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成文日期: 失效时间: 发文字号: 发文机关: 发布日期: class="pmingcheng"> 2023-01-28 新乡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及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11月2日市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29日


新乡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及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物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发挥现代流通和物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发展,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坚持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培育新兴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商业,商贸流通加速提质扩容,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为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流通产业持续提质扩容。 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创新,全市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购物中心达35个,品牌连锁便利店企业50余家。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成功创建为首批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大商新玛特、宝龙广场、万达广场、新悦城购物中心、百货大楼成功创建河南省品牌消费集聚区;在全省率先正式出台老字号评审认定办法,老字号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 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77.56亿元。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1000余个,新乡胜利物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物流企业。202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1.36亿吨、货物周转量360亿吨公里。

流通网络加速建设完善。 郑济铁路新乡段完工通车,新焦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沿黄高速、濮卫高速、沿太行山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境内段及新增出入口工程开工建设,新晋高速建设加快;菏宝高速黄河大桥、G107官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G107东移改线、S229辉原线、城市环路改造提升有序推进; “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和“七横十五纵三环” 普通国省道基本建成,2020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268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为159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1686公里,实现县县通国道、乡乡通干线、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

流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 新乡市、长垣市、原阳县、卫辉市 等4个 区域物流枢纽(节点)先后获批,全市区域物流枢纽数量全省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豫北地区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先后开行“中欧班列”“新日韩铁海联运国际班列”,新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乡铁公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多式联运专线运输平台管理体系示范工程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参与省级标准制定,发挥示范作用。 郑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入选省级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建设中通、圆通、韵达、德邦等全国性快递企业豫北分拨中心,豫北快件中转分拨中心功能不断增强。 成功申建5家省级电商示范园区、1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15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实现县、乡、村三级电商平台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新乡市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流通市场和主体看,商贸流通行业集中度、连锁化程度明显偏低,全国零售百强、电商百强企业明显偏少,全市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和运行规范仍需加强。同时,近些年互联网去中间化叠加疫情冲击,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从流通基础设施看,面向智慧化功能的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市社区物流配送必需的中转节点设施不足,公益性流通设施供给不足,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流通模式创新看,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不足,新型物流业态也较为匮乏,供应链运营服务能力不强,贸易主导力、市场和渠道控制力较弱,对生产与消费的引导不足。

(三)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流通领域各环节应用持续深化拓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促使现代流通体系的先导性引领作用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融合发展,带动大市场、大物流、大数据和大金融的协同,新基建加速商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流通功能将从满足消费转化为引导生产、创造需求、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从省内看,我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基础设施完善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四条丝绸之路”大通道能级大幅跃升,提出了打造现代商贸流通中心、现代供应链中心及现代物流强省的发展目标,为我市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正处于内需地位提升、消费全面升级、创新驱动全面实施、国际开放合作更为深入的战略机遇期,必须充分发挥流通体系和现代物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多承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加快补齐国内国际循环短板,以数字化、国际化、标准化、多元化为导向,构建现代流通运行和保障体系,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引领,努力开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中奋勇争先,围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豫北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地位,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强市,完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和现代流通治理体系,通过“一中心、一强市、两体系”建设,加强制度与要素供给,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物流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和先导性引领作用,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开好局、起好步,整体工作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新供给、新贸易、新基建等领域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推动全市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融合发展。强化现代流通与农业、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强化供应链服务能力、贸易主导力,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体相融合为重点,推动物流服务深度嵌入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建设商贸、物流、交通、金融、信用等融合联动现代流通和物流运行体系。

坚持开放发展。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统筹推进流通国内外顺畅衔接,推进区域物流合作,加快郑新跨区域一体化高效运转,充分融入全省“ 米 井 人 ”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打造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坚持绿色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流通和物流全链条节能减排力度,培育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和标准,发展绿色流通方式,提高流通体系绿色集约发展水平,降低物流业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增强现代流通和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增效。持续优化流通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整合,降低流通环节交易成本,持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推动现代流通和现代物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一中心、一强市、两体系” 建设,到2025年,流通数字化、国际化、标准化、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 “ 通道 枢纽 网络 ”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优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物流支撑体系基本形成,豫北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现代物流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公路、铁路、国际班列等通道系统加快构建,区域物流枢纽主要支撑设施基本建成, 建成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申建国家物流枢纽,加快补齐“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物流设施短板,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完善。豫北现代商贸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凸显,商贸、物流、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 流通体系和物流资源整合调配能力进一步增强,枢纽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城乡商业网点布局不断健全完善,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700亿元,年均增速12%左右。着力推进40个左右支撑物流园区建设发展,全市货运量达到3.27亿吨 ,物流企业竞争力大幅提高,跨区域物流联动机制不断健全。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流通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供给占比不断提升,限额以上企业连锁化率达到38%以上,力争规模以上电商企业电子商务总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冷链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明显增强,农产品冷链流通率提高10%以上。多式联运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以上。

