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许昌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 索 引 号 :11411000005747138B/201606-00234
  • 信息分类:市政府办文件
  • 发布机构:许昌市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2016-06-20 11:45
  • 名 称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许昌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 文 号 :许政办[2016]46号
  • 关 键 字 :
  •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许昌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许政办[2016]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2016年许昌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6年6月15日

    2016年许昌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推动我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以下简称服务业“两区”)加快发展,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强城市发展实力和支撑服务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以促集聚、凝特色、提服务、强融合为着力点,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优化规划布局,突出招强引优,聚焦主导产业,创新业态模式,增强监管运营能力。着力加快城市综合体建设和楼宇经济发展,强化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和特色商业街培育,推动服务业“两区”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产业加快集聚,区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4亿元,增长30%以上;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246亿元,增长30%以上;实现税收10.74亿元,增长2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16000人左右。--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增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超过130家以上,力争培育税收超千万元商务楼宇3栋,4个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群。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市政管网、公共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内11个村庄拆迁并安置工作全面启动,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4亿元,新建或完成改造面积2.86平方公里左右。

    --晋星工作全面推进。按照省定服务业“两区”星级标准,夯实晋星任务。魏都区特色商业区继续保持三星级标准,禹州市、长葛市特色商业区继续保持一星级标准,三大考核指标增速显著;市商务中心区、鄢陵县特色商业区晋升为一星级标准;许昌县、襄城县特色商业区进入门槛标准。

    二、重点任务

    (一)增强区域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主体服务功能,优化配置要素资源,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集群引进促进产业“无中生有”,以完善配套助推产业从小到大,以龙头引育带动产业由弱变强,尽快培育形成一批服务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服务业集群。

    1.引导商务服务机构集聚。围绕服务中原电气谷、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魏都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智慧产业两大专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企业总部等重点领域。加快众信国际大厦、远景大厦、未来大厦等商务楼宇建设,吸引金融、保险机构、地方投融资平台和商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企业建设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和运营中心,加快发展管理咨询、财务顾问、评估交易、法律服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力争新引进1-3家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加快提升商务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

    2.培育特色服务业集群。围绕提升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着眼服务更大区域范围,明确1-2个核心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或特定业态,强化与城市商圈的错位发展,以特色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跨区域辐射力的商品集散、特色服务业集群。强化特色专业市场建设,鄢陵县、禹州市、襄城县等特色商业区要围绕本地主导产业链条,在上游原材料、中端组装模块、下游终端消费品集散上找准切入点,推动专业市场与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完善物流配送、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等配套功能,促进实体市场上网、虚拟市场落地、线上线下互动,提升以市场促产业、带物流、引集群的服务功能。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市等特色商业区要强化特色街区培育,重点围绕本地文化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老街区提升、新街区发展和名街区创建,做特做精一批文化体验、特色商贸、休闲旅游等特色街区。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配套服务,强化招商引进,推动有序集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入驻服务业“两区”的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30家以上。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各地围绕服务功能提升,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选资,积极探索规划招商、运营管理方案招商等新模式,力争全市服务业“两区”各新引进1家行业龙头企业或1个投资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聚焦扶持政策,从全市服务业“两区”中各优选一批发展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企业,作为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引领带动服务业“两区”发展的生力军。强化企业服务,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督查落实长效机制,完善重大项目主要领导分包负责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工、项目融资、基础设施配套、经营环境优化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规划预定功能、功能引导项目、项目集聚产业的发展路径,强化项目准入、要素配置和跟踪服务,积极引导符合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建项目和拆迁项目在服务业“两区”集中布局,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前期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投用,力争全年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5个以上、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40个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市场集群、商文旅融合项目、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的扶持力度,力争在项目建设上有新进展、投融资上有新突破、企业服务上有新成效。

    (二)推动业态升级和管理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和服务水平提升,持续保持企业的动态竞争力。

