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纺织工业是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加快纺织工业发展 , 对于繁荣城乡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劳动就业和扩大产品出口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快河南纺织工业结构升级 , 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 , 结合《国务院关于印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 国发〔 2009 〕 10 号 ) 和我省实际 ,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 2009—2012 年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 , 并为 2020 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 一 ) 产业现状   近年来 , 我省发挥自身优势 , 纺织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8 年 ,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 335 亿元 , 销售收入达到 1188 亿元 , 分别比 2000 年增长了 4 倍 , 从 2003 年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 ;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66.8 亿元 , 年均增速 44.8%, 高出全国 17.2 个百分点 ; 纱和化纤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 3 和第 5 位 , 其中针织纱线产量占全国的 1/3, 是我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 ; 服装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16.1%, 比 2000 年提高 9 个百分点 ; 以裤业为特色的郑州服装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 100 亿元 , 以针织内衣为特色的安阳针织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元 , 新野、尉氏、新密、扶沟、虞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初具规模。   河南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 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 :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 呈现前大后小的特征 ; 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相对滞后 , 创新型人才缺乏 ; 产业配套体系发展滞后 , 对行业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 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初级阶段 , 集聚程度不高。    ( 二 ) 发展趋势    1. 国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 金融危机难以改变纺织行业持续增长的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消费需求下降 , 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暂时面临困难 , 但长期增长趋势不会改变。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 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年均增幅超过 3%,2000—2007 年达到了 4.9%, 均高于同期全球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长期而言 ,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调整恢复以及新兴实体产业发展壮大 , 世界纤维消费量仍将保持年均 4% 左右的增长。    (2) 纺织工业的核心竞争将集中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随着纺织服装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传统纺织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 劳动力成本对纺织品服装全球市场份额的影响力逐步下降 ; 以信息化带动为手段 , 以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为特征的新型纺织工业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 产业竞争优势更多体现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可再生原料、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上。    (3) 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优势明显 , 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 , 并采用设置技术型壁垒、反倾销、特保等手段实施贸易保护 , 维护其产业利益。同时 , 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优势 , 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4) 我国纺织工业仍将保持国际竞争优势。首先 , 我国劳动力价格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 国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也将有效延续我国纺织行业的成本优势 ; 其次 , 我国完整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链、发达的工业配套体系等优势突出 , 在短期内难以被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替代和超越 ; 第三 , 单纯的价格优势并不足以改变价值链高端需求的选择 , 我国纺织工业在产品品种、质量和快速响应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 在国际市场赢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2. 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 国内纤维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2000-2008 年 , 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从 7.5 公斤 增加到 15.5 公斤 , 但与发达国家 30-40公斤的纤维消费量相比增长潜力很大。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人均衣着类消费将继续保持 13% 以上的增长。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广阔 , 土工合成材料、医卫用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等产品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2) 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日益明显。