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河南省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 ( 国发〔 2009 〕 5 号 ) 精神 ,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 , 促进河南省汽车产业结构升级和快速健康发展 , 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作为 2009—2012 年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方案 , 并为 2020 年前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一、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    ( 一 ) 产业现状   近年来 , 我省汽车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2008 年 , 我省生产各类汽车整车、改装车 14.3 万辆 , 摩托车 173 万辆 , 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25 万辆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877 亿元 , 比 2005 年增加 2.45 倍 , 年均增长 51.1%, 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公路客车、高档皮卡和专用半挂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首位 , 转向器总成、减振器总成、传动轴总成等 10 多种零部件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以郑州宇通、郑州日产等整车企业和新航集团、中轴集团、中原内配等零部件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群体迅速壮大 , 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 郑州日产、海马、宇通等汽车产能提升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但是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仍然比较明显 , 特别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较低、产业布局分散、区域配套水平不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 二 ) 发展趋势    1. 国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 国际汽车产业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期 , 发展重点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为主 , 转变为着力提高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体呈现以下趋势 , 一是世界汽车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受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 , 发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组装环节将加速向要素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市场潜力较大、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转移。继南美之后 ,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中东欧地区将成为重点转移地区 , 产业格局将由日韩、欧洲、美国三足鼎立向日韩平稳增长、欧系快速扩张、美系逐步萎缩、中印迅速崛起方向发展 , 汽车制造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也将随着产业的调整重新布局。二是发达国家仍将占据汽车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依托低成本研发人才优势 , 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制造中心的业务附加值逐步提升 , 但研发和制造能力仍局限于中低端车型 , 整车设计、核心部件及模块研发、高档车生产等高附加值业务更加向西欧、北美和日韩地区集中。三是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重要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的压力下 , 世界主要汽车厂商针对各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 争先抢占未来汽车产业的新优势。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 , 插电式电动车和纯电动车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    2. 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当前 , 金融危机虽然对世界汽车产业冲击巨大 , 但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2008 年 , 我国汽车行业总体继续增长 , 累计生产 934.51 万辆 , 同比增长 5.21%, 销售 938.05 万辆 , 同比增长 6.7% 。进入 2009 年以来 , 我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率先回暖 , 截至 7 月底 , 累计生产 710.09 万辆 , 同比增长 20.23%, 累计销售 718.44 万辆 , 同比增长 23.38%, 产销量连续 7 个月位居世界首位。   综合分析 ,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008 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37 辆 , 已经进入了千人保有量从 20 辆到 100 辆的高速发展阶段。预计这一阶段在我国将历经 15 年左右 , 年均增速接近 20% 。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更新需求相比 , 我国的汽车市场需求表现更为刚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业协会等机构研究表明 ,2020 年之前 , 汽车产业仍将保持相对高速增长态势 , 汽车保有量将从目前的 6700 万辆 ( 含三轮和低速载货汽车 ) 增加到 1.5 亿辆 , 需求潜力巨大。二是产品结构将发生较大调整。新能源汽车、小排量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 载货车专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新能源汽车方面 , 我国混合动力、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与国外整体处于同一水平 , 在国家扶持政策的推动下 , 我国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在乘用车方面 , 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 , 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将不断加快 , 自主品牌、小排量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在客车方面 ,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 更加注重人性化、舒适化、安全性、环保节能和大容量。在载货车方面 , 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细分 , 向重型和轻型两端分化 , 并且专用化趋势日益明显。三是中西部汽车市场开始启动。我国汽车市场高增长区域呈现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趋势 , 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 中西部地区对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汽车产品需求旺盛 , 将成为汽车市场后续发展的重心。同时 ,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 国内汽车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能力都将大大增强。    ( 三 ) 河南发展汽车产业的基本判断   从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看 , 我省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 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经验表明 ,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3000 美元 , 标志着这个地区开始步入汽车社会 , 并且汽车产业将进入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期。 2008 年 , 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 2800 美元 , 接近 3000 美元 , 即将步入汽车社会。东南沿海地区的汽车市场已高速发展近 10 年 , 市场增速相对放缓 , 而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省份汽车市场开始加速发展 , 将共同构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性市场。我省汽车产业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从国家产业政策看 , 河南在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经济型微车等方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为稳定汽车消费 , 加快结构调整 , 推动产业升级 , 国家制定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从扩大消费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为汽车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新的机遇。特别是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 , 汽车动力系统进入转型期 , 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型汽车成为国家支持的重要领域。汽车动力系统的电动化和经济适用型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 为我省在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经济型微车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从我省自身条件看 , 发展汽车产业既有比较优势 , 又有明显劣势。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是区位市场优势。河南地处中原 , 位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 , 地理位置优越 , 且交通网络发达 , 具有物流成本优势 , 对中西部地区汽车市场的辐射作用日益凸显。经验表明 , 区域汽车市场的规模首先取决于购买力 , 随着购买力水平的提高 , 对市场规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口规模。目前 , 我省汽车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比较低 , 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25.8 辆 ,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发展潜力很大。我省将会凭借人口大省的市场优势和辐射周边的区位优势 , 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二是局部产业基础优势。我省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 在大中型客车、专用车、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 日产、海马在郑州布局建设节能经济型乘用车生产基地已经展开。三是要素成本优势。