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成文日期: 失效时间: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发布日期: class="pmingcheng"> 2023-01-28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 11 月 2 日市政府第 103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新乡市 “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推进 “ 十四五 ” 时期新乡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河南省 “ 十四五 ”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 编制本规划。

一 、立足基础,把握发展新机遇

(一)发展基础

“ 十三五 ” 以来,全市围绕 “ 高成长服务业强市 ” 建设总目标,在规划引领、载体支撑、项目带动、产业转型、扩大开放等方面综合施策,实现 “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 ” 和 “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 双双 “ 三二一 ” 结构的历史性跨越,全市货运量、创新平台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期末增速、存贷款余额期末增速等多项指标居全省第一方阵, 5A级景区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开通运行, “ 加快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专项行动方案 ” 等多项政策措施保障有力,全市服务业发展质量和环境迈上新台阶。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 服务业成为推动新乡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拉动投资的主引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 2018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368.7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5.4%,较 “ 十二五 ” 末期提高 7.3个百分点,领先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带动有力,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7%,较 “ 十二五 ” 末期的 39.2%大幅提高,投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 十三五 ” 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4944亿元,是 “ 十二五 ” 时期的 1.6倍。202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1.36亿吨、货物周转量360亿吨公里,两项指标均处于豫北第一;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1990.47万件,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65亿元,分别为 “ 十二五 ” 末年的 6.4倍、4.8倍。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坚持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先后开行 “ 中欧班列(中豫号) ”“ 新日韩铁海联运国际班列 ” ,新乡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取得新进展。新乡铁公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多式联运专线运输平台管理体系示范工程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全市 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购物中心达35个,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50余家,成功申建5家省级电商示范园区、1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1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实现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全覆盖。新乡市南太行创业精神红色旅游景区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宝泉西沟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新增国家5A级景区1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83家,旅游基础设施和品牌形象明显提升。

平台载体建设加快。 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全市 12家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2020年完成营业收入124.87亿元,建成区占规划面积57.6%。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获批省级服务业开发区。新乡 市 大数据产业园、河南综合信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 专业 园区加快发展,新乡现代公铁物流园、新乡货运东站物流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 “ 新乡 市 区域物流枢纽 ”“ 长垣市区域物流枢纽 ”“ 原阳县区域物流枢纽 ”“ 卫辉市物流节点 ” 被省发改委、交通厅认定为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全市区域物流枢纽数量全省第一,区域物流枢纽网络加快集聚形成。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数量达 953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331家。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正式获批建设河南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新乡高新区建成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科技金融中心,为河南省首家。全市有上市公司 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企业融资渠道不断丰富。被省金融局 确定 为区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试点城市。 “ 十三五 ” 期间,共发放普惠性科技创新奖励近 1.5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38.87亿,累计为1267户企业减免法定企业所得税9.72亿元。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 “ 宽带中国 ” 示范城市,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建成投用,正式进入 5G商用时代。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市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制度。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正式揭牌。建立了新乡市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新乡片区建设扎实推进。

(二)发展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全省全市上下 正在全方位 推动 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新乡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极大挤压我国国际产业分工链上低端环节的发展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引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

从国内环境看,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开启,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我国正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将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随着 “ 双循环 ” 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会被充分激发,服务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

从省内环境看, 随着 “ 一带一路 ” 、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级战略加速推进,以及国家深入推进 太行山旅游业发展,布局大运河文化带、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效应持续显现。 河南省全面实施 “ 十大战略 ” ,加快 “ 1 8 ” 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郑新一体化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区域合作的加强将为新乡 市 科技创新、商业贸易、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为新乡市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借势发展打开新局面。

从新乡发展来看, “ 十四五 ” 时期 ,是全市上下抢抓国省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的关键时期。新乡市深入推进郑新一体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中原农谷、 新乡南太行文化旅游带、沿黄生态带等建设,加速打造郑州都市圈次中心城市 、 豫北区域中心城市 和 “ 两地三区一枢纽 ” ,加快提升新乡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这些都为全市服务业开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 十四五 ” 时期是新乡市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服务业发展在规模能级、区域协调、支撑体系、对外拓展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服务业结构仍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新兴服务业市场竞争力仍待进一步增强。 二 是 服务水平不高 ,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相比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多数服务业行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强,对外辐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仍然较少,品牌优势不明显,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不足。 三是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征信体系、标准认证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等建设相对滞后,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尚不完善,鼓励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

综合来看,全市服务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立足实际,因势利导,主动作为,实现新乡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明确要求,树立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锚定 “ 两个确保 ” 、落实 “ 十大战略 ” ,围绕 全市 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 “ 进五争四 ” 、打造 “ 两地三区一枢纽 ” 总体目标, 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全面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增强服务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和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供给能力, 努力构建 “ 4 5 3 ” 现代 服务业产业 新 体系,优化 “ 一主一副三带多节点 ” 一体化融合发展新空间 , 打造省域高活力现代消费城市和服务业扩大开放高地、郑州都市圈高端服务增长极 ,确保高水平 建设 河南省现代服务 业 强市 。

(二)基本原则

供给多元, 彰显特色 立足新乡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满足高品质多样化服务需求,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推动新兴 服务业融合创新发展, 塑造区域服务品牌, 打造 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始终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新业态发展、新热点培育、新技术应用、新领域拓展 ,增强发展新动能。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 及服务业内部有机融合、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能力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全面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提升服务领域开放水平,努力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抢抓先机,加快制度创新和推广复制,增创服务领域开放发展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吸引优质要素资源聚集,拓展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突出重点,协调发展。 瞄准供需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引导县(市、区)明确服务业重点产业,集中力量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发展难题。积极对接郑州都市圈规划布局,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城乡服务业产业协调发展,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三)总体目标