总体看 , 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品位、舒适性、功能性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 , 符合流行趋势、个性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产品在大中型城市的需求持续扩大 , 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对品质好、价格适中、款式新颖的产品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为设计研发能力强、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 也给产品质量好、成本控制能力强、专业市场渠道畅通的企业创造了增长空间。    (3) 纺织工业的升级转型趋势明显。我国纺织工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期 ,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成为推动结构升级 , 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 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纺织新型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高新技术纺织品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 专业性物流、市场、公共服务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日趋显著。    (4) 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力 , 产业发展以高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环节为重点 , 中低端生产环节加快向加工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 , 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 , 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合理选择。    ( 三 ) 河南省发展纺织工业的基本判断   我省纺织工业属于 “ 三有一机 ” 产业。一是有潜力、成长性好。纺织工业产品是终端消费品 , 也是必需品 , 市场稳定且空间巨大 , 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国外、国内消费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 特别是河南众多人口形成的对纺织品服装潜在的庞大消费市场 , 都将成为拉动我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二是有优势。河南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均具有比较优势 , 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第一有产业基础 , 河南棉纺能力达到 1500 万锭 , 位居国内第三位 , 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 针织服装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 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 第二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突出 , 河南是近 1 亿人口的大省 , 劳动力供给和低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 , 棉花资源丰富 , 土地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 , 发展纺织工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 第三有地理区位优势 , 河南地处中原 , 是我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 既在辐射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 又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 , 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因此 , 只要解决了自身问题 , 产业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三是有全局性意义。纺织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 , 从棉花等原材料开始一直延伸到服装产业 , 横向与化纤产品密切相关 , 是扩充就业的主渠道 , 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四是当前纺织产业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 河南具有承接转移的良好基础 , 面临着难得机遇。   我省纺织产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 一是产业链短 , 棉纺织发展较快 , 但印染和服装行业发展较慢 , 产业体系不完整 , 形不成综合优势。二是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 导致产品档次不高 , 难以适应消费升级要求。三是缺少专业市场 , 网络不完善 , 专业物流体系欠发达。四是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 , 品牌效应和带动能力不强。   总体来看 , 加快纺织工业发展对于优化河南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 符合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性高的产业选择要求 , 应该把纺织工业作为我省战略支撑产业来培育发展 , 引导、支持其做大做强 , 力争做成中国纺织工业强省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 , 并努力在全球纺织工业领域占一席之地。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 一 ) 战略定位   把纺织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 , 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工业强省。    ( 二 ) 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围绕 “ 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技术引领、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扩大就业 ” 的总体要求 , 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为主线 , 紧紧依托内需市场 , 积极拓展国外市场 , 突出发展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业 , 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等传统产业 , 高起点适度发展印染产业 ,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 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 强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 壮大优势骨干企业 , 发展特色中小企业 ,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 , 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体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 三 ) 主要原则    1. 