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 | ||
索引号 | F0001-0201-2016-1538999 | 发文字号 | 鹤政〔2016〕30号 |
发布日期 | 2016-09-22 | 成文日期 | 2016-09-12 |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 鹤政〔2016〕30号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9-22 字体大小: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鹤壁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9月12日 (2016—2020年) 为加快全市转型步伐,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4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走出一条具有鹤壁特色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指导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牢固树立新老区统筹发展、提升发展、同生共荣的理念,巩固“五带一区”产业格局,优化“一核双星多支点”城镇格局,提升“三廊三带三区”生态格局,实现新老城区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同步提升、生产生活条件一体改善。 有序开发,绿色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开发规划管理,推进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注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 优化结构,创新发展。以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为核心,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推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使广大人民共享资源开发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活力特色、幸福和谐之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导先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产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形成高端化、服务化、现代化的产业新体系。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区划不断优化,城市组团建设提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趋均衡,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形成城乡协同联动、一体发展新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以淇河为龙头、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环境指标保持全省先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民生质量普遍提升。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1.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认真落实《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巩固“五带一区”产业格局。依托西部山区的资源和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山城区陶瓷产业园区、鹤山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现代煤化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煤炭物流等,建设资源型产业带;依托中部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金山、鹤淇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依托东部平原地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浚县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现代家居等,建设食品家居产业带;以淇河为主轴上下延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和文化体验游,强化休闲功能培育,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休闲旅游产业带;依托区域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积极融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以淇滨区钜桥为中心,推广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采用市场集群、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模式,建设新型物流产业带。依托东部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优势,加快粮食生产方式、农业经营体系、物资装备、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信息科技等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2.创新发展现代工业。发挥资源、市场、载体等优势,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形成2个千亿级、1个超五百亿级、2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制造强市。 清洁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依托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鹤山产业园区,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品质量,推动煤油融合、煤化一体化发展,实现高级全链供应,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煤基新能源新材料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15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等项目。鼓励引进发展面向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高端需求的高性能树脂、特种合成橡胶、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再生型、环保型建材,统筹发展生物质能源、光伏、风电等,提高热电联产效率。 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浚县、鹤淇产业集聚区,加快壮大面制品、肉制品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培育发展调理快餐食品、休闲饮品两个新兴产业,建立完善优质原料基地,打造全产业链可追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大用、永达、中鹤、永昌等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中鹤100万吨小麦深加工、烘焙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完善蒸煮面制品、烘焙面制品、休闲面制品链条,提升面制品附加值;建设永达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浚县清真食品工业园等项目,增强畜禽产品深加工能力,推动肉制品从冷鲜分割向速冻调理、半成品、休闲肉制品延伸。加快发展中央厨房调理食品、蜂蜜饮品、辣木调味品等,提升新兴食品产品供给能力。推广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建设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平台等项目,完善从农产品原料到终端消费品安全可控、可追溯体系。 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产业。提升汽车电子产业集团及天海、富准精密电子(富士康)、仕佳、航盛、天汽模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推动汽车零部件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电子信息向规模化集群化迈进,扩大特色优势产品供给,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超五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天海出口工业园、汽车零部件及功能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巩固提升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军工电子等特色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发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河南研究院等研发优势,重点建设仕佳有源激光器、高速光电子芯片器件等项目,推动实现电子电器多元化发展,加快建设有“芯”的中原光谷。 镁精深加工产业。发挥国家镁及镁合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支撑和镁业集团带动作用,依托地恩地、明镁镁业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性能镁合金、板带材等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进镁合金军民融合产业园、宽幅超薄镁合金板带材、镁合金表面处理等项目,加强与郑州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提升汽车仪表盘面板、自行(电动)车车架、发电机等镁合金产品质量,推动镁与国防军工、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超百亿级镁基新材料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努力打造有“魂”的中国镁谷。 现代家居产业。