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通知

标 题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通知
索引号 F0001-0201-2016-1508270 发文字号 鹤政〔2016〕1号
发布日期 2016-03-25 成文日期 2016-03-09
标签: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通知 鹤政〔2016〕1号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3-25 字体大小: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已经市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以发布实施,请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纲要》对鹤壁市全域进行了功能区划分和发展方向定位,优化和构建了鹤壁的产业格局、农业格局、城市格局和生态格局,体现了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精神和要求,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鹤壁市编制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项事业发展规划和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依据,对加快鹤壁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区域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保持《规划纲要》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指导,确保《规划纲要》落实到位。

  2016年3月9日

  
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规划纲要(2015—2030年)

  序  言

  国土空间是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从现在起至2030年,是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结构快速变化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为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开发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豫政〔2014〕12号),结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我市签订的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共建协议,制定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其它有关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为2015至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至2020年,远期为2021至2030年。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修订。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自然和经济状况

  一、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北与安阳为邻,南与新乡搭界,市域面积为2140.43平方公里,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镁精深加工基地。鹤壁区位优势明显,北距北京500公里,南距新郑国际机场130公里,地处国家干线通道,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纵贯南北,晋豫鲁铁路、范辉高速连接东西,是豫北地区“十字”交通枢纽。

  ——地形地貌。鹤壁市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泊洼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15.2%,丘陵占29.6%,平原占52.8%,泊洼地占2.4%。基本地形呈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点在西北部山区,海拔1019米;最低点在东南部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的汇流处,海拔63.8米。

  ——气象。鹤壁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集中,四季交替明显。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全市年均气温13.9℃,年均无霜期220天,年日照2300小时,年均蒸发量1919毫米,是降水量的2.9倍。

  ——水资源。鹤壁市水资源较为丰富,现有过境水16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和共产主义渠,这三条河均属海河水系,另有大、中、小型水库34座。库容量为6.08亿立方米的盘石头水库已经蓄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市域中部,已实现通水。

  ——矿产资源。鹤壁市因煤建市,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地域组合良好、品种多、埋藏浅、储量大、品位高、易开发等特点。煤炭资源查明储量12.67亿吨,目前保有储量8.59亿吨;白云岩资源储量1.04亿吨,镁粉年产量约6万吨;水泥灰岩探明储量5.33亿吨,保有资源储量4.98亿吨;建筑石料用灰岩约10亿吨;化工灰岩探明储量755万吨;玄武岩探明储量527万吨;张庄矿泉水属锶型低钠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已通过国家级评审,单井涌水量2.7万立方米/日。

  ——生物资源。鹤壁市区域内自然环境复杂,生物种类繁多。高等植物有110多个科,300多个属,800多个种;动物资源除人工饲养的畜禽外,野生动物主要有狼、狐、松鼠、野鸡和多种鸟类及水生生物。其中缠丝蛋、淇河鲫鱼和冬凌草最具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鹤壁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浚县县城和淇县县城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内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3A级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主要景观有云梦山鬼谷子兵书摩崖、历代军事家简历馆、鬼谷子演兵场,大伾山天宁寺大石佛,五岩山孙思邈洞,殷商古迹摘心台、纣王墓,许沟罗贯中晚年隐居著书处、刘邓大军会议旧址、鹤壁集古瓷窑遗址等。

  二、经济社会状况

  鹤壁市辖两县三区,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55.66%,保持在全省前列。近年来鹤壁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次位居全省前列,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趋于协调,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4.2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9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

  鹤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新型先导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美低碳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生态旅游实验区、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市、创新驱动示范市和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试点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辖浚县和淇县是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河南省粮食主产区核心区之一。

  第二节  现状及问题

  一、国土空间开发现状

  鹤壁市土地资源复杂多样,既有耕地、荒草地,也有沙土地、裸土地、裸岩地。全市土地面积214043.0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6835.35公顷,占全市面积的68.6%;建设用地面积35173.97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6.43%;其它用地面积3203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4.97%。

  农用地中耕地120619公顷,集中分布在市域中部和东部,以浚县面积最大。

  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35173.97公顷(其中城市用地9600公顷,农村居民点20985公顷,交通水利用地4286.9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02.07公顷)。

  其它用地中水域4135.67公顷、自然保留地31261.36公顷。

  二、主要问题

  鹤壁市建市以来,国土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耕地减少过快、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和空间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势在必行。

  ——基本农田分布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鹤壁市人均耕地1.27亩,低于全国人均1.44亩的平均水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现有中低产田面积82664.89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6.44%,其中低产田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36.42%。据调查,全市共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3500公顷左右,土地开发既受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限制;相当部分基本农田在山地和丘陵区,其中一部分由采煤沉陷区治理成为耕地,分布在矿区内且质量差、污染严重、开发保护难度大,而东部平原部分优质耕地未划为基本农田,其分布有待调整。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消耗强度偏高,资源产出率较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偏高,东部地下水开采过度,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矿区分布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需要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土壤环境质量需要保持持续稳定,生态环境质量需要改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不到位。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从市区穿过,将城市切割成两部分,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居住空间,对整个城区的总体功能布局带来诸多不便。目前,城市交通干线引领和带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已弱化,按照建设园林城市、海绵城市、宜居城市、生态城市的要求,城市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中心城区现状规模相对偏小,首位度偏低,对市辖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相对偏弱。同时市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8.7∶66.1∶25.2),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鹤壁市位于豫北城市群中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与安阳、濮阳、新乡等周边城市加强协作、连通发展的条件。目前,与周边城市连通性不强,在资源、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互动合作,未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三节  形势与挑战

  未来一个时期是鹤壁市提升发展、决胜小康、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生态活力幸福之城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生活空间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全市城镇人口已达80万人,且仍处于增长阶段,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高环境质量提出了新需求,也增加了对优质农产品的大量需求,进而对农业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化城镇化对国土建设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鹤壁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未来可用作新增建设空间十分有限。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对城市建设空间的需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空间任务更加艰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占用较多的国土空间,由此带来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量的增加,并挤占农业生态空间,使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面临更大压力。

  ——城乡发展格局不断变化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出新要求。按照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要求,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园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城乡格局将不断发生变化,对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和农业空间格局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全市资源环境禀赋及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目标要求,科学开发全市国土空间,优化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推进形成市域主体功能区,构建起主体功能鲜明、发展方向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开发,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作好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保护规划,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出现土地过多占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努力提高环境质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