组织效率明显 提升。 到2025年,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显著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黄河大桥数量增加到14个。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效率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例稳定在12%以下,日处理快件最大能力显著提升,进出口通关时间大幅下降。 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流通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健全,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突破,流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表1:“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流通

规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66.53

1700

预期性

快递业务量(亿件)

1.2

2.4

预期性

货运量(亿吨)

1.36

3.27

预期性

流通

转型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1000

预期性

限额以上企业连锁化率(%)

38

预期性

限额以上企业统一配送率(%)

98

预期性

农产品冷链流通率(%)

提高10

预期性

流通

效率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

比例(%)

12

预期性

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

20

预期性

建制村快递物流通达率(%)

100

预期性

三、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一)构建现代商贸流通新空间

统筹新乡市中心城区、县域商业体系和乡村流通网点的分层级商贸业发展体系,全力构筑“一核两区多点”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巩固豫北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地位。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引领,以整合提升业态为抓手,着力培育商业大店名店,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发展原创品牌概念店、定制店,依托胖东来、宝龙广场、大商新玛特、万达广场等,完善王府井奥特莱斯休闲、娱乐、居住等配套设施,打造原创品牌集聚高地、时尚新品首发地。依托关帝庙历史文化街区、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西大街特色餐饮街区、箜篌文化复兴公园等项目建设,重点推动打造大运河滨水活力带和城市文化中轴线,打造多功能新型文化消费载体。加快推进郑新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依托“中欧班列(中豫号)” ,积极培育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充分发挥拟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平台优势,大力推进运贸一体化,为进一步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商贸流通中心提供空间支撑。到2025年,打造1-2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端时尚商圈,使特色商圈成为新乡城市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两区: 立足服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优化商业网点格局,发展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等各类特色明显的商贸集聚区,推动片区商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在辉县、卫辉等太行沿线区域重点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保护利用卫辉贡院街、盐店街、望京楼后街、马市街等老街区,复兴百泉药交会,提升传统商业区活力,唤醒城市记忆,打造 文商旅融合特色消费区 ;在黄河沿线区域重点发展长垣君子文化产业园和食博园、获嘉同盟古镇、封丘黄池古巷和陈桥水镇等,扩大延津小麦节、原阳大米节等沿黄名特优农产品展会影响力,发展高端文化消费和个性文化消费,以“国潮”引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打造 黄河文化特色消费区

多点:加强与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依托商业网点布局现状基础,立足全市统筹布局、区域特色发展,打造一批高质量县域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特色商品交易市场、便民生活服务圈等商贸流通升级发展的新样板,加快形成载体支撑有力、城乡高效互动、消费量质齐升的现代商贸流通新体系。

(二)加快商业基础设施补短板

1.推动核心商圈更新改造

围绕购物美食、体验娱乐等多元业态和“老字号”等优势品牌,发展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各类特色明显的商贸集聚区,推动实体商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转型升级。培优做强大商新玛特、宝龙广场、万达广场、新悦城购物中心、百货大楼等省级品牌消费集聚区,继续培育和创建品牌消费集聚区,加强动态管理。依托王府井奥特莱斯等打造原创品牌集聚高地、时尚新品首发地,依托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等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依托关帝庙商街、宝龙商街等打造夜间经济街区,延长游客消费时间,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支持经开区打造一站式购物休闲中心,推进蓝城商业步行街等建设。满足“国潮”消费新需求,加大对本土自主品牌、原创品牌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原创品牌集聚高地。广泛举办美食节、酒吧文化节、网红打卡节、国潮时尚节,积极发展特色、颜值小店,引进室内动物园、主题体验馆等沉浸式情景商业业态,让老商圈成为新商业的承载空间。

专栏1:核心商圈更新改造行动

高起点规划定位行动: 对标国际国内知名商业街区,高起点规划定位核心商圈,结合城市商业更新,完成区域城市设计 商业提升规划。

高标准提升改造行动: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加大智慧设施投入,高标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美丽舒适、便利安全的商圈风貌。

高品位优化业态行动:根据区位特点和消费需求,引进新业态,培育特色品牌,振兴老字号品牌,提高业态丰富度、创新性、引领性。

高效率管理运营行动:积极引入具有丰富经验和品牌资源的商业运营主体,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街区经营理念、管理办法和营销策略,探索商圈管理新模式。

2.打通社区商业 最后一公里

准确把握社区便民服务的商业性和公益性双重属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以品牌化为引领,以连锁化为目标,通过老旧门店改造提升、并购、资源整合等方式,着力推进社区商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 发展。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10%的标准,完善社区商业配套,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到达便利店;8分钟范围内有快餐店、药店、美容美发、农贸市场;15分钟到达大中型超市以及社区型综合服务平台。以线上店铺 线下店铺 24小时智能店的模式,综合运用实体店铺、24小时智能店铺、微信店铺、网上商城、手机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推动社区商业服务便利水平提升。鼓励大型连锁零售商在社区商业领域发展,实现本地便利体验与大型连锁商城供应一体化。

