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政 [2017] 5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17年11月16日
许昌市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
(2017—2020年)
为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注入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新活力,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产业定位。近年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材料、智能终端及硬件、新型电池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逐步确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初具规模。但总体规模偏小,部分行业处于价值链体系的中低端,龙头带动作用差,优势产业不强,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把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增强融合创新能力,打造我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总体思路。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按照“龙头带动、产业融合、创新协同、链式发展”的思路,加快“一城三园”建设,以中原电气谷为核心,重点建设5G与移动物联网终端产业基地,打造泛在5G特色示范小镇,建设许昌产业新城;重点支持襄城县硅材料产业园、长葛市黄河工业园和禹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做强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三个优势产业;做优智能终端及硬件、信息安全两个特色产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产业,营造“硬件 软件 内容 服务”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提升许昌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基本形成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培育3—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超百亿元龙头企业。在许继、森源两家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基础上,再争取1—2家企业入围。
二、做强优势产业
充分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三个优势产业,努力打造成集聚效应突出、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一)电子材料
发挥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链条优势,大力发展与引进硅材料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行业转型。一是重点支持用于集成电路的电子级高纯硅材料。加快实现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实现代替国外进口,推动硅烷科技年产2000吨高纯硅烷气、年产1500吨电子级多晶硅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快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及组件产业化。引入高效单晶电池生产技术,实现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1%以上,推动平煤隆基新能源4GW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和4GW高效单晶光伏组件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城区10GW单晶硅和切片项目建设。三是培育完善产业链。发展碳化硅、石英坩埚、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围绕硅元素开展相关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加快天戈硅业石英坩埚及蓝宝石晶棒、弘日能源太阳能组件生产线等一批硅产业园项目建设。
打造中原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光伏硅材料、半导体硅材料和有机硅产业链为主线,建设河南中原硅材料产业园,培育2-3家百亿级龙头企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襄城县政府、东城区管委会)
(二)新型电池
借助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平台,发挥黄河集团碳烯新材料技术优势,加快新型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突出龙头带动。围绕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的电池需求,充分发挥沃特玛新能源、力旋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协同上下游资源优势,带动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沃特玛新能源产业园、力旋科技年产40亿瓦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二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黄河集团对石墨烯技术的研发和技术突破,尽快形成产业化。重点建设河南烯碳合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用循环经济模式高温高压合成优质大面积石墨烯及应用制品项目;积极推动许昌瑞贝卡天一超级电容器项目加快建设,到2020年建成20条采用高比表面积纳米活性炭技术的自动化超级电容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三是密切产业联系。支持黄河集团以碳烯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化制造为产品发展主要方向,以功能性超硬材料、石墨烯、三元锂电池、新能源发动机、充电桩为主要产品,建立互为上下游的新能源产业链,向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打造许昌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池全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0亿元,利税30亿元;瑞贝卡天一超级电容项目建成投产,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4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发挥我市与北邮、河南863三方合作优势,通过在我市落地建设的泛在5G技术研发和实验基地平台,加快其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泛在5G小镇。一是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依托基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两院院士等国家高水平专家入驻许昌,组建国家级专家队伍,打造5G技术引领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级品牌。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北邮在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成果,将5G应用技术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国家、省申请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河南863公司在产业集群、载体建设、服务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展泛在5G应用、新型网络部署、“互联网 ”等相关产业化推动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是打造产业集群集聚。利用5G泛在应用研究,积极引进海内外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落户许昌,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5G与移动物联网终端生产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家庭、5G泛在与移动物联网文化新媒体、5G泛在移动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汽车物联网等领域的形式各异的合作,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5G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占据行业先发优势。
重点打造泛在5G特色示范小镇,加快实施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开展5G垂直应用规划与政策研究,实现由点到面的深层次发展,建设华中地区5G与移动物联网终端产业基地,把5G产业打造成许昌未来发展的新名片。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5G通信技术研发及应用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呈几何式快速发展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联通公司、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做优特色产业
按照郑许融合发展“依托郑州、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对接,建设许昌智能终端和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一)智能终端及硬件
充分利用航空港综合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智能终端及配套产业迅速发展。一是推进手机配件产业快速发展。发挥黄河集团、晁昌科技、裕同印刷同富士康等公司合作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在进一步做大做强3C(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终端及零部件的基础上,扩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范围。重点建设晁昌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件(套)消费性电子及金属零部件制造项目、黄河集团与富士康集团合作手机项目。二是推进智能终端及硬件产业做大做强。支持中芯通讯加速推进智能终端向品牌化、高端化突破,加快推进中兴智汇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医疗设备等智能硬件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建设许昌中芯通讯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手机组装项目、许昌中兴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穿戴类产品项目。三是大力培育发展核心零部件。加快推动崇兴科技、众联成科技公司第五代激光投影仪、高端光学摄像头、高端光电摄像头等新产品投产,重点建设众联成科技有限公司摄像头、崇兴科技柔性线路板等项目。
加快中兴智汇产业园、鄢陵智慧产业园、许昌信息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度,到2020年,将中兴智慧打造成智能硬件产品百亿级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建安区政府、鄢陵县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信息安全