  ——坚持节约集约。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提高土地、水、生态、矿产等资源的利用效率,走空间集约发展道路。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建成空间,下大力气盘活存量用地和空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尽量少占用或不占用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优化布局结构。把国土空间开发的着力点放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合理压缩工矿建设空间和农村居住空间。

  ——统筹协调开发。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集聚经济的区域要同时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避免过度开发。城市建设必须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预留生活空间,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妥善处理不同功能区开发保护关系,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均衡。

  ——强化区域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强化区域国土开发合作对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越来越重要。鹤壁市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辐射区域,被列入“沿京广发展轴”,同时还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边缘;加强同郑州航空港合作,积极对接环渤海、京津冀、“一带一路”,强化与安阳、濮阳、新乡等周边城市经济协作,推进重大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对接,对实现区域互利共赢、错位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节  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鹤壁市的主体功能定位,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科学配置环境资源、改善国土生态环境,推进形成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中部兼顾生态保护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功能区,东部平原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功能区建设格局,努力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

  至2030年,优化国土空间的具体目标是:

  ——功能布局更加科学。重点开发的市区人口和经济集聚度明显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保护系统功能全面恢复,生态屏障基本形成,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得到切实保护。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且质量有提高、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城市化区域建设用地适当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减少到150.24平方公里以下,绿色生态空间逐步扩大,湿地保护得到加强,林地保有量扩大到787.68平方公里以上。

  ——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空间每平方公里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明显增加;耕地单位面积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持续提高;单位绿色生态空间蓄积的林木、涵养的水量明显增加。

  ——基本实现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出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注:城市空间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和工矿用地;林地与耕地有部分重叠面积。

  第三章  功能区划分

  第一节  区域功能定位

  根据鹤壁市资源禀赋条件、发展实际及特色,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市域范围划分为三大功能区:西部山区定位为生态保护主功能区、中部城区定位为城市建设主功能区、东部平原区定位为农业发展主功能区。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以及全市发展战略布局,将全市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建设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将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进一步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可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将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列为禁止开发区域。将关系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地区列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

  重点开发区域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既要发挥集聚人口和经济的主体功能,又要保护区域内的耕地,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同时在明确主体功能的前提下,科学引导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支持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呈点状分布于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可以发挥当地的自然及人文优势,适度发展旅游、观光及文化产业。

  第二节  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

  按照区域功能定位,构建主体功能更为鲜明、布局更为合理、区域发展更为协调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

  ——优化生态格局,实现山清水秀。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坚守生态环保底线,以淇河保护为龙头,统筹推进西部太行山和平原生态防护、村镇社区绿化美化、新城区绿化提升、老城区生态治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等,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加快建设以“三廊三带三区”为骨架、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形成西部太行山、南水北调中线两侧、京广高铁高速两侧3个绿色廊道,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鹤浚快速通道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淇县西部美丽乡村生态带3个绿化带,盘石头水库库区(千鹤湖)、淇河湿地涵养区、淇水湾生态区3个生态区,打造和提升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品牌。着力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提供生态产品,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资源开采、旅游、林下经济、农林牧产品生产和加工等适宜产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将闲置的农村居住空间转为林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必须新建的公路、铁路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隔,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域之间通过水系、绿带等构建生态廊道;继续在适宜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在农业用水严重超过区域供水能力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水;建设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使生态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水面、湿地、林地等绿色空间扩大,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优化生产格局,实现集约高效。坚持“五带一区”产业发展格局。依托西部山区的资源优势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山城区陶瓷产业集聚区、鹤山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煤炭综合利用、新型建材等现代工业,实现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2020年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建设资源型产业带。依托中部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金山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镁精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培育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依托东部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浚县产业集聚区、粮食精深加工园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等产业,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培育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食品家居产业带。依托淇河为主轴上下延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和文化体验游,叫响“诗意淇河·生态鹤壁”品牌,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培育形成河南一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南太行及周边地区旅游集散地,打造舒适慢享的一流休闲之都,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带。依托区域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积极融入郑州航空港“大物流”格局,以淇滨区钜桥镇为中心,以信息化、供应链等新理念为指导,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创新采用市场集群、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商业模式,提升全市新型物流产业服务能力,建设立足鹤壁、服务中原、辐射全国的新型物流产业带。依托东部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优势,按照浚县、淇县作为全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以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为重点,着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工程,加快粮食生产方式、农业经营体系、物资装备、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信息科技等的现代化,引导农村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现代优质粮食功能区、优质畜牧业功能区、都市生态农业功能区,积极推进整市建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立足河南、服务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坚持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新兴先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业;突出科学规划、资源整合、科技支撑、标准生产、信息服务、加快高产示范片、高标准粮田等建设,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产业集聚、产出高效、功能复合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思路,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优化生活格局,实现宜居适度。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打造“一核双星多支点”单元组合型城镇化格局。推动淇滨区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淇水湾片区联动建设都市功能区,加快鹤淇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强化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等枢纽和中心功能,增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凸显城市核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老城区要统筹提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鹤山区加快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山城区加快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先行区,推进山城、鹤山两个城区的融合,持续改善生活生产环境;浚县要完善新老县城产业承接、交通集散、公共服务、应急分担等功能,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升辐射能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新形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治理空心村,稳妥推进太行深山区移民搬迁;以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和净化环境、硬化道路、美化村庄“三保三化”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鹤壁特色、民俗风貌的美丽村镇,充分挖掘利用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和文明提升,建成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在全市开展优化公路沿线规划布局和提升建筑风貌、商贸市场标准、绿化档次、净化美化水平的“一优四提”工作,促进道路交通建设的科学布局、规范建设、完善功能、生态绿化和净化美化。突出鹤壁个性和特质,深入挖掘提升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合理利用良好的山形地貌,在自然山水中营建城市和农村,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便捷性、舒适性,展现鹤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新的生态风貌和现代化的发展气息。

  ——优化开发方式,实现空间利用集聚节约。以创业创新引领空间建设,根据各空间定位,谋划建设一批资源节约集约和绿色、循环经济项目,提高资源单位产出率和绿色、循环经济所占比重;谋划建设一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增添城市魅力的项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谋划建设一批生态项目,逐年增加生态空间比重,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绿色观念,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创新,建设绿色国土空间。围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节约集约理念贯穿国土开发利用全过程。积极引导工业上山,严格建设用地审批,采取多种措施集中建设标准厂房。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集约用地指标,通过对存量土地、矿产企业用地、闲置浪费土地进行整治,盘活城市用地。通过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治理矿山环境,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持续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水平。积极开展农林建设用地整治,调整农林建设用地布局,稳妥撤并自然村,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和城市居住空间。