突出健全产业体系。明确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 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条 , 促进中下游产业发展 , 形成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服装等完整的链条 , 逐步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突出产业技术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 , 大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提高纺织工业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产品开发要重视高端 , 兼顾中低端 , 做到 “ 高、中、低 ” 相结合 , 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3. 突出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以集聚发展推进产业布局优化 , 引导纺织工业向原料产地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中 , 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发展 , 着力在全省培育几个大的纺织基地。 4. 突出品牌企业带动。要重视打造品牌产品 , 也要抓好一般产品发展。坚持引进贴牌和自主培育相结合 , 鼓励自创品牌 , 也不放弃为知名企业贴牌生产。着力扶持本省骨干企业 , 同时也要大力引进知名度高、具有龙头作用的纺织服装企业。 5. 突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举办高水平商品服装交易会 , 形成全国有影响的纺织服装交易平台。推动纺织及配套产业发展 , 打造全国性的纺织服装采购平台和高效先进的纺织品服装物流中心。加大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 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 , 打造纺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 6. 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在加强本地产业培育和扶持的同时 , 善于创抓机遇 , 把握机会 , 积极主动引进沿海、国外高端龙头企业、名牌企业 , 并与物流企业、经销企业加强合作 , 通过大招商来促进纺织产业的大发展。    ( 四 ) 发展目标   全面融入国内和全球供应链体系 ,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 产品品种质量显著改善。到 2020 年 , 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 成为以科技和品牌为引领的纺织工业强省。    1. 产业规模。 2012 年 , 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3000 亿元 ,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150 亿元 , 年均增长 16% 。 2015 年 , 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6000 亿元 ,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3400 亿元 , 年均增长 15% 。 2020 年 , 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在 2015 年基础上翻一番。    2. 产业结构。 2012 年 , 服装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纺织工业的比重提高到 20% 以上 , 棉纺织、化纤行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 终端纺织品规模迅速扩大 , 印染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 完整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015 年 , 服装工业比重提高到 25% 以上 , 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形成特色和优势。 2020 年 , 服装工业比重提高到 35% 以上 , 产业链协同能力大幅提高 , 基本形成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3. 技术进步。 2012 年 , 先进技术装备的比重提高到 70% 以上 ,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 1%,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重点产业集聚区均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 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 7% 。 2015 和 2020 年 ,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超过 1.5% 和 2% 。    4. 节能减排。全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降低 5%, 水耗年均降低 7%, 废水排放量年均降低 7% 以上。   三、产业发展定位   以棉纺织、化纤、服装、印染和针织为主干产业 , 积极推动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产业发展 , 对重点产业实施优化调整。大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加快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 一 ) 棉纺织行业。 1. 产品定位。以纯棉针织产品为重点 , 发展色纺纱等高附加值品种 ; 推进非棉天然纤维和差别化纤维等新型纤维开发应用 , 生产高品质纱线和织物 ; 积极发展休闲面料等特色品种 , 为中高档服装、家用纺织品提供支撑。 2. 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 , 加快技术升级改造 , 提高 “ 三无一精 ”( 无卷、无接头、无梭和精梳 ) 的比重 , 到 “ 十二五 ” 时期末 , 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连续化生产设备 ; 鼓励采用环保浆料替代聚乙烯醇 (PVA) 浆料 ; 推进高效智能空调系统、建筑物节能、电机变频、新型照明等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 “1” 字头纺纱织造等落后设备。    ( 二 ) 化纤行业。 1. 产品定位。坚持突出重点 , 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尼龙产业链和粘胶纤维方面的优势。加快尼龙原料己二腈的国产化步伐 ; 加强涤纶、锦纶、粘胶、氨纶差别化、功能化纤维产品研发 , 发展医卫用纤维 , 提高新型纤维产业化比例 ; 鼓励芳纶、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超高强聚乙烯纤维和聚乳酸纤维等新型纤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2. 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尼龙产业链配套建设 , 提高聚合装置单线生产能力 , 降耗节能 ; 提高粘胶纤维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水平 , 提高粘胶纤维企业的废水、废物、废气综合治理、回收和再利用水平。    ( 三 ) 服装行业。 1. 产品定位。