重高阳
地址:安阳市文峰区文明大道东段446号
电子邮箱:aygxjxxb@126.com
联系电话:3233055
附件:1.“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络表
2.《安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安信化组〔2017〕1号)
2018年1月19日
附件1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络表
单位名称 | ||||
信息化部门名称 | 电子信箱 | |||
主管领导 | 办公电话 | 手机 | ||
信息化部门负责人 | 办公电话 | 手机 | ||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联络人 | 办公电话 | 手机 |
安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1月19日印发
附件2
安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安信化组〔2017〕1号
安阳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安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安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10月10日
安阳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及《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信息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惠及民生稳步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重点已由“十一五”时期的政务信息化过渡到了社会各行业领域信息化竞相发展、信息化应用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迈向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实施“宽带中原”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宽带提速、光纤到户等建设工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23万公里,无线通信基站数达到1.24万座,全市互联网宽带用户数累计达74.97万户。各县(市)城区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实现行政村、高速公路、高铁和3A级以上景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出市总带宽为650Gbps(比特/秒)。安阳市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建设完成。
2、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和林州市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我市11家企业通过了省级信息化水平等级认定,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三;骨干企业“两化”融合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深入推进,安阳方快锅炉、全丰航空植保等三家企业分别被授予国家和省级“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宝舜科技蒽加氢车间、方快清洁燃烧锅炉车间入选河南省智能制造车间试点,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了“创新中国行”和“智慧企业”建设等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活动,构建了市、县两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两化”融合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了信息化推广体验中心和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软件展示、政策发布、知识介绍、在线咨询等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安阳国家级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取得有效进展,在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成效显著。
3、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建成了以光纤为主干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市级政务云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并投入使用。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完成了与市直单位、县级政府的接入工作,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政务业务应用进一步扩展,实现了公文的适时交换和信息的自动化查询,提高了联网单位的办公效率,市直部门入网率100%。以各级政府综合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政务门户网站群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安阳网上市民之家(一期)已正式上线,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大厅、金融超市、市民广场、企业广场五大板块及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在线访谈等功能,为群众在线办事、反映民声、建言献策提供了一个快捷绿色通道;服务大厅的560多个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权力清单网上展示,其中近3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或半流程在线申报、审批、缴费、邮寄等手续,实现了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的无缝对接。
4、电子商务应用进一步拓展。我市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林州市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安阳县获评全国供销社系统电子商务示范县,安阳工学院、安阳师范学院获省级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基地称号。成立了安阳市电子商务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构建应用、平台、园区三位一体电商体系,深入推进我市工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规划建设了安阳市电子商务大厦,已入驻各类电商服务企业60余家。高新区建设了豫北跨境电商园区,已入驻企业50余家。安阳县建设了电子商务孵化园区,已入驻企业20多家。林州市建设了中国网库安阳运营中心,加快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加强电子商务战略合作,共同建设阿里巴巴安阳产业带,2015年12月底,入驻企业达到350多家。全省首家阿里巴巴国际站本地服务中心落户安阳。我市的中原钢材现货网、中国铁合金现货网、“运的易”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八挂来网等本地电商平台的建设运营为我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全省开展的“豫货通天下”对接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工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活动,帮助我市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依托市电子商务协会,加强与高校、金融机构、物流快递公司的合作,为企业提供电商人才招聘、融资和物流等服务。至“十二五”末,全市开展网络营销的生产企业及批零企业达1000余家,个人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达5000多家,专兼职从业人员约3万人,中小企业应用电商比例接近30%,认定备案电商企业270家,全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30亿元。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制造业生产基地及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6个各具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示范企业3家;评选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个、示范企业26家。
5、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平安城市”建设已实现与省厅、县(市、区)公安机关监控报警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公安业务网络体系,加强了城市安全防范能力,为建设平安安阳、和谐安阳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社会保障部门已与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定点医院和药店实现了实时联网,各项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基础数据已经整合。社会保障卡累计持卡人数达到271.52万人。已实现新农合全省跨区即时结报;开展了数字化医院评建工作,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系统“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92.8%的中小学校接入互联网,宽带接入率在86%,62.5%的教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在局属学校中开展了网络集备、网络听评课等教研信息化实验工作。启动智慧农业建设,在“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形成一站式服务农民、一站式农业监管、一站式专家支撑的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安阳市“互联网 现代农业”建设,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得到全面提升,涉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发展旅游移动电子商务O2O(线上线下)服务,电子门票、在线支付等旅游消费模式逐步普及。数字化城市管理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政府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统一受理、集中监督、部门联动等方式,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综合性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建成环境信息综合管理、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安全应急等系统,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等监测覆盖。公共交通信息化稳步推进,完成IC卡乘车全国互联互通系统,GPS智能调度系统覆盖率已达到100%。“安阳公交”微信公众号上集成了公交微信查询系统,“手机公交”、“掌上公交”等多款手机应用终端实现了来车信息实时预报100%覆盖率。城乡规划信息化初见成效,搭建了一站式规划管理服务平台,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达100平方公里。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基础建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我市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发达,本地企业中缺乏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协同配套不完善,产业集聚和集群效应不突出,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力度不深。