  第四章  优先保护国土生态空间

  第一节  国土生态空间布局

  一、生态空间布局目标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以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明确生态空间类型和保护规模,划定“生态红线”,红线以内作为国土生态空间的主体,限制或禁止城镇、工矿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水成果,加强荒山荒坡绿化、封山育林、水土流失治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国土生态网络格局

  根据鹤壁自然区域特征,结合生态建设实际,将市域划分为“三廊三带三区”,形成以“三廊三带三区”为骨架,以平原生态防护、村镇社区绿化美化、防沙治沙等工程为补充,点线面相结合、覆盖全域的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建设布局,为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提供坚实的绿色保障。通过生态自我修复和加大治理力度等措施,严格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治理和恢复湿地与河流生态系统。到2020年和2030年,鹤壁市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3.8%和36.8%。

 

  第二节  加强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

  持续实施以“三廊三带三区”为骨架的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使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加大山地丘陵区生态保护力度

  加强该区域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搞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重点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优特新经济林等,对生态条件差、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段实施重点治理,多林种、多树种科学配置,加强水土流失控制。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二、提升平原农业区生态涵养功能

  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实行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能力,建设环境优美乡村。实施平原沙化治理,沿河流、沟渠、道路等集中建设农田防护林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工程,逐步建立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到2020年,农田林网、农林间作控制率达到95%以上。加强对农业、农村水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安全农业示范区。

  三、强化重点河流和干渠沿线生态建设

  加强淇河沿线湿地保护,全面实施沿淇滩地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沿堤防护林带建设,构建沿淇河生态涵养带。在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两侧全面实施绿化工程,形成具有保护干渠水质、防风、防沙、降尘功能的生态走廊。全面整治卫河汤河干流及其支流,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到2020年,淇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保持Ⅱ类以上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2030年,淇河继续保持Ⅱ类以上水质,卫河、汤河、羑河达到V类水质标准。

  四、大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规划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公园网络体系,适当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大力推进道路、建筑、公共机构、社区绿化,见缝插绿、全面植绿,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并保持40%以上。

  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在城市周边建设引水调蓄工程,发挥农业灌溉、城市生态用水等综合性作用,调节区域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海绵城市和节能减排城市,提高中水利用率。

  五、自然生态系统和土壤环境保护及治理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主要任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有序实现休养生息。加强森林保护,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加快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土壤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排查,划分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建立相关数据库。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优先区域,明确优先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

  六、环境质量保护

  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原有控制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基础上,加大细颗粒物、挥发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治。到202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219天,优良率达到60%;2030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到256天以上,优良率达到70.1%以上。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原有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基础上,加大总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防治。鹤壁市地表水生态流量小,需谨慎发展涉水行业。开展重点河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浚县浚内沟,淇县折胫河、卫河,山城区汤河水环境整治,加强河流水库环境风险管理。对城市污染河流进行清淤疏浚,加强城市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节  矿山环境生态恢复与治理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鹤壁市共发现矿产33种,已开采利用矿产19种。其中,煤炭开发规模最大,其次为水泥灰岩、白云岩、建筑石料灰岩、建筑用砂、花岗岩、石英砂岩等,其它矿种为零星分散开采。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通过收集查阅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资料、实地调查主要矿山情况,发现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形地貌景观被破坏、含水层被破坏等,容易诱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与治理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主要包括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文物古迹旅游点、重要交通干道直观可视范围内以及其它不允许开采的区域等。我市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主要部署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两侧、107国道公路两侧、京广铁路两侧、京港澳高速公路和范辉高速公路两侧,鹤山区—山城区奥陶系灰岩水源地、淇县庙口奥陶系灰岩水源地,云梦山、大伾山、灵山、金山、天然太极图风景名胜区,黄庙沟森林公园、五岩寺石窟、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后营古墓区、鹿楼冶铁遗址、前咀石窟,矿产资源限采区、禁采区等地。该保护区内禁止任何采矿活动。

  ——矿山地质环境一般保护区。主要部署在煤炭铁路运输线两侧、东齐石灰华溶地貌、上峪火山口地质遗迹、淇河生态旅游区、浮山森林公园保护区、淇县西部山前旅游景观区。该保护区内禁止任何采矿活动。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分布于鹤壁市西北部的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淇县,分别划分为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花岗岩等矿产资源环境重点预防区,区域面积229平方公里。

  ——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分布于鹤壁市西北部的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淇县,以治理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主,区域面积约96.7平方公里。

  ——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治理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但破坏程度没有重点治理区强烈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重点治理区小的区域。全市共5个矿山地质环境次重点治理区,总面积84.1平方公里。

  ——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主要为矿山企业较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总体矿山地质环境较好的区域。该区域面积53平方公里。

  第四节  淇河生态保护与建设

  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淇河日常管理机制化、沿淇污水处理规范化、生态环境靓丽化。淇河继续保持Ⅱ类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真正成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游人向往的生态河,成为流经城市而不受污染的典范,成为鹤壁的靓丽名片。

  一、完善淇河生态保护建设规划体系

  开展淇河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场和工矿企业的排查工作,编制畜禽养殖业及工矿企业搬迁清理规划。开展淇河小水电站对淇河水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制定整治方案。开展全市境内淇河河道勘边定界、洪水淹没线的划定及其界桩设置、河道边界图绘制等工作,为依法依规加强淇河保护管理提供依据。编制沿淇农家乐、生态停车场设置规划,许沟温泉泉域、朱家温泉泉域保护方案,沿淇河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建设方案。

  二、开展生态环境集中综合整治

  清理淇河沿岸垃圾,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无垃圾,建立长效机制,保持河面清洁。完善沿淇道路管控措施,加强沿淇道路管控设施建设、卡点日常管理,严禁机动车辆占用、停放沿淇步道,严禁游客机动车辆进入河道。拆除清理淇河一、二级保护区内规划外农家乐、工矿企业等违章建筑。规范提升规划内农家乐,建设垃圾、污水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农家乐垃圾、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关闭搬迁淇河300米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场,治理沿淇限养区内养殖场,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三、深层次强化功能建设

