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化工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基础产业 , 资源资金技术密集 , 产业关联度高 , 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 国发〔 2009 〕 16 号 ) 精神 , 加快我省化学工业结构升级 , 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 ,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 2009—2012 年产业振兴的实施方案 , 并为 2020 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形势 ( 一 ) 产业现状 近年来 , 我省发挥比较优势 , 化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8 年 , 我省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 1176 家 , 实现销售收入 2627.7 亿元 , 完成工业增加值 780.5 亿元 , 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 10.7%; 其中 , 化工企业 1067 家 , 实现销售收入 1578 亿元 , 完成工业增加值 469 亿元 , 居全国第 6 位。甲醇、尿素、纯碱、烧碱、聚氯乙烯和尼龙 66 盐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 167.7 万吨、 306.2 万吨 ( 折纯 ) 、 226.5 万吨、 118 万吨、 71.9 万吨和 13.6 万吨 , 分别居全国第 1 、 2 、 3 、 4 、 4 、 1 位。大型煤制甲醇及醋酸、节能型尿素、联碱、高压法三聚氰胺、尼龙化工等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洛阳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具有相当产业规模 , 心连心化肥、安棚碱矿、昊华宇航等行业骨干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 为我省化工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南化工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 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 ,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氮肥、纯碱和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比重较大 , 石油化工及高端石化产品比重不足 30% 。氮肥企业平均产能不足 10 万吨 , 生产成本高 , 竞争力弱。二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 部分产品产能过剩严重。目前我省炼油企业每年提供的成品油仅 360 多万吨 , 供应缺口超过 500 万吨。三是创新能力弱 , 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企业研发投入少、基础差 , 缺乏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 , 关键工艺技术主要依靠引进。企业普遍缺乏成套技术开发能力 , 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装备技术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四是环境影响严重 , 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河南化工行业的平均能耗较高 ,“ 三废排放 ” 比例在 6% 以上 , 其中废水排放量比例高达 14.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 ( 二 ) 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从全球化工产业发展看 , 随着发达国家市场逐步成熟和产业技术进步 , 世界化学工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 高新技术与产业转移成为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 一是化工产业在周期性波动中发展。受金融危机冲击和新增产能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 ,2008 年下半年以来 , 世界化学工业进入周期性变化的下降阶段 , 增速逐渐放缓。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 特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 作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产品仍具有较大增长空间 , 全球化学工业将继续保持持续发展态势。二是化工产业在兼并重组中走向集约化。国际大型化工企业加快在全球范围内调整布局 , 形成了以埃克森美孚、 BP 等为代表的综合性石油石化公司 , 以巴斯夫、亨茨曼为代表的专用化学品公司 , 以及杜邦、拜耳、孟山都等从基础化学品转向现代生物技术化学品的三类跨国集团公司 , 在相应领域中占据绝对竞争优势。三是发展模式呈现大型化、基地化和一体化趋势。随着工艺技术、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 全球石化装置加速向大型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 , 炼化一体化技术日趋成熟 ,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 基地化建设成为必然 , 化工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四是国际产业向市场潜力大的亚太和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加快转移。世界化学工业重心逐步东移 , 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成为大型跨国化学公司生产力转移的重点。中东地区由于油气资源丰富 , 生产成本低 , 将成为重要的大宗石化产品生产和输出地区。五是化学工业原料来源逐步多元化。目前 , 石油化工仍是现代化工的主导产业 , 但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 , 以煤、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替代路线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 , 原料多元化成为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我国化工产业看 , 主要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行业整体处于周期性低谷期 , 有利于通过市场方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对大宗石化产品供过于求和进口产品冲击的不利局面 , 甲醇、聚氯乙烯下游产业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 通过下游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 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 高端石化产品在品种、规模和质量上将有较大提升 , 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二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加快向能源资源所在地、靠近消费市场地区集中布局 , 以海外资源为主的大型联合石油化工装置正在加快向沿海布局 ,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按照产业上下游衔接 , 优化资源配置 , 发展循环经济 , 成为现代化工产业优化布局的重点。