紧紧依靠本省和周边市场 , 以内销为主体 , 进一步发展具有产业链优势的内衣、童装、毛衫、运动休闲服装等针织类服装 , 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 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 , 注重系列化开发能力 , 发展裤装、衬衫、西服、牛仔服装等产品。 2. 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专用机使用比例 , 提高服装企业 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 、吊挂传输系统等自动化设备使用比例 , 加强服装工业工程 (IE) 的开发和应用 , 优化企业生产流程 ,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    ( 四 ) 印染行业。 1. 产品定位。重点开发散纤维染色、纱线染色产品 ; 积极推广涂料染色、数码印花、转移印花等产品 ; 重视研究各类生态及环保技术标准、规范 , 加大生态纺织品开发力度。 2. 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广应用高效低耗环保的涂料印染、转移印花、气流染色、短流程前处理、生物酶处理、冷轧堆、松式节能烘干等新工艺 ; 推广应用电子测配色、自动配料供料、数字在线监测 ; 全面实施废水废气余热回收、中水回用和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等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 , 节能降耗 ; 加快淘汰 74 型染整生产线、热风布铗拉幅机等能耗、水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 禁止高能耗的落后设备扩能和转移。    ( 五 ) 针织行业。 1. 产品定位。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为重点 , 加快产品向精梳、色织、提花、丝光等方向发展 , 加强休闲、外衣化和运动装等市场开拓 , 提升产业层次 , 丰富产品结构。 2. 技术改造和升级。积极采用细针距大圆机、多功能单面大圆机、各种花色毛圈机、电脑提花双面机、转台式印花机、无缝内衣设备等先进针织设备 , 淘汰老式棉毛车、罗纹机等落后针织设备。    ( 六 ) 产业用纺织品。 1. 产品定位。重点发展医卫用纺织品、汽车用安全气囊丝、宽幅高强复合型土工材料、特种功能性篷盖材料、高强多层造纸网等产品 ; 依托郑州百万辆汽车产业基地建设 , 积极发展汽车用纺织品 ; 鼓励开发环保过滤材料和农用纺织材料。 2. 技术改造和升级。采用宽幅高效纺粘、熔喷设备 , 推广使用纺粘、熔喷与水刺、针刺复合的工艺及设备 , 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后整理设备的使用比例。    ( 七 ) 家用纺织品行业。 1. 产品定位。利用省内纱线和纤维素纤维资源 , 重点发展各种毛巾浴巾、床单被罩、沙发巾、餐巾、桌布和窗帘布等产品 ; 积极发展桑蚕丝、柞蚕丝等特色丝绸家纺产品 ; 结合河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 促进汴绣、粗布、手工丝织地毯等特色工艺家纺产品开发。 2. 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广使用宽幅新型无梭织机、先进的电子提花机、高筘密毛巾织机等设备 , 采用节能减排型染色、印花及后整理生产线 , 推广连续化、高速化缝制设备。   四、主要任务    ( 一 )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健全产业体系   坚持以终端产品发展带动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 着力做大终端产品 , 做强前端产品 , 突破染整瓶颈 , 形成产业配套 ,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坚持满足内需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并重 , 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 积极引进优势企业 , 着力提升加工制造能力 , 提高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水平 , 迅速扩大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规模。    ——— 以满足下游服装产业的快速响应和研发设计需求为基础 , 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 , 高水平适度发展印染产业 , 重点提高针织童装、毛衫、休闲运动服装等排污相对较小、纱线适应能力强、设计要求高的针织染整能力。    ——— 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差别化水平为重点 , 引导棉纺织和化纤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 , 丰富产品结构 , 提高产品质量。    ( 二 ) 优化产业布局 , 推进集聚发展   集中要素资源 , 加快建设郑州、南阳、新乡、周口等 4 个综合性产业基地 , 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等 5 个产业集群区 , 鼓励其他地区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 , 积极发展特色纺织产业 , 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布局。    1. 综合性产业基地。    ——— 郑州纺织产业基地。充分发挥郑州市人才集中、市场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优势 , 以中原区、二七区、新密、新郑和荥阳等产业集聚地为重点 , 大力发展服装自主品牌和 OEM 加工业 , 积极发展优质棉纺织和中高档产业用纺织品 , 增强专业市场和物流体系对纺织工业发展的拉动和支撑力 ; 鼓励和支持纺织服装设计创意产业发展 , 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中原时尚之都。    ——— 南阳纺织产业基地。以镇平毛衫、新野棉纺织、邓州服装、南召丝绸家纺等产业集群地为重点 , 加强与湖北襄樊等周边地区染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配套 , 形成以服装和家纺为特色 , 以棉纺为主体的纺织产业基地。    ——— 新乡纺织产业基地。以白鹭化纤以及辉县、封丘、卫辉、长垣等产业集群地为重点 , 巩固提升粘胶、产业用纺织品优势 , 着力扩大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规模 , 成为重要的化纤纺织品生产基地。    ——— 周口纺织产业基地。发挥棉花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 以扶沟、商水、西华、太康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 , 着力提高高支精纺、混纺和彩棉纺比重 , 高水平发展织染 , 加快扩大服装产业规模 , 发展成为重要的棉纺服装生产基地。    2. 专业性产业集群。    ——— 开封以尉氏、杞县为重点 , 许昌市以襄城、鄢陵为重点 , 建设以高质量针织纱线为主的棉纺织产业集群。    ——— 安阳以纺织产业集聚区和滑县为重点 , 突出染整配套 , 优化产业布局 , 规范专业市场建设 , 健全针织产业链 , 发展成为中西部最大的针织服装产业集群。    ——— 商丘以夏邑、睢阳、虞城、梁园等产业集群区为重点 , 依托产业集聚区 , 积极引进省外优势企业 , 带动当地产业升级 , 发展成为重要的针织童装产业集群。    ——— 平顶山以尼龙纤维、帘子布、气囊丝、装饰用丝等尼龙产业链发展为重点 , 依托神马股份为龙头 ,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纤维和产业用纤维 , 引导产业用纺织品企业 , 尤其是车用纺织品企业集聚发展 , 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产业用纺织品集群。    ( 三 ) 加强品牌建设 ,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 以创建大众化品牌为重点 , 实施 “ 名品名店 ” 工程 , 积极促进商企共赢合作 , 建设和完善销售网络。