  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在淇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制定实施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鹤山产业园区企业污水排放管控措施,防止向地下排放污水,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完善107公路桥南淇河西部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松江路至南海路段雨污分流系统,统筹考虑金山工业园区、庞村社区、淇水湾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工业、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按照规划方案完成淇河沿岸生态停车场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照规划做好许沟温泉泉域、朱家温泉泉域保护和淇河小水电站治理整顿工作,对许沟温泉水质定期检测,严防危害淇河水质安全。

  四、加快实施淇河生态修复

  开展淇河河段违章建筑拆除后和107公路桥南淇河西部片区污水管网铺设施工后的生态修复。在107公路桥以西规划区域内山地绿化5000公顷,形成淇河两岸生态景观。

  五、大力推进沿淇美丽乡村建设

  综合整治淇河二级保护区范围内村庄生活垃圾及环境,实现沿淇村庄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区处理”。分期建设沿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日常巡查监管,杜绝污水向淇河排放。

  第五章  重点保护农业发展空间

  第一节  农业发展空间格局

  依据全市各县区农业自然条件和功能定位,将农业发展空间划分为平原高产粮食农业区、山地丘陵生态绿色农业区和都市多功能农业区三大区域,实施差别化建设措施,提升农产品综合产能和质量。

  ——平原高产粮食农业区。按照《鹤壁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年)》,在浚县、淇县两个省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高标准粮田60393.3公顷,其中浚县49486.7公顷,淇县10906.7公顷。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2012年为启动阶段,建设高标准粮田8226.7公顷;2013—2017年为大规模建设阶段,全面完成60393.3公顷高标准粮田生产设施建设任务;2018—2020年为完善阶段,进一步做好地力培肥、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服务机构等配套工作,圆满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到2030年基本保持2020年的规模和水平。

  ——山地丘陵生态绿色农业区。淇县西部、淇滨区西北部、山城区、鹤山区等山地丘陵区,围绕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区域内基本农田逐步调出。

  ——都市多功能农业区。紧紧围绕生态、安全、高效的基本要求,积极发挥现代农业聚集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叠加,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带,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档次、上台阶、增效益。以鹤浚快速通道两侧为重点,打造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带;以淇河中下游两岸为重点,结合鹤壁城乡一化化示范区、淇河生态保护利用等规划,抓好生态农业、苗木花卉、观赏经济作物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带;以淇县高云线、扶贫路两侧为重点,抓好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示范带。

  第二节  加强农业空间的保护与建设

  严格保护“生存线”。以维护粮食安全为目标,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生存线”。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按照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的要求,依据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护,对水浇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15419公顷以上,基本农田稳定在90005.1公顷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比重不低于53.92%;2030年全市耕地、基本农田保有量保持基本稳定。

  适度调整农业发展空间。根据生态保护、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需要,结合土地适宜性,调整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将西部山地生态区、南水北调占地、交通基础设施占地及城北产业合作区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优化到东部平原地区。

  

  集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村推进、部门实施、群众参与的原则,有效聚合涉农资金,积极推进田、水、路、林、村土地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模化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前,在粮食生产核心区选择增产潜力较大、单位面积投入较少、整治综合效益明显的区域,集中连片实施大规模土地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乡(镇),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结合扶贫开发以及生态建设等,在相关区域开展土地整理,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继续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土地整治重点有序转向低丘缓坡等区域,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和小流域治理,使之成为稳定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区域。到2020年,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90005.1公顷,相对集中、适宜整治的农田基本得到整治。

  第三节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推进优质蔬菜生产,在鹤浚快速通道新区段、浚县段建设两个蔬菜种植核心区,发展一批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种类齐全的蔬菜种植基地;积极推进花卉苗木生产,着力抓好鹤山区蜀龙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瓜果生产,重点在淇河中下游、鹤浚快速通道两侧、西部山区等区域建设一批瓜果种植基地。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紧紧围绕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加工、休闲食品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基地,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仓储和物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抓好整市建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经营管理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推进新型经营主体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农业全链条、全循环经营。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原则,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力争到2020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1,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2030年基本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第六章  统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

  第一节  建立完善城市空间格局

  一、城镇空间总体布局

  按照全域统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原则,以鹤淇一体化为核心,以老城区和浚县为组团,以重点镇为支点,构建“一核双星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一核”即以淇滨区和淇水湾商务休闲区为核心,打造都市功能区,加快鹤淇一体化进程;“双星”即老城区和浚县县城两个城市组团;“多支点”即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重点镇,形成支撑作用。到2020年城乡建设预期指标为30444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4.22%;到2030年预期指标为34024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5.90%。

  二、市域分区空间发展策略

  ——新城区空间发展策略。向北连接,向南融合,向西控制,向东拓展。以城市结构为导向,统筹城市产业布局;强化中心职能;立足地域生态旅游资源,体现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老城区空间发展策略。内部挖潜,内涵式发展。产业适度向西发展,限制向东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加快沉陷区、棚户区治理;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强化老城区与周边地区、新城区的交通联系。

  ——淇县县城空间发展策略。加快向北发展,适度向西发展,强化与新城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优化城市结构,形成“一核两区”空间结构。“一核”指淇县县城(包括县城老城区及县城新城区),“两区”指鹤淇产业集聚区、淇县商贸物流园。

  ——浚县县城空间发展策略。向西发展为主,向北发展为辅。构建“一带双心,两轴三区”空间格局,“一带”指卫河景观带,“双心”指古城中心和新城中心,“两轴”指浚州大道发展轴和南北大道——浚州公园城市空间轴,“三区”指古城区、新城区和浚县产业集聚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严格保护耕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业旅游;集约土地利用,适度发展工业。

  三、城市四线划定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具体包括汤河水库、盘石头水库、汤河流域、羑河流域、淇河流域规划区内区段,南水北调规划区内区段等。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绿地范围内的用地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进行建设,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具体包括城市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燃气设施、供电设施、通信设施、消防设施、防洪设施、抗震防灾设施、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其他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应当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

  ——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市域内包括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遗址2项)世界遗产1处,宋庄东周贵族墓地、大赉店遗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辛村墓地、五岩寺石窟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2处。在城市紫线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并符合有关保护规划。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

  一、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鹤壁市人口总量将持续增长,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因素,预计2020年中心城区94万人,建设用地89.47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5.18平方米,城镇化率70%左右;2030年中心城区120万人,建设用地110平方公里,人均用地91.67平方米,城镇化率75%左右。