2、信息化推进机制不畅,管理模式有待创新。信息资源集聚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不够、职能分散,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对滞后。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应用机制尚未有效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为薄弱,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3、信息资源分散,开发利用程度有待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区域和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融合创新能力较低。重硬件轻应用,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对数据价值挖掘并进行商业化开发和产业化的敏感度低,整体成效尚难发挥,信息化系统社会效益不高。
4、信息化人才短缺,培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全市信息化人才缺乏现象较为严重。信息技术人员特别是创新、领军型人才的规模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信息化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5、信息安全防御能力偏弱,保障能力有待增强。部分党政机关和县(市、区)相关部门安全意识淡薄,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作用和密码技术应用缺乏深刻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组织机构不明确,日常管理制度缺位,监管力度较弱,覆盖全市的应急响应体系、安全测评体系、密钥管理体系等基础安全设施亟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面临形势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和深度融合方兴未艾。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革命,而且推动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成为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大力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信息化已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信息化建设既具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独特优势,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和挑战。我市信息化发展相比省内先进地市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引领和支撑信息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和人才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我市信息化快速发展,也对信息化发挥驱动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我市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破除瓶颈、补齐短板,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网络经济强市建设,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一个重返,六个重大”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带动作用,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协同应用创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普惠能力,着力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信息化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信息化资源高效配置,以政府资源整合带动社会资源整合,转变政府服务模式,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形成竞争有序、多元参与的信息化全面推进格局,形成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融合创新,转型发展。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和倍增效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信息经济规模。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发挥安阳装备制造、冶金等传统产业优势,推进智能制造;发挥安阳交通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充分挖掘安阳旅游资源,开展智慧旅游等。最大程度汇聚和激发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
3、开放共享,惠及民生。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化建设,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4、管控结合,确保安全。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坚持预防和处置相结合,提高信息系统软硬件自主可控水平,健全信息系统治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创造信息安全共享的优质环境。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完成构建泛在、互联的网络空间体系,覆盖城乡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 ”战略效果明显;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政务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把安阳打造成智能技术高度集中、信息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安阳”,我市信息化建设整体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1、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快实施“宽带中原”工程,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光纤宽带网和4G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升,5G启动商用服务。至2020年,FTTH(光纤到户)覆盖所有家庭,城镇地区提供10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兆比特每秒以上灵活选择。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提供100兆比特每秒以上接入服务能力,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兆比特每秒以上灵活选择。建成业务覆盖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普及应用。
2、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业态加速发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达到全省上游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亿元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稳定在40%左右,商贸企业和规模以上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85%。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十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
3、城市运行管理智能高效。政务信息化支撑社会治理坚实有力,“互联网 ”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和利用,社会信用、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重大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在线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快速普及,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4、信息服务普惠民生程度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市民之家服务平台提供政务、民生、企业在线一站式服务。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信息化程度大幅提升,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普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广泛应用;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深化,形成新型互联网教育模式,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远程互动和多媒体教学;信息惠民服务体系实现民生服务便捷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监管、数据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得到有效化解,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8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通过省信息安全监测,网络安全综合管控能力明显提升,形成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1、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接入能力。加大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4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推进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全覆盖,提升网络访问速率和质量。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和建设。(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牵头,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中国铁塔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全面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贯彻实施“高清河南”发展战略,建设地面高清数字电视网络,加快广电、电信业务应用与融合基础平台建设,提升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文广新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统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以服务安阳为重点,辐射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区的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中心,整合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设施,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应用。加快创新大数据应用、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信息中心、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以信息化带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
