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市工作的统一部署,《开封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为更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集中各方智慧,更好地谋划开封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全市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积极提供意见。
本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即日起至2017年1月4日,欢迎各界人士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意见:
1.电子邮箱:kfkjjh@163.com;
2.来信请寄:开封市晋安路中段158号5号楼612室(开封市科技局资源配置与发展计划科)。
如有不明事项,请与市科技局资源配置与发展计划科联系,电话:25957056。
附:开封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2016年12月27日 附件
开封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市面临着中原经济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升级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是我市推进“四个开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市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科技创新活力区,建设创新型开封。为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衔接《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开封市科技发展现状及环境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1、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15个预期指标之一)
单位:万元
R&D | GDP | 占比(开封) | 占比全省排位 | |
2010 | 72220 | 9271600 | 0.78% | 8 |
2011 | 105297 | 10724200 | 0.98% | 8 |
2012 | 135942.2 | 12070500 | 1.13% | 7 |
2013 | 163767.9 | 13635400 | 1.20% | 8 |
2014 | 193779 | 14921000 | 1.28% | 8 |
2015 | 179300 | 16048400 | 1.12% | 8 |
(三)“十三五”期间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封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好中求快”总基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我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经济发展传统优势减弱而新的动力尚在形成之中,加快动力转换、培育竞争新优势,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转型升级,都迫切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目前,我市科技有效供给还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市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不足,2015年,全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河南省为1.19%,开封市为1.1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我省先进地市有较大差距;创新主体不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少,能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缺少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待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创新基础支撑亟待强化,创新载体平台薄弱,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科技与金融结合不紧密,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匮乏;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发育迟缓,科技对外开放度低,开放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创新环境亟待优化,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还没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创新创业的有效服务供给不足,激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仍然没有真正形成。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在创新驱动已具备加速发力的基础上,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面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从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活力区。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实施重大机遇,围绕开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基点,着力构筑全市创新发展新格局,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增强创新发展基础支撑,着力推进开放式创新,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活力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加强科技与经济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释放创新活力。 2、坚持需求导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加速赶超引领的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水平,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 3、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注重强化激励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4、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又要突出重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任务, 分类指导,超前部署,瞄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5、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断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途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三)战略目标 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具有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带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活力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创新驱动体系,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具备创业、孵化器、加速器功能、以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市、县、区全覆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通许县、尉氏县在创建省级、国家级高新区上实现突破;各县、区要建成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平台,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到2%;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件。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由市场配置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1、突出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改革政府科技工作既有的科研目标导向,牢固树立技术创新的目标导向,围绕企业主体、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加计抵扣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2、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从原材料资源到终端产品全链条技术需求,依托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规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重大项目的研发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多层次协同创新,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突破核心技术。 3、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政府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与经济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相互街接, 建立由市科技局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优化财政科技计划布局,实行分类管理。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开封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综合运用股权投资、无偿资助、后补助、政府采购、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 使各类创新活动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带动社会资源向创新链的各个环节聚集, 形成与创新链紧密关联的资金链;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估。 4、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积极培育技术转移与服务示范机构;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健全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改进对科技成果的评价管理。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应明确应用类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义务, 并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对机构及人员评价、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并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5、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实施科技金融行动计划, 推动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搭建金融对接平台,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服务供给,实现科技和金融资源有效集成和高效对接。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引导资金作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集合贷款业务。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通过入股引导社会资本在我市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科技企业创业小额投资(种子)基金及融资担保机构,通过与金融机构共建风险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融资等,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二)优化创新布局,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构建以“一带五区四园”(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开封高新区、通许高新区、尉氏高新区、杞县高新区、禹王台区精细化工高新区,大学科技园、通许农业科技园、尉氏农业科技园、杞县农业科技园)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流动,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打破领域和区域界限,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构建跨区域的创新网络,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1.