  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形成“一带四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指以新城区为核心向南北延续,联动老城区和淇县的城市发展主轴。“四组团”指新城组团、老城组团、宝山中部组团及淇河南组团。其中:新城组团指鹤壁市新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包括金山片区、高速东片区、淇滨行政和生活片区;老城组团指鹤壁市老城区,以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为主,包括韩林涧煤炭物流片区、中山生活服务片区、泗河北片区、泗河南片区;宝山中部组团指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宝山中部片区是煤基新能源新材料示范基地;淇河南组团指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现代生态宜居区、对外开放示范区,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物流。

  三、居住用地布局

  新城区居住用地主要包括淇滨大道北片区、淇河片区、行政中心片区、新区南部片区、淇水湾片区、高速东片区、淇河南片区,以新建为主,同时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老城区居住用地主要包括中山片区、韩林涧片区、山城东片区、山城西片区以及鹿楼片区,以整治、改造为主,增加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完善各项设施,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在新老城区合理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满足原居民和城区内其他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需求。

  四、工业用地布局

  在新城区北侧规划金山产业集聚区,分为城北工业片区、东杨工业片区、金山工业片区3个片区,其中综合保税区位于城北工业片区。在新城区南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规划高村工业片区,隶属鹤淇产业集聚区。在老城区西侧形成宝山工业中片区,同时保留改造韩林涧片区、山城北片区、宝山鹿楼工业片区3个片区。

  五、仓储用地布局

  按照便于货物集散、便于对外交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5个主要的物流仓储用地,其中新城区2个,老城区、宝山产业循环经济集聚区和淇河南侧各1个。韩林涧煤炭物流园以煤集散为主,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和河南省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宝山物流园主要为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提供配套物流服务;金山及保税区物流园主要为金山产业集聚区、保税区提供配套物流服务;鹤壁老火车站物流园位于现火车站片区,是仓储物流集散基地;鹤淇综合物流园区位于鹤淇产业集聚区,主要提供冷链物流、城市配送等服务。

  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布局

  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按市级、区级、居住区级配置。市级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新城区,以华夏南路和朝歌路为主轴,重点布局市级城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综合服务功能区等。在山城区、鹤山区、淇滨区分别设立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在规模较大的居住区设立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

  市属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于新城区中部,以现状保留为主,适度增加用地规模。依托现状设置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完善其区级公共服务中心职能。部分工业片区行政管理用地以为社区管理服务的设施为主,采取散点布局、灵活组织的方式。

  七、文化设施用地布局

  以新区综合图书馆为基础,在兴鹤大街以东、湘江路以南重点规划一个文化中心,建设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文化中心与市商务中心区相邻,借助会展中心等商业设施功能,形成商业与文化有机渗透的格局。

  八、教育科研用地布局

  遵循资源整合、集中为主的原则,对零星分布、用地紧张的教育科研用地进行调整。整合现有高校和职业教育用地,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用地。控制好布点学校发展预留用地范围,按居住人口规模及服务范围合理设置中小学用地。

  积极培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区域性职能,职业教育用地集中在鹤浚快速通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立交桥周边地块,逐步形成集教育、科研、文化、信息和生产功能为一体的职教科研基地,使职教园区成为豫北地区的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与产业化基地。

  九、体育用地布局

  规划1个市级体育中心、4个区级体育中心、5个沿河健身带。以市体育馆为中心在兴鹤大街以西、朝歌路以北地块建设集群众健身锻炼、体育比赛为一体的市级体育中心。注重居住区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将体育用地纳入居住区配套指标,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身活动场所。

  十、医疗卫生用地布局

  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规划形成市、区、社区三个等级,综合、专科多种类型的医疗卫生设施体系,突出肾病、眼科、肿瘤、康复养老等特色专科医疗优势,发展专科医疗产业。建立技术先进、管理网络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及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规划建设。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卫生检疫设施,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和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十一、商业用地布局

  市级商业中心:规划2处市级商业中心,分别位于淇河东岸市商务中心区内和新城区中部。另设3处特色商业用地,分别是淇滨区淇滨大道高速出入口的建材汽车专业市场、四季青周边的商贸市场和山城区红旗街商贸市场。

  区级商业中心:规划5处区级商业中心,其中老城区3处,分别是韩林涧特色商业街区、山城区特色商业街区和正高商贸园,新城区2处,分别位于新区北核心区和以高铁鹤壁东站为依托的淇滨区特色商业街区。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布局,按每处服务3—5万人的标准设置若干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其中邻近市、区级商业中心的居住区不再单独设置。

  十二、商务用地布局

  在新城区集中规划3处商务用地,分别位于淇河东岸市商务中心区、高铁鹤壁东站周边及金山产业集聚区核心区。

  十三、城市绿地布局

  城市防护绿色廊道系统形成线:片区与片区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绿色廊道,组团内沿高速公路、快速路、河道等布置带状绿色廊道构成城市生态绿带;在居住用地与有污染的工业用地之间设置防护绿带,减少工业对居住的污染。

  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形成点:重点在新城区打造“一河五园”五大主题公园,并与其他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生态公园等一同构成点状绿地系统。

  十四、广场用地布局

  规划市级和区级广场9处,其中市级广场4处,包括市政广场1处,即新世纪广场,会展广场1处,即会展中心广场,交通集散型广场2处,即高铁鹤壁东站前广场和老火车站站前广场;区级广场5处,布置在商业区、文化娱乐中心区,为市民提供游憩集会、休闲娱乐场所。

  十五、城市交通网布局

  京港澳高速、107国道穿市区而过(高速西土地建设规模指标为35平方公里,高速东建设土地规模指标为近20平方公里),影响城市发展、环境改善,不利于城市路网格局构建和融合发展。规划期内107国道东移,同时考虑范辉高速向东、北方向延伸,建立U型高速交通网络,替代京港澳高速鹤壁城区部分,改善线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促进形成生态、科学、合理的网格型城市格局。

  第三节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充分发挥鹤壁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和城镇化率较高的优势,坚持统筹城乡理念,发挥城市核心区的龙头带动作用、老城区和浚县县城组团的助推协同作用、重点镇的有效支撑作用,加快建设“一核双星多支点”单元组合型城市。

  一、 增强城市核心区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区连片开发,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在促进产业集聚、城乡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民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实践示范,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加快建成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重点培育金融服务、商务商业、总部经济、新型物流、文博会展、休闲旅游等特色业态;加快开发区电子新城核心区建设,完善北部城区功能;搞好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对接,强化对更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统筹提升老城区建设

