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篇)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0610-00002
  • 信息分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策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06-10-19 05:11
  • 名 称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篇)
  • 文 号 :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篇)

    第八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工业生态化为核心和龙头,建设生态工业园,构建煤及煤化工、电力、水泥、中水回用、废旧有色金属加工、固体废料利用六大产业循环链,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带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服务业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循环经济形态为基石,以打造宜居城市为带动力量,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中原城市群中具有示范效应的节约型城市。

     

    第三十章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为基础,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高效耦合系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消耗减量化,废弃物排放减量化。把环境保护与招商引资有机统一起来,进入园区企业要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要成为我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众品食业园、山花产业园等要围绕工业生态园区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构建产业循环链条。以工业生态化为核心和龙头,构建煤及煤化工、电力、水泥、中水回用、废旧有色金属加工、固体废料利用六大产业循环链,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优化劣质煤和煤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炭-焦炭-煤化工(电力)、矿井水-中水回用、焦炉煤气-发电4条产业链资源配置与利用系统;新上一批电力项目,走煤电一体化的资源综合利用道路;以禹州中锦水泥、老牌水泥为核心,构建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煤矸石-水泥的循环链;以市区污水处理厂、东城区热电厂为核心,建立中水-发电-水泥、污水-污泥-化肥(生物农药)产业循环链;以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聚集区为依托,形成废旧金属回收-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循环链;以市区垃圾处理厂为依托,完善生活垃圾制肥、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制砖项目,使垃圾变废为宝。

     

     

    专栏9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企业。重点支持山花实业大豆膜分离技术、许昌卷烟总厂烟草薄片、天健热电垃圾及秸秆发电技术等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园区。重点支持许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长葛大周有色金属加工聚集区、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许昌县、禹州市、魏都区三个发制品工业园、襄城县焦化工业园、众品食业园、河南飞达集团产业园、鄢陵马栏镇棉短绒加工园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城市。重点支持废物利用、中水回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使许昌成为“节约之城”。

     

    第三十一章 构建农业生态链条

     

        着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进程。围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以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为重点,全面开展禽畜养殖粪污、农村生活污水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成“饲料-猪-沼-菜(粮)生态良性循环模式;以众品食业、山花实业、质源食品为龙头,形成种植业-食品加工-养殖业-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等产业循环链;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加快花卉苗木运输业-包装业-餐饮业-旅游业-会展业的产业链条发展;强化农业技术的生态特点,建设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第三十二章  加强环境保护

     

    以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目标,抓好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加快林业发展,坚持资源培育与环保并重,搞好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结合淮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搞好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主要交通干线、景观道路绿化、美化,推进沙荒治理、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坚持工业污染防治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快解决工业企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强力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搞好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作,继续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效削减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实施“以气代煤”工程,大力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建成鄢陵县、襄城县、许昌县尚集污水处理厂及许昌市、禹州市、长葛市、魏都区宏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搞好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加快各县(市)垃圾利用、无害化处理厂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

     

     

    专栏10   国家森林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建设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以上,其中,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8%以上,郊区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其中市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8%以上。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环保投资指数大于1.7%;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小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100%;清潩河高村桥断面水质氨氮浓度小于8%;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6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

     

     

     

     

     

     

     

     

     

     

     

     

     

     

     

    第三十三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掘我市节约型产业中的有利因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努力把我市建成中原城市群中具有示范效应的节约型城市。

    推进节约型社会的五大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节约能源工程: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重点支持许继节能产品开发,推进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实施。

    推进节约用水工程:按照节水型城市标准,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搞好农业节水灌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大力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和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继续推进自备井关闭工作,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

    推进节材工程: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利用粉煤灰等废料,制作空心砖,替代粘土砖;利用木材边角废料,制作中高密度板材;鼓励废纸回收和利用,发展造纸工业。

    推进节约用地工程: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做好城镇存量用地调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不断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农业、非农建设及生态用地;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占用审批和监督检查制度等,严格限制毁田烧砖,搞好空心村治理,推进土地复垦,切实保护耕地,做到占补平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以煤矸石、有机废水等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毛发、烟草废料、棉短绒、废旧塑料等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节约能源资源宣传教育工作,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专栏11   节能重点工程

    低效燃烧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型燃烧锅炉(窑炉)。

    区域集中供暖。鼓励有条件的县发展热电联产,鼓励将现有分散式供热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

    余热余气综合利用。要建材、煤炭等行业综合利用差压、高炉煤气、瓦斯等发电,日产5000吨以上干法水泥企业全部建设余热发电设施。

    节约和替代石油、天然气。发展洁净煤,开发利用生物质柴油。

    电机系统节能。在煤炭、纺织等行业实施电机、水泵、压缩机系统的高效节能改造。

    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

    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住宅等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

    政府机构节能。实施政府机构建筑物及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推行合同管理等。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