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许昌市2014年企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4年5月27日
许昌市2014年企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健全企业服务工作体系构建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豫政〔2014〕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2014年企业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4〕11号)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委“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的核心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企业服务工作全过程,不断完善企业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坚持企业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服务相结合,激发企业活力与帮扶困难企业相结合,重点企业培育与中小微企业服务相结合,实现政府对企业的政策对接、信息对接、服务对接,突出政策落实、要素保障、市场开拓,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建设“五型许昌”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以上。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主导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
(三)重点企业实力增强。100家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增长12%;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8家。
(四)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涉企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精简、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办理,政策范围内问题办结率达到100%。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服务长效机制。一是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制度,健全政企沟通机制。确定100家行业特点鲜明、效益指标较好、发展后劲充足的企业作为市级重点服务企业,县(市、区)根据当地情况确定本级重点服务企业。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完善机制,注重实效。利用问卷调查、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渠道,构建多形式的企业问题受理和服务渠道。开展服务下基层活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经常到重点企业走访、征集问题,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二是完善企业问题办理机制。对收集到的企业反映问题,市企业服务办公室经过初步核实以后,建立台帐,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分解落实意见,明确承办单位、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向承办单位下发交办通知书。承办单位在收到交办通知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但原则上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对久拖不决的问题,由市政府督查室、市优化办、市企业服务办公室联合挂牌督办。建立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对涉及多部门的共性和重大问题,市企业服务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办公,集中协商解决,市政府常务会每季度听取问题办理情况汇报。开展企业问题办理满意度评价,市企业服务办公室定期征求重点企业对职能部门提供服务的意见,企业评价结果纳入年终企业服务考核内容。三是完善政策导向机制。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政策下基层、法律下基层等活动,通过网络、报刊、新闻发布、发放政策汇编等多种形式,及时宣传惠企政策。加大政策咨询服务力度,针对重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每月一次政策咨询会制度,结合国家政策、宏观形势、企业需求,邀请专家、职能部门对企业面对面讲解政策、发布信息,开展面对面、点对点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准确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强化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涉企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加快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对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四是建立企业培训长效机制。开设许昌企业公开大讲堂,通过广泛征求企业家意见,制定系统培训计划,每月集中授课一次,为百户重点企业、广大中小企业负责人提供针对性培训。鼓励企业家参加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EMBA学历培训。利用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培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培训,提高我市企业家管理经营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五是高标准建设许昌企业服务网。市、县两级企业服务办公室年内要建立高标准的企业服务网站,建成集宣讲政策、网上视频讲座、问题收集办理、产品宣传对接、用工信息对接、专家在线咨询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贴近企业、运转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二)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一是建立产销产业对接长效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定期不定期开展“一对一”、小范围、有针对性的产销产业对接活动,推动产销产业对接常态化。市企业服务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分领域开展市内重点项目单位与重点生产企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的产销产业对接活动,争取全年组织产销产业对接活动15次以上。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功能,经常性的对企业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探索建立许昌重点行业B2B网络营销模式。依托重点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协会和联盟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对接、产品对接和信息交流活动,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开展“知名电商许昌行”活动。邀请知名电商、网上商城、网店等深入了解我市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企业与电商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发制品、电动汽车(摩托)、食品医药、电力电子、汽车零部件企业与电商对接,推动企业网上营销。三是开展“许昌产品河南行”活动。通过第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中国特色商品(三门峡)博览交易会、第二届中国(商丘)电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第二届中国(洛阳)工业博览会、第五届中国(鹤壁)镁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等平台,将我市名优产品推向全省乃至全国,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三)广开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银企项目洽谈会,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企业贷款需求日常征集和政银担企合作机制。组织2次以上“金融机构企业行”活动,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企业贷款需求项目。二是建立市县企业发展互助资金,优先保障市、县(市、区)重点企业需要,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三是实施中小企业和重点企业信贷培育计划。加大对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辅导力度,引领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施重点企业信贷支持计划,各家银行市级分行要为重点企业提供优质信贷服务。四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强力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主体培育,积极探索“区域集优”票据融资;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引导私募资金或基金直接投放;做好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工作,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到“新三板”挂牌;加强企业融资辅导,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信用保险、金融租赁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五是强化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与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关系,增强我市企业融资的担保能力。健全市、县国有资本主导的担保体系,充实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本金。强化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探索建立财政、担保、银行、保险“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
(四)强化用工和人才保障。一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缓解企业用工难题。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提高就业人员参保率。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依法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职业荣誉感和企业凝聚力。二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发布平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随时安排综合性或专题性招聘活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及用工对接活动。鼓励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冠名班”等形式合作培养,引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开展招生、培养、鉴定、就业四位一体综合服务,变企业招工为院校招生。三是做好企业高技能人才保障。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共建研究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围绕电力装备、生物医药、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行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加快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落实我市关于高端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措施,稳定企业人才队伍。
(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级高新区目标任务,鼓励、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原电气谷及其它各个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建设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培育和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让、技术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通过联合攻关、共建研发平台等形式,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或结成产学研合作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主导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成果密度大、转化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内分期分批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继续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计划,全年专利申请量争取保持在400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培育,全年新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优势区域1-2个。加强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促进专利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完善技术市场管理,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三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实施豪丰机械公司“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关键装备技术研发与示范”等6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同时谋划申报一批新的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启动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六)做好运行监测和要素保障。一是做好运行调节和生产要素保障。加强对重点行业运行监测预警,聚焦倾向性、苗头性和行业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稳运行调结构政策措施。加强煤电油气运等企业生产要素保障协调,推动煤电双方建立长期供需保障机制,帮助企业做好产运需衔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增强共同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支持能耗水平低、技术水平高、产业链条长的企业作为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单位,推进我市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二是完善用地保障机制。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通过用好“增量指标、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整治农村建设用地等措施,保障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严格执行限时审查制度,进一步提高预审效率,缩短审批时间。完善用地评价和考核体系,指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三是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深化排污总量预算指标管理,促进各地有效利用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环境要素,保障市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容量。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进一步增强企业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深化环评管理制度改革,争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七)营造企业发展优良环境。一是坚持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深化企业服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放尽放、提高效率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要求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程序、限时办结。简化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内容,提高备案效率。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稳步推进企业名称核准权限下放和网上名称预先核准工作,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二是规范涉企收费和评比检查。认真做好已取消、停收、降低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落实工作,重点清理投资领域审批前置类收费、生产经营领域强制性垄断性收费,特别是涉及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收费。除法律、行政法规或政府有明确规定外,行政机关不得开展涉及企业的达标、评比、表彰、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三是建立企业周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各负其责、落实责任”的企警地共建治安环境长效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利益矛盾,应急解决重大突发事件,严厉打击危害企业生产经营及项目建设的各类违法行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负责全市企业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市企业服务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联络员,建立企业问题收集办理责任制,按照职能分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形成服务企业发展的合力。
(二)严格督导考核。建立督导服务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各地企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政策落实到位。实行企业问题季通报制度,每季度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通报企业反映问题办理情况。完善企业服务年度考核制度,年终由市企业服务办公室围绕长效机制建设、企业满意度、政策落实、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与运用效果等内容,对各级各有关部门企业服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市政府名义予以表彰。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县(市、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宣传中央、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各地、各部门服务企业的典型做法,宣传企业在转型解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企业成长、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