  坚持统筹老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老城区产业定位,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继续推进旧城改造,以棚户区、采煤沉陷区改造为重点,实施整条街道和成方连片改造提升;加快山城、鹤山两个城区的融合,统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路网,实现资源共享;突出生态修复、矿区治理和造林绿化,提升老城区形象。

  三、科学引导县城快速发展

  努力提升县城建设管理水平,协调推进老城改造提升和新城规划发展,壮大县城规模和实力。淇县按照鹤淇一体化发展整体布局,推进鹤淇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集聚区城市功能。浚县加快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大运河遗址保护,重点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旅游地,叫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四、加快特色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

  支持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小城镇加快发展,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增强承载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与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加快人口集聚,将重点镇发展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和现代化特色城镇。支持以产业为依托的王庄镇、石林镇、庙口镇等规划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积极稳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将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有序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五、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以县区为单元,立足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推进农村发展规划编制。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尊重村庄变迁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从便于群众生产生活、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出发,引导适当范围内的村民按照规划向中心村集中居住。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少拆房,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

  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以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县区、通达乡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公共交通线网,构建方便、快捷的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和城市内外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新老区快速通道、鹤浚快速通道、东大线等重要交通干线连接,进一步优化干线公路网,建成七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水、电、气、暖、通信和农贸市场、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第七章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第一节  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鹤壁市现有宝山、鹤淇、金山、浚县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鹤山产业园区、山城区陶瓷产业园区、浚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3个市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集聚区批复面积共计86.83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面积共计25.58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省级产业集聚区达到92.84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达到34平方公里(其中12平方公里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2030年,省级产业集聚区141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18平方公里(分别为韩林涧物流园区和浚县粮食深加工产业园区,姬家山园区和山城区陶瓷产业园区纳入宝山产业集聚区,纳入面积分别为11平方公里和20平方公里)。

 

  表5:市级产业园区空间布局表  (单位: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强化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向循环、节能、绿色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左右;2030年,人均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生态更加优美,环境更加友好,城乡生活更加和谐。

  第二节  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培育先导作用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业态先进、支撑未来的高成长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引领消费的战略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服务业。

  一、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整合提升省级产业集聚区、市级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和环境容量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使其成为单位面积产出率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区域,促进符合主导产业要求的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建成一批功能定位明晰、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高效的产业集聚区,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重要载体。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建设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集中布局,打造区域中心。依托市级商务中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办公、金融保险、会议展览、生态休闲等服务业,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集聚发展,扩大和提升人口、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延伸以煤为主的产业链条,向终端消费品延伸,重点建设煤变电产业链、煤基精细化工产业链、煤基新能源产业链、煤制烯烃产业链、煤制乙二醇及其下游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链等“5 1”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煤化工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在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西北规划3平方公里,推进中石化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煤基新材料新能源生产示范基地。

  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产业。以壮大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通过实施项目带动、龙头引领、开放招商、平台建设和企业强基五大提升工程,规模化发展改装车、汽车模具、汽车电子、通讯电子、光电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强与新能源电动汽车企业联系,寻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突破。着力加强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紧盯科技前沿领域,统筹推进汽车电子、军工电子、特色电子,打造“中原光谷”。

  绿色食品产业。依托全国区域性高产示范基地和全省畜禽养殖基地,重点打造肉类制品、面类制品两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调理快餐食品、休闲饮品两大新兴产业,全力壮大龙头企业、全产业链企业、冷链物流配套企业,增强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安全保障两大基础支撑能力,将鹤壁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食品强市。

  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河南镁业公司,巩固高品质镁及合金、镁粉(屑、粒)和镁牺牲阳极等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变形镁合金板、型、管、带、材及镁合金压铸件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镁合金在军工、交通、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等高终端领域应用,建设国内有重要地位的镁基新材料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中国镁谷”。

  现代家居产业。打造智能家居、家居型材、特色陶瓷等产业联盟,重点发展“互联网 家”、材木一体化、绿色生态板材等,完善配套体系和平台,壮大现代家居、新型陶瓷、智能灯具等专业园区,努力打造中原现代智能家居之都。

  第三节  新型业态培育和发展方向

  一、休闲旅游业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对鹤壁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加,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逐渐成为鹤壁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全市接待游客从“十一五”期末(2009年)的684.7万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1387.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64亿元增加到5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2% 和 21.86% ;2010-2014年“十二五”5年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263.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3.98亿元,比“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267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91亿元分别增长96.4%和169.75%;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5.46%上升到2014年的8.12%。

  2015—2030年鹤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到2020年,力争实现当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00万人次,年增长10%,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年增长12%;到2030年底,力争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4600万人次,年增长6%,旅游总收入250亿元,年增长8%。

  根据鹤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划分为“一区、两带、四板块”。一区:鹤壁生态文化旅游区(全域)。其中,鹤壁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至2020年完成规划区内核心项目建设,建成鹤壁发展的活力地区、新生长极。两带: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鹤壁段)生态观光旅游带。四板块:浚县古城观光与文化体验板块,淇河生态文化观光与新区时尚休闲板块,老城区康体养生与特色旅游板块,淇县朝歌及云梦山、古灵山体验与山水观光板块。

  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树立鹤壁新的形象,努力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和优越的旅游氛围;全民动员,整体参与,口口相传,宣传鹤壁,介绍景区,做到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导游员;开展各项优质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水平,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素养;健全政策法规、质监、旅游执法、旅游信息等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规范与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依法打击扰乱市场、损害游客权益的行为;狠抓旅游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及救援机制,创新旅游安全管理措施,打造平安旅游。使鹤壁成为旅游环境优美和谐、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的全省、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二、现代物流业

  提升传统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载体功能,培育“互联网 物流”、电商物流园新业态,打造豫北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综合物流园区、现代煤炭物流园区、钜桥商贸物流园区和宏昌现代物流园,规划建设宝山危化品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物流园区等。其中,市综合物流园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和城市配送产业,为鹤淇产业集聚区做好配套服务;现代煤炭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摆放大型煤炭物流、煤炭洗选等项目,建成全省最大的煤炭洗选和仓储物流交易中心,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储备基地;钜桥商贸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以商贸物流为发展重点,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力度,打造成为豫北知名的商贸物流基地。宏昌现代物流园依托信息服务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展示交易、物流金融等业务,力争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综合物流运营商。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以上,货运周转量突破150亿吨公里。