依托聆海家居、国立光电、贝迪塑业、新中源陶瓷等龙头企业,推动智能家居、家居型材、特色陶瓷等形成产业联盟,突出定制、智能、环保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互联网 家居”、林木一体化、绿色生态板材等,提升陶瓷产品档次,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升超百亿级现代家居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中原现代智能家居之都。 3.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壮大优势产业,创新业态模式,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逐步提升。 新型物流业。突出煤炭、家居、冷链、快递、农贸、建材、保税、粮食等专业物流,积极培育“互联网 物流”、电商物流园等业态,加强智能物流网络和公共信息交易平台建设,完善辐射周边、连通城乡、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主动融入全国、全省物流网络,打造豫北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加快建设鹤壁现代煤炭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入驻;提升钜桥商贸物流园区等发展水平,扩大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充分利用公共保税仓等资源,推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大力发展速冻食品、包装熟食等冷链物流和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鲜活产品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国内外快递企业在我市设立节点,引导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企业集中入驻,建设区域性集合式快递电商物流园。 休闲旅游业。依托秀美自然资源和淳厚文化积淀,凸显“诗意淇河•生态鹤壁”品牌,以文化体验、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为重点,完善淇河生态、古城观光、山水休闲、康体养生等板块功能,加快建设舒适慢享一流休闲城市,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南太行及周边地区旅游集散地。五岩山景区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目标,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与文化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自然博物馆。以石林会议旧址为依托,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山城区非物质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旅游、影视拍摄、休闲娱乐融合发展。利用关停煤矿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展现现代采煤技术发展成果。加快推进鹤山区独立工矿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古瓷窑文化广场、山城区工业历史展览馆等项目。 网络经济。借力“互联网 ”推动商贸物流、家居建材、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行业发展,打造一批健康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等线上线下结合的示范点,初步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格局。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强化与京东、苏宁、腾讯等知名电商合作,积极推进鹤壁邮政大众创业孵化园、民鑫电商创业孵化园等平台建设。引导中小微生产制造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实现网络直销,培育发展移动电商和跨境电商。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坚持市场主导、创意引领,壮大文化演艺、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网络文化、数字服务、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依托山城区石林、浚县古城、西部山区等,建设影视拍摄基地,促进文化旅游影视拍摄一体发展。加强与动漫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发展裸眼3D动漫、动漫影视剧,加快开发动漫原创及衍生产品。引导文化创意与制造业对接,重点发展适应产业需求的相关创意设计服务。重点推进汤河水库沿岸新型文化创业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 健康养老产业。主动承接高铁沿线城市健康养生需求,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等业态,打造融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市中医院康复中心项目,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业。鼓励医疗机构建立“医养结合”体系。以药王养生文化为引领,重点发展康乐、养生、健身等健康养老业。加快豫北仁和医疗养老中心、鹤山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健康养老业,推动健康养老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有序推进老城区搬迁改造。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进一步完善提升鹤山区独立工矿区和山城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进程,着力改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中小学校、公共卫生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城区危房、危楼、棚户区及采煤沉陷区异地搬迁或就地改造,推动老城区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山城区和鹤山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老区统筹协调发展中发挥先行示范效应。 2.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强财税、金融、产业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强化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社会工作、文化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以创新创业带动更高水平的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实施减负稳岗,对低端落后、退出市场的企业要制定并落实职工安置方案,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转岗就业。 3.发展现代化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统筹协调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义务教育均衡提标工程、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免费工程等六大工程项目。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继续实施全面改薄、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及入学难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实施老城区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缩小新老城区教育水平差距。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各类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关闭破产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矿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矿区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和应急救治能力。 5.完善医疗卫生体系。积极探索实现“医养结合新模式”,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培训、交流、柔性引进等措施,打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卫生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和知识结构。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发展精准医疗,显著提升救治危重、疑难复杂病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依托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大平台,统筹建设和深化涵盖卫生计生各项业务领域的信息交换共享、全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移动医疗、预约医疗服务。 6.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中心目标,以大文化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七大体系,重点实施五项工程,推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全面繁荣。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数字图书馆,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心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和广场文化艺术节,增加“舞台艺术进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举办场次,推动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向社会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在已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推动农村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以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为契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广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节水、节肥、节药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加快推动农业领域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绿色食品、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业链条,促进工业内部产业循环,形成产业间相互链接、协同耦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强服务业循环化改造,实现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做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发展全方位的循环经济综合服务产业。 