    1.积极培育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将楼宇经济作为提升商务服务功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筑楼引商、优楼留商、惜楼选商,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与产业集聚区紧密联动发展,力争培育千万元税收楼宇3栋,尽快形成“总部基地 制造基地”的发展格局。

    提升承载能力。推进商务楼宇经营开发模式创新,最大限度提高以租赁为主的统一经营和单一产权商务楼宇的比重,引导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办公向商务楼宇集聚,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和实际利用率。完善配套功能,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增加周边绿色空间,引导商业零售、餐饮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项目在楼宇周边集聚,营造以人为本的楼宇经济生态环境。

    规范服务管理。探索引入“楼宇服务社区化”的工作模式,推动商务楼宇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引进培育专业物业管理公司,打造楼宇信息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及员工提供政务咨询办理、信息查询发布、招商引智融资、餐饮通信休闲等高品质服务,以优质服务引商、安商、育商,切实提高企业注册率、楼宇入驻率和税收贡献率。

    加快分类培育。提升集聚集群效应,强化“一栋楼宇即一个专业园区、一个楼宇片区即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注重同类型产业、业态以及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有序集聚,强化楼宇经济产业链的搭配和完善,实施定向招商,打造一批金融、总部、传媒、创意、研发和软件等特色楼宇。

    2.推动现代市场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专业市场提升工程。推动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外迁整合、新建市场承接升级,引导具备一定规模的传统市场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展示体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有机融合的现代市场转型,推动实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有机融合,建设和改造5个现代专业市场,形成以市场升级促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发展促市场规模化经营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实施新型业态模式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型经济、体验式消费等新型业态。推动传统商业企业自建线上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零售企业强化与线下便利店、超市合作开展“网订店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品牌、渠道、顾客等多方面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创新开发建设模式。鼓励服务业“两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合作,采取合作共建、整合托管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开发建设和产业对接。推广“自求平衡、封闭运行、利润共享”模式,土地出让金按比例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按照本地区公共服务需要,兼顾资源有效配置及项目合理布局,创新PPP项目收益和分配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支持银行和信托、投融资公司和社会各方开展广泛合作,拓宽开发建设融资渠道。

    (三)提升支撑承载能力。深入推进产业产城互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公共服务平台,探索集约节约发展新机制,持续提升要素吸附和产业、人口支撑承载能力。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强化资源要素整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力争培育形成产业支撑和服务能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联审联批”的综合行政服务平台建设,为入驻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积极搭建包含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劳动监察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研发创意、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小微企业孵化、检验检测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健全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配套服务体系。

    2.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按照集中安置、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快区内拆迁改造和村庄迁并,全面启动11个村庄搬迁,做好集中安置、转换身份等工作。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区内交通、供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绿地、停车场、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4亿元,为企业、项目入驻和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将服务业“两区”列为全市用地保障的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着力保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切实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推动由投资导向向效益导向转变。引导各地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利用废弃、老旧工业厂房等资源,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配套完善等途径,融入现代商业气息和文化创意元素,改造发展成为特色街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两区”工作例会制度、督导制度和通报制度,强化服务业“两区”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牵头作用,强化市直有关部门行业管理、协调服务的工作职责,强化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各县(市、区)建设发展服务业“两区”的主体责任,加强工作督导和考核评比,形成市、县两级协同高效、配合联动的工作合力。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推进台账和工作督导、领导分包等制度,强化交流学习,确保服务业“两区”建设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的各项政策措施,将服务业“两区”重大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积极争取省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服务业“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考核激励。完善服务业“两区”统计监测体系,加强统计数据上报工作,按全省服务业“两区”建设运营情况进行综合排序,对规模实力强、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好的服务业“两区”进行表彰奖励。

    附件:1.2016年服务业“两区”重点工作分工

    2.2016年许昌市服务业“两区”发展主要指标计划表

    3.2016年许昌市服务业“两区”基础指标计划表

    附件1.pdf 附件2、3.pdf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