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 [2017] 5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许昌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7年11月17日
许昌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好新材料产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面临形势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际竞争趋于白热化,发展新材料产业、占领新材料产业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战略竞争的重要部分。
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五大主要发展领域之一,国家在政策、研发资金和组织体系的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新材料产业具有导致颠覆性技术出现和推动产业变革的重大潜力,我省也把新材料产业列入河南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11个领域之一,其必将迎来更多的发展契机,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大目标奠定产业基础。
(二)发展现状
许昌市作为河南省发展的第一方阵,在超硬材料、硅系新材料、再生金属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与优势,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3D打印金属增材制造材料、先进轻合金材料、高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作为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产业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市共有新材料企业47家,在国内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企业10家,拥有省级研发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企业24家。初步形成了以黄河旋风集团为龙头的碳系新材料产业园,以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硅系新材料产业园,以河南好宜家铝业有限公司、许昌金汇中超不锈钢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2016年,我市新材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占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5%。
但是,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新材料基础研究储备不足,新材料应用研发动力不足,新材料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开发欠缺。二是政产学研用合作不协调,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产业化比较困难。三是新材料产业投资过于分散,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四是政策、保障及激励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企业、产品、技术、项目、基地”五位一体发展为基本路径,依托我市超硬材料、新能源材料、硅材料、有色金属等优势领域,树立材料先行、产用结合、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的理念,积极培育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发展空间,以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0亿元,2025年突破4000亿元,把我市打造成为引领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先进市。
到2020年,力争打造800亿级硅材料产业园、1000亿级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黄河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河南江钨新材料有限公司、金汇集团突破300亿元,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突破100亿元。
到2025年,力争打造1000亿级硅材料产业园、1500亿级再生金属循环产业集聚区;黄河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河南江钨新材料有限公司、金汇集团突破500亿元,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突破200亿元。
二、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强力提升优势领域
1.做强碳系新材料
以黄河集团为依托,在做强超硬材料及制品的基础上,加快在石墨烯及器件方面实现突破,整合拓展链条,打造以碳系新材料为基础的国内领先的生产基地。
积极提高石墨烯前沿新材料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活动,提高企业高端产品研发能力,提升产品品牌化、系列化,强化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专利保护意识,以龙头企业带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以优质大面积石墨烯及制品为导向,提升高温高压合成技术攻关水平,实现单层及多层石墨烯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积极申报专利,提升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能力。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强化宝石级金刚石技术研发,突破成分控制、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提高成品率,实现10mm黄色、6mm蓝色和无色大单晶金刚石的工业化生产。整合优势资源,贯通上下游产品,建立行业联盟。聚集全市在碳系新材料产业中的优质资源,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实现从新材料研发、工业化生产、上下游企业衔接到市场应用的整体竞争优势。完善支撑体系。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构建宝石级金刚石和大面积石墨烯等新材料制品的标准,建立检测及评价中心,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委,长葛市政府、禹州市政府、襄城县政府
2.做优硅系新材料
依托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的硅烷气、多晶硅、单晶硅等产品优势,形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努力把“中原硅谷”打造成国内领先硅系新材料产业园。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提升大尺寸硅单晶、半导体器件与模块、高亮度半导体照明以及相关应用产品等方面的研发能力,掌握大尺寸单晶硅和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实现对大尺寸单晶硅纯度、品质和尺寸等关键参数的可控性,增强抗御风险能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依托骨干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提高技术水平,采取合作开发或直接购买技术等方式,逐步提升产品制作工艺,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以电子级多晶硅应用为目的,突破阻碍多晶硅纯度提升困难的技术瓶颈,实现电子级多晶硅掺杂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掌握核心生产工艺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单晶硅材料做进一步深加工,积极拓展产业链。以市场促产业的方式,生产附加值高、市场紧俏的产品,促进硅系材料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大尺寸硅材料溅射靶材关键生产技术研发,实现制约硅材料溅射靶材的纯度、尺寸、表面粗糙度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增加产品附加值。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襄城县政府
3.做大先进金属新材料
围绕大周中原不锈钢制品园建设,紧密对接郑州航空港,将集聚区打造成为全国再生金属和新材料生产基地,成为全国高端金属制造业聚集地,中外再生金属精密制造合作示范区;成为空港商贸物流的中转站;成为国际知名的金属之都,国内乃至国际航空、航天、高铁零部件生产基地。把再生金属“城市矿山”基地、“中德产业园”做大做强。
延链补链,完善再生金属产业链条。全链条、全循环经济产业优势不断强化。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三大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强化。以金汇集团不锈钢为龙头,提升不锈钢耐高温、耐腐蚀品质,加快不锈钢制品的应用;积极强化铝合金压铸件应用研究和技术攻关,努力实现铝合金零部件产业化生产,支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发展。抓转型、促升级,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围绕再生金属的回收、加工制造,引导企业从粗放型、传统型向高端、精密、新兴、尖端、集约型转变,由小而散向大而强发展,推动工艺升级、价值链升级、产品质量升级、品牌升级。以镁合金汽车轮毂为代表,加快提升基础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应用先进高强轻型有色金属材料,努力实现镁合金性能和成分的有效控制,拓展镁合金品种,提高产品抵抗复杂环境的能力,提升镁合金等有色金属材料的竞争力。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大中德产业园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升中德产业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长葛市政府
