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经济结构中,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三产比重为8.1:60.1:31.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河南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洛阳市被确定为信息材料基地,主要有硅材料、光伏、光电信息、光热四大产业,2010年行业总营业收入为100亿元,占全市GDP总规模(2321亿元)的4.31%,实现了规划目标。但是,由于信息材料产业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不强,目前信息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仅为30亿元,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尚未形成规模。
近年来,洛阳的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一是呼叫中心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洛阳市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署了总额为112亿元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合同,洛阳的通信环境将大幅改善;三是河南省通信管理局与洛阳市政府将联合建设信息通信产业园及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必将积极促进洛阳市信息产业的发展。
1.2 信息化应用普及状况洛阳市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河南省处于第一层级,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从全国来看,洛阳的信息化水平与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洛阳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于政府与国有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动力主要来自纵向的上级机构,市场的横向促进较少,行业的知识溢出不足。
据2010年7月统计,洛阳市的居民上网率为21.6%,与同期CNNIC发布的全国平均上网率31.8%相比落后10.2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40%以上的上网率低了近20个百分点。低上网率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普及,并反映出城市对新思想、新技术的敏感性较弱,制约了洛阳市信息化及信息产业的发展。
1.3 人力资源状况一个地区信息技术人才充沛的条件是要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信息技术企业。但目前,洛阳市仅有8所高校,在校生10.84万人,与西安百余所高校的80万在校生规模无法相比,与郑州也有较大差距。洛阳市有省部属科研院所14所,省级以上研究机构120所,主要创建于我国工业发展早期,多从事传统工业领域的研究。洛阳也缺乏大型信息技术企业,聚集IT人才比较困难。
1.4 产业竞争力现状目前,洛阳市与临近的郑州、西安在GDP规模上处于同一级别,但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洛阳的信息产业要想在中部地区异军突起,必须充分考虑与其它城市的竞争态势,集中力量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同时,需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业界关注较少或尚未关注的领域率先突破,促进资源聚集,借助马太效应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 洛阳市信息产业的SWOT分析 2.1 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 2.1.1 工业经济规模大,两化融合需求旺盛
洛阳经济规模大,尤其是制造业产值2010年已超过1200亿,而且产业集中度高,大企业多,工业信息化应用市场广阔。装备制造业基础好,有利于发展工业智能产业。
2.1.2 工业科研力量强,有利于业务创新洛阳市具有雄厚的工业科研能力和实力,有省部属科研院所14所,省级以上研究机构120所,多数都已从事业务领域研究多年。如果将工业科研力量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有利于产生业务创新理念。
2.1.3 信息材料基础好,促进前端应用创新洛阳是全国重点信息材料生产基地,主要有硅材料、光伏、光电信息、光热四大产业,2010年行业总营业收入为100亿元,占洛阳GDP的4.31%。洛阳市要充分利用信息材料产业优势,开发前端应用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
2.1.4 通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新业务提供机会根据洛阳市政府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的协议,三大电信运营商将投资112亿元,用于完善洛阳市通信基础设施。这对洛阳市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和移动互联网产业非常有利,如开展互联网IDC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等业务。
2.1.5 城市整体环境宜居,有利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洛阳市宜居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适合发展研究型产业。安逸的生活环境、稳定的工作环境可以促使职工踏实工作,进而有利于产品的研发和信息产业发展。
2.2 发展信息产业的劣势 2.2.1 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洛阳市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多年来根本没有纳入地区的经济统计,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营业规模仅为30亿元左右。信息服务业、软件产业、互联网产业的规模都较小,缺乏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企业。
2.2.2 社会信息化意识不强由于缺少有影响的IT企业带动,缺少有影响的信息技术类大学影响,信息技术知识的社会普及率低,致使很多企业领导的信息化意识不强,缺乏对信息化提升效益的认识。
2.2.3 信息技术高端人才缺乏信息技术产业的不发达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对IT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洛阳缺少信息类大学,全市只有三所设立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与拥有西安交大、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的西安人力资源有很大差距,与拥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郑州也有较大差距。
2.2.4 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2010年,洛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4%,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80%-90%以上的水平。洛阳民营经济的不活跃严重影响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捕捉市场机会、创新能力、利用人才资源方面都优于国有经济。信息产业本身是高度依赖知识与创新的产业,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会直接抑制信息产业的活力。
2.3 发展信息产业的机会 2.3.1 工业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旺盛推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经济转型是洛阳市“十二五”期间的宏伟战略任务,这必将产生巨大的市场空间,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洛阳的经济规模有2000多亿,工业经济占60%,利用信息化提高传统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效益,实现工业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因此信息产业在洛阳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容易形成集群发展。
2.3.2 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加快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第一波生产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之后,第二波将是服务外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高峰期。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地也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成都已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地。
2.3.3 国内信息产业转移提速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升,越来越多的IT制造企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例如富士康转移到郑州。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洛阳市也要做好准备,争取吸引外部信息产业企业来洛阳投资。
2.3.4 移动互联网产业不断创新互联网作为信息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产业,近些年技术更新很快。新技术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使新老企业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后进地区抓住新机遇就能后来居上。当下,互联网产业的新机会包括: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面向电子阅读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具有云计算能力的IDC中心等。洛阳市要把握产业发展中的新机会,争取在新机会中寻求产业突破。
2.3.5 节能环保的需求增大洛阳市的重化工业所占的经济比重较大,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产生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极大需求,进而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够在节能环保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动监测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降低企业能耗和其它资源消耗,减少浪费。洛阳市可借助本地需求大的优势,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率先取得市场突破。
