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 ||
发文字号 | 豫政〔2009〕41号 | 发布时间 | 2009年06月19日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豫政〔2009〕4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切实加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我省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
1.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两大跨越”、加快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有序发展的关键时期,跨越的可能与落伍的风险并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快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步伐。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电子政务在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切实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能有效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进一步增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和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基础信息库和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始起步,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突破,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尚未形成,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共享程度低;业务应用水平不高,协同能力较弱;安全监管乏力,保障能力不强;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把信息化提升到和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优先发展,为促进“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握“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以需求为导向,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着力推进信息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服务型政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应用,促进“两大跨越”和中原崛起。
4.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集约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坚持顶层设计、集约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存量整合与增量投入有机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建立和完善应用与共享机制,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突出重点,深化应用。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人民群众,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不断深化应用,确保取得实效。
防管结合,确保安全。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制定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5.发展目标。
信息化对“两大跨越”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至2012年,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初步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我省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信息化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至2012年,建成较为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实现60%以上的行政许可在线办理,政府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
信息化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带动作用充分显现。至2012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大型企业实现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生产制造过程的深度融合,全省经常性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业务的中小企业数量达50%以上,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信息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至2012年,国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重点业务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每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建设一个综合性信息服务站目标,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三、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6.强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内网,由省委办公厅牵头,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实现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6大业务网络的顶层互联互通,满足内部办公和管理决策的需要。电子政务外网,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整合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其他已有外网资源,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构建省、市、县三级中枢。省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尽快向各县(市、区)延伸,建成覆盖全省、统一便捷的骨干传输网。未建设纵向网的部门和单位未经批准一律不再新建,已有的纵向网要逐步整合到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整合建设统一的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尽快形成省、市、县三级中枢。
构建集中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尽快形成集中统一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通过建设应用系统,加强后台支撑,扩展网站功能,及时更新内容,提供政务信息、行政审批、投诉受理等业务,使政府综合门户网站群成为服务公众和企业的重要窗口与纽带。
深化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应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电子政务建设,完善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7.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在现代装备制造、食品、有色、化工、纺织(服装)等5大工业主导产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硅光伏、光电子、锂电池和优势软件等为重点,以基地化、特色化、产业化为主线,引进战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推动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引导集聚发展,逐步形成技术领先、基础雄厚、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8.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利用公共网络,采用多种接入手段,扎实推进电话、宽带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电话和宽带普及率,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城乡统筹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信息服务。结合家电下乡深入推进信息下乡工作,实现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和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家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9.积极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现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有机结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完善物流信息化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10.努力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旅游等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影院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打造文化精品等方面广泛应用。积极培育文化创意、广告会展、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促进信息与文化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强化信息内容管理,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11.稳步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应用水平。加快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各类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重视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信息化建设。
四、建设和完善基础支撑体系,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
12.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融合)。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着力建设有线、地面、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省的数字电视网络,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
13.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体系。
加快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4大基础数据库建设,拓展相关应用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规范政府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实现共用性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推进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引导政府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化增值,规范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行为,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14.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集中提供安全防御、安全支撑、应用支撑等服务,建立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依托安全支撑平台,加快容灾备份体系建设,集中实现各级业务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灾难恢复。整合建立全省计算机病毒防治、应急处置、安全通报中心,提供入侵防御、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内容过滤等信息安全服务,采取分级分域的安全防护策略,提高全省网络和信息安全综合防护能力。建立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各自统一的信息加密保护、电子认证、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等密码保障体系。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要求进行。
五、积极推进重点业务系统(工程)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资源应用
15.加快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
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整合公安、气象、安全生产监管、卫生等部门资源,实现应急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建立集服务、监控、调度、指挥于一体的应急平台,全面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
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梳理与运行平台、行政效能监察与评估系统,广泛推行网上审批和在线“一站式”服务,对行政审批实行实时、动态、全程监控。“平安河南”信息服务系统。统筹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和信访等部门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安全、检察业务、司法审判、信访业务等相关管理服务系统,为建设“平安河南”提供有力保障。
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公安、税务、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资源,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系统,实现信用联动监管和公共信用服务。
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依托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制定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和共享目录,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量技术监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海关等部门企业基础信息的实时交换和比对,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
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完善三级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环境应急监测与指挥系统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等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
16.加快经济领域信息化应用工程建设。
企业信息化推广工程。以主导产业的大型企业为依托,联合软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行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联盟,推进“两化融合”。依托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与行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中心对接,探索推广低成本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信息惠农工程。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依托,整合农业、文化、教育、商务、科技等部门信息资源,建设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开发农村市场服务系统、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农业减灾防灾预警系统、村务管理信息系统等5个应用系统,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信息服务,实现“四个一”(即每乡镇建一个信息站和一个信息库,每村建一个信息点和一个农副特产品信息栏目)。
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面向行业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运营机构提供行业公共信息服务,推进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强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服务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品牌网站,促进网上销售和流通。
17.加快文化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整合文化、旅游、广电、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系统,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以河南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主要平台,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高速宽带网络,建设高质量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多层次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不断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整合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及人力资源市场等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服务。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卫生数据库,建设覆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疫情预警预报、医疗救治、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功能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建设、房产、城管、交通运输、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建设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规划、市政设施等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
六、强化保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
18.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承担统筹规划、调配资源、制定政策、督查落实等职能。依托电子政务内、外网资源建立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和共享工作,为跨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负责信息安全产品、系统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等工作,涉密系统由保密部门负责。建立密钥管理中心,负责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密码的生成、配发、使用、销毁等工作。省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协同配合,提高顶层设计能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管理机构,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19.规范项目规划与管理。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上级信息化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总体规划编制本系统、本部门的信息化专项规划,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所有省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须经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初审并提出意见,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综合平衡后按程序审批下达。政府部门自筹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须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使用上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单位须抄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督促项目发挥效能。对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化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20.加大资金投入。在省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基础性、综合性和跨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并根据发展需求逐步增加。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运行维护费用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分级解决,骨干传输网络运行维护费用下管一级。建立健全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维护机制,鼓励主机托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多渠道投资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性领域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鼓励企业运用自有资金及多种金融工具投资信息化建设,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我省信息化建设市场。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要求进行。
21.完善法规、政策、标准。
贯彻落实《河南省信息化条例》,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信息化管理秩序。研究制定信息采集和更新、信息交换与共享、网络和网站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制度,积极推动地方性法规的拟订和出台。推进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应用,研究制定急需的信息化地方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和贯彻,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规范各地、各部门信息化管理和建设。
22.加强培训与宣传。
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和方案,努力造就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各级行政学院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把信息化作为公务员初任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多层次、多领域宣传信息化工作,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奖惩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确保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以上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