三是技术进步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大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加大和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产业化 , 将大大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 实现多种进口产品本地化生产 , 加快形成现代化工产业链。四是现代煤化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我国 “ 富煤贫油少气 ” 的能源赋存结构 , 从长期看 , 以煤炭替代石油作为基础原料发展化工产业 , 在我国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型煤气化、甲醇制烯烃等关键技术的突破 , 为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按照煤炭价格每吨 600 元、石油价格每桶 40 美元 , 以石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年产 60 万吨以上大型煤制烯烃成本基本相当。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 , 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 三 ) 河南省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我省发展化学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化学工业是材料工业的基础 ,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 对各种材料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从我省情况看 , 化肥、农药、油品、纯碱、烧碱等基础原材料的刚性需求依然较大 , 汽车、住房、农业等产业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 , 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 , 国内许多省份特别是西部省 ( 区 ) 将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 区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 , 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 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 推动河南化工产业加快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内部支撑条件看 , 我省既具有明显的优势 , 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资源禀赋方面 , 河南石油资源少 , 煤、盐、水、电等综合优势突出。要利用好资源优势 , 走以煤盐开发为主、石油作补充的化工发展路子 , 首先把石油替代路线的煤盐化工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 又要积极利用省外资源发展燃料型石油化工 , 满足省内成品油需求 , 同时慎重发展资源消耗量大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技术支撑方面 , 河南在大型煤制甲醇及醋酸、传统煤盐化工、尼龙化工等方面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 但在石油替代的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上尚未取得突破。要实行与石油替代产品战略相适应的技术领先战略 , 千方百计打造技术优势 , 加快推进有资源优势、技术成熟、成本低的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产业化 , 鼓励开发现代煤化工新产品 , 加快抢占产业发展主动权和技术制高点。产业基础方面 , 河南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 , 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 但总体上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企业集团 , 通过战略合作提高抗风险能力 ; 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链发展 , 通过创造技术和链接优势降低风险。要以重大基地布局为中心 , 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产业链发展结合起来 , 形成以资源保障和成本优势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看 , 我省发展化工产业 , 市场需求大 , 资源有保障 ,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 符合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产业选择标准 , 应该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 , 作为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培育壮大。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 一 ) 战略定位 把化工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 , 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煤盐化工产业基地。 ( 二 ) 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石油替代发展战略 , 充分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 , 大力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 , 提升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和水平 ; 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 突破产业关键技术 , 着力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 强力推进循环经济 , 增强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依托大型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 , 大力推进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 加快重大基地建设 ; 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产业基地为支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格局 , 进一步增强化工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 ( 三 ) 主要原则 1. 