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信息化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总趋势,大力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洛阳市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洛阳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机遇

(一)洛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洛阳有近5000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面积15208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655万。洛阳是老工业城市,“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在洛阳。

洛阳工业基础雄厚,已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石化及后加工、新材料为依托的现代工业格局,成为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先后被命名为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制造业名城。

进入新世纪以来,洛阳经济发展很快,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13%。2010年,洛阳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为2321亿元,在河南省仅次于郑州,列第二位。洛阳市经济结构有以下特点:

——工业高度集中,国企比例高。2010年,洛阳五大支柱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5%。支柱产业中产值超200亿的企业一家,超百亿企业5家,均属国有企业。

——民营经济比重偏低。2010年,洛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4%,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80%-90%以上的水平。

——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2010年,洛阳三产比重为8.1:60.1:31.8,洛阳服务业比重较经济发达地区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

(二)洛阳市社会文化发展现状

洛阳的城市化率为44.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洛阳是十三朝古都,白马寺、龙门石窟是全国闻名的旅游景点,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城市重要品牌,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2010年,洛阳市有高校8所,在校生10.84万人;中等专科学校、技校、职校89所,在校生12.8万人;原省部属科研院所14所,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所,曾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洛阳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洛阳的信息化水平在河南省位居前列,电信基础设施较好,信息化多项指标仅排在郑州之后。

——信息材料产业有基础。在河南省“十一五”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洛阳是重要的信息材料基地,主要有硅材料、光伏、光电信息、光热四大产业,2010年行业总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小。洛阳市信息服务业、数字创意产业由于规模过小,长期未能列入规范统计。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信息技术企业有280多家,总产值规模仅为30亿元。

——网络应用普及率低。洛阳的网络应用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2010年7月统计的洛阳地区上网率为21.6%,与同期CNNIC发布的全国平均上网率31.8%相比,落后了10个百分点。

(四)洛阳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洛阳市信息化及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有利条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郑州、洛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原经济区战略必将加快洛阳市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洛阳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应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加快洛阳市信息化发展工作领导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分别成立了洛阳市产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洛阳市政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具体工作,推进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洛阳市政府与河南省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大通信运营商计划五年内投资112亿元改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市政府与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正在共同建设洛阳信息通信产业园、洛阳互联网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园,将为以电信增值业务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随着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在快速成长,需要在中部地区布局。加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为降低成本也开始向内地进行转移。中部地区的人才与成本优势凸显,洛阳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速信息技术产业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成熟。近二十年来,互联网、光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各种应用软件与服务的成熟,大大降低了全社会实现信息化应用的成本,提高了信息化应用的效益。可以预见,“十二五”将成为推广信息化应用的最好时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化与全社会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紧跟洛阳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推进洛阳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有特色的信息产业,提升洛阳的综合实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服务大局。信息化发展要服从洛阳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为洛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注重信息化与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的定位,促进地区间产业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

——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实现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产业结合发展,以应用带产业,以产业促应用。在信息化工程建设上,积极推动建成系统的应用规模,注重应用实效。在信息产业发展方面,优先发展在洛阳具备应用基础的产业,通过鼓励本地市场应用扶持产业规模化发展。

——引用资源,全面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加快洛阳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外部知识、人才与技术,开放发展。重视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合作,高起点推动洛阳市信息化的发展。

——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培育洛阳创新性文化和包容性文化,为创意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信息化应用和产业创新,突出洛阳市的发展特色,打造优势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实施,洛阳市争取进入全国信息化城市第一梯队,成为中部地区信息化领先城市,信息产业有特色竞争力的城市:

——推动社会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可利用的通信能力进入全国20强;信息化应用普及率处于中部地区前列;电子商务普及率、电子支付普及率在省内领先。

——改善政府服务。建立电子政务体系,完善政府项目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公众对电子政务、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促进经济转型。利用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降低污染、提升产品附加值上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示范城市和工业智能应用示范城市。

——发展信息产业。至规划期末,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工业智能产业进入全国五强,软件产业、创意产业、环保信息化产业实现规模化健康发展。

——加强科研培训。在若干重点领域建立国内先进的高端人才教育基地,IT培训进入国内信息化培训城市二十强。

(二)信息化应用具体目标

——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普及3G移动通信,建设无线城市,使居民享有10M以上的移动上网速率;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实现100M光纤入户。全面实现广电数字化,完成广播电视宽带高速综合信息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有线电视覆盖率。加快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三网融合”覆盖全市的步伐。

