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科技简报
第81期
(总1156期)
濮阳市科学技术局编 2013年10月20日
科技普及助推濮阳经济社会发展
建市以来,市科技局以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开展科普宣传为手段,以科技下乡与科技活动为主要方式,普及科技知识,推广转化新成果、新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是转化国家省市科技成果,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重要方法与途径。1997年,市科技局首次将8项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列入科技发展计划,2004年,省科技厅开始支持我市实施了7项省级科普传播工程项目。到2012年,全市共组织实施省市级科普传播工程项目116项,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95项,推广辐射面积200万亩,实现产值400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350期,培训3.5万人次。市农科院连续两年承担“名优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建立了“豫新60”等大白菜新品种基地50亩,“红星”等洋葱新品种基地60亩,“濮椒1号”等辣椒新品种基地600亩,“博杰605”黄瓜新品种基地110亩;推广传播“穴盘育苗”等30项先进适用蔬菜种植新技术;累计增加经济效益882万元,累计举办技术培训班100次,培训110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0300余份,科普图书600本。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技素质
每年坚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示范现场会等重大科技活动,集中宣传科技知识。组织开展科技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进基层等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通过开放科普基地,组织专家义诊,举办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开展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提升服务水平。2013年科技活动周我市开展活动项目65项,全市参与专家400人次,出动宣传车180台次,举办科学技术报告会2场次,组织科技下乡服务队深入乡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期,培训技术骨干5万人次;推介新品种20余个,适用技术160余项;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150场次,解决技术难题30余个。市科技局每月至少组织下乡2次,市科技服务中心、化工所、情报所将科技下乡服务工作日常化,进社区、下基层,送政策、送技术,年累计下乡160次以上,培训及咨询人员1万人次以上,散发资料3万册。
三、创新科普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探索科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市科技局创新形成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普服务模式。一是加强媒体宣传。与濮阳日报社联合创办了《濮阳日报·科技之光》专版,进行报纸宣传;与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创办了“科技之声”专题节目,进行广播宣传;与濮阳电视台联合创办了“龙乡科技”电视专题栏目,进行电视宣传。二是开通服务热线。2000年10月,创办了科苑信息台,在全省最早开通了175科技服务热线。2004年,在河南省率先引进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神农智能电话查询系统,组织实施了科技信息户户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把175科技服务热线提升为科技信息户户通服务热线(9600175)。三是搞好网络传播。创办了濮阳科技成果网、中国中部食用菌信息网等9个科普网站,发布科技政策和法规,传播科学知识和方法,推介科技项目和人才,交流科技经济信息和致富经验。四是做好现场服务。成立了市县两级8个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组建了市县两级20个科技下乡服务队,针对农民咨询的问题及时调度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服务。五是开展科技培训。发挥各级星火培训基地作用,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科普培训平台。六是搞好示范开发。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六是搞好示范开发。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区、科技示范企业、科技示范乡村户、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以科技顾问团、科技服务队、农业技术员为主题,以市院合作、企校合作机制为抓手的科技示范开发平台。每年推广转化先进科技成果、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600多个。 (政法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