坚持发挥资源优势 , 走石油替代化工发展路线。重点发挥煤盐资源综合优势 , 推动煤盐化工向高端石化产品发展 , 在石油替代中赢得主动 , 抢占制高点。以燃料型加工为主发展河南石油化工产业 , 重点满足区域能源需求。 2. 坚持打造技术制高点 , 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加强石油替代产品产业化的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 , 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 打造技术优势。强化技术改造 , 推进国产技术装备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3.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 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既要大力发展我省有优势、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有竞争力的产品 , 又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 , 积极研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4. 坚持产业链式发展 ,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上下游衔接关系 , 完善优化产业链条 ,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 加强资源合理循环和梯级使用 , 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 坚持推动战略合作 ,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加强外引内联 , 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 , 增强骨干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 尽快形成一批行业地位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 6. 坚持优化产业布局 , 加快重大基地建设。重点围绕发展现代煤化工、盐碱化工、石油化工 , 依托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区 , 着力打造一批化工基地 , 实现集约发展。 ( 四 ) 规划目标 1. 产业规模。 2012 年 , 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增加值 700 亿元 , 年均增长 13% 左右 , 实现销售收入超过 2300 亿元 ; 形成 100 万吨甲醇制烯烃、 20 万吨乙二醇、 200 万吨聚氯乙烯、 100 万吨醋酸及深加工、 30 万吨尼龙 66 盐、 1000 万吨炼油、 70 万吨 PX 、 400 万吨纯碱的生产能力 , 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2015 年 , 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增加值 1200 亿元 , 销售收入 3500 亿元。 2020 年 , 分别达到 2400 亿元和 7000 亿元。 2.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中基础产品多、高端产品少的局面逐步改善 ,2012 年高端石化产品产值达到 40% 以上 ,2015 年达到 46%,2020 年达到 60%, 形成煤化工、石油化工、盐化工三个产业较为均衡、高端石化产品比重较高的化工产业体系。 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 , 甲醇、醋酸、尿素、聚氯乙烯、烧碱等主要产品的骨干企业产能超过 80%, 重大产业基地销售收入超过全省化工行业的 80% 。 3. 技术水平。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常压固定层气化技术 , 提高效率、减少排放 , 新型自主创新煤气化技术取得成功并普遍推广应用 ; 尼龙化工领域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 ; 在甲醇制烯烃、合成气制乙二醇、碳一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 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到 2012 年 , 新增 2—3 个国家级、 20—30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 重点企业。 2012 年 , 培育 3—5 家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10 家以上超 50 亿元的企业集团。其中 , 河南煤化、中平能化等企业化工销售收入力争突破 500 亿元。 5. 节能减排。 2012 年 , 化学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15%, 废水、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降低 8% 。主要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 , 合成氨综合能耗小于 1.6 吨标煤 / 吨氨 , 甲醇综合能耗低于 1.8 吨标煤 / 吨甲醇 , 烧碱综合能耗低于 500 公斤 标煤 / 吨烧碱 ( 以 30% 计 ) 。 三、产业发展定位及重点任务 ( 一 ) 加快传统化肥行业技术改造 , 重点发展氨加工产业链 加快化肥行业原料结构调整和技术完善 , 淘汰置换落后产能 , 加强环境治理 , 实施节能改造 ,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 重点发展大型尿素、联产三聚氰胺、甲胺及二甲基甲酰胺等产品 , 促进化肥行业向大规模、低成本、节能型方向发展。 通过原料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项目的实施 , 实现合成氨原料煤多元化 , 减少对高价无烟块煤的依赖 , 降低生产成本 , 近期调整 30% 左右的合成氨原料结构 , 远期达到 50% 以上。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 8 万吨以下合成氨装置。通过产能置换 , 重点布局建设 3—5 套 40 万吨以上的大型尿素装置 , 形成 2—3 家百万吨级尿素企业。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 发展液体肥料、缓控释肥等新型化肥品种 , 调整化肥产品结构。 ( 二 ) 抢占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制高点 , 重点发展碳一化工产业链 依托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两大企业 ,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整合现有甲醇等产品资源 , 重点在豫北、豫西、豫东等区域建设大型煤化工及深加工项目 , 鼓励发展甲醇制烯烃、乙二醇、醋酸、聚甲醛、醋酸乙烯等深加工产品 , 逐步实现石油原料替代。积极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 , 防止煤化工盲目发展和无序布局 , 严格控制新建甲醇项目 , 以深加工产品发展带动甲醇企业提高竞争力。 按照煤化一体化原则 , 近期重点推进河南煤化与中石化合作 , 在完成中原乙烯改造的基础上 , 在豫北布局建设 60 万吨煤制烯烃项目。豫东近期主要发展甲醇深加工和乙二醇项目 , 视资源条件和市场情况 , 远期建设甲醇制烯烃项目 , 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下游加工 , 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丙烯酸酯、丁辛醇等有机原料 , 满足区域及华东市场需求。