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取向

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分析中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机制,寻求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政策的着力点,是促进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中部问题: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双低

    中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工业化水平较低。2005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79%,中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约为40.4%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能源和冶金比重较大的山西与河南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50.3%和46.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其余省份工业增加值比重都较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4.1%、35.9%、38%左右和33.98%。工业化水平偏低,导致工业对第三产业拉动、对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较小。一方面工业总量偏小,另一方面重工业比重偏大。2005年,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总值的比重高达74.31%,其中,山西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2.68%,而全国2005年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约为69%。

    重工业尤其是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等类工业比重过大,导致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工业增长更多地依赖于资本投入,但是中部地区本身的资本相对短缺,工业增长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存量企业的推动。2004年,中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只有18.08%。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0.05%,城乡居民储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88%。显示出中部是一个资本存量、增量、可转换储蓄资源水平都较低的区域。二是经济增长受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增长缺乏稳定性。以钢铁产业为例,自2005年二季度开始,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年末建筑用钢材价格比当年最高价格下降22%左右,板材价格下降28%至43%,200612月,安徽省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86%。中部煤炭、电力、铝加工等产业增长较快,但都是国家近年来宏观调控的主要行业。三是经济增长中出现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指标双高的局面。在煤炭等资源开采中出现固体废弃物增加、采空塌陷区等需要治理、矿产枯竭型城市接续性产业需要培育等问题。尤其是,在整个中部地区,环境污染程度都有所加重。20012004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分别增长了66%、23.42%、78.04%、41.8%、51.86%、39.58%。四是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不易推动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

    与此相关联的是,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比重偏低。2005年,全国城镇化比重高达43%,但在中部地区,除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外,其余省份的城镇化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为42.11%,安徽为35.5%,江西为37.1%,河南为30.65%,湖南为37%。城镇化比重低,说明大量人口积压在农村,导致三农问题尤其突出:一是中部农业在国家的地位重要,但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突出。2004年,第一产业在沿海、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38%、17.98%、13.28%和18.60%。中部和西部的比重偏高。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2005年全国连续两年增加的1000亿斤粮食中,来自中部地区的贡献占46%。二是农村增长乏力。非农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劳动力本地就业范围有限。如果缺乏科技的推动,中部农村发展的空间将十分有限。三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中部土地面积只有全国的10%,但人口却占全国的28%。土地平坦辽阔但人口相对密集,造成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据江西省农调队的资料,2005年,江西省现有农村劳动力1600万,农村实际需要的劳动力只有500万,实际剩余劳动力1100万,已经转移500万,还有600万等待转移。

    以上分析可见,中部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在工农关系上,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化推进不足、工业结构偏重,需要在优化结构中促进工业化进程;在城乡关系上,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与偏多、劳动力密度偏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