到 202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与国际国内市场相对接、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发展规模更大。 “ 十四五 ” 时期,全市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税收、从业人员规模稳步提升,对全市经济社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逐步将新乡打造成为豫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服务质效更优。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显著提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现代商贸、家政服务等高品质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新兴服务业融合化多元化创新,信息服务、创意设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技术为引领的新兴服务业逐步壮大;省域高活力现代消费城市和郑州都市圈高端服务增长极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创新能级更强。 服务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融合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创新型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服务业载体要素资源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开放水平更高 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和新乡特色的服务业品牌 , 打造省域服务业扩大开放高地。

到 2035年,全市服务业规模和能级大幅跃升,服务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门户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持续强化,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端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建成,产业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全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高端服务集聚地,建成现代服务业强市。

三、联动协同,构筑一体化融合发展新空间

坚持轴带提升、极核带动、片区协同、对接周边,统筹推进服务业重点片区建设,大力促进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极化效应,构建 “ 一主一副三带多节点 ” 的空间布局。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打造高度集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空间形态,形成区县联动、城乡协调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 全面提升 “ 一主一副 ” 打造现代服务核心区

一主:即中心城区。 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交通、科教文化等基础优势,强化产业带动、技术创新和载体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圈重要的高端服务聚集地、全市现代服务中心。强化红旗区金融、研发、中介服务等功能,加快发展会展服务,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港和金融港;强化卫滨区、牧野区和凤泉区商贸物流、中介 服务 、 文化创意、 餐饮 服务 等功能,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传统服务业提质升级;强化高新区、经开区科创、物流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完善生活服务配套,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打造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一副: 即平原示范区。 着力打造黄河北岸新兴服务高地。加快高铁片区规划建设,推进商贸、物流等业态发展,打造高铁经济圈;大力发展平原科教城,依托河南物流职业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等高等院校,探索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大学城发展新路子;以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省农科院现代农业试验基地为依托,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中原农谷;加快河南省检验检测产业园建设发展,提升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科院、特检院等机构功能,推动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扩容增效。

(二) 打造郑新一体化高端服务产业带

深入落实郑州都市圈、郑新一体化战略部署, 依托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新乡县、原阳县、获嘉县 、 卫辉市 等,推进与郑州中原科技城、龙湖金融岛、龙子湖高校园区等相向协同发展,重点培育提升创新研发、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特色商贸以及新兴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建设郑新一体化高端服务产业带,打造郑州都市圈高端服务产业走廊。 聚焦交通联通,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与郑州畅通连接、无缝衔接,加快客货运一体化,推动通勤同城化。 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中原农谷、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大学城、电波科技城等平台载体,强化驻新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 “ 智慧岛 ” 等建设。抢抓国家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优先布局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郑州都市圈技术转移转化重点承接地。

(三) 建设沿黄现代服务产业带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市等黄河流域重点片区服务业提质增效,重点承接郑州都市圈生态、生活服务需求,积极发展大健康、休闲农业等新消费经济,完善支撑县域生态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产业体系,建设沿黄现代服务产业带,打造沿黄生态经济特色服务发展样板区。支持长封一体化发展, 鼓励现代服务类产业园建设, 完善区域服务产业体系,提升服务功能。加大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支持力度,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融合生态、农业、文化、休闲等功能,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功夫中心、陈桥古镇 与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中牟国家文化创意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等黄河 “ 左右岸 ” 文旅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四) 提升南太行文商旅融合发展带

以南太行文化旅游带发展为龙头引领,大力提升宝泉、八里沟、跑马岭等南太行区域景区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辉县、卫辉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联动发展凤泉区城郊旅游带和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丰富和优化休闲度假、红色研学、健康养生、乡村旅游、地质科普等文旅产品供给。强化创意驱动、科技赋能,建设华新纱厂等文创园区,保护开发利用贡院街、盐店街 、 望京楼后街、马市街等历史街区,复兴百泉药交会, 开展 比干诞辰纪念庆典等活动, 推动文物遗存具象化和活化。加快文化、旅游、养老、商业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安全便捷、特色突出的旅游精品线路,以文塑旅 , 以旅彰文,以商兴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旅康养目的地、太行山旅游发展样板区 。 推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协同发展。

(五) 推动多节点多片区引领区域特色服务业发展

以三带为引领,以县(市、区)、重点乡镇、特色园区等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贯通,三产融合。推进新乡 市 大数据产业园、电波科技城、新乡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科创服务园区建设;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推动中国农科院新乡基地、原阳县大米三产融合示范园、延津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 中国(封丘)金银花农商产业园 等农业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以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等为引领,支持王府井 奥特莱斯 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卫辉贡院街和盐店街、封丘黄池古巷等特色街区,推动百泉药交会复兴,提升城乡商业活力。依托四个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建设,提升新乡国际陆港、新乡货运东站物流园、郑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等物流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南太行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加快八里沟、宝泉、潞王陵等景区建设,打造同盟古镇、原武古镇、陈桥古镇、五陵古镇等一批精品 特色古镇 ,提升刘庄、京华村、唐庄、裴寨村、郭亮洞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水平 ; 推进科创平台、商贸中心、旅游景区、特色 古镇 等服务业平台多元化发展。