打造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依托开封市高校园区、职教园区,对接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以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在开封东京大道连接郑州平安大道两侧,打造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在示范带中规划建设大中专院校、大学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科技创新走廊”。以土地置换方式,重新规划建设农科院、医科所、蔬菜所、菊花所、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农大开封试验站等研发机构向示范带集中布局,形成“农业科技双创走廊”。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服务,加快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网络,形成“科技服务双创走廊”。 2.提升高新区建设水平。开封高新区要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通许高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尉氏产业集聚区、杞县产业集聚区、禹王台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要积极创建省级高新区。积极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成为异地共建区,复制推广郑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健全高新区管理机构、制定建设发展规划,落实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等措施,完善功能定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建设开封市大学科技园。利用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学院等一批高校创新资源,按照“政府主导、多校一园、聚集资源、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开封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争创省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集聚文化、教育、科技等要素资源向创新发展转化,让科技成果在开封就地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园区 基地”模式,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以尉氏、通许、杞县农业科技园区为主导,各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体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依托开封市农业高科星创天地、未农公社争创国家级星创天地。 (三) 加快创新驱动体系建设 抓住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促进各方面资源向创新配置,各方面力量向创新集成,提升开封市整体创新能力。 1、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龙头带动作用。围绕我市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选择对产业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从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产业创新联盟构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到人才、技术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协同社会创新力量,加快创新发展。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引领能力强, 竞争力强的创新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多项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 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和产业链配套能力。到2020年,建成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科研机构1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10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家。 2、提高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水平。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在统筹部署、适度新建、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动态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推动下,进一步凝练实验室发展的目标,在实验室投入方面加大政策的支持,为实验室搭建好开放交流的平台,调整实验室的布局结构,注重提高实验室质量,努力提升实验室的层次,实现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突破。到2020年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8-10家,逐渐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和运行高效的科研实验平台,带动我市科研水平的提高。 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其他科技园区。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建设区域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基地。围绕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加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培育创新驱动型产业集聚区。
建设完善其他各类有效的创新载体。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府管理手段,开发建设主要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开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网络、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载体。 3、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开封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的统筹实施与协同攻关。进一步疑练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明确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生物种业等关键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产业向中高端攀升。 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动计划。鼓励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单独和联合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运作,支持建设“创业苗圃 孵化器 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 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要制定我市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在土地、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支持。落实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其自用以及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新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市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对已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经年度考核合格, 按照其上年度服务数量、效果等每年给予一定的运行补贴。构建一批众创空间。支持高新区、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等学校、双创基地等,发挥在基础设施、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鼓励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为创新源头,建立资源共享基础好、产业整合能力强、孵化服务质量高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优化配置专业领域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及外部创新创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星创天地建设,打造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力争到2020年,培育和发展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0家以上,实现县区全覆盖。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完善科普政策法律法规,创新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现代科普体系,全民提升科学技术宣传普及水平。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力条件。组织创新创业大赛,鼓励举办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激发科技人才创业热情,营造人人支持创业、人人推动创新的创业文化氛围。 5、推进开放式创新。树立全球思维,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吸纳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十三五”期间,争取同50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搭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5个,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实施开封市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的力度。积极组织我市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合作对接,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产学研研发合作或引进技术成果在我市转化。重点推动落实我市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依托中科院人才优势,在我市建设院士工作站,通过全方位的合作,提升我市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推进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以色列、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提升合作质量,除涉及国家安全或特殊要求外, 应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移植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技术领先、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创新合作方式,巩固打造一批科技合作高水平研发基地。继续推进国家级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推进中国农大实验站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开封市产业技术育成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6、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积极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以人才强、科技强推动产业强、经济强。 