我省劳动力、能源和原材料资源丰富 , 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 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目前在国内乃至区域市场竞争中 , 河南汽车工业整体处于劣势地位。我省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弱 , 整车产量仅位列全国第 20 位。特别是周边省份汽车工业基础较好 , 发展较快 , 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河北、北京、天津以及重庆 , 已经形成了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支撑、产品各具特色的生产格局。面对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 , 在汽车产业大格局已经形成的背景下 , 由于骨干企业制造体系不完善、研发能力不强 , 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 需要认真研究发展策略 , 把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   总体上看 , 河南汽车产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 世界和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工业正处于新的调整重组期 , 我省完全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汽车市场启动的有利时机 , 以市场换发展 , 着力推进汽车工业在我省扎根布点、链式发展 , 以商务客车、经济型汽车、专用车为突破口 , 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契机 , 延伸产业链条 , 挖掘市场潜力 ,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 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 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 使我省汽车产业成为全省工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 一 ) 战略定位   把河南汽车工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 , 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辐射中西部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    ( 二 ) 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围绕 “ 抢抓机遇、扬长避短、边路突破、以奇促正 ” 的总体要求 ,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 , 坚持以专促通、以零促整、以市促产、联合发展的 “ 三促一联 ” 发展路径 , 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以壮大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 , 重点发展经济适用型汽车、新能源汽车和专用汽车三大类产品 , 着力加强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 , 加快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和汽车服务贸易中心建设 , 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新格局 , 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西部汽车制造中心。    ( 三 ) 主要原则    1. 坚持以专促通 , 通过发展专用车带动普通型汽车发展 , 推进产业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以提高公路客车、专用车等优势商用车规模 , 带动发动机、底盘、车桥等关键总成的本地制造 , 以提高经济适用型汽车等新车型开发能力 , 促进乘用车发展 , 形成 “ 一客二专三新 ” 的产品结构。 2. 坚持以零促整 , 通过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促进整车生产 , 形成零部件本地配套优势和整车制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 ,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 带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围绕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 , 把零部件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 大力引进零部件企业 , 吸引整车企业本地化布局 , 形成整车与零部件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3. 坚持以市促产 , 通过放大市场规模效应促进汽车制造业发展 , 进一步提升区域市场优势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汽车分销市场建设 , 大力发展汽车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后市场 , 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 形成相互支撑、互为促进的新局面。 4. 坚持联合发展 , 通过最大限度地推进战略合作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 推动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要把战略合作作为加快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 积极承接零件产业转移 , 努力引进整车企业来我省布点生产 , 壮大企业群体。围绕重型车底盘 , 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的战略联合、重组 , 努力打造名牌底盘产品 , 并形成较大生产规模。    ( 四 ) 发展目标    1. 产业规模。 2012 年 , 全省汽车整车产能达到 100 万辆 ( 其中乘用车 65 万辆、载货汽车 12 万辆、客车 8 万辆、专用车 15 万辆 ), 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50 万辆 , 摩托车 260 万辆。 2015 年 , 全省汽车整车产能达到 120 万辆 ( 其中乘用车 75 万辆、载货汽车 15 万辆、客车 12 万辆、专用车 18 万辆 ), 三轮汽车、低速货车 60 万辆 , 摩托车 350 万辆 , 郑州百万辆汽车制造中心基本形成。 2020 年 , 建成国内一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汽车服务贸易中心。    2. 企业发展。 2012 年 , 培育 5 家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其中 , 宇通集团、郑州日产、海马郑州等 3 家企业超过 200 亿元 ,8 家企业进入国内零部件企业 100 强。 2015 年 , 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集团达到 10 家。 2020 年 , 形成 2 至 3 家营业收入超 500 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3. 新能源汽车。 2012 年 , 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 2 万辆 ,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达到 5 亿安时 , 形成 5 万套动力模块的生产能力 , 在中原城市群启动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2015 年 , 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 5 万辆 ,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达到 20 亿安时 , 形成 10 万套动力模块的生产能力 , 突破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技术 ,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2020 年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整车产销量的 20%, 动力电池技术和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 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全省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2012 年 , 全省汽车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 10 家。 2015 年 , 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5%, 形成具备车辆耐久、碰撞实验、电子匹配等核心能力的综合性技术中心 ,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 重点优势领域形成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 2020 年 , 重点企业具备自主开发行业领先技术的能力。    5. 零部件发展。围绕整车和关键总成集聚零部件产业 , 不断提高零部件的本地配套水平 , 大力推进优势零部件产品参与国际化竞争。 2012 年 , 围绕优势产品建成 3 个左右全国知名的零部件生产基地。 2015 年 , 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 70% 以上 , 零部件骨干企业形成与整车同步开发能力。 2020 年 , 汽车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实现本地化。   三、产业发展定位及重点任务    ( 一 ) 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西部汽车制造中心   加快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核心区建设 , 依托郑汴新区 , 优化产业布局 , 加快实施日产、海马、宇通、恒天等整车项目建设和郑汴新区零部件产业园建设 , 将我省打造成为辐射华中、华北和西北的汽车制造中心。进一步巩固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的龙头地位并逐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 发展轻型商用车形成新的优势领域 , 以经济型乘用车 ( 含微客 ) 、中重型卡车作为规模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 推进郑汴新区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 , 完善产业链条 , 支撑整车发展。    ——— 建设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大力支持宇通集团产能提升项目建设和研发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 提升产品附加值 ;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 建设全球营销网络 , 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大力发展全铝车身客车和新能源客车 , 抢占产业制高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 着力突破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关键总成和低地板大客车底盘瓶颈制约 ,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2 年 , 形成 5 万辆中高档客车产能 ;2015 年 , 形成 8 万辆中高档客车产能 ;2020 年 , 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客车企业之一。支持少林客车实施差异化经营 , 共同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    ——— 建设日产全球轻型商用车基地。支持郑州日产加快改造优化中牟厂区和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建设 , 到 2012 年形成 30 万辆产能。提升生产制造和研发能力 , 到 2015 年 , 依托日产品牌 , 建设成为日产在全球的轻型商用车生产基地 ; 依托东风品牌 , 大力发展经济适用型自主产品 , 确立国内市场优