四、能级提升,构建高端服务业产业新体系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提升服务业能级,构建高端服务业产业新体系。重点 推动 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顺应新趋势、满足新消费,推动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现代商贸、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加快服务技术、业态、模式和载体创新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和节能环保服务业,融合创新,推动新兴服务业多元化发展 。 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打造高能级产业载体,加快构建 “ 4 5 3 ” 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

(一)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1.现代物流

紧抓郑新一体化和物流业快速发展机遇, 积极对接融入 国内 国际供应链体系, 围绕建设 “ 豫北现代物流中心 ” 和 “ 现代物流强市 ” 总体目标,着力强设施、增动能、促融合、提效率,加快构建 “ 通道 枢纽 网络 ” 高效运转的区域物流枢纽 运行体系 ,打造辐射豫北、连接全国的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优化完善物流设施网络,加快新乡 市 、长垣 市 、原阳 县 、卫辉 市 等 4个 区域物流枢纽 (节点)建设。 加强政策落实, 推动 “ 中欧班列(中豫号) ” 中亚、欧洲、东盟等线路开行 , 扩充新乡 — 青岛港铁海联运专列、新乡 — 越南河内东盟国际班列等贸易通道,提升新乡 “ 中欧班列(中豫号) ” 运营水平 ;依托新乡班列,加快融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集散中心 。巩固提升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豫北区域性快件中转分拨中心,构建辐射豫北通达全国的电商物流集疏分拨网络。鼓励发展 “ 公转铁 ” 和公铁联运,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依托新乡东 站 高铁枢纽等,探索高铁快运节点建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国际物流、专业物流和数字化平台物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集成商。着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加快 40个左右支撑物流园区建设发展 。 到 2025年末,全市货运量达到3.27亿吨,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超过20%。

专栏 1: “ 十四五 ” 现代物流发展重点

物流枢纽。 推进新乡 市 、长垣 市 、原阳 县 、卫辉 市 等 4个 区域物流枢纽 (节点)建设。加快新乡国际陆港等 4个枢纽支撑园区 、 中部冷链物流港、郑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等 18个重要物流节点 、 海华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 30个物流配送网点 、 以及 N个乡镇综合物流服务站建设,构建形成新乡区域物流枢纽 “ 4 18 30 N ” 网络体系。

国际物流。 依托 “ 中欧班列(中豫号) ” 等,建设多方向跨境货运通道,推进新乡国际陆港、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多园联动,拓展班列货源品类,打造 “ 一体两翼 ” 国际陆港。支持经开区、平原示范区、原阳县等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肉类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

多式联运。 推进新乡铁公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多式联运专线运输平台管理体系示范工程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华新公铁物流园、长垣公铁物流园、延津公铁物流园、卫辉公铁物流园 、 封丘农资公铁物流园 等项目建设。探索高铁快运发展路径,适时推动新乡东 站 高铁枢纽设施适货化改造。谋划推进新乡支线机场建设。

冷链物流。 重点布局建设 “ 一个核心三大骨干三级节点 ” 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依托中心城区,打造冷链物流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展示交易等产业服务核心;依托获嘉县、原阳县、平原示范区等,规划建设三个区域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引领、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强化与 其他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协同发展。支持优势龙头企业构建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 “ 仓储 干支线运输 城市配送 ” 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补齐产地 “ 最先一公里 ” 和城市 “ 最后一公里 ” 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快递电商物流。 深化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依托优势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中通、圆通、韵达、德邦等全国性快递企业豫北分拨中心,支持本土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吸引省内外龙头电商企业落户,鼓励发展电商直播基地,打造豫北区域性快件中转分拨中心和区域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积极发展制造业及大宗商品领域电商物流。

2.现代金融

抢抓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产融合作试点等政策机遇,重点依托新乡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 中原银行创新研发中心等 金融产业集聚区,持续推进 “ 引金入新 ” 工程,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新乡市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总部、业务总部,到 2025年,新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业态20家以上,全市现代金融业增加值争取达到190亿元 , 存贷款余额总和突破 10000亿元,保费收入规模保持在全省前4。依托河南省首家科技金融中心,重点推动 金融机构 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通过科技贷款、科技担保、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以及科技租赁等方式,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探索新发展阶段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打造业态丰富、功能齐全、创新示范、规范有序的特色金融产业高地。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优化金融环境。到 2025年,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等指标明显优化,拥有3A级投融资平台2家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达20家。

专栏 2: “ 十四五 ” 现代金融发展重点

提升壮大主力金融。 加快国际商务中心金融产业集聚区、中原银行创新 研发 中心等建设,引进金融机构在新乡市设立法人总部、区域总部、业务总部和后台服务机构, 支持中新融资担保、中新商业保理、新投商业保理、中新融资租赁等发展壮大,培育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主体,鼓励信托、基金、风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市投资。 鼓励发展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新兴业态。推动金融分支机构层级升格、权限扩大。

积极发展普惠金融。 做强新乡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充分整合政务涉企信用数据,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线上智能匹配、对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 深化农信社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 。加快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向基层延伸,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和可得性。

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以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政策为契机,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共享机制,建立绿色企业和项目清单,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制定并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利率定价机制、业务考核激励机制、独立的可适时调整的绿色信贷审批机制等各项制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