3.加快县乡村商业网络建设

完善县城商贸服务中心功能,整合打造商贸物流共配中心;支持新建或改造提升乡镇商贸中心,拓展业务、丰富业态;提升村级商店服务功能,整合商务、供销、农业农村、邮政等资源,实现“一站多能,多站合一” 。推动传统农贸市场提升改造,打造标准化智慧农贸市场、农贸主题商业综合体或标准化超市,提升区域农产品流通能级。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高效配送中心和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推广“ 生鲜电子商务 冷链宅配 ”“ 中央厨房 食材冷链配送 ”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流通贸易型为龙头的农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落实汽车下乡、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激发农村消费活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加大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支持在延津、封丘、原阳等特色农产品产地规划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交易中心)。建成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逐步优化农村购销模式和购销环境。

4.提升商贸智慧化应用水平

聚焦商贸流通业发展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新趋势,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加快促进数字化新场景在商贸流通行业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便利化水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拓展消费场所智能化应用场景。培育打造5G条件下更高技术格式、更新应用场景、更美视听体验的高新视频新业态,形成多元化商业模式。鼓励流通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鼓励企业发展无接触式交易服务,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等新零售业态。

专栏2:开展新零售“十百千”工程

推动10个大型实体零售终端 向场景化、体验式、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推动传统商贸云化提升,推出手机APP、小程序、二维码等线上服务平台和智能服务终端,开展营销推广、品类管理、订单管理等应用场景数字化建设,提升消费者体验服务水平;

推动100个小型实体零售终端集合多种生活服务功能,鼓励引入电子价签、智能收银系统等,推动线上与线下、商品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向“一店多能”转型;

推动1000个便利店实现品牌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大型连锁零售商在社区商业领域发展,鼓励大型网络零售商开拓社区商业服务,鼓励便利店入住生活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数字生活地图建设。

(三)推动商贸流通融合创新

1.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推广网订店取、联收联投等新型社区物流配送模式,发展网购自取点,加快社区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大型商超、专业市场等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网络云店,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无缝衔接。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开展直播营销、内容营销、社群营销,发展“ 线上引流 实体消费 ”等销售新模式。培育电商直播基地,鼓励企业建立若干新零售孵化器,支持线下企业拓展线上业务,推广“ 平台销售 直播带货 短视频 ” 全渠道矩阵营销,打造一批新零售示范企业。积极培育发展MCN(多渠道网络服务)、内容创作服务等机构。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提升农产品网销服务保障能力。通过进一步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提升新型消费产品的供给质量。

2.加快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

推动“文商旅体会”联动发展,支持文化、艺术、社交和零售多业融合,鼓励复合书店、创意设计酒店等多业态聚合的新型复合消费业态发展。支持文化、体育、健康等与旅游产业融合,鼓励主题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创意民宿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推动“ 文创 ”发展,加快文创园区建设,优先建设一批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结合会展中心、艺术中心建设,利用展会带来的巨大客流,实现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艺术、教育、餐饮、娱乐、体验和零售多业态聚合的新型复合消费业态。支持辉县市、长垣市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市)。

3.探索商贸流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

鼓励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双向融合转型,重点推进新乡绿色化纤、装备制造、食品、现代家居、生物医药等产业联合打造商品贸易交易平台,以市场平台集聚产业资源。鼓励流通企业嵌入制造业生产环节,实现供应链逆向整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增值服务,协同制造商开展定制化生产、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支持传统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核心资源和对行业的整合能力,重新构建经营和商业模式,向专业化平台型公司转型。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与上下游协同创新,整合信息、物流、营销、销售和售后等资源,开发自主品牌商品,提高全链路供应链掌控能力,向流通制造商、供应链服务商转型。

(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1.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

依托郑新一体化优势,积极融入“四条丝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家贸易往来。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队伍,提高贸易全流程服务质量。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优化出口转内销发展环境,带动相关内贸产业加快提质升级。打通内外贸协同发展壁垒,便利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支持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优质消费品、高端服务等进口。支持驻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稳步推进中外办学,加快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对外合作平台建设。

2.增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能力

支持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强化纺织、机电等传统外贸产业出口,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出口规模,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外投资或设立分公司。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内外贸数字化发展,加大跨境电商政策宣讲,引导企业调整贸易结构,引进优质跨境电商运营平台,积极组织优秀跨境电商企业参加全球跨境电商大会。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促进旅游、建筑等服务出口,提升南太行等区域国际旅游服务竞争力。推动软件、技术进出口,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营造国际化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市内免税店落地,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网点布局,在辉县市、卫辉市等旅游城市设立离境退税商店,提高离境退税服务便利化水平。