——电子政务应用目标:实现电子政务基础信息设施的基本普及,实现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提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成完整电子政务体系。优化政府网站,加强与公众沟通,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在同等城市的排名中,洛阳市的政务网站要进入第一梯队。

——公共服务信息化目标:优先安排关系民生利益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项目,如公共医疗系统、教育信息化、数字城市管理、应急安全系统等。提升公共服务项目管理的透明度,方便社会监督,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益。城市一卡通发卡量突破百万张。

——社会信息化应用目标:到2015年,城市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国内网民电子商务体验率为35.1%),电子商务销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7%。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达到90%,小型企业电子商务体验率超过50%,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三)信息产业发展具体目标

至“十二五”末,信息产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GDP的5%,形成洛阳市产业特色。其中:

——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工业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形成洛阳工业智能产业集群,确立国内竞争优势,为“十三五”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吸引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增值服务企业入住洛阳,发展信息通信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55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突破移动互联网在洛阳旅游业中的服务型应用。

——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完成3万坐席的呼叫中心建设,连同引进的各种服务外包企业,实现95亿元的产值规模。其中软件外包达到10000人的规模,产值达10亿元。

——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建设洛阳市虚拟博物馆,既作为洛阳的特色旅游景点,又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契机。至规划期末,洛阳市虚拟博物馆与数字创意产业总产值规模预计达到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金融数据后台服务、数据处理等信息服务产业,至规划期末,实现产值75亿元。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建设低碳化的大型云计算服务平台、大规模数据存储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至规划期末,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产业:至规划期末,研究生培养人数新增500-1000人,本科及专科人数增加5000-8000人,IT培训产业新增产值规模达10亿元。

四、信息化应用主要任务

(一)电子政务

——优化政府网站,促进信息公开。将政府信息公开放在首位,通过优化各政府部门网站,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

——推进政务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建设政府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包括内网、外网、异地灾备、视频会议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移动办公。

——推动网上办事,改善为民服务。完善电子政务在建系统,以改善民生服务为目标,加强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设城市管理系统,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数字城管和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便捷、高效管理和事故应急联动处置。

(二)公共服务信息化

——建设城市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以医疗卫生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结合洛阳市医院搬迁扩建工程,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

——推动健康事业发展。利用洛阳市在地理位置、交通出行、旅游资源以及医疗资源等方面优势,引进健康管理、医疗设备、医疗卫生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建立涵盖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饮食、康复、健身“五位一体”的健康服务中心。

——推动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应有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中小学教学网络建设,加强农村中学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

(三)工业领域信息化

——推广ERP应用。推进“ERP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家企业应用ERP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到2015年,大型企业的ERP普及率达到50%。

——推广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种增加销售的方式,更是优化产业链、提高企业间合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开展“电子商务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支持1000家企业参加“电子商务进企业”活动,并鼓励在本市落户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加盟。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的使用率超过90%,小型企业使用率超过70%,使洛阳成为中部地区B2B电子商务使用率较高的城市。

——推广工业智能。利用芯片、嵌入式软件、传感器、计算机系统向工业产品中植入新的技术和功能,提高工业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以洛阳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工业智能应用,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

——以信息技术促进企业服务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化工业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探索“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有效路径,逐步提高重化工业中服务业的比例,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促进绿色生产。鼓励工业企业利用信息化实现节能减排,以应用带动信息化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建立重点能耗企业、重点污染源企业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推动洛阳社会和经济的绿色发展。

(四)农业领域信息化

——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G网络覆盖,增加有线网带宽,改善通信环境,帮助农民发展致富。进一步降低农村通信资费,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化培训,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信息网点的覆盖,建立县级“三农服务网站”,增加农业网站人员和经费,提高农业网站的整体服务水平。

——建设农业服务信息支持系统。实现12316“三农”服务热线呼叫免费,扩大呼叫中心规模,解决各部门对热线的服务支持问题。建设一批服务于农业网站、12316热线的信息支持系统,增加农业信息服务投资,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

(五)服务业领域信息化

——完成通信服务升级。普及3G移动通信,建设无线城市,无线通信速率超过10M,实现市区100M光纤入户。

——提高电子支付效率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