增强品牌企业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能力 , 支持企业通过展会平台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渠道建设 , 并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 , 提高企业品牌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 努力形成 30 家在品牌文化、设计创意、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5—8 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    ——— 依托产业集群 , 积极打造区域品牌。综合运用传媒、会展等多种形式 , 加大区域品牌的宣传力度 ; 加强区域品牌公共资源管理 , 维护和提升区域品牌形象 ; 加强与国内主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等商业流通领域的合作 , 扩大产业集群区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努力打造 3—5 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    ——— 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 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 , 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 , 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 , 推进省内企业重组和行业整合 , 完善企业产品链条 , 提升技术水平 , 增强资本实力 , 扩大产业规模。    ( 四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    ——— 强化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会展业 , 积极培育、举办高水平的商品服装交易会 , 形成全国有影响的服装交易展示平台。创造条件 , 推动纺织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 , 扩大纺织品服装专业市场交易规模 , 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 , 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 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性纺织品服装采购平台和高效先进的纺织品服装物流中心 ; 在安阳、南阳、开封、商丘等地 , 形成区域性、特色性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 ; 围绕各产业集聚区 , 建设一批原料和辅料专业市场 , 打通供应渠道 ; 本着起点高、功能强、服务好的原则 , 把专业市场建设成为带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围绕畅通产供销环节 , 加快建设适应纺织品服装特点的专业性第三方物流体系 , 加强以统一纺织品服装电子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 , 提供适应服装产品及其辅料和配饰的多批量、小品种、短周期的物流服务 , 提高物流效率 , 降低物流成本 ; 加快设计研发、质量检测、信息、认证、电子商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建立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能够密切合作 , 同时发挥各自作用的开放性创新体系。    ——— 打造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纺织院校资源优势 , 加强校企合作 , 加快培养纺织服装产业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 积极创造条件 , 引进省外高级管理、设计、技术人才 , 为河南纺织工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    ( 五 ) 加强招商引资 ,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 , 创新招商方式 , 加大招商力度 , 促进沿海地区高水平产业的转移。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以及专业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合作 , 积极引进大品牌、大企业和大项目 , 鼓励支持连片综合开发 , 推动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和配套化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 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标准化厂房建设 , 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   五、政策措施    ( 一 )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 , 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鼓励地方政府利用税收地方留成部分 , 对重点出口企业给予补贴。积极争取国家资金 , 综合运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 支持纺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制定促进纺织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 , 对纺织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发布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 优先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 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 二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河南省纺织产品鼓励发展目录》 , 为各地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调整结构提供指导。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环境容量 , 规划布局高水平印染项目。加强环境执法 , 完善能耗和排放标准 , 加快淘汰能耗物耗高、排放不达标的装备和企业。严格项目准入门槛 , 严禁高能耗、高污染生产能力向省内转移。实行重大纺织规划项目联审联批制度 , 进一步提高效率、简化手续 , 推动项目尽快实施    ( 三 ) 推动产业加快转移。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 , 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 , 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 , 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 , 重点建设 30 个左右纺织服装专业园区 , 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 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省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对重大纺织产业转移项目 , 给予奖励。    ( 四 )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对基本面较好、带动就业明显、产品有市场、信用记录较好 , 但暂时出现财务困难的纺织企业 , 要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展期 , 放宽贷款呆账核销条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 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 , 为纺织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 重点围绕产业集群发展 , 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 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 五 ) 培育和扶持骨干企业。选择 50 家成长性好的企业 , 在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 , 并通过项目建设、资产重组、品牌培育等方式 , 发展成为规模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加大对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引进力度 , 在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出口、劳动力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 六 )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制定促进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的政策措施 , 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外出熟练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业。鼓励各地为外来投资者和引进的国际、国内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安家费、搬迁补助等 , 全力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入托等生活问题 , 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省内院校纺织、服装专业学科建设 , 加强校企合作。支持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工培训学校 , 根据产业集群企业需求 , 开展定向职业技能培训 , 为企业输送熟练工人。    ( 七 ) 发挥行业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 给予适当支持 , 使其独立自主运作 ; 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纽带的作用 , 及时反映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 加强行业自律 , 促进有序竞争和行业健康发展 ; 鼓励和支持行业中介组织开展行业研究 , 为企业提供发展规划、技术交流、市场调查、品牌建设等咨询服务。   附件 :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2. 河南省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目录     附件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序号 专 项 工 作 牵头单位 参 加 单 位
1 制定《河南省纺织产品鼓励发展目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
2 规划布局高水平印染项目 省环境保护厅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水利厅
3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环境保护厅、国土资源厅、发展改革委
4 加强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商务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统计局
5 落实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优惠政策 省财政厅 省国税局、商务厅、郑州海关
6 推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财政厅
7 支持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省科技厅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
8 规划布局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 省发展改革委 省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
9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省政府金融办
10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省财政厅 省地税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发展改革委
11 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省政府金融办 河南银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省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
12 培育50家重点企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13 制定促进企业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工作的政策措施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
14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
        附件 2   河南省纺织工业技术进步目录   一、棉纺织工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新型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开发 利用差别化功能性及多种纤维生产高品质纱线及交织织物;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纱线及织物。
高档色纺纱线、色织产品开发 高档色纺纱线、色织及长丝包缠、经弹、纬弹或双向弹力等高档织物开发和生产;色纺针织纱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新型技术装备应用 用清梳联合机、紧密纺纱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及喷气纺纱机、高效精梳机、集体落纱细纱机长车(1008锭以上)、粗细络联合机等先进设备生产“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和精梳)产品;建立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方法,提高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能力。
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 采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推广高效智能空调系统、变频改造等节电技术应用;采用环保浆料替代聚乙烯醇(PVA)浆料;加快淘汰A512型、A513型系列细纱机、所有“1”字头纺纱织造设备等落后装备。
  二、针织行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色纱针织产品开发 采用原棉染色、筒子纱染色等新型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色纺纱、色织提花等高档针织产品。
新型针织技
术装备应用
积极采用细针距大圆机、多功能单面大圆机、各种花色毛圈机、电
脑提花双面机、转台式印花机、无缝内衣设备等先进针织设备;连