推进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保障作用,完善保险业发展评价激励机制,推广 “ 银保快贷 ” ,促进巨灾保险、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等险种发展。深化与中信保合作,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参与 “ 一带一路 ” 提供保障。探索 “ 保险保障 险资直投 ” 模式,推进险资入新,支持项目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围绕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争取专项信贷和长期资金保障,推行重大项目主办银行机制,推动金融资源融入项目全流程;探索标准化、可复制的融资模式,持续推进 “ 金融助万企 ”; 落实 “ 登顶太行 ” 企业上市计划,强化对 “ 专精特新 ” 企业筛选培育,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 积极推广 “ 四方合作、市县联动 ” 模式,用足用活用好 “ 市级平台 县级资源 ” 项目建设模式,以模式创新破解项目融资难、推进难等问题 ; 积极鼓励私募股权投资 (PE)、风险投资(VC)、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等投资机构投资我市企业,鼓励上市后备企业引入各类产业基金等优质资源。

3.科技服务

立足科教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着力构建 “ 基础研究 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撑 ” 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 完善全链条科技服务 。抢抓国家、省优化区域科技资源布局重大机遇,依托郑新一体化高端服务产业带,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高博会平台优势,全力支持太行实验室等发展,到 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产业研究院5 — 8家。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新乡大学科技园、中原农谷、电波科技城、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高新区企业总部等建设,围绕创新主体搭建全方位对接平台,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到2025年,力争实现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60亿元。积极搭建集场地、设备、展示、交流、辅导、资金 等功能为 一体的新型孵化平台。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产业集群完善科技服务产业链条,打造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创服务产业化体系。

专栏 3: “ 十四五 ” 科技服务业发展重点

发展壮大研发设计服务。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全力推进平原科教城建设,重点支持河南师范大学、中电科二十二所等驻新院所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纺织、新能源等领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其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集群创新需求, 探索 由重点企业牵头,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引进共建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机构法人化、市场化运作。到 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产业研究院5 — 8家,备案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40家,培育国家、省级创新研发平台150家以上。

加快发展技术转移服务。 发挥郑洛新自创区(新乡)科技大市场作用,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制度及服务体系,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更新维护,积极发展技术交易、技术评估鉴定、技术集成与运营、技术中介服务等技术转移服务。引导新建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对接水平,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和熟化。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 “ 实验室 ” 更快走向 “ 生产线 ” ,有力支撑新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 2025年,力争新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实现技术合同年成交额突破60亿元。

积极发展创业孵化服务。 建设完善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孵化载体。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功能,加快适应创新创业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促进金融产品供给、服务模式和融资体系全面创新。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品牌化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本地创业氛围,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到 2025年 ,认定一批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 。

4.中介服务

围绕科技中介服务、咨询服务、金融中介服务、法律服务、会计税务及评估服务、信用服务、贸易及相关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展广告服务等 重点领域中介服务业发展 , 加快载体平台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 , 不断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打造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到 2025年,培育互联网大厦、跨境贸易大厦、商会大厦、新大新 — 国宇大厦、星海金融中心等一批中介服务园区(楼宇)及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竞争力强的中介服务品牌机构,中心城区、平原示范区等区域中介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介服务供给能力、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与我市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业发展格局。

专栏 4: “ 十四五 ” 中介服务业发展重点

科技中介服务。 重点推进科技咨询、科技经纪、科技评估、知识产权代理、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等服务发展。加快中国(新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河南省新能源电池中试基地等各类中试基地 、 产业研究院 等 平台 建设;重点辅导华兰生物、银金达及天博物联网研究院等申报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

咨询服务。 重点发展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决策咨询、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咨询、环保咨询等服务。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促进咨询机构 “ 专精特优 ” 发展,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咨询服务体系。推动晟华建设、达信建设等咨询公司品牌化发展,鼓励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企业组成联合体、开展联合经营或并购重组为大型综合性企业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

法律服务。 重点发展律师、公证、仲裁、司法鉴定等服务。鼓励河南师大方正、河南航创等律师事务所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开拓金融投资、海事商事、企业兼并重组等法律服务领域,加快培育多专业协同、多层次分工、具备国际商事等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律师事务所。

会计、税务及评估服务。 重点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服务。推进河南中新、新乡巨中元等机构专业化发展,鼓励资产评估机构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创业投资评估、灾害补偿评估等业务,推动房地产评估机构规范健康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 开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培植计划,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灵活用工服务等中高端和新兴业态发展,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新乡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谋划打造 “ 长垣 厨师 ” 等 6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培育13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

会展广告服务。 完善新乡平原(建业)体育中心等会展服务功能,发展大型会展综合体。提升 “ 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 ”“ 中国百泉药交会 ”“ 中国 ·长垣国际起重装备博览交易会 ” 等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专业、特色会展品牌。推动线上 “ 虚拟展会 ” 与线下 “ 实体展会 ” 互动融合,拓展会展业发展空间。探索培育省级广告产业园区,推进平原新投文化公司等会展广告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广告服务数字化转型,支持广告经营企业联合重组和集约化经营。

(二)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1.文化旅游

加快推动构建 “ 三带五区域多节点 ” 文旅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南太行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影响力和带动力 , 重点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宝泉崖上开发、赵长城文化公园等文旅标志性项目,突出品牌塑造,打造文化旅游强市。支持新乡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河南宝泉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做大做强 、 上市融资。充分发挥新乡市委党校、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挖掘太行山八路军抗战纪念馆、愚公泉等红色资源,创建英模研学旅游品牌。建设主题型文化创意和创新空间,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出圈出彩,引导文化演艺、创意国风、文化和非遗集市等集聚发展。通过多元化培育、特色化创新,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全链条。到 2025年, 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等文旅 主要指标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将新乡建设成全国知名的太行山康养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目的地、中部地区入境游客重要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文化旅游强市。