4.谋划一批先进特色新材料紧密依托黄河集团、大周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3D打印金属增材制造材料、车身轻量化材料等一批前沿新材料;紧紧抓住郑许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引进高强碳纤维、航空工业等先进新材料企业,抢占未来新材料产业竞争制高点。
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关键应用技术积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制定材料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面向国际前沿新材料,支持科研人员潜心攻关,切实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快关键前沿新材料技术实现突破。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和应用单位联合技术攻关。突破对石墨烯层数、尺寸、纯度等关键制备参数有效控制的技术,实现石墨烯材料和大尺寸石墨烯薄膜规模化制备;研究提高金属球形粉末成形与制备工艺技术,实现空心粉率低、形状规则、粒度分布窄的高品质铝合金、钛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围绕关键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逐步拓展应用领域。大力支持上下游关联企业联合实施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实现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快高强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新材料熔炼、凝固、加工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和解决合金材料残余应力、杂质等关键工艺参数的可控性因素,提升新型轻合金材料的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在汽车轻量化和航空航天中的示范性应用。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长葛市政府、建安区政府
(二)大力发展基础领域
1.新能源材料依托河南瑞贝卡集团、河南力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超级电容器、锂离子动力电池、4GW高效单晶光伏组件,大力发展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努力建成具有区域优势的新能源材料基地。
加强新能源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落实材料先行战略。以企业应用为导向,依托相关高等科研院所研发实力,突破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技术瓶颈。探索研究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实现锂离子电池集成化发展。依托镍锰钴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加大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发力度,掌握影响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成分、组织的关键因素,实现高性能正极材料的有效控制;开展纳米碳负极材料的技术研究,突破首次库仑效率低和无充放电平台的技术瓶颈;探索石墨烯负极材料的技术研究,实现材料到器件的转化,抢占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制高点,努力提升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比容量、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加大产品示范应用推广力度。努力营造使用新能源产品的环境,探索各种新能源产品商业模式的应用,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高效单晶光伏组件的市场化为导向,把握环保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宣传绿色能源,抢占新能源市场高地。整合资源,补齐链条。重点引进、打通上下游企业,形成全链条产业。积极引进领先的锂离子正极材料和隔膜材料企业,形成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到锂离子电池组装,再到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长葛市政府、襄城县政府、建安区政府
2.新型建筑材料
依托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鸿之业建材有限公司、许昌施普雷特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透水地砖、阻燃型及难燃防火型绿色节能保温建筑用装饰板等产品,壮大建材新型行业。
改造提升建材传统产业。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以金科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的透水地砖、路沿石等及再生建筑砂石骨料项目为依托,开发绿色、可降解、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开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标准,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业流程。推进绿色化发展。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搭建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绿色建材新产品应用试点示范。以阻燃型及难燃防火型绿色节能保温建筑用装饰板和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为导向,加快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力度,掌握无毒无害阻燃装饰用板材的关键工艺,大力提高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实现泡沫混凝土自保温砌块的微观孔径尺寸、形貌、重量等关键参数的突破,提升重量、力学和保温性能的协同能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住建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东城区管委会
3.先进高分子材料
依托河南省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许昌鸿洋生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高仿人发合成纤维产品,打造出口创汇新型产业基地;依托河南浩达塑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功能性薄膜产品,培育国内高端食品包装领域的领军企业。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初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中低档产品为主向高中低相结合并突出高端产品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提高研发团队能力。利用现有研发平台,联合相关领域的研发机构针对市场的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产品的独特领先性。以高仿人发合成纤维为目标,加大协同研发力度,开展技术攻关,掌握提高强度和弹性、降低重量、抗尘等的核心技术,实现强度高、质轻、易洗快干、弹性好、不怕霉蛀的高仿人发合成纤维产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技术标准,提升工艺生产水平。整合梳理现有方法、技术标准,结合研发成果,制定完善技术标准,针对高端产品的特点配置高端进口专业设备,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产品市场竟争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建安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4.金属功能材料
依托禹州市恒利来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球化剂和孕育剂等产品,巩固钢铁用孕育剂材料行业国内领先地位。
加快技改进度,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禹州市恒利来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球化剂、孕育剂项目为依托,加强校企协作,继续改进、完善球化剂和孕育剂的工艺流程,实现石墨球铁数量、球径、形状、分布等关键参数的可控性,显著提高球铁的机械性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保持产品国内领先地位,争取在2017年底建设完成规模化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强对外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依托国内外科研和行业专家逐步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驱动产业以及产业反哺技术的现代化科技、生产双驱模式。积极研究球化剂和孕育剂的球化处理与孕育处理协同机制,积极探索新一代球化剂和孕育剂。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禹州市政府