(五)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提高农业供应链服务质量

提升产地初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功能,完善跨区域产销链条,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鼓励大型电商、邮政、快递和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以县、乡镇、重点村等为重点,延伸农产品供应链,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等供应链服务。支持物流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连锁超市、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发展直销型、联盟型农村物流配送服务,开展“农超对接”“ 基地 社区直供 ”“ 批发市场 宅配 ”“ 移动互联网 众包 ”试点示范。鼓励组建以流通贸易型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推广新乡小麦、原阳大米、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订单化生产和产地直销等模式,构建若干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冷链物流和快速调配体系,提升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支撑能力,打造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促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2.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能力

统筹生产制造设施与流通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安排,支持生产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和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推动流通园区嵌入重点产业供应链,鼓励专业高端制造业仓储基地等共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商圈、商业街建设公共仓配中心及卸货区,提高智慧化、共享化水平。加快推动丰树平原新区现代仓储中心、盛润现代供应链项目、信基供应链产业园项目等落地实施,积极吸引国际供应链企业区域功能总部落户新乡,支持本地流通业领军企业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创新供应链协同模式,发展供应链库存管理、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探索发展以个性化定制、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库存,加快发展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专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制造业供应链服务。

3.打造供应链创新发展平台

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生物识别、溯源码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应用,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融合。高水平建设若干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产品供应链平台,建设统仓统配供应链服务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础性、功能性、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行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开放共享的智慧云平台。鼓励大型批发市场加快构建集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为一体的供应链协同平台,提高产品流通效率。支持电商平台与流通领域龙头企业优势互补、结盟合作,在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全程供应链管理平台(企业),开展撮合交易、网络支付、供应链金融、仓储物流、质押监管等综合服务。支持建设专业化的生产资料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重要生产资料生产、需求和物流等全国性服务。推进供应链标准体系、信用和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多层次供应链人才,加强供应链行业组织建设。

四、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强市

(一)优化物流 运行体系

紧抓郑新一体化和物流业快速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现代物流强市”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新乡公路、铁路交通综合优势,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完善“ 通道 枢纽 网络 ”的区域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积极申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1.融入对接物流 通道 体系

充分融入全省“ 米 井 人 ”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建设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三横九纵”铁路网、“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七横十五纵三环” 干线公路网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引导物流设施合理布局,以京港澳国家骨干物流通道为主脉,依托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等打造综合性物流产业带;强化北沿黄物流通道功能,依托新菏兖日铁路、菏宝高速、G327国道、凤泉区铁路专用线等,增强大宗物资、农副产品运输能力,打造豫北地区货物外运及出海通道。加快完善构建开放通道,以服务和融入 “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重要契机,推动“中欧班列”中亚、欧洲、东盟等线路开行,提升“中欧班列”区域辐射能力,加大与中亚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境外铁路公司、场站和港口的业务联动。积极布局海外仓,统筹规划跨境电商产业园与产业集群发展,畅通“网上丝绸之路”。

2 .推动郑新物流一体化发展

围绕郑州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和新乡豫北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强化郑新两地公路、铁路、航空物流无缝对接,协同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和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以两地公铁联运为重点,加强两地 “中欧班列”协作联营,以新乡为纽带,汇聚焦作、安阳、鹤壁以及晋北、冀南、鲁西南货源,加快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郑州新郑机场及新乡支线机场(规划),积极融入空中丝绸之路;完善两地物流平台和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物流大数据平台互联和信息共享,布局建设豫北区域跨境电商、快件分拨中心,加速融入网上丝绸之路。加快口岸载体建设和口岸物流发展,强化两地口岸联检联运,推进郑州功能性口岸业务向新乡延伸,支持申报符合新乡产业特色的功能性口岸。鼓励郑新两地企业 协同打造线上线下物流交易平台,发展云仓储、云快递等,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加快郑新快速交通网络建设,构建郑新1小时通勤圈和快货物流圈。

3. 加快区域物流枢纽建设

基本建成新乡市、长垣市、原阳县、卫辉市 等4个区域物流枢纽(节点)主要承载设施,完善区域物流枢纽配套服务功能,推动资源要素向物流枢纽集聚。推动新乡市区域物流枢纽打造 “一带一路”重要国际物流枢纽、中原地区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加快郑北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港等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积极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原阳县区域物流枢纽聚焦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和电商物流,打造“郑新一体化”重要物流枢纽。强化长垣市区域物流枢纽生产服务功能,着力推进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组织优化升级。支持卫辉市物流节点建设河南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中小城市城乡互联“物流创新区”。加强物流枢纽集疏运通道建设,整合提升区域分拨、专业化仓储、铁路口岸等基础设施,提升新乡在全省乃至全国物流格局中的功能和地位。

4 .健全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和网络建设,重点对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新亚全通物流有限公司、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等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加快货运枢纽、物流园区集疏运道路建设,改造升级铁路场站。提升新乡现代公铁物流园、新乡西部公铁物流园等园区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新乡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豫北多式联运物流园等规划建设,支持长垣公铁物流园、延津公铁物流园、卫辉公铁物流园、封丘农资公铁物流园、华新公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鼓励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高运输组织水平,积极开展多式联运服务。依托新乡东站高铁枢纽,探索高铁快运发展路径,加强高速铁路场站功能设施改造升级,强化接卸货、存储、转运等物流功能,培育一站式高速铁路快货运营商。谋划推进新乡支线机场建设。进一步推进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充分发挥部、省甩挂试点企业的示范效应,引导甩挂运输企业建立统一服务及设备标准,实现信息共享、场站共用、线路共营。2025年前, 力争建成3个多式联运型物流园区,开通5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