专栏 5: “ 十四五 ” 文化旅游重点工程

三带五区域多节点 文旅发展格局。 依托南太行独特地质地貌和山水优势,建设南太行文化旅游带;推动黄河(新乡段)沿岸文旅产业聚集,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深入挖掘千年运河积淀的深厚文化资源,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依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 发展状况 ,打造以百泉区域、陈桥区域、原武区域、唐庄区域、同盟山区域等为代表的文旅资源富集地,构建辐射多城镇、连接多节点、融合多业态的发展格局。

实施品牌创建提升行动 推动全市争创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城市,辉县市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特色康养旅游示范区,宝泉创建国家 5A级景区,万仙山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卫辉古城创建文旅文创融合名城等。到2025年,力争培育形成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 — 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争创 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5A级景区1家,引导培育一批A级景区提档升级。

推动文化产业全链条发展。 讲好新乡故事,传承牧野文化, 弘扬 新乡 先进群体精神, 推动文旅文创研发 。 重点推进城市文化中轴线、太行水寨生态旅游、宝泉 ·白陉水镇及崖上太行生态旅游观光带、箜篌文化复兴公园、陈桥古镇等重大项目建设 。持续挖掘在地文化,研发文创产品、精品剧目、影视动漫等。到 2025年,争取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备案3 — 6家博物馆,力争推出2 — 3部在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精品力作。

挖掘传承红色文化。 充分挖掘新乡先进群体红色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业态和开发模式,坚持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同步推进,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和研学基地。利用新乡市委党校、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刘庄、京华 村 、唐庄、裴寨 村 、郭亮 洞 、冀屯等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挖掘太行山八路军抗战纪念馆、愚公泉 、原阳县吴祖太事迹展厅 等红色资源,创建英模研学旅游品牌。

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加快南太行 ·八里沟羊圈村和羊洲地民宿、太行秘境、五福里、山语印象、金棠里、贺舍里等民宿集群建设,打造引领全省的 “ 太行民宿 ”“ 黄河民宿 ” 等集群品牌。培育文旅资源丰富的村创建全省 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广泛开展民俗演艺等节庆推广活动,支持 “ 老家河南 黄河有礼 ” 中原名优特产直销馆建设。到 2025年,力争打造20家省级精品民宿,培育创建10 — 1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或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

强化文旅特色品牌。 培育塑造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 “ 牧野新乡 ” 城市旅游形象,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以南太行、黄河、大运河、牧野文化、太行山精神为资源支撑,重点培育 “ 山 ”“ 河 ”“ 古 ”“ 红 ” 四大文化旅游产品等子品牌,提升区域内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加快发展智慧旅游。 推动文旅与科技融合,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打造 5G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移动终端旅游平台,推进钻级智慧景区梯次晋位,鼓励乡村旅游点、文旅综合体等加强智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到2025年,创建5钻级智慧景区1家、4钻级智慧景区3家。

2.健康服务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扎实推进健康新乡建设,促进医疗康养、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融合发展,联动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建设大健康产业集群,助力幸福生活共享区建设。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育幼模式协同互促,开展敬老院提质和养老育幼机构规范化建设行动,完善 “ 一老一小 ” 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拓展新型健康服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健康服务体系。依托南太行和沿黄生态资源,加快创建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结合中医药种植产业,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构建智慧化居家养老、嵌入式社区养老、医养结合、中医康养、生态康养等多层次健康养老产业体系。

专栏 6: “ 十四五 ” 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重点

养老育幼。 完善 “ 一老一小 ” 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和网点,开展敬老院提质和养老育幼机构规范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育幼服务机构,探索 “ 智慧养老 ”“ 物业 养老育幼 ” 等模式,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全方位对接养老育幼主体。加快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以辉县市、卫辉市、凤泉区、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等区域为主,打造郑新一体化健康养老区,打造候鸟式旅游度假养老养生目的地、河南省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开展托育服务能力倍增行动,推进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医疗健康。 发挥郑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及生物制药产业优势,引进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医院、特色医疗机构、先进诊疗设备和高级医疗人才 , 加快建设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健康体检中心、康复医疗中心,发展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开展基因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前沿医疗服务。

体育健身。 依托南太行独特地质地貌和山水优势,加快补齐太行山出行短板,积极打造 南太行国际化户外运 动探险旅游区,依托世界功夫中心、融创文旅城等建设 黄河国家级体育公 园。谋划引进重大赛事,延伸赛事产业链条。完善社区健身场地、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地等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完善 “ 健身强国 ” 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现代商贸

推动中心城区构建区域消费中心,积极推动平原示范区打造市级商业副中心,加快优化商业网点格局和业态配置, 发展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和文创园区等各类特色明显的 商贸集聚区,加快实体商业创新转型。以整合提升业态为抓手,着力培育商业大店名店,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发展原创品牌概念店、定制店,依托宝龙广场、大商新玛特、万达广场等打造原创品牌集聚高地、时尚新品首发地、城市形象新窗口,围绕 王府井奥特莱斯 等,打造 1 — 2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端时尚商圈。围绕购物美食、体验娱乐等多元业态和 “ 老字号 ” 等优势品牌,重点推动打造大运河滨水活力带和城市文化中轴线,保护利用卫辉贡院街和盐店街等老街区,复兴百泉药交会,提升传统商业区活力。到 2025年, 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700亿元,规模以上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