5.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依托许绝电工股份公司生产的电子层压制品,加快研发航空航天军工绝缘材料和军用复合材料,打造成为绝缘材料生产基地;依托河南省德立泰高压电瓷电器有限公司的高铁、地铁轨道交通绝缘子产品,提升在轨道交通领域的知名度,抢占未来城市地铁、高铁发展的市场;依托长葛宇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陶瓷纤维制品项目,加快拓展高端纤维状轻质绝热材料的应用领域,积极开拓欧洲及国内市场。
全面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积极开辟国内100亿级的航电绝缘材料及军品复合材料市场,加强专业研发航空航天军工绝缘材料和军用复合材料的工作团队力量,做好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竞争力。增强企业品牌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兴媒体,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从而主导市场方向,占领高端市场。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长葛市政府、东城区管委会
(三)积极扶持前沿领域
1.纳米材料
依托河南平奇纳米材料有限公司的金属纳米粉体产品,拉伸纳米粉体材料的链条,加快培育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纳米金属粉体生产中心。
加快纳米材料初期市场培育。开展重点纳米粉体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积极培育纳米粉体新材料列入新材料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结合目前市场需求和未来市场预期,积极提升铁、银、硅等纳米粉体的纯度,掌握生产不同粒径尺寸和分布的关键参数,提升纳米粉体的性能。提高行业融合度,拓展纳米粉体材料应用领域。引导、组织相关的链条式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建设互信机制,协同开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布局纳米粉体标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行业组织,聚集相关企业,梳理整合现有纳米粉体技术,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备、检测、评估纳米粉体材料性能和安全的标准体系,申请相关知识产权证书。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襄城县政府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支持河南首瑞科技有限公司的输送带产品建成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成高端智能连续输送系统服务企业;支持鄢陵县鑫森木业有限公司的木基仿生缠绕压力输送管项目建设,实现耐候性结构用杨木胶合板连续制备技术产业化,建成为国内领先的绿色、环保、可再生输送管产品生产企业。
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张铁岗院士为首的河南首瑞智能输送技术院士工作站,组织实施重点专项,突破智能化和功能化不协同的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在高强度输送带和连续智能输送系统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依托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工作站,通过仿生科学设计理念,实施木基仿生缠绕压力输送管道生产项目,突破木基仿生缠绕管道的强度、韧性、结合度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轻质、耐久、保温抗震的复合压力输送管的市场化、产业化。项目带动,绿色化发展。紧紧把握绿色发展的机遇,切实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绿色、环保、可再生产品研发并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局,襄城县政府、鄢陵县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一是建立许昌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全面统筹协调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负责编制新材料发展扶持专项资金计划、落实项目优惠政策等工作。各县(市、区)要参照建立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我市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各级政府要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把我市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产业政策保障
一是加快完善有利于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投资指南,建立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二是加强对新材料基础研究的投入,高度重视当前处于研发阶段的前沿新材料,适度超前安排。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寻求其在战略谋划、顶尖人才、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着力突破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工程化问题,提高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三是依托许昌学院建立新材料初创园,激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开展创业孵化和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制备和检测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支持,集中力量开发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的核心装备,重视新型低成本制造工艺及其配套技术的开发,深化发展新材料的智能化制造技术。四是扶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展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的双向技术交流,实现军民双赢。五是落实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企业优惠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争取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专项项目。六是加强科技创新扶持。对担任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企业标准化转化为国家标准的企业、独立或校企合作研发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授权发明专利的给予相应的奖励。七是理顺新材料企业族谱关系,查漏补缺,孵化或引进相关企业,打通整条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市金融办、许昌学院,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人才保障
一是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依托与许昌学院校地共建人才“双百工程”,以政府引导扶持,企业成果应用,科研院所研发,企业产品产业化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达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新材料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二是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支持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新材料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借助“许昌英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符合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体制。三是围绕重点领域重大共性需求,以企业为主导,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市级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许昌学院
(四)综合保障
一是探索应用示范保险机制。引导、激励保险公司创新险种,降低下游企业风险,打破“不敢用,不好用、用不好”的思维,加快新材料的利用效率,缩短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周期。二是深化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新材料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前沿、先进的新材料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鼓励在许昌市建立新材料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提升我市新材料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品牌宣传。鼓励新材料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新材料产业展览展销交易活动,提升我市新材料产品品牌化和知名度。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工信委、科技局、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