5.加快完善城乡配送网络

推进落实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谋划建设公共型城市配送中心,推进末端配送设施共享共用。加快建设市县分拨配送中心,因地制宜在市县城区近郊、产业开发区、大型专业市场等区域,规划建设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快件处理中心等,引导城区内物流企业、物流设施集聚,承担区域物流集散配送功能,大力发展共同配送,鼓励共享网点、统仓共配,提高配送效率。完善城乡末端物流配送设施,建设具备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的物流配送终端,打通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微循环”,推动物流配送网络全覆盖。加快田间地头流通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和低温加工处理中心改造升级,加快农产品运输、仓储设施专业化改造。开放邮政网络资源平台,拓宽村级邮站服务种类,叠加其他便民利民服务,将村级邮站打造成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城乡客运网络、交通物流网络、邮政行业配送网络三网融合新途径,鼓励各类快递企业与邮政、交通运输企业等开展合作,推动“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6.优化物流园区承载体系

依托区域物流枢纽(节点)、产业开发区和专业市场,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申建,建设改造和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加快 丰树平原新区现代仓储中心二期、 保泰供应链物流园、豫北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园等40个重点支撑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推动各县(市、区)依托域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比较优势,发展服务本地、辐射周边的重要物流节点,畅通物流末端运行,提升物流配送时效。推进新乡国际陆港和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建设高标准高规格铁路场站,推动新乡货运东站物流园等打造全国性公路货运枢纽场站。实施物流园区更新行动,引导部分功能规划不合理、投资建设不到位的物流园区进行自我调整,提升园区功能定位,充分挖掘废弃厂房、闲置土地等低效用地资源,建成一批辐射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特色明显的示范物流园区。

(二)做大做强专业物流

1 . 健全冷链物流设施体系

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完善多功能、标准化、国际化的冷链物流设施,积极申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动与其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通道畅通、协同发展。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重点布局建设“一个核心三大骨干三级节点”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依托中心城区,打造冷链物流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展示交易等产业服务核心;依托获嘉县、原阳县、平原示范区,规划建设三个区域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强化服务功能,提升运营水平;支持有关龙头企业构建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 仓储 干支线运输 城市配送 ”一体化冷链物流网络,补齐产地“最先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基本建成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引领、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形成国内重要的冷链加工交易和集散分拨中心。

全面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全方位推动产地和销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聚焦肉类、水果、蔬菜、乳品、速冻食品和医药产品等重点品类,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服务能力, 加快建立畅通高效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重点在高新区建设以医药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经开区建设以肉类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卫滨区建设以果蔬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牧野区建设水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凤泉区建设以粮油生鲜为主的冷链物流集中区,在平原示范区建设以农副产品、生物医药为主的冷链集中区。支持原阳县依托食品加工生产龙头企业,推进食品、乳制品冷链加工中心和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延津县、封丘县、获嘉县、辉县市、卫辉市、长垣市、新乡县等建设完善速冻食品、树莓、鲜切花、特色林果、中药材等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配备冷链物流设备装备,建设服务城市消费的“中央厨房”等设施,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能力和标准化水平。依托辉县市、新乡县、延津县、平原示范区等省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加快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积极申建国家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设施建设试点县,力争“十四五” 期间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0个以上。

健全城乡冷链物流网络 推动县(市、区)建设完善城区智慧冷链物流系统,改造建设冷链自提柜、储藏柜等终端配送设施。加强冷链物流行业 疫情防控。开展冷链下乡,加强县乡冷链设施供给,在重点农贸市场建设一批标准化冷链储配中心。结合乡村振兴,集中建设一批果蔬茶、肉蛋奶等特色产业生产存储、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建立第四方冷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输、仓储、监控等环节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逐步实现冷链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加强对冷链物流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加强冷链物流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和应用,配套完善设施设备。

专栏3:“十四五”冷链物流重点工程

冷链运输提质增效降本工程。实施冷链干线运输规模提升工程,积极与其他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试点开行小编组直达冷链班列和公路冷链专线。在冷链物流领域积极探索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施冷链标准化载器具推广应用示范,扩大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周转袋、冷藏集装箱等应用范围,提高标准化冷链载器具共享利用水平。

销地冷链物流提升工程。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老旧冷库改造升级,鼓励建设公共冷库、净菜加工车间、中央厨房等设施,推动城市冷链物流设施升级改造。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共同配送联盟,搭建公共配送平台,鼓励在大型社区开展冷链配送服务,实现冷链到家。

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实际需要,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向农村延伸。

