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科技简报
第79期
(总1154期)
濮阳市科学技术局编 2013年10月16日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推进创新型濮阳建设
建市以来,濮阳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长足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全市累计申请专利7312件,授权专利499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97件,居全省第五位;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7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22家;2012年南乐县进入全省县市发明专利前10名,濮阳县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县市专利申请县区授权20强。市知识产权局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先进集体。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自2005年市知识产权局成立以来,市政府相继成立了濮阳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濮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全市已有四县一区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濮阳县成立了县级知识产权局,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华龙区分别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我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市政府设立了专利资助资金、专利发展资金,把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濮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工作上升为城市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全市累计投入知识产权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面向企事业单位和非职务发明人资助专利申请和授权项目2931项,全市拥有专利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18%,提前两年完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拥有率达到10%的目标。自200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以来,全市共培育7批22家市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优势区域达到5家。22家优势企业累计申请专利1168件,授权专利853件,专利产品产值已超过40亿元,占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其中明锐、信宇、中原特车专利产品产值达到95%以上,专利技术转化率不断提高,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大大增强。
三、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了河南专利技术(濮阳)展示交易中心、濮阳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专题专利数据库,为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提供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濮阳市关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设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100万元,建立了质押融资项目数据库,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2012年贝英数控等2家企业首次专利融资400万元,融资额居全省第五位。
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和县区执法大队,经国家局批准设立了中国(河南)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濮阳分中心,开通了12330维权援助与举报公益电话。在商品流通领域持续开展“雷雨”、“天网”、“护航”专项行动,联合市公安、工商、版权、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近五年来,累计出动专利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30余次,检查商品5万余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及调处专利纠纷案件265件,责令整改标注不规范专利商品201种。2012年,专利行政执法案件量名列全省第4,市知识产权局被表彰为全省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先进单位。
五、宣传培训成效显著,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宣传周、专利周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各类成果展示活动40多场。开展了送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知识产权普及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试点)校创建活动,知识产权意识培养从青少年抓起。建立了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濮阳分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知识产权培训。累计举办公务员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等各类知识产权培训班、报告会、专题讲座100期,培训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升。
(市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