1、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的转型升级。持续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推动企业全面创新,加速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和对标诊断,推动企业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加快工业物联网传感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研发生产,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在制造业普及应用,鼓励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在机械装备和消费品中集成应用。支持制造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开展融合数据分析、产品后市场服务、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整合管理等创新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 服务”转型。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各类资源,建立生产性行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速效租赁等社会化专业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社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建设,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对我市本土电商平台企业的扶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水平。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智慧化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深化居民家庭、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住宿餐饮等服务领域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构建“服务 制造”“平台 模块”的网络化协调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新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市发展和改革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旅游局、市人行及各金融机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数据采集网络,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市环境资源动态监测天地一体化。完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完善环保智能管控和在线监测平台,集成整合水、大气、噪声、土壤、自然植被、污染物排放等环境资源和监管业务数据,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实现环保监管的综合调度和安全事件的实时预警,促进环境监测与执法联动快速响应。加强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信息监测、分析,提高能源集约利用、能源消费优化、排放综合治理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市环境保护局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深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加快惠农服务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等提供服务。打造“12316”三农热线、微博、微信、手机APP四大服务手段提高农业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农村村务管理和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快益农信息社和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技、农资等服务呼叫中心,开发农业信息服务推广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培育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专业化的“三农”信息服务,提升“三农”信息化支撑能力。(市农业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市农机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商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支持行业应用和商业服务,支持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分析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政务、教育、社保、医疗、环保、旅游、食品药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与本地IT服务商、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助力安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数据资源服务重点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定制各类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创新生产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提高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管理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信息中心、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统筹电子政务发展,推进民生信息普惠,充分释放信息化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1、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统筹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布局,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实现市、县、乡三级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数据资源交换共享。研究建立政府与企业数据共享协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各类社会化和商业化的增值应用服务。加快公益性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参与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云平台建设运营,促进公益服务精准化、网络化。开展社会化交易型信息资源备份和认证,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恢复。(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市信息中心、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完善信息互动机制,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促进政务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跨地区、跨部门重要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满足各级党政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业务需求。完善网上办事大厅,连通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政府效能网上监察。结合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建立多部门并联审批和各级政府联动办事的工作机制,形成贯通市、县、乡三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办事流程,各类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一站式”办理,重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建设完善反映公众诉求的网络问政平台,完善政企信息互动机制。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公民个人专属网页,为公民提供便捷的电子政务和民生服务。(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信息中心、市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市直各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进信息惠民步伐,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民生事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民生事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推进网络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完善智慧旅游产业链;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民生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民生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1、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省基础教育城域网,大力推进“安阳教育云”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机制建设,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教研活动,实现在线教研常态化、教师交流多样化、教研评价多元化。推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在线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管理的智慧化应用服务,加快发展远程教育,推动教育模式改革。(市教育局牵头,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社保和就业网络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救助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互联网 人社”行动计划,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完善对外数据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与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推广社会保障一卡通,提升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大自助终端投入,推行“网上社保”业务。