医药产品冷链物流提质工程。依托医药物流中心,集聚疫苗、生物制剂等医药产品生产企业、药品现代流通企业等冷链物流资源,整合疾控中心、医院、血站、药店等的冷链物流需求,建设集约化医药产品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完善医药冷库网络化布局及配套冷链设施设备功能。

2 .加快发展快递电商物流

深化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依托高铁、高速公路枢纽、郑新快速交通优势,增强快件集散交换和配送一体化功能,积极推动豫北智慧云仓(经开区)、中通豫北分拨中心(卫辉)、圆通豫北分拨中心(延津)等投入运营,打造豫北区域性快件中转分拨中心和区域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通达全国、辐射豫北的跨境电商物流集疏分拨网络。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综合服务商,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支持骨干企业创新运贸一体化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本土跨境电商物流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完善中国邮政新乡分公司豫北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创新邮政跨境电商运营模式,发展邮政商业快件业务。积极发展制造业及大宗商品领域电商物流。巩固提升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

3 .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加快大迈六宝公用型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满足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口岸通关、集装箱拼箱等物流需求。依托“中欧班列(中豫号)”,建设多向跨境货运通道,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中欧班列(中豫号)”中亚、欧洲、东盟等线路开行 ;依托新乡班列,加快融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重要集散中心。 推进新乡国际陆港、新乡西部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港等多园联动,打造“一体两翼”国际陆港。快速拓展班列货源品类,支持经开区、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和凤泉区等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肉类口岸、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依托特色产业,积极打造中原对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纺织品交易中心。支持依托国际班列,打造“ 海外跨境经贸产业园 境外办事处 海外仓 ”三位一体海外运营支撑体系。借助郑州航空港资源优势,积极谋划支线机场,探索提升国际航空物流保障能力。

4.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物资需求特点,统筹考虑产能空间分布,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建设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 加强粮食、能源、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医疗用品等物资储备。规划建设市县两级13个应急物资调拨中心、1个国家级应急产业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 、乡(镇)建立指挥平台和物资储备仓库(点)。结合各类应急储备物资特性,建立与市场高效衔接的轮换机制,确保储备物资常储常新。

提高应急物流组织水平和抗冲击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应急物流预案和响应机制,支持建设应急物流大数据平台,完善应急物流“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提高紧急运输指挥调度能力。依托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邮政快递核心枢纽等,完善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应急保障功能,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将卫辉市唐庄镇通用机场升级为新乡市航空救援基地,依托长垣市谋划建设的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医疗防护用品储备基地及调拨中心。加快物流、防疫设施改造与功能嵌入,提升疫情条件下物资存储、分拨、配送调度管控水平,确保在疫情静态管理情况下畅通物流正常运转通道。

(三)增强物流发展内生动力

1 .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聚焦国际物流、专业物流和数字化平台物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集成商,鼓励本土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水平,着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 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网络化运行。支持各类物流企业申建国家级、省级示范物流园区、A级物流企业、物流 “豫军”企业。鼓励本土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或合作经营,支持优势物流企业牵头组建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为核心的物流行业组织,带动中小物流企业集约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作共同体。

2 .加快推动发展智慧物流

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基地、大型快递分拨中心等开展智慧化改造,加快推动豫北智慧云仓物流园、豫北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全省快递物流大数据及云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享互通,鼓励申报省级智慧物流园区试点培育,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申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引育平台型货运企业,发展网络货运。积极跟进国家、省层面物流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建设,参与物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模式探索。加快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向社会公开,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广应用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完善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设施。加强城市配送智慧管控体系建设,依托智慧城市平台构建车、路、物、网无缝连接的服务系统,加快全程监测、动态管控和智能调度等应用,推动建设集车辆监管、交通诱导、仓储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共同配送监管平台,实现运输工具和货物的实时跟踪和在线化、可视化管理。

3. 推动物流绿色化发展

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对新能源货车落实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严格落实城市新增或更新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车辆100%纯电动化,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支持物流园区、交易市场等建设“屋顶光伏电站”,构建物流自给能源系统。鼓励物流园区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推进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 鼓励邮政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车辆应用,支持推广智能信报箱、智能快件箱。 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

4.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重点领域加快标准制定与宣贯实施,鼓励参与全省物流行业标准制定,积极参与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鼓励物流园区应用标准化设施设备和装载器具,推动建立循环共用体系。依托河南新飞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推进货车车型标准化,鼓励生产企业参与多式联运装备研发生产。加强已发布标准推广应用,加快标准化联运设备、装载器具普及。

5.推动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

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条码、物流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型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跟踪、交易、信用评价等环节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加强智能化立体仓库、数字化终端设备等普及应用。鼓励物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开展物流智能装备首台(套)示范应用,研发推广尺寸和类型适宜的内陆集装箱。探索无人配送车在城市社区、无人机在农村和应急领域试点应用。