  加快仓储运输类、配送快递类物流以及保税物流、智慧物流发展。仓储运输类物流,重点发展煤炭、化工、建材、冷链等专业物流,加快物流运作模式创新,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配送快递类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区域配送业态,统筹规划建设物流配送站点,积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引导配送企业引进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和物联网技术,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准时制配送服务,降低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吸引国内外快递企业建设分支机构或物流网点,扩大快递网络覆盖范围,扩充业务量,提高快递运送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的多层次需要。保税物流,抓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机遇,利用好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共保税仓等开放平台优势,积极拓展保税仓储物流业务,打造现代物流新优势。智慧物流,完善推广物品编码体系,推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等光电、信息化技术在物流领域的普及和集成应用,支持物流企业管理、技术、服务标准化建设,鼓励现有仓储、转运设施、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成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敏捷化等现代物流体系。

  三、网络经济

  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提质增效的新引擎、突出抓好,打造一流的电子商务平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加快推进慧聪网鹤壁产业带、阿里巴巴鹤壁产业带、中国网库大学腾计划等重点项目。把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作为重点,加快全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企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线上 线下”“制造 服务”“科技 市场”“产业 金融”等模式创新发展,以电商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高成长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完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或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E贸易。突出抓好“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在培育好店连店、河南美巢、农业硅谷、宏昌物流等“互联网 服务”“互联网 家”“互联网 农业”“互联网 物流”新模式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基础上,努力引进“互联网 金融”“互联网 社区”“互联网 医疗”等项目,大力发展“互联网 ”经济。推进“互联网 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文化创意产业

  坚持创意引领,积极发展影视、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服务等新兴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与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和特色民间工艺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影视拍摄一体发展,逐步形成文化影视产业链。加快创意人才和创意设计机构引进,培育创意市场。围绕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引进知名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壮大新兴文化产业群。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

  五、健康养老产业

  依托生态宜居城市品牌,推动健康养老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主动承接大城市健康养生需求,合理规划健康服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业态。进一步降低门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养老机构,参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完善养老服务网络。高标准规划建设多功能养老产业园。推动实施“医养结合”。

  第八章  构建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第一节  统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到2020年,建制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8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到60%,城市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比例达到100%。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实现市域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面覆盖,适度考虑部署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到2030年,市域5G网络全面覆盖,基本实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二、主要措施

  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鹤壁市及各县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城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规模和标准,统筹安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统筹地下各类设施、管线布局,实现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快编制镇总体规划以及重点区域或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明确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控制要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快编制给排水、电力、供热、燃气、通讯、综合交通、公共交通、城市道路、城市垃圾、园林绿化、照明、市容环卫、电视广播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加强对专项规划的技术指导和实施监督。

  统筹规划布局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根据城镇布局和人口分布,统筹编制医疗、教育、治安、文化、体育、商业网点、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合理布局和建设农产品批发及零售市场、物流配送场站等,加强城市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加强公共消防设施、人防设施、防灾避险场所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做好建设项目储备。做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谋划、论证、储备。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健全统一的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及时对入库项目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项目作为争取中央资金、对外招商引资、分配城建资金的主要对象。

  第二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空间格局

  一、发展现状

  鹤壁市交通较为便利,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京广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晋豫鲁铁路、范辉高速、国道日凤线横穿东西,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和干线公路为骨干,以农村公路为分支纵横交错的路网结构。

  境内铁路总里程15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5公里,干线铁路40公里,支线铁路83公里,全市已形成铁路网“十字架”,路网密度7.24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市公路里程4502.9公里,共有3个一级客运站,3个二级客运站,3个三级客运站,3个货运站(物流园区)。已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个二级以上公路出口、1个乡镇客运站,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二、总体思路

  按照前瞻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原则,做到保基本、补短板、抓重点、促衔接,构建鹤壁市现代综合交通空间格局,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集聚流转。“保一个基本”,保住农村公路发展底线,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基本要求;“补两个短板”,补齐普通干线公路低等级改造投入少和内河航运开发滞后两个短板;“抓三个重点”,高速公路“内联外通”项目建设,城市组团快速通道(公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以二级公路为主互联互通的干线公路交通网络建设;“促四个衔接”,促进公路水路与铁路航空的有效衔接,促进跨省过境公路市际间路网的有效衔接,促进公路网络与枢纽节点的有效衔接,促进高速、普通干线、农村各级路网的有效衔接。

  三、发展目标

  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扩展设施层级,提升设施等级,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打造豫北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到2030年建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绿色节能、智慧科学的现代综合交通空间格局和运输体系,建成豫北地区区域性交通枢纽。

  融入郑州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晋豫鲁铁路胡庄--新菏兖日连接线项目,新乡—鹤壁—安阳、鹤壁-濮阳、鹤壁市新老城区城际铁路项目。

  打造绕鹤壁市新城区、老城区和安阳市汤阴县的“环城市组团式”高速公路主骨架。增加1个市际出口,解决老城区出行难问题。升级改造普通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优化干线公路交通空间格局,东移107国道解决公路切割城市问题;以省道S305濮淇线和S225安平线为依托,重点打造鹤壁市沿太行旅游交通主干线;以新建省道S542安鹤线为依托,连接市内S304、S225、S305三条交通主干线;加强与安阳瓦岗机场的陆路联系,完善鹤壁通往机场周边交通网络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三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增加700公里,达到1400公里。

 

  围绕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换装“无缝衔接”的目标,加快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县有一级客运站,市辖区有综合型枢纽物流园区,全市有客货运输场站30个,其中客运站22个、货运枢纽(物流园区)8个;到2030年,实现县区有一级客运站,市辖区有综合型枢纽物流园区,全市有客货运输场站37个,其中客运站29个、运枢纽(物流园区)8个。争取建成鹤壁通用航空机场,填补鹤壁市航空交通的空白。新增或改造港区、码头6个,积极推动卫河复航,提升综合交通层级。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指导,积极破解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水利问题,加快防洪减灾、引水供水、农田灌溉、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利基础保障体系。

  二、建设目标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提升安全保障水平。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对浚内河、思德河等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进行治理,对衡门、阴山、小寨、纣王殿、普泉5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蓄滞洪区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实施漳卫河系卫河坡洼白寺坡、长虹渠、柳围坡、共渠西、良相坡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对蓄滞洪区内的谷阳堤、长虹渠、付庄、太行堤加固整修,对长丰沟、民丰沟、浚白沟等退水沟渠进行清淤疏挖20公里,修建撤退道路8条27公里。在鹤山区规划建设储备库容1500万立方米的无影山水库。