加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职工档案管理,推进社会保险经办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创新仲裁办案方式,建立调解仲裁信息化平台,提升仲裁信息化服务水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直各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安阳”建设。围绕对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包括机构、服务、资源等信息的文化资源库,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实现本市文化公共设施、档案、图书、文艺作品、工艺美术品、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共享。支持开发具有安阳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打造数字内容产业链,培育新型数字文化娱乐消费。以文化促进消费,推动文化传播场所及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广泛性。(市文广新局牵头,市直各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咨询保健智能应用,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监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公众的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重大疾病网上联合诊治,医疗救治和病人康复跟踪服务;建设医疗卫生辅助决策系统,以开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协助管理者全面掌握资源、运营、服务、监管、应急等卫生综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价值,支撑科学决策。加强卫生信息化向农村延伸,促进数字卫生城乡一体化发展。(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牵头,市直各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多元交通信息整合与共享,打造智慧交通。加快智能交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应用传感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获取全市交通流量信息,建设交通信息互动发布平台,向社会提供实时交通流量信息和出行建议,根据实时交通流量适时启动交通信号机自动控制工程,进一步优化本市交通状况,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通信息服务,通过微信、微博、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公交车辆、周边停车诱导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完善交通管控系统和运输管控系统,实现交管精细化和执法高效化、运输车辆监管的一体化。加强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建设,保障公众安全便捷出行。(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交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完善终端信息采集、信息反馈、问题交办与处置、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及运行机制,优化综合管理和便民服务,增强平台管理、监督、服务和协同等功能。加强对市政市容、交通路网、社会治安等的智慧管控,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促进管控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建设涵盖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居家养老、物业管理等功能的新型智慧社区,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和社区服务便民化。加快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推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综治等方面应急资源整合与共享。(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公交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建设。加强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重点行业和政务、民生服务等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备案管理,强化技术防护手段和措施。落实重要云平台、重大信息库和重要领域信息应用安全保障和责任体系,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开展统一的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实现数字证书的“一证多用”和不同电子认证技术的交叉互认,建设可信网络运行环境。(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公安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家密码管理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规范各类融媒体、流媒体、自媒体网络内容信息刊播,加强对网络内容制作、发布等流程的监督、审核,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加强对互联网新业务的分类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健全互联网企业备案管理、综合评价等制度,规范市场管理秩序。严格网络身份管理,建设互联网内容安全监测系统,推进网络舆情、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预警等监测技术的应用。建设完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水平。(市委网信办牵头,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网络安全综合管控能力建设,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密码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评测、风险评估等日常安全工作机制,增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网络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领域网络安全管控与审计,强化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审查,明确云平台的使用主体、边界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云计算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事件预警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完善通报预警、整改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督促运营单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和研判处置机制,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专家组建设,进一步提升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公安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家密码管理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为了顺利完成信息化主要建设目标任务,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重点,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积极发挥信息化在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以下信息化工程:
(一)宽带网络升级提速及网络扶贫工程。加快三大运营商光纤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步伐,全面推进城市光纤到户。铁塔公司优化移动基站布局,重点解决基础设施能力较差、重点场所无线宽带覆盖率较低的问题,推动全市的宽带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提升。协助扶贫主管部门深化扶贫业务、扶贫监管、公共服务、决策支持和拓展服务业务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应用带动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提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精准扶贫业务网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贫围地区群众利用网络创新创业,推进扶贫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市扶贫办牵头,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中国铁塔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智能制造培育工程。根据食品、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流程型制造行业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离散型制造行业特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试点,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系统智能化、创新制造营销协同化以及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系统创新和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产品智能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产品与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的集成和跨界融合创新,提升产品及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支持强基精密制造的超大薄壁精密铸造成套智能生产线、中海清华智能制造中心及智能产业园、鑫盛机床ADGM系列高速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合力冷轧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智能化生产装备等项目建设。依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评价指南,面向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评价,为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供指导。到2020年,建设5个智能工厂、15个智能车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服务型制造推进工程。