五、强化综合交通体系支撑

(一)完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1.强化骨干运输通道能力

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公路、普速铁路为基础,积极谋划支线机场,充分融入全省“ 米 井 人 ”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建设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三纵一横一放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高效对接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打造联通郑州、辐射豫北、面向全国的交通新优势。

专栏4:“三纵一横一放射”综合运输通道

纵一:京港澳通道 主要由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G107及沿线省道组成,是新乡市与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沟通的运输大通道。

纵二:大广通道 主要由濮阳至潢川铁路(规划)、大广高速、G230及沿线省道组成,北接京津冀、南接武汉城市群,是连通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的重要综合运输通道,也是新乡市与豫东区域经济交流与产业协作的通道。

纵三:沿太行通道。 主要由沿太行高速、焦林城际铁路、S230组成,是服务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的区域通道。

一横:北沿黄通道。 主要由新焦城际铁路、新月铁路、新菏铁路、沿黄高速、G327和沿线高等级公路组成,向东衔接山东日照等沿海地区,向西联系山西、陕西沿黄地区,是新乡市西联东拓运输大通道。

一放射:济郑渝通道。 主要由郑济高铁、S101等组成,向东北直连环渤海地区,向西南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新乡市直通胶东、衔接成渝的重要运输通道。

2.推进跨黄河通道建设

根据新乡与郑州、开封等黄河两岸城市铁路网、公路网规划,统筹新乡与郑州、开封等黄河两岸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集约利用、规模适度”的原则,统筹布局跨黄河通道,有序推动黄河桥建设实施。重点加快推动新乡与郑州、开封之间规划形成“6高速 8干线”黄河桥布局,其中“6高速”黄河桥分别为郑州至辉县高速、郑新高速(龙凤大道)、京港澳高速(既有)、安罗高速、大广高速(既有)、沿黄高速黄河桥,“8干线” 黄河桥分别为S101(既有)、老G107(既有)、郑新快速路、新G107(既有)、S225、G230、S223、S220(既有)黄河桥。

专栏5:跨黄河通道布局

1.郑新之间

(1)郑州至辉县高速、郑新市域铁路西线、郑焦市域铁路共用黄河桥, “十四五”建成通车;

(2)S101郑州花园口黄河桥, 已建成;

(3)郑州至新乡高速(龙凤大道)黄河桥, 规划待建;

(4)G107与京广高铁共用黄河桥, 已建成;

(5)京港澳高速刘江黄河桥, 已建成;

(6)郑济高铁、郑新快速路、郑新市域铁路共用黄河桥, 在建;

(7)新G107官渡黄河桥, 已建成;

(8)S225黄河桥, 规划待建;

(9)安罗高速黄河桥, “十四五”建成通车。

2.新开之间

(1)G230封丘至开封黄河桥, “十四五”建成通车;

(2)S223、濮阳至潢川铁路、新乡至开封城际铁路共用黄河桥, 规划待建;

(3)大广高速黄河桥, 已建成;

(4)S220开封黄河桥, 已建成;

(5)沿黄高速黄河桥, “十四五”建成通车。

3.新菏之间

(1)长垣至修武高速黄河桥, 规划待建;

(1)G327长垣至东明黄河桥, 规划待建;

(3)新乡至菏泽城际铁路黄河桥, 规划待建;

(4)新菏铁路黄河桥, 已建成;

(5)菏宝高速黄河桥, 已建成。

3.提升通道货运服务能力

增强骨干运输通道流通保障能力,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快待贯通路段建设。优化通道运输方式和功能结构,在有条件、有需求的主干运输通道推行客货分线,分类完善主干运输通道货运功能,研究布局重载公路、重载车道,重点提升大宗货物运输通道通行能力。

(二)完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

1.构建 四纵四横两环 高速公路网

强力推进郑州到辉县高速块村营至营盘段、鹤辉高速新乡段,打通与山西省之间的高速公路通道。建成沿黄高速和沿太行高速新乡段,服务沿黄生态带和南太行文旅康养带发展。建成安罗高速和安阳至新乡高速新乡段,缓解京港澳高速通行压力。建成濮卫高速新乡段,增强高速公路大通道交通流便捷转换能力。建成郑辉高速郑州至新乡段,支撑郑新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至郑辉高速段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 末开工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以上。

专栏6:“四纵四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远景规划

四纵:分别为新晋高速及郑辉高速、京港澳高速、安罗高速、大广高速。

四横:濮卫高速(含西延)和沿太行高速、菏宝高速、长垣至修武高速、沿黄高速。

两环:内环由菏宝高速、京港澳高速、郑辉高速、长垣至修武高速相连;沿黄高速、安罗高速、濮卫高速(含西延)及焦作境内的郑云高速构成外环。

2.优化 七横十五纵三环 普通干线公路网

实施S227林桐线卫辉市至郑济公铁两用桥段改建工程(郑新快速路)、G230通武线黄河桥及连接线工程、G230通武线封丘滑县界至封丘獐鹿市段新建工程,构建服务郑新、新开 高效对接 的快速公路通道;推进S229辉县至原阳葛埠口段改建工程、S230沿南太行线辉县林州界至辉县上八里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实施,增强普通干线公路对县城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的覆盖服务能力;对S311延津县城至G107交叉口段(新乡市南绕城)、G234辉县南村至辉县申屯段(辉县市东绕城)和S220董寨至鲁山村段(长垣市西绕城)等实施绕城改造,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实施S306濮辉线卫辉上乐村至辉县高庄段改建工程、S101郑台线G107至新乡鹤壁界段改建工程,增强新老G107交通流便捷转换。