专栏 7: “ 十四五 ” 现代商贸发展重点

优化商 布局。 加快优化商业网点新格局,积极培育平原路、关帝庙、宝龙广场、定国湖、人民路、大商新玛特、万达广场、王府井 奥特莱斯 等多个重点商圈。打造错位互补的集商业中心、服务中心、休闲中心、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现代多元服务商圈。加快推进商业领域城市更新,重点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乡段、卫河生态休闲娱乐街区等项目,重塑大运河活力,建设沿河文化休闲游购场景,打造大运河滨水活力带。依托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西大街特色餐饮街区等项目建设,唤醒城市记忆,培育新乡城市形象新地标和功能提升新引擎。 支持 经开区打造一站式购物休闲中心,推进蓝城商业步行街 等 建设。

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 。完善县城商贸服务中心功能,整合 打造 商贸物流共配中心;畅通县乡村物流渠道,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支持新建或改造提升乡镇商贸中心,拓展业务、丰富业态;提升村级商店服务功能,整合商务、供销、农业农村、邮政等资源,实现 “ 一站多能,多站合一 ” 。

培育商贸新业态 。 打造 “ 夜间经济街区 ” ,有序开展夜间特定街区外摆试点,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支持鲁匠网自选装修广场等推进电商模式创新; 实施 “ 互联网+老字号 ” 工程,提升传统商业区活力; 鼓励宝星传媒等直播经济发展,通过电商、传媒、版权等上下游全产业链联动,加速构建网红经济产业集聚区;支持良润烘焙等企业探索并推广 “ 平台销售 直播带货 短视频 ” 全渠道矩阵营销;鼓励建设体验式、沉浸式、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型消费场景。

4.家政服务

通过抓主体、扩网点、强规范、育品牌,推动家政服务提质 发展 。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整合利用公共场地、设施等资源,支持育婴、托幼、养老等生活类服务向社区延伸。鼓励小微家政服务企业向运作规范的员工制企业方向发展,引导灵活就业人员逐步实现稳定就业 。 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 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提高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水平。建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提升中国家政讲师网品牌,推广 “ 培训 就业 ” 一站式服务体系,到 2025年,培养高端家政讲师1500人以上。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发展直营连锁、特许经营等方式,实施连锁门店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等,提升连锁企业竞争力。2025年前,争创4个省级家政品牌机构,壮大 “ 牧兰大姐 ” 家政劳务输出品牌。

5.房地产业

坚持 “ 房住不炒 ” 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加强预售资金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品质驱动型房地产业发展,调整开发房屋类型和结构,推进绿色低碳房产建设,探索鼓励工业地产、文旅地产、养老地产和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房源。围绕满足人们长期居住需求构建服务价值生态链,强化小区物业服务管理,培育一批社会化、专业化和面向市场的物业管理企业,规范物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推动物业企业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建设数字物业、智能社区,实施城市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三) 激活新兴服务业融合化多元化创新

1.信息服务

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集聚和生态构建、大数据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新乡市大数据 产业园 建设, 积极引导数据要素交易生态加速汇集,联合国内成熟大数据交易机构开展数据交易 ,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把新乡市建设成为河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数据资源集散中心和具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 。适度超前部署 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积极谋划建设智慧物流、远程医疗、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融合基础设施 。围绕软件研发、数据应用的全流程,积极招引国内外应用软件开发、数字化转型服务供应商、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提供商等软件企业落户新乡。推进工业软件发展 “ 云化 ” 新业态,支持围绕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需求构建软件产业生态体系, 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标志性在线新经济产品、平台、企业。

专栏 8: “ 十四五 ” 信息服务发展重点

软件服务。 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落地新乡,引导工业企业实施首辅分离,培育本地软件企业。开展省级软件产业园推荐申报和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大力推进新乡市大数据产业园省级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经开区宸邦智慧城市、数字科技产业园建设。

信息技术服务。 支持青峰网络、金信、嘟嘟网、猪八戒网等发展壮大,重点发展信息系统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等服务,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

大数据。 加快新乡 市 大数据产业园、新乡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发挥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新乡数字经济产业园大数据中心、新乡中科数字研究院等龙头引领作用,积极建设区域、行业、企业数据中心,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高新区以华为、东软为龙头创建大数据服务外包产业园,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布局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设城市数据中心和 “ 城市信息高铁站 ” 。

5G应用。 推进全光网升级和 5G网络规模部署,加快5G基站建设,组织开展5G场景应用、新型信息消费、5G智慧展示体验等试点示范,打造一批5G标杆应用场景。

2.创意设计

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聚集创意设计机构,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动漫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积极培育智能设计、虚拟设计、集成设计、众包设计等新业态,打造 “ 设计新乡 ” 。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嵌入式合作,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发展 “ 设计 品牌 ”“ 设计 科技 ”“ 设计 文化 ” 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支持久鼎箜篌、善也堂根雕等文旅企业创新产品设计,提升企业品牌实力。依托工业设计推动传统制造业向 “ 智能型、服务型 ” 发展,加强在工艺美术、智能家居、包装印刷等领域的创新设计。引进时尚设计大师,培育新乡时尚品牌。依托文化创意设计开发具有新乡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通过动漫设计、广告业推广优势文化品牌。举办 IP形象创意设计大赛,强化文创伴手礼、特色手工艺品等产品设计,打造新乡文旅IP。支持平原博物院等文博单位与知名文创机构合作,推动馆藏文物创造性转化,推出一批 “ 牧野礼物 ” 。深入开展数字创意产业、企业培育工作,强化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在创意设计领域中的运用,重点围绕动漫设计、演艺、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相关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大力发展动漫游戏、现代传媒、网络直播、超高清视频创作等数字创意产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创意设计产品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制定完备的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机制。