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基地、项目、政策等统筹,资助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制药、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等学科领域,培养造就60名科技创新人才和一支1000人左右的创新型科技骨干队伍。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为核心,支持培育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资源的当量聚集,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团队50个。 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坚持招商引才并重、引技聚才并举,广泛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平台、项目,结合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新材料、生物技术、高危废料处理、现代农业、医疗科技等有一定合作基础的技术领域,建设10家院士工作站。 7、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为突破口,提升我市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创新水平;通过开展普及专利知识、增强专利保护意识来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环境;以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和专利申请资助为抓手,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力度,有效提高我市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推进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作;做好企业知识产权贯彻国家标准行动、专利导航行动、重点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工作以及开封市专利奖评审奖励工作,着力提升我市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从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出发,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特色产业集聚区为基地,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富士康IT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已形成的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开封空分集团为龙头,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开展CAD、CIMS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到2020年创建和培育信息化数子制造业企业20家。发展电信业中的信息网络融合技术与产品,进一步推动我市通信行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社区综合智能报警服务、市场信息数据库自动化管理等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研究。 新能源产业: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发新型、高效储能材料,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多晶硅节能环保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以通许电动车辆产业集聚区、新大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加快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发聚合物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贮能材料产品,形成新型电池生产的系列化、规模化,发展电池材料及配套件,建设绿色高能电池生产基地。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德豪光电科技园、河南启封新源光电科技、新开电气、光利高科等企业,发展应用电子计算机、过程自动化控制、光电子等高新技术,重点发展精密成型加工设备、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机械设备、电力电子技术设备和新型防伪技术设备。 新材料产业:以优势技术和产业为基础,以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为依托,探索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开封特耐、开封炭素、河南晟道等企业开发优质高效耐火材料、高性能超硬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和稀土材料。依托河南大学开展纳米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加速纳米级无机粉体、纳米管材料的产业化,扩大纳米材料的推广应用,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降解塑料及制品的产业规模;发展稀土材料及制品、金刚石磨料磨具制品、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高性能涂料、新型催化剂和高效催化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产业规模。 2、积极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抓住省委、省政府郑汴一体化战略和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机遇,积极贯彻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以装备机械制造、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支柱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装备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重点支持大型空分设备、高压阀门、精密流量仪表、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应用推广CAD、CAM和CIMS等信息集成技术,提高产品开发水平、制造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机械制造工业要积极采用数控技术,发展柔性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向高附加值、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 到2020年,把空分设备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产品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特色突出,研发、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以奇瑞汽车、中联重工、亚普汽车部件、元创机械、中达内饰件、联顺金属、畅丰车桥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为依托,建设国内先进、关联度强、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汽车零部件集聚区。 化学工业:以晋开集团、龙宇化工、华瑞化工、河南鼎大生物科技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开发新型化学原料、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和专用树脂;加快研发化工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可再生资源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是淘汰落后工业及设备,采用节能技术和新型、高效催化剂,大力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具有强大规模和强大创新能力、上下游产品关联紧密、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精细化工产业科技创新基地。 食品工业: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做强做大面制品、肉制品、果蔬产品、乳制品、油脂、淀粉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新型分离、质构重组、冷杀菌、节能干燥、现代生物、高效浓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推进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服装纺织工业:以河南牧宝、尉氏纺织、河南福甬服装为重点,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支持服装设计、剪裁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 医药工业:积极采用新药创制技术,创建与国际接轨的新药研究开发体系,应用先进的萃取、分离、提纯、结晶技术,提高中药制药技术水平。以开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依生药业有限公司、河南大学药学院为主,产、学、研相结合,加快新药创制技术的研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防和临床治疗急需且疗效突出的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大力发展控释和缓释技术、微胶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创新药物开发、生产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县(郊)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的人工种植研究,实现规范化生产,解决大宗药材的可持续生产问题。河南大学、省医药学校、医科所、药研所等医药部门及中药生产企业要加快重要中药二次开发技术的产业化,鼓励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先进装备,推进常用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的商业化,建立现代中药的新工业体系。 3、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发展 加大重大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突出我市主要农作物特色,依托市农科院生物育种实验室、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力开展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大豆、蔬菜、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的不同生态区特点研究,建立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化测试体系;以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为重点研究内容,强化多性状的协调改良,科学制定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态区的育种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多抗、高效、适宜机械化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并示范应用。继续支持开封高油酸花生、汴梁西瓜、开封菊花产业的创新发展,支持中国菊园建设和菊花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与新品种培育。“十三五”期间,新培育满足农业生产转型发展的适应机械化作业和气候变化的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大豆、蔬菜、花卉等农作物新品种25-35个,其中重大新品种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 加强对我市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农业资源的保护。重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培训推广、保障机制等五大环节,大力发展农药化肥替代技术及产品研发,促进化学肥料高效利用,传统化学防治向绿色防控转变,减少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通过化肥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投入基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在保证主要农作物稳产的基础上,研究实现化学肥料、农药的减施,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平台,大力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特色农业科研基地、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平台,使其成为连接科研、生产与市场的纽带。积极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到“十三五”末,争取每个县创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每个区要创建1个特色农业科研基地。