专栏7:“七横十五纵三环”普通干线公路网

七横:G327连固线、G342日风线、S306濮辉线、S307卫济线、S309长济线、S310长邵线、S311封辉线;

十五纵:G107京港线、G230通武线、G234兴阳线、S101郑台线、S219濮封线、S220南杞线、S223滑确线、S224内罗线、S225安平线、S227林桐线、S228卫新线、S229辉原线、S230沿南太行线、S231薄原线、S506洪蒋线;

三环 指以新乡市区为中心,从内到外分别由S309 (北线) 、G234(西线)、S311(南线)、老G107(东线)合围形成 “一环” ;S307(北线)、S229(西线)、规划S311(南线)、S227-郑新快速路(东线)合围形成 “二环” ;S306-S311(北线)、S230-S231(西线)、G327(南线)、G107改线(东线)合围形成 “三环”。

3.加快提升农村运输通道

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力争全域创“四好”,打造美丽农村路。“十四五” 期间,实施县乡道提质改造482公里、通村公路改造497公里、3.5米及以下窄路基路面加宽公路拓宽改造371公里,建设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207公里,实施安保工程102公里,改造危桥2160延米、隧道1140延米。

六、健全现代流通治理体系

(一)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创新

全面破除阻碍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入推进“ 互联网 流通 ”,优化“一网通办”“一窗办成”业务流程,深化流通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加快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发展与监管并重,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良性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推进各项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效能化,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网络货运经营者申请许可,优化网络货运线上服务能力认定流程,提高线上服务能力认定效率。落实简化铁路专用线接轨审查手续相关措施,压缩审查时间。精简快递分支机构办理手续,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审批时间缩短至法定时限一半以内,全面实行快递末端网点备案管理。优化货车通行管控,规范公路限行设施设置,优化不可解体大件超限运输车辆主要运输路线,对符合标准的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通行便利。完善流通领域数据资源确权、交易、应用等政策,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培育流通大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资源交易、高效利用。引导国有资本参与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管理,探索推进农贸市场产权国有化试点。

(二)完善流通金融保障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现代流通工程项目的中长期信贷投入和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健全流通领域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合理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探索开发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积极发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货单融资和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仓储物流行业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引导保险机构继续完善流通领域货物运输等保险服务,丰富对流通各环节的保险供给,为流通领域提供更精准的保险保障。大力发展信用消费,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发展消费金融。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农产品仓储保险冷链物流保险,提升鲜活农产品经营和质量安全风险保障水平。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电子票据、供应链综合支付服务等 领域数字化应用。优化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支付环境,规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优化平台企业收费,降低流通交易成本。

(三)推进流通信用体系建设

全面营造有利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建立现代流通领域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制度,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基本规则和指标体系。支持信用服务机构、大数据企业依法采集、整理、存储、加工市场主体在流通领域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引导各类商贸流通平台、交易市场等建立入驻商户信用评价机制,鼓励按照信用级别向商户提供差别化的信用服务。鼓励协会商会建立会员企业信用档案。拓展流通领域追溯系统产品范围,鼓励行业组织、批发市场、商超及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建产品追溯系统,完善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加强以诚信兴商为主的商业文化建设,创建一批“诚信经营”示范店、街、市场。积极参与郑州大都市圈信用一体化建设,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的跨区域共享、应用场景的跨区域互通。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市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协调规划实施。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积极性,建立起政府各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联动,强化政策、项目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支持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省和我市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将流通及物流设施和网点布局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增加流通及物流业用地比例。鼓励通过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应物流用地。进一步强化物流产业的公共属性,适当降低物流用地的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等门槛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统筹各级现代流通体系及物流领域财政扶持资金,创新资金运用方式,加大对流通及物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税费、金融、环保、运输通行等政策落实,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增强人才支撑

强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加大对运营和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鼓励河南物流职业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工程学院等在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及现代物流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企业院校加强合作,推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加大现代流通和现代物流产业人才培训力度,扶持一批现代物流、直播电商、商贸服务等领域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推进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和物流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四)加快项目建设

把支持企业上项目、扩投资、增产能作为重中之重,扶持资金、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各类重点项目,并在用地、审批、证照办理方面予以倾斜。加大流通、物流仓储、关联制造和配套服务等领域项目招引力度,鼓励市外流通物流企业在新投资兴业。各县(市、区)、各部门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对符合条件的项目采取环保管控豁免和不停工措施,尽可能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