依托河南信息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心技术优势,大力发展自主可控、物联网安全、工控安全、安全评估与测评等产业,全面支撑信息安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信息安全产业落地转化。一是加速自主可控产业生态融合。支持研究院在国产自主可控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利用研究院在国产处理器基础软件移植适配深度优化、业务系统向国产平台平滑过渡、国产处理器平台安全可信体系、国产处理器平台快速应用开发模板等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构建国产自主可控生态环境建设体系。重点建设年产5000台(套)国产服务器台式机生产项目。二是加快推进新型物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紧密围绕物联网平台体系架构和技术研发开展协同创新,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物联网产品追溯、传输技术、处理技术以及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等核心共性基础技术。研制系列架构产品,在物联网金融、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物流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三是加快打造特色信息安全集群。面向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信息安全领域的重大需求,打造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转化、重大科技攻关等多位一体、统筹发展、特色鲜明、高效运转的“河南急需、国内一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产业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基地。
建设信息安全自主可控联盟部落,形成百亿级的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双丰收。规划建立河南信息安全产业园,到2020年年产值超过1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发展前沿产业
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推动以数据中心和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数据资源汇聚、挖掘和应用为核心的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一)云计算
推动云计算中心建设,构建云计算服务体系,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服务水平,为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加快云计算中心建设与完善。推进公有云计算中心和中原云都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建设,持续完善政务云中心各项政务服务,建成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相结合的云计算中心,构建以政务云和公有云为主线、全市十二个二级网络接入机房为支撑的数据枢纽,鼓励企业数据中心在公有云中心部署,实现云中心的科学布局,提升集约化、绿色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二是加快云平台建设。工业领域加快惠企云、工业云等云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微企业及制造类企业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能力要素,全面整合信用、工业及金融大数据应用等服务。电子商务领域,以发制品、陶瓷、机械制造、特色农产品等领域为重点,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集聚发展建成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科学的电子商务园区(基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导传统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联通公司、禹州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二)大数据
以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为基础,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开展产业园、大数据应用试点等建设工作。一是做好示范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禹州市建设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区,引导5G泛在应用试验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产业企业入驻大数据产业园。二是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利用5G技术引领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形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及引进惠民大数据、政务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应用核心龙头、产品应用和服务企业,形成一批示范效应良好、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应用示范企业和重点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三是争取大数据应用示范。推进大数据动态项目库建设,争取将服务于公众的一卡通项目、有物联网基础的万里运输和众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服务平台、禹铨智能制造云平台、禹州信用大数据平台、鲜易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智能制造工厂车间等领域,承担国家、省大数据示范应用试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优势。四是推动大数据价值链形成。通过5G应用技术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发展,建立大数据信息采集机制,鼓励企业围绕5G应用技术及大数据资源推动我市软件业快速发展。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数据有偿开放,强化各类大数据资源的有效积累和市场流通,形成大数据流通、开发、使用的完整产业链和生态链。(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禹州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大力发展和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软件和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借力许昌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许昌软件产业。依托许昌智慧城市建设,培育一批新的软件企业,壮大现有软件企业规模,激发软件产业活力。鼓励和支持一卡通公司、软通动力、天米大数据、新越联合、凌汛时代、兵锋软件、纪年科技、永诚网络等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发智慧产品,扩大信息服务业市场,鼓励各县(市、区)拓展信息服务业渠道,整体提升居民信息消费水平,让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加快搭建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宽带许昌”建设,力争全面实现千兆到企业、百兆到桌面的接入能力;提升无线城市覆盖率,实现许昌各区域网络互联互通,支撑无线电子商务、无线电子政务等应用,为用户提供规范覆盖的网络接入和增值应用服务;加快三网融合,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物联网建设,扩大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三是加快许昌市智慧信息产业园项目建设。以培育许昌市信息产业为立足点,建设信息化产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为科技企业入驻、信息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优良平台。四是以“中国智能制造2025”、“互联网 ”为引领,加快装备应用类软件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研发,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综合性解决方案提供商。依托许继软件、大盛微电、森源电气等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引进高端软件人才,加大软件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跨界联合,开展设计工具、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主要措施
(一)强化监督考核。制定工作台账和分年度工作方案,定期考核,监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产业专班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市工信委发挥协调抓总作用,各县(市、区)对照转型发展方案的具体要求,对接分解制定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具体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企业和项目,按照时间节点、目标任务,推进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提升创新能力。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任务,选择优势产业园区或集聚区、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等领域打造行业创新中心或平台,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技术研发,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等。重点推进硅烷科技8—12寸单晶硅片、硅烷法电子级多晶硅的产业化;力旋科技石墨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天米大数据在石墨烯路灯照明项目的推广应用;凌汛时代在VR AR、全息影像和其他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产业应用;纪年科技在电力三次装备行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智能运维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委)
(三)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开放发展的策略,抢抓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5000亿级智能终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引进手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落户许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到许昌设立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等,提高资源要素的聚集层次,承接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长葛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
(四)培育大企业集团。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鼓励大企业集团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产业联盟。优先推荐大企业集团申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点培育硅烷科技、平煤隆基新能源、瑞贝卡天一科技等3—5家超百亿元大企业集团。(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五)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超级电容、沃特玛电池、电子级多晶硅等39个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监测跟踪服务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达产率。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组建工作专班,确保项目顺利建设。加强对外联系,加大招商力度,谋划一批新项目,充实项目库,增强发展后劲。(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六)推动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发挥创新“乘数效应”,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双创”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大数据在制造业中的运用,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促进军民融合,依托许昌市科技大市场、许昌市军民融合服务平台,明确我市军民融合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军工技术成果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工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