豫西近期完善发展煤制气、醋酸及其深加工等煤化工产品。 加快关键技术突破 , 降低生产成本。在濮阳龙宇化工航天炉试生产的基础上 , 尽快完善工艺技术装备 , 实现大型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产业化。密切跟踪煤制烯烃及其下游深加工技术 , 利用已形成的甲醇产能 , 尽快开展甲醇制烯烃的产业化、二甲醚燃料规模化应用等示范工程。开展合成气制乙二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 ,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 , 配套纺织、聚酯产业发展建设大型乙二醇项目。采用高性能催化剂 , 改造昊华骏化 20 万吨醋酸装置 , 形成 40 万吨醋酸成套改造技术。 ( 三 ) 优化盐化工产业结构 , 重点发展盐碱化工产业链 依托叶舞盐田、濮阳盐田、桐柏天然碱矿以及骨干盐碱化工企业 , 重点建设平 ( 顶山 ) 漯 ( 河 ) 、焦 ( 作 ) 济 ( 源 ) 、濮阳和南阳四大盐化工基地 , 优化平衡纯碱、烧碱、聚氯乙烯及其深加工产品结构 , 培育一批盐化工及精深加工骨干企业 , 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布局。 延伸产业链条 , 提高盐化工产业附加值。坚持控制产能总量、淘汰落后工艺以及全周期能效评价的方针 , 围绕盐 — 纯碱、烧碱 — 氯、氢深加工产品链 , 发挥盐卤水、焦炭和石灰石等资源综合优势 , 提升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的规模化生产水平 , 加快发展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 PVC 型材、 PVDC 薄膜、氯化聚合物、含氯中间体、新型制冷剂等氯碱深加工产品 , 大力开发聚氯乙烯糊树脂、氯化聚氯乙烯、氯化聚丙烯等系列化高附加值吃氯产品 , 提高本地氯气深加工比例。改进工艺路线 , 提升电石法 PVC 产品品质 , 着力拓展高档膜料、软板等高端产品市场 , 增强我省聚氯乙烯产品竞争力。依托桐柏优质天然碱资源 , 扩大低盐重质纯碱及其深加工规模 , 在南阳形成百万吨低盐重质纯碱生产基地。严格控制新布点盐化工项目 , 限制采用真空盐为原料。 2012 年前 , 通过差别电价等措施 , 逐步淘汰隔膜法烧碱产能。 推动相关企业加强合作 ,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开发三聚氰胺尾气、纯碱联产技术 , 以工业盐和合成氨为原料 , 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 结合发展循环经济 , 建设大型三聚氰胺装置 , 形成 2—3 个合成氨、纯碱、三聚氰胺一体化百万吨级联碱化工基地 , 巩固提升综合成本优势。 ( 四 ) 建设石化产业基地 , 重点发展芳烃烯烃产业链 积极推进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化集团等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 , 重点建设洛阳、濮阳和商丘三大石油化工基地 , 提高原油加工和石化产品生产能力。高效利用原料 , 发展特色深加工产品 , 提高石油化工在河南化工产业中的比重 , 满足中原地区石化产品需求。 抓紧完成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 1000 万吨炼油装置改造 , 尽快启动 45 万吨对二甲苯技术改造项目 , 发展 PTA 和聚酯专用料等下游产业。落实原油资源 , 尽快启动洛阳石化 1600 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前期工作 , 争取 “ 十二五 ” 实施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 采用甲醇制烯烃技术 , 调整中原乙烯原料和产品结构 ,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聚丙烯、有机原料等特色产品 , 提高乙烯装置竞争能力 , 为大型甲醇制烯烃装置建设提供示范。积极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商丘的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前期工作 , 力争 “ 十二五 ” 开工建设 , 远期形成大型炼油乙烯基地。 ( 五 ) 适应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要求 , 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产业链 高端石化产品指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等产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要求 , 依托我省已经或正在发展的煤、盐化工基础原料优势 , 结合产业基础和重点企业 , 布局发展新材料、尼龙化工、氟化工、专用化学品等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端石化产品 , 提高产品附加值 , 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 , 形成一批高端石化产品生产基地。 ——— 化工新材料 : 积极发展聚碳酸酯、聚苯硫醚、芳纶、碳纤维、聚氨酯及专用料、有机硅及下游产品、 PVC 管材及下游加工系列等新材料。 ——— 尼龙化工 : 发挥中平能化尼龙化工产业优势 , 扩大生产规模 , 增加产品品种。重点发展己二胺、己二酸 , 扩大尼龙 66 盐、环己醇、尼龙 66 工业丝及尼龙下游产品规模。支持中平能化集团煤、盐、尼龙化工融合发展 , 提高尼龙化工产业竞争力 , 形成世界领先的尼龙化工基地。 ——— 氟化工 : 依托多氟多等企业 , 积极发展无机氟化盐新品种 , 推进电子用三氟化氮、电池用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研发和产业化 , 加快有机氟化工产业发展。 ——— 专用化学品 : 依托庆安化工、沙隆达等企业 , 发挥民营和中小企业活力 ,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水基化、固体化绿色环保型农药品种 , 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生产。积极开发耐霉菌、低毒卫生的功能性增塑剂 , 高性能催化剂、助剂、溶剂 , 环保型胶粘剂、密封剂 , 高性能水性涂料等。 四、政策措施 ( 一 )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切实落实国家化学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 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 综合运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 支持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支持规划内符合化工行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对化工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 优先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给予支持。 ( 二 ) 加快推进重大基地建设 加强规划引导 , 扩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战略合作 , 重点支持洛阳、濮阳、鹤壁、平顶山、商丘等现代化工基地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商丘千万吨炼油、中国石化集团豫北煤化工基地等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前期工作 , 促进尽快开工建设。