3.节能环保

顺应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引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支持开展节能诊断、节能监测审核、节能认证等节能服务,积极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生态环境修复、再生资源回收等环保服务,引进培育碳资产管理、碳报告核查复查、绿色低碳认证、碳排放权交易服务等新兴环保服务。鼓励提供诊断、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合同能源管理 “ 一站式 ” 服务。积极培育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第三方评价等新型专业化绿色服务机构。支持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集中处理等领域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信息服务、商贸流通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有序推动绿色交通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五、多元发力,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强化 “ 项目为王 ” ,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

树牢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扎实开展现代服务业领域项目谋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 健全 “ 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 ” 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积极对接郑州都市圈服务业产业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和激活民间投资,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优质高效服务业投资领域集中。围绕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采取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推动服务业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等方面与郑州全面融合,共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圈和高品质生活服务生态圈。 持续加强重大项目招引, 强化服务业重点项目特别是龙头型、高质量项目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和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作用。

专栏 9: “ 十四五 ” 现代 服务业 项目库

“ 十四五 ” 期间,建设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 244个,总投资约2927亿元。

现代物流。 重点推进 5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580亿元;

现代金融。 重点推进 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1亿元;

科技服务。 重点推进 2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487亿元;

文化旅游。 重点推进 7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975亿元;

健康 服务 重点推进 1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36亿元;

现代商贸。 重点推进 5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568亿元;

教育。 重点推进 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14亿元;

其他。 重点推进 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37亿元。

(二)构建多元载体体系,强化高端要素集聚

聚焦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 发展 , 推进 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建设, 培育特色 楼宇,围绕郑新一体化高端服务业产业带,加速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将新乡打造成为郑州都市圈高端服务集聚地。

开发区着重要素集聚。 加快推进平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建设,聚焦首位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招商引资等 重点任务 ,推动与检验检测 关联 要素加速在开发区集聚,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服务, 促进 检验检测、计量认证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完善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项目建设,推进能级升级、结构升级、质效升级,力争创建 “ 检测赋能、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 ” 的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专业园区着重功能提升。 加快推进新乡市大数据产业园、万华 CMO示范产业园 、 泰投科创产业园、中国电波科技城、国家生物育种中心等建设,支持园区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共性技术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搭建 “ 产业平台 全链条孵化 ” 服务体系,形成 “ 创业苗圃 —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 ” 多层级孵化链条,促进园区 “ 特而强 ”“ 精而美 ”“ 聚而合 ”“ 活而新 ” 。

楼宇经济着重特色培育。 鼓励新增商务楼宇(园区)开发商自我持有和统一经营, 推进 存量商务楼宇品质提升。鼓励互联网大厦、跨境贸易大厦、星海金融中心等 楼宇特色化 规模化 发展 , 鼓励 新大新 — 国宇大厦等楼宇配套提质改造 。 支持 “ 腾笼换凤 ”, 促进楼宇提质升级,引导业态集聚发展。积极推动广告设计、工程设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业态集聚,提升发展能级,加快凸显楼宇经济特色,形成 “ 一企一品牌、一楼一特色、一片一生态 ” 的现代楼宇经济集聚态势。鼓励商务楼宇聘请品牌物管企业整体经营管理,通过建立楼宇服务站、 “ 线上 线下 ” 等多种方式深度服务楼宇发展。

(三)开展企业梯度培育,夯实市场发展主体

鼓励服务业行业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 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集中,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有上市潜力、处于成长期的服务业企业作为上市后备队伍,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促进服务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新增升规一批服务业企业。 推动服务业产业链式集聚,加强关联企业协同发展。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服务业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新乡打造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高地。

(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丰富高质服务供给

积极推动服务业品牌化转型, 以高质量专业化服务产品塑造高质量品牌,以高质量品牌引领带动服务业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 提升新乡服务品牌影响力。围绕文化旅游、科技研发、特色中介等重点领域,塑造专精特优 “ 新乡服务 ” 品牌新形象。打造一批有新乡特色的文旅品牌和城市记忆,充分彰显南太行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牧野文化等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依托 “ 新乡先进群体 ” 品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进一步强化红色旅游影响力;加速 “ 中原农谷 ” 农业科技品牌培育;大力扶持 “ 家政讲师网 ” 等特色中介品牌发展。 鼓励企业探索品牌化战略,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行业的整体品牌价值,形成更多具有本地烙印的金字招牌。支持优势企业、团体等参与服务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 加强服务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依规查处侵权假冒服务品牌行为。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提升审批效率,推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有序放开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经营限制,放宽服务业市场主体投资经营活动的资质、股比、注册资金、从业人员、营业场所、营业范围等要求,确保 “ 非禁即入 ” 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对内外资、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投资、医疗卫生、教育、 文旅、物流 、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实施,推动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产业政策向普惠性转型,保障符合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能够同等享受。持续深化相关领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在新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支持职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机制,优化改革创新生态。创新市场监管机制,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行审慎监管、柔性执法,全面实行权力清单管理。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加快社会信用、经营异常企业名录、执法部门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综合监管体系建设。