支持制造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业价值链,促进产品优化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向“制造 服务”转型升级;鼓励制造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重构,开展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租赁外包等新业务,提高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重点支持全丰航空植保无人机智能云控制监管检测应用平台、方快锅炉远程监控在线能耗诊断云服务平台、翔宇医疗“互联网 远程医疗”设备物联网系统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推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区创建,发展众包设计、云设计等新型工业设计模式,实现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到2020年,基本实现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个性化定制创新工程。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建材、轻纺等重点行业,鼓励制造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促进生产制造环节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发展动态感知、实时响应用户需求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加快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对消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重点支持德力专用汽车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制造信息集成等项目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原型、模具开发和产品定制等服务,培育“互联网 ”新型手工作坊等小批量个性化定制模式。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个性化定制水平大幅提升。(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网络协同制造推广工程。深化制造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企业信息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纵向集成,实现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采购商、供应商、制造商和服务商,发展产品生产、采购、销售和物流等信息化协作服务,推动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横向集成,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设计、制造、商务和资源协同能力;重点推进宝舜科技蒽加氢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华阳电磁铁生产订单及质量追溯体系平台等建设经验的推广和示范。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行业基本建成以制造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协同制造服务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工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以国家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建设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豫货通天下”对接活动,强化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合作,支持制造企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推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企业内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创新。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以我市主导产业为载体,着力发展“中国铁合金现货网”、“中原钢材现货网”、“生物质机械设备海外推广平台”等地方特色行业电商平台,形成一批在全国垂直细分行业具有竞争力的本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基本实现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工程。鼓励制造企业面向互联网企业开放制造资源,发展在线增值服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能力发布、协同和交易;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开展股权合作、技术研发、成果转让,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跨界融合。围绕制造业关键环节,鼓励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开展嵌入式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新型工业APP等高端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新的经营主体,促进发展理念、产业体系、生产模式、业务模式等方面全面融合,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选择有条件的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整体水平提升。到2020年,建设10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智慧物流枢纽推进工程。充分利用安阳所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区位优势,集成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GPS、GIS、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实体仓储资源,推进建设标准化智能仓储系统,为仓储企业提供仓储信息管理服务。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引导大型物流企业整合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物流企业共同打造生产、销售、仓储、配送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新模式。以“运的易”智能物流、“八挂来网”等新型物流平台为载体,加快建设跨区域物流信息共享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对接效率,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建设面向全国、全省的涵盖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分析、跟踪追溯等功能,集物流、信息、商贸、金融为一体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统筹供车供货、促进商品供需的快速匹配,推进货物运输多式联运,试点推广货物运输“电子运单”,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各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货运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工程。构建本地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媒体、多终端支付的旅游服务。推动旅游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社会化合作,鼓励发展集网络营销、网上预定、在线支付、线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服务。推广智慧旅游智能终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自助服务,增加用户体验,增强互动效果。着力塑造我市智慧旅游形象,加强移动互联网在旅游娱乐消费等领域的集成融合应用,促进旅游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2020年全市建成2家智慧旅游景区。(市旅游局牵头,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整合政府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依托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形成全市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大数据共享交换机制。加快统一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渠道,对所有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减少部门“数据孤岛”,促进全市范围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与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市90%以上市直部门要依托统一开放平台开放数据,跨部门、跨区域数据交换共享取得实质进展。依托政务云平台,推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统计等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实现实有人口有效管理、市场主体“五证合一”和“一照一码”、空间地理一张地图共享、企业信用信息“全市一张网”归集公示。优化和改造市民之家网上办事系统,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民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市信息中心、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中国联通安阳分公司、中国电信安阳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智慧健康建设工程。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功能,逐步实现预约挂号、智能导诊等多项惠民服务,提供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等多项业务协同功能,实施综合业务、慢病管理业务等多项监管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基础资源数据库等基础建设,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建设以患者为中心、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域医疗联合数据中心,搭建以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县域医疗联合服务信息系统。探索使用物联网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终端,为重点人群提供远程诊断与护理、健康提醒监测与分析评估、移动医疗等服务。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 医疗、物联网应用等示范试点,为患者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牵头,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智慧教育工程。在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出口带宽,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M,具备条件的城镇各类学校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0%以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普及率达到100%、学生普及率达到98%以上。