争取培育10家以上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新培育5家农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效果,发展效益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拓展农业增值空间,为我市优质小麦、玉米、花生、瓜菜四个百万亩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通过国家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带动,形成以花生、大蒜、胡萝卜、蛋鸡饲养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规模化产区;继续支持汴梁西瓜、开封菊花产业的创新发展,支持中国菊园建设和菊花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与新品种培育;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培育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和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到2020年力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促进新型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蓬勃发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农民增收。 4、大力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4个领域,要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人口健康领域,重点围绕重大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糖尿病、乙肝、心脑肺血管病、肿瘤、艾滋病的防治研究,新型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检测、治疗技术研究;加强生物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生物及新医药产业领域重点开发生物疫苗和体外诊断试剂及其配套检测设备,发展生物化学药物,重点支持开发新型医用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加强中医传承及现代中医诊疗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及预防、保健、康复技术的研究,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环保领域,重点围绕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整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技术、大气污染综合控制技术等。重点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水源地保护及生态治理技术,引导和支持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新培育省级以上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家。争取新培育省级以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个。 城镇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加快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加强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网络防控、食品安全等技术的研究应用。开展食品安全技术、设备、标准研究;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在线检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食品产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加强气象预警、自然灾害监测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的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5、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政策环境,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到2020年,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技服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科技服务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引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涌现一批科技服务新业态,科技服务业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服务业规模明显增大。每年新培育科技服务业从业单位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和业态明显增多。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以科技贷等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实现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零”的突破。 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大力培育研发设计服务新业态。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我市合作共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支持河南大学、开封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科技成果在技术交易市场公开挂牌、拍卖。引进锐达科技等境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及科技成果,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和熟化。支持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育成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开封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加快河南双创、花石众创等新型孵化器建设。积极扶持开封市大学科技园、中国农大开封试验站、德豪光电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创新服务示范机构与基地落地。建立专业技术支撑平台、投融资体系、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孵化服务功能。加快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对在孵企业的创业辅导。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优质专利代理机构。提高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能力。妥善审理各类涉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及时执结涉知识产权案件。实行发明专利申请补助、授权奖励及专利质押贷款贴息资助等政策。 专业化技术服务:加强新型产品、专用电子产品、高端装备等的开发设计,以及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促进产品设计、制造方式、服务模式的升级换代。支持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环境管理监测和应急保障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强环保设施运营、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评价为主的环保服务。 科技咨询服务:支持开封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等科技咨询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服务,提升科技咨询服务能力。发展科技查新、科技评估等服务。推进“互联网 ”科技信息服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建设,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科技金融服务: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和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投机构,在我市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各类集聚区设立种子基金,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单独或联合设立种子基金,对区域内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无偿或有偿股权投资业务。积极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合作,共建助推科技金融“科技贷”、充分运用科技金融引导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开展股权登记、托管、交易和融资服务。 科学技术普及服务: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促进公共科普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推进市科技馆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企业和社区科普馆建设。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加快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或投资建设科普设施。加大科学技术传播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环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力转换的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等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监测评价方案,及时掌握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工作情况,定期发布监测报告,积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技术普及,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科普功能,建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促进开放共用。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设施设备、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条件。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进一步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四)强化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发现制度,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才价值的激励制度,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科学规范的干部培养机制,加强科技管理干部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提高科技管理法治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和重点专项设置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制定贯彻落实本规划的配套文件和具体实施方案,列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六)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建立完善市、县(区)科技创新领导体制,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县(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撑,在营造环境、科技投入、队伍建设及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科学技术普及等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县(区)科技工作在服务企业、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县(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加强新农村建设,推动科技富民强县。支持县区结合当地实际,促进优势资源、主导产业和民生科技的技术开发,组织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科技项目,提升县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