续前处理设备及工艺、平幅冷轧堆染色工艺和设备、松式节能烘干
机、小浴比染色机等新型工艺设备的应用;淘汰台车等落后针织设
备。
针织新领域 应用经编及相关整理技术,采用碳纤维、高强聚乙烯、芳纶、玻璃
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为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新材料。
    三、印染行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印染清洁生产工艺 采用冷轧堆前处理、短流程前处理、酶处理、高效水洗等先进设备和工艺进行前处理改造;采用冷轧堆染色、短流程湿蒸轧染、涂料染色等先进设备和工艺对传统染色改造;采用气流染色、涂料印染、数码印花、喷墨喷蜡激光制网等先进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智能化在线监测与控制工艺技术的应用;加快淘汰74型染整生产线、
热风布铗拉幅机等能耗、水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提高废水回用率 采用印染废水清浊分流、生物滤池、膜处理、活性炭吸附等技术,进行印染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
提升产品档次 差别化、功能化高档纺织品印染和后整理加工;采用松式整理、手感整理等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面料质量和功能;Modal纤维、Lyocell纤维、竹纤维、聚乳酸纤维、PTT纤维等新型环保纤维面料的染整加工;多组分纤维面料的染整加工。
  四、化纤行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多功能、差别化纤维 粘胶:高湿模量、阻燃、甲壳素、细旦、异型、导电、抗辐射纤维产业化生产及应用;锦纶:日产100吨及以上锦纶大型聚合装置及功能性切片、差别化长丝的产业化生产及应用;聚酯涤纶:采用改性等新技术,开发生产功能型、环保型差别化纤维,新型多功能复合差别化长丝;采用新型聚合纺丝技术开发新一代复合超细纤维及制品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氨纶:耐热、耐氯、易染、高弹等纤维及复合技术的产业化生产及应用。
清洁生产和
资源再利用
粘胶行业浆粕黑液治理技术,废水、废渣、CS2废气治理与回收国产化工程与技术的应用;废聚酯、废丝等回料纺生产技术及应用。
  五、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
名 称 实施内容
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其应用 芳纶1313、芳纶1414、芳纶III工艺及装备产业化生产及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万吨级新型聚酯及纤维产业化生产及应用;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产业化生产及应用;碳纤维千吨级(T—300、T—400、M—40、T—700)工艺及装备产业化生产及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聚
苯硫醚、聚对苯基并双噁唑纤维、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等特种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光导、活性炭、离子交换、维纶K—Ⅱ类纤维、有机和无机纳米纤维、中空纤维分离膜、医用生物特种材料等高性能纤维和高档复合材料产业化生产及应用。
生物质纤维
材料产业化
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国产化技术与产业化生产及应用;聚乳酸纤维;生物法生产丙二醇、乙二醇、1—4丁二醇多元醇产业化生产及应用。
  六、产业用纺织品
名 称 实施内容
医用纺织材料 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等非织造“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一次性手术用品、洞巾等医疗用纺织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应用;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
高级土工布 5 米 以上宽幅高强土工布的成套加工技术和产业化;高级复合型防水卷材的加工技术和产业化;多层复合土工布加工技术和产业化。
汽车用纺织
安全气囊、汽车内饰材料等产品开发和应用。
农业用纺织
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过滤用纺织品 针刺、水刺、纺粘等非织造和机织高效过滤用纺织材料及其制品的成套加工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特殊装饰用纺织品 多功能高级帐篷材料、车用轻量化蓬盖和内饰材料、膜结构材料等特殊装饰用纺织品的加工技术和产业化。
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 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的生产和应用。
造纸毛毯 适应高速设备的多层BOM造纸毛毯加工技术和产业化。
  七、服装、家用纺织品行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服装 服装CAD/CAM、吊挂传输系统、专用机等自动化技术装备应用;服装生产工业工程(IE)开发应用和生产流程优化改造。
家纺 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的复合型功能性家纺产品及特色家纺产品开发和生产;宽幅新型无梭织机、先进的电子提花机、高筘密毛巾织机,高效节能宽幅、特宽幅家纺面料印染后整理生产线应用;连续化、高速化和缝制设备自动化。
  八、品牌和公共服务建设
名 称 实施内容
品牌和营销渠道建设 具有自主品牌的服装、家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服装、家纺设计创意中心建设;具有自主品牌服装、家纺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生产、销售等快速反应体系,物流配送以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品牌企业营销渠道和零售终端建设和改造;商企合作开展自主品牌纺织品服装终端网络建设和改造。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为重点产业园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开发、信息咨询、质量检测、物流和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以及市场开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预警机制建设;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物流体系提档升级改造。
信息化建设   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服装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
      九、其他行业
名 称 实施内容
丝绸行业 应用自动缫丝机、精梳配套设备、高速并线、倍捻机、新型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等生产复合型、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及高档丝绸面料;新型丝绸印染和后整理技术的应用。
麻纺织行业 高档麻纱与织物的生产;麻与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高档面料生产;生物脱胶、生物化学脱胶等工艺技术的生产及应用;苎麻牵切纺的工艺开发应用。
毛纺织行业 采用特种动物纤维,应用新型纺纱工艺技术生产高档毛织物;采用复合纺、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工艺技术生产新型纱线;短纤维半精纺生产线改造;采用节水型高效洗毛、提脂及洗毛污水处理设备和工艺技术对落后的洗毛工艺设备进行改造。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