建设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全市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督;建成我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互动、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内容资源服务云,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加强学校教学科研、网络学习、在线交流、校园管理、后勤保障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利用公共通信传输资源,构建先进、高效的数字化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教育移动终端普及各类学生。(市教育局牵头,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广普及社会保障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查询、跨地区就医结算等应用服务,普及社保业务经办“一站式’服务,推进劳动力供需、社保、就业、劳动监察等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业务协作,加强社保大数据分析,探索开展就业形势预测、失业预测预管等大数据应用,全市常住人口的社会保障卡普及率达到93%。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电子档案等新兴技术,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便民、利民、惠民”的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积极打造人社业务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模式,综合开发利用人社业务大数据,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统计一体化、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成“信息网络安全可靠、数据系统集中统一、业务经办高效协同、公共服务全面便捷、基金监管及时得力、宏观决策准确科学”的人社信息综合支撑平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智慧农业工程。发展“互联网 农业”,建设农业数据中心和农业监测预警指挥中心,重点开展大田农业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害虫检测、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等集成应用,开展农业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作物生长实时监测系统,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农产品精准生产。研发农用无人机等新型农业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广农用无人机信息化技术应用。(市农业局、市农机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城乡智慧交通建设工程。建设基于地图的集交通信号控制、违法检测、信息采集、电警卡口、信息研判、车辆与驾驶员管理、警员定位、移动执法终端、气象公路铁路航运等部门数据、交通应急管理等数据的交通管理智能管控集成指挥平台。建立与流量检测设备连接的信号灯自适应控制系统,实现市区交通信号的远程控制、路口遥控控制以及信号灯的区域、路口自适应控制。完善道路、车辆、换乘站、停车场等的传感和传输体系,建立基于城市数字化地图的流量监测、信号诱导、车牌识别等交通感知系统。监测交通事故、异常停车、车辆拥堵、车辆逆行、道路施工等异常事件,实现交通信息感知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建立基于互联网或视频专网的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实时提供道路交通信息、换乘信息、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通过交通诱导屏、互联网站等信息发布及共享渠道,为出行者提供交通信息的发布服务。推动建立车辆身份识别、新型动力转换、车内车外互联的车联网生态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十三五”末,实现市区信号灯路口电子警察100%全覆盖。(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交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智慧视频监控云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高清摄像头2万个,按照“圈、块、线、点”相结合的布点原则,形成“外成圈、内成块、点成线、线成面”的高清视频监控全域覆盖。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统一接入市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开展视频大数据综合应用,实现全市视频资源共享共用。2020年政府部门联网比例达到100%,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联网比例达到80%。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和监控员队伍。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市公安局牵头,市直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信息化发展的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加强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前瞻性研究。建立重大信息化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加强重点任务年度检查与跟踪评估,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组织开展信息化目标考核。加强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市与县区之间、各部门之间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化规划落实督查督导、绩效考核机制。
(二)加强组织保障,全面协同推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健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协调机制,合理布局信息化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区域分工合作。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或跨部门、跨县(市、区)的信息化项目,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明确建设重点与责任分工,按照程序提交决策后,由牵头单位组织实施。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协同推进各部门、单位的信息化发展。建立跨领域的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三)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创新。统筹支持信息化发展的财政资金、基金,优先支持“互联网 ”、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加大对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孵化器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孵化器负担。完善政府信息服务采购配套政策,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信息服务采购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四)创新金融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具有战略作用、公益性质的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支持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和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型应用的示范推广;完善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商业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支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信息化项目,综合运用前期费用补贴、资本补助、项目奖励基金注入、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机构。拓宽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
(五)推进交流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我市现有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改革和发展,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高校等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信息化相关人才。发挥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合作机制。深化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探索建立多方合作育人新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实训基地,推进区域信息化交流合作,共同培育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战略运营团队。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将信息化高端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高级技术专业人才。
(六)加强信息化治理,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严格执行《河南省信息化条例》,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和建设。根据信息化进程的需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依法研究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开放、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审计、信息化绩效评估等规章制度,明确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决策机制和责任承担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审计部门对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使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落实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要注重目标导向,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规范和优化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流程、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全面开放、创新模式,扩大市场化的信息化项目建设,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