(六)挖掘内需潜力,建设高活力现代消费城市

坚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稳定和扩大消费,持续开展 “ 消费提振年 ” 和 政府消费券促消费 活动, 推动实施系列消费提 振行动,因势利导,补齐新型消费发展短板,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步行街提升改造,促进品牌消费集聚区提质扩容, 加快 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体验式、沉浸式、无接触交易服务等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借助电子商务扩展交易渠道,升级交易模式,扩大线上交易量,积极发展 “ 直播经济 ”“ 网红经济 ” ,激发智慧零售新活力。大力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提升南太行、黄河等文旅线路品质,创新产品业态、服务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游客服务中心、露营地等体系化建设,优化本地游、周边游等市内特色短途旅游业态。举办烹饪技能大赛,开展名菜、名吃、名店评选活动,打造 “ 西大街小吃街 ”“ 丰华美食街 ”“ 长垣食博园 ” 等特色餐饮街区 IP品牌,培育本地特色美食。 聚焦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持续 打造大型生活消费新场景 ,实施消费引流,打造都市圈高活力现代消费城市。 有效拓展 城镇、 乡村消费, 突出抓好大宗消费,扩大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推进二手车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鼓励 新飞等本地家电生产、经销企业开展 “ 家电以旧换新 ” 活动 ; 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和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向农村下沉渠道和服务,丰富农村市场供给,激发农村消费活力。

(七)扩大开放合作,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高地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依托优势产业开发区、新乡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 加快推动自贸区开放创新联动区申建,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举措。拓展开放平台,推动区域交流,融入内外循环,加速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促进本地国际班列有序发展,快速拓展班列货源品类,建设多方向跨境货运通道;推进与郑欧班列业务协同联动。支持经开区、平原示范区、原阳县等申建保税物流中心、肉类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 加强与郑州等地 功能性口岸业务 对接 , 推进 跨区域口岸协作。大力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培育新型免税和跨境消费场所,打造 “ 跨境 免税 ” 为一体的综合型新零售模式,打造跨境消费新场景。积极参加进博会等各种展会,主动对接港口、物流、货代、展览等国际性平台,融入全球贸易供应链体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引领性和示范性的商贸企业,打造若干满足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深化教育、文化、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在平台、项目、人才、资本等领域开放合作,提升对国际国内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创新发展服务贸易,着力推动文旅、物流、医疗、教育等国际化发展,积极发展中高端入境游,支持服务贸易 “ 文化 旅游 ”“ 建设 运营 ”“ 货物 服务 ” 等跨领域创新。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等,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深化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等研究,助力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借鉴自贸区各项管理创新制度和经验做法,提高跨境物流通关效率,发展多式联运,积极谋划支线机场建设,探索发展航空经济、口岸经济。

(八)突出数字赋能,增强创新供给引领能力

深入推进先进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全面引导服务业企业 “ 上云用数赋智 ”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数字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专业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加强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示范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等率先推广物联网技术, 打造 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乡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全域旅游数字服务平台,加快线下商旅资源与线上入口对接,形成全域旅游数字服务矩阵,推进景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实施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工程,构建文化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实体商业运用新技术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消费场所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商贸。探索建设集物业、家政、餐饮、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平台企业建立生活性服务网点电子地图,推动社区多网融合,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泛在协同的物联网,推进 5G网络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全面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能力。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城乡管理、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等智能化水平。鼓励专业企业推进数据价值化,建立健全数据流通机制、应用体系、监管与安全体系。

(九) 加快绿色发展,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指导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发展绿色物流业,加快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服务经济,推动科技信息服务业绿色化改造,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应用,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积极发展绿色节能环保服务产业,促进资源再生、污染防治等业态发展。发挥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作用,规范发展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服务,推进农业节水技术服务,提升耕地质量管理服务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推进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促进生活垃圾科学化、绿色化管理。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服务。

(十)推进跨界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新乡高新区、银金达、豫飞重工等省级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 设计能力提升,推进服务型制造、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依托卫华、心连心、华兰、新飞、科隆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到 2025年,争创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车间(工厂)60个。支持中誉鼎力、泰隆电力、长城机械、威猛振动等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综合需求,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10个以上。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以国家农高区创建为引领,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龙头,加快建设 “ 中原农谷 ” ,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推广,推进数 字农业、智能农机应用。重 点发展种苗及农资供应链产业、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大宗农作物全程信托服务、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等,探索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以延津县小麦数字农业试点建设为示范,积极创建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鼓励农业共营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等融合模式创新,推动农业 “ 接二连三 ” 。

推动 科技 服务 协同发展。 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以新兴技术激发内生增长动力,着力扩大高科技含量优质服务供给,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外包、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力度,以科技渗透催生服务业 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实现服务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六、强化保障, 推进 体制机制新突破

(一)强化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作用,统筹解决服务业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协调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业相关主管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向和原则,促进服务业行业组织规范运营,扩大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行业组织群体规模。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行业自律的全方位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方联动的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

(二)完善体制保障

完善服务业规划体系、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信用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服务业标准和统计管理,维护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体制环境。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规范职能,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价和监督。鼓励服务业企业和机构开展服务业地方标准研制,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究和跟进国家 、 省关于自创区、自贸区、 郑州都市圈 等政策 措施 ,努力争取相关政策在新乡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做好全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监测工作,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监测制度,强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进展监测和发展评价,健全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机制,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三)加大要素保障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深化 “ 亩均论英雄 ” 导向,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重点保障物流、养老、托育等具有社会功能的服务业用地。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 , 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创业投资基金、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等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支持。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方式直接融资。加强服务业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首贷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应服务行业发展的险种。加大政府购买各类服务力度。

强化人才支撑。壮大服务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改进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服务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服务。 通过 发展高端服务产业 , 建设研发 机构 等 ,打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载体。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适应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专业学科设置,培育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柔性流动。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推进 “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 建设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实施 薪酬 管理制度。 加大人才安居住房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入户 、工作、住房、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打造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人才发展环境。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