2.3.6 产业集聚发展势头迅猛河南省通信管理局与洛阳市政府已决定联合建设洛阳信息通信产业园、洛阳云计算和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园,在3-5年内累计投资50亿元,在洛阳建成面积800亩以上的2-3个专业园区,发展信息与通信产业。此前,洛阳市政府还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签订了总投资为112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发展以电信增值业务为主的信息产业。这些都是洛阳市发展信息产业的好机会。
2.4 发展信息产业的威胁 2.4.1 地区布局竞争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在全国产业发展布局上,面临郑州、西安、武汉等省会城市竞争。目前各地都非常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洛阳市确定发展的信息产业,往往也是其他城市选定发展的产业。这种局面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城市间热门产业的过度竞争,致使资源分散、互相制约发展。
2.4.2 同业价格竞争洛阳市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肯定会遇到其它城市的同业竞争,例如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发展热门信息产业会有很大风险,即便是开始成功,也会因跟进者过多而导致利润率降低难以持续。实力雄厚的城市很有可能通过价格竞争,使先行者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失去发展后劲,进而完成迅速超越。
2.4.3 城市人才争夺信息产业高度依赖人才资源,城市间的人才争夺将不可避免。如果洛阳市不能吸引人才资源,留住人才,就会导致信息产业难以快速、可持续发展。
3. 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培育信息产业。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和洛阳的比较优势,选对切入点,集中资源打造洛阳市特色信息产业。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集群,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基本原则——调动多方资源,发挥民营活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密切合作,达成共识,加速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是高度依赖民营经济的创新型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使洛阳市的信息产业日趋繁荣。
——发挥市场作用,优选产业机会。充分利用信息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着眼于新兴的信息技术,打造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优选切入点,着重发展具有洛阳特色的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利用需求优势,增强整体效益。利用经济转型、两化融合对信息技术及服务的需求优势,发展信息服务产业,通过IT服务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增长,进而带动IT服务业成长。
——积极引进项目,实行开放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界投资,鼓励外地企业在洛阳市拓展业务,实现开放式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3.3 发展目标在洛阳市现有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洛阳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形成产业园区的集群优势,提升洛阳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到201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5%以上,形成洛阳市的产业特色。
3.3.1 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洛阳工业智能产业集群,确立国内竞争优势,为“十三五”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3.3.2 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吸引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增值服务企业入住洛阳,发展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55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推广移动互联网在旅游服务方面的应用。
3.3.3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完成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建设,连同引进的各类服务外包企业,实现95亿元的产值规模。其中软件外包达到5000人的规模,产值达10亿元。
3.3.4 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建设洛阳市虚拟博物馆,既作为洛阳的特色旅游景点,又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发展空间。至规划期末,洛阳市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总产值规模力争达到1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亿元。
3.3.5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金融数据后台服务、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产值75亿元。
3.3.6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建设低碳化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大规模数据存储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至规划期末,实现产值115亿元。
3.3.7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至规划期末,研究生培养人数新增500-1000人,本科及专科人数增加5000-8000人,IT培训产业新增产值规模达10亿元。
4. 信息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4.1 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4.1.1 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
洛阳是一个重工业城市,通过产业智能化提高附加值、节能减排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将工业智能产业作为洛阳的特色产业,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智能产业基地。
建立洛阳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园区,聚集工业智能和机器人配套生产服务企业,包括智能产品设计、智能器件生产、软件开发、工业控制、嵌入式软件、传感器、物联网应用、芯片应用设计等一系列与工业智能应用、生产、服务相关的企业,逐步形成工业智能产业集群凝聚力,促进洛阳工业智能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到2015年工业智能产业和机器人集群的企业数目应超过400家,园区产值规模超过50亿元。
4.1.2 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洛阳市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因此要将洛阳的工业智能产业发展与装备制造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品结合起来。工业智能技术不仅能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经营营管理水平,还能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洛阳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为工业智能技术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
工业智能的应用不仅能促进自身产业的增长,还能显著提升相关应用产业的效益,因此洛阳市应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提升总体经济效益。
4.1.3 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础机器人产业未来有着巨大的应用市场,洛阳工业智能产业发展必须要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做好准备,聚集研发与生产能力,尽早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通过工业智能和机器人方面的信息交流,举办全国性的工业智能及机器人产业信息与技术交流会议,使洛阳成为全国工业智能及机器人产业的市场信息交流中心、机器人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逐步确立洛阳市工业智能及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的影响力,提升洛阳市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力。加强与知名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全国性的“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协会”,进一步汇聚有关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市场信息及合作机会,带动洛阳市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的辐射力。
4.1.4 聚集产业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在建设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区,聚集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强对研发能力的吸引和聚集。通过引进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端研发能力,建立研究生院,确保产业发展的后劲。建立工业智能和机器人研发中心,聚集全国工业智能和机器人的研发机构,建立工业智能和机器人开发实验室,配套各种实验设备、测试工具、三维CAD设计软件及有关工业产品开发的仿真设计工具软件及一系列分析软件,支持工业智能和机器人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智能研发中心以工业智能及机器人应用技术研发为主,将各方面的研究力量聚集起来,加快洛阳工业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强化洛阳市工业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