  加强引调水和调蓄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骨干,充分利用1.64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规划建设南水北调总干渠刘寨调蓄工程、南水北调总干渠调蓄工程盘石头水库连通工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浚县调蓄工程。充分使用国家分配的引黄水量,在浚县兴建引黄调蓄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增加3000万立方米水资源供给能力。在全面推进节水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浚县、淇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高节水灌溉技术,建设发展高标准农田7.5万亩。规划实施大功引黄灌区(浚县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项目,改善31万亩农田有效灌溉条件,逐步建成田间工程配套、灌溉功能完善的农业灌溉工程,持续提升农业保丰收能力。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加强鹤壁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淇县朝阳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鹤山区五岩山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淇滨区淇河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不断加强重点水土流失区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增加地表植被,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九章  加强区域合作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鹤壁市已列入“沿京广发展轴”,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的边缘,具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良好条件。

  一、对接“一带一路”跨越发展

  加快“大通关”体系建设,完善鹤壁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功能,推进实施出口直放、进口直通,积极申报建设鹤壁综合保税区,深入谋划国际商品城。拓宽鹤壁进出口渠道,加强与郑州航空口岸、郑州铁路东站口岸等合作,主动对接“郑欧班列”,依托鹤壁火车站、淇县货运站加大仓储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铁路货运能力;充分借助天津、青岛、日照等港口,打通鹤壁进出口的空运、陆运、海运走廊。注重大型物流企业引进,大力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等,增强进出口综合服务能力。

  二、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

  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干线公路及综合客运枢纽等设施建设,畅通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快速连通渠道。持续提升良好生态环境品牌,深度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参与“南太行旅游区”整体开发与建设,吸引京津地区人流、物流等向鹤壁汇集,力争建成服务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休闲度假旅游“后花园”。科学承接京津地区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围绕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强化与央企、行业龙头等对接,力争引进落地一批项目。充分利用京津地区高等教育发达、科技实力雄厚等资源,强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建设产学研转化基地和创新实验中心,促进产业间及产业内部融合发展。加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鼓励京津冀市场主体选择鹤壁、落户鹤壁、扎根鹤壁发展,力争成为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实现协同发展的内陆城市开放高地。

  第二节  全面服务中原经济区发展

  准确把握鹤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先试先行走在前面的战略定位,全面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作出示范。进一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打造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工业链条;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突出文化旅游和新型物流等业态发展,注重与周边服务业发展衔接,逐步形成功能完备、设施共享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以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现代农业整体水平提升。发挥生态品牌优势,深入挖掘独有文化资源,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注重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力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参与豫东北机场建设,对接京港澳公路扩容改造,优化公路布局。沿京广发展轴和晋鲁豫铁路通道,建设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区及时丰铁路口岸。融入中原古都和太行山山地休闲旅游开发。支持完善金融机构布局、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其它城市多层次合作机制,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航空偏好型及郑州航空港配套产业,加快壮大电子信息、镁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建设富士康二期工程,引进一批手机配件龙头企业,推进汽车物联网、车载信息终端高速连接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一批外向型汽车电子项目;巩固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争取鹤壁食品产品纳入航空配餐供应体系,推动服装生产由简单制造向打造品牌转型。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健全现代物流运输体系,强化与郑州航空港物流对接,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建设服务郑州航空港的航空物流转运中心,力争建成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助推器”及服务周边的“中转站”。

  第三节  强化与周边地市联动发展

  加强与安阳、濮阳、新乡等周边城市经济协作,重点推进金山产业集聚区和安阳汤阴产业园联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产业园区、物流基地等配套设施,实现互利共赢、错位发展。确立企业在区域合作中主体地位,以企业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内资源流动。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研究机构的积极作用,促进优势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发展“互联网 ”、电子商务等新模式,统筹推进区域专业市场、配送中心等建设,协同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十章  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涉及国土空间开发的各项政策及其制度安排的基础平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纲要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符合国土空间建设发展和区域主体功能区布局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规划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一、投资政策

  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本规划确定的“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中部生态保护开发、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功能区,东部平原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耕地保护、农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明确建设项目的实施时序,按年度安排投资数额。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支持改善生态环境的投资项目建设。

  按领域安排的政府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逐步提高政府投资用于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比例。

  城镇建设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重点开发区域的重大交通、能源、水利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产业发展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产业集聚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农业发展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开发投资要重点用于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功能区空间建设。

  二、财政政策

  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奖惩机制,加大对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

  探索建立区域间横向援助机制。生态环境受益地区要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对生态功能区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对自然保护区在定范围、定面积、定功能的基础上定经费,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力度。

  支持创新、鼓励创业。凡符合功能区定位、具有创新和一定技术含量或是绿色生产方式的建设项目,结合科技创新示范市政策,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三、土地政策

  按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求,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适当扩大生态用地和城市居住用地面积,逐步减少农村居住用地,合理优化交通用地增长,严禁生态功能区改变生态用途的土地供应。

  积极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要与本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规模相挂钩。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禁止改变基本农田的用途和位置。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农地的产权关系,引导自然保护区人口逐步转移。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

  四、环境政策

  根据不同功能区制订分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力推进空气质量新标准实施,全面开展细颗粒物监测及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减少灰霾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通过治理、限制或关闭污染物排放企业等手段,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和环境质量状况达标。

  根据环境容量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农产品主产区要按照保护和恢复地力的要求设置产业准入环境标准,生态功能区要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设置产业准入环境标准。

  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建设项目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方实行区域限批制度,规范管理并安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严格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

  合理开发和科学配置水资源。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加强节水的同时,限制入河排污总量,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适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全面节水,满足基本的生态用水需求,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五、绩效考评

  以统筹各功能区发展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建立符合优化各功能区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不同功能区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对产业发展区侧重于考核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能耗节约、产业集聚、循环低碳、降低污染排放、“三废”处理等指标。

  对农业发展区侧重于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等指标。

  对城镇建设功能区侧重于考核城镇化规模、城镇人口增长、吸引外来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商业和服务业发展、居民满意度等指标。

  对生态保障功能区侧重于考核森林覆盖率、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治理、自然资源保护完好程度、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六、建立国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覆盖全市、统一协调、更新及时、反应迅速、功能完善、与国家和省监测管理系统互为补充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

  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了解本规划纲要,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理念和政策深入人心,动员全市人民共建美好家园。

  七、组织实施

  本规划纲要由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协调,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旅游、淇河办等部门按照职责抓好实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