在项目审批备案、环评、土地等手续办理中给予大力支持 , 加快建设大宗化工产品深加工、完善产业链条和循环经济项目。 ( 三 ) 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支持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 推进行业整合 , 实现低成本扩张。 鼓励重点企业以完善产业链条 , 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 推进上下游产业协作 , 加快与国内外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并购重组、技术改造的重点企业 , 优先支持发行债券、上市融资 , 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 , 支持化工行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 提升产业层次。支持符合条件的现有离子膜烧碱装置 10 万吨以上、新建离子膜烧碱装置 30 万吨以上的氯碱企业开展直供电试点 ,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 四 ) 支持关键技术开发 利用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专项基金 , 支持甲醇制烯烃、三联产制纯碱、合成气制乙二醇、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等关键性技术开发。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 , 鼓励企业早期介入具有大规模市场的产品技术领域 , 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织联合攻关、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养人才 , 实现科技资源的互通共享 , 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五 )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 严格甲醇、氯碱等产品市场准入条件 , 禁止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 , 全面淘汰 5000 千伏安以下 (1 万吨 / 年以下 ) 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 , 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 4.3 米 的焦化炉。对于不符合准入条件的 , 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电力等相关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 六 )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推进资源整合 , 加快煤炭、盐、碱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配置。 支持煤炭企业参股化肥企业 , 提高资源保障水平。鼓励重点煤炭企业开发省外资源。科学编制两大煤业化工集团煤化工发展规划 , 省内煤炭资源给予优先配置 , 为规模化发展现代煤化工提供资源支撑。 附件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2. 河南省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目录 附件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序号 | 专 项 工 作 | 牵头单位 | 参 加 单 位 |
1 | 落实国家化学品出口退税政 策 | 省财政厅 | 省国税局、商务厅、工业和信息 化厅 |
2 |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统筹运 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化工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 | 省发展改革委 | 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 |
3 | 加快推进重大基地建设 | 省发展改革委 | 省工业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 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
4 | 推进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中 央企业战略合作 | 省发展改革委 | 省政府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 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 |
5 | 推进骨干企业兼并重组 | 省国资委 |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 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 |
6 | 推进上下游产业协作 | 省工业和信息 化厅 | 省政府国资委、商务厅、发展改 革委 |
7 | 拓宽重点企业融资渠道 | 省政府金融办 | 河南银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 行、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 厅、河南证监局 |
8 | 开展氯碱等行业直供电试点 | 省发展改革委 | 郑州电监办、省工业和信息化 厅 |
9 | 支持关键技术开发 | 省科技厅 |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 厅、财政厅 |
10 |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 汰落后产能 | 省工业和信息 化厅 | 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 源厅、环境保护厅 |
11 |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 省国土资源厅 |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 厅 |
附件 2 河南省化工产业技术进步目录 一、现代煤化工 1. 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 2. 甲醇制烯烃技术。 3. 甲醇制芳烃 (MPA) 技术。 4. 大型粉煤气化技术。 5. 醋酸扩能改造技术。 6. 二甲醚应用技术。 7. 尿素、三聚氰胺、纯碱三联产技术。 8. 大型 (30 万吨 ) 煤焦油深加工技术。 9.1,4- 丁二醇及 PTMEG 生产技术。 10. 聚甲醛生产技术。 11. 聚碳酸酯生产技术。 12. 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技术。 二、现代盐化工 1. 干法乙炔工艺技术。 2. 高性能 PVC 、 ODS 替代品及下游深加工生产技术。 三、石油化工 1. 双氧水法环氧丙烷生产技术。 2. 粗苯精制技术。 四、高端石化产品 1. 汽车、电子用尼龙工程塑料生产技术。 2. 芳纶生产技术。 3. 聚氨酯专用料生产技术。 4. 高性能无机氟化盐生产技术。 5. 电池用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6. 含氟电子化学品和光学级无机氟化物等高档氟化工产品生产技术。 7. 丙烯腈法己二腈生产技术。 8. 碳纤维生产技术。
|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