2.实施节能减排示范。以创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为契机,对重点能耗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结合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对10吨/时以下燃煤锅炉实施拆改,推进燃料清洁化,对大于10吨/时的燃煤锅炉,实施锅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推进产业低碳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收水管网,推进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开展“五节共推”行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推进建筑绿色化;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推广新能源汽车,全方位推进节能减排,推进交通清洁化;推进城镇、乡村散煤替代,控制散煤质量,提高生活能源清洁化,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产业园区改造提升、绿色建筑行动、蓝天碧水、可再生能源关键补链等一批示范工程。开展“五气共管”行动,着力降工业废气、控燃煤烟气、减汽车尾气、消城市扬尘、除油烟废气,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让鹤壁的天空更蔚蓝、空气更清新。 3.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坚持“保护第一、恢复生态,合理利用、促进发展,适度开发、造福群众”方针,建立健全淇河保护长效机制,取缔淇河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实现日常管理机制化、沿河污水处理规范化、生态环境靓丽化,强化水源地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打造环淇河生态廊道,强化淇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加快淇河湿地建设,维持淇河湿地自然原始风貌,恢复河道滩涂植被,开展生态定位监测等活动。严格控制淇河沿河及沿岸地下水取水量,合理调配淇河流量,采取增殖放流等方式,保护淇河现有水生动物种类。划定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区内建设项目,设立隔离防护和警示标志,加强保护区内非点源综合整治,严格管理和控制污染物产生、排放,确保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 4.提高生态修复能力。积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土保持,推进淇滨区淇河、鹤山区五岩山、山城区汤河、泗河等治理区建设,实施引淇入汤等重点工程,加大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治理力度,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加快实施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有效解决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对在矿业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组织开展修复治理工程。加强山区丘陵、河道湿地、重要水源地和涵养区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修复与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风景名胜区等,逐步恢复生态服务功能。 5.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开展“五林共育”行动,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加强防护林建设,积极培植用材林,加快发展经济林,稳步扩展能源林,有效保护特用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开展“五边共美”行动,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加快建设鹤浚快速通道、107国道等绿色廊道,加强铁路两侧绿化景观建设,丰富河流两岸植被资源,加大山坡边宜林地造林力度,推动社区周围、街巷边统一标准开展绿化、美化,提升绿地服务功能。开展“五路飞花”行动,做靓景观飞花大道,营建滨水飞花廊道,提升飞花休闲步道,拓展主次飞花干道,打开视觉飞花通道,形成放眼皆花、满城皆彩的花海景观。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道路体系。实施新老区快速通道拓宽改造和市域铁路工程;完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京港澳高速以东区域路网,实现与现有道路无缝衔接;推进市区主次干道建设,适度加密支路、全面打通断头路;推进城镇桥梁安全定期检测和加固改造;完成县乡道路提升和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改善老城区城市道路状况,到2020年,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平方米。提高公共停车场建设标准,积极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严控道路挖掘,统筹城市地下管线设置,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力争2020年全市综合管廊达到35公里。 2.强化城市供、排水系统。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全过程,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加大截污纳管、污染源防治等力度,2020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工程,保障河道行洪通畅;加快雨水收集设施建设,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建成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设施,保障供水稳定运行,加快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积水点改造,实施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打造区域连接的整体水系,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蓄水库,高标准开展天赉渠及其支渠、护城河等综合治理,加快浚县大功引黄(河)工程建设,实施工农渠改造,建设连通汤河渠线,适时以盘石头水库调剂补充汤河流量。 3.改善城市供热、供气、供电、通信条件。实施供热设施提升工程,建成鹤淇电厂配套供热管网,提高鹤煤热电厂供热能力,推动老城区集中供热扩容,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快既有城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推进供热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建成鹤壁500千伏变电站,完善22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施,积极推进农配网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智能电网,实现电能信息采集及智能表全覆盖。加快城镇燃气配套管网建设及更新改造,完善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管网覆盖范围内镇区燃气管线,力争市区、县城燃气普及率分别达97%、90%以上。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充电桩、加气站等设施建设。加快光纤进园区、进社区、进村,不断提高现代通信能力。 4.提高污水、垃圾处理效率。完善产业集聚区和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污水处理工程等,力争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以上。严格落实污水排入许可制度,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规范运行。加快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探索污泥堆肥、燃料化利用等技术。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及管道系统,积极拓宽中水使用领域。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进镇区生活垃圾集中转运设施建设。确保2020年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污泥集中无害化处置量均达到95%,建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达到95%、建制镇达到9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老城区统筹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及时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建立市、县区联动协调机制,做好政策衔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争取力度,整体推进方案落实。 (二)强化工作推进。各县区、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目标,建立台账,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各牵头部门要负责组织和督促有关县区和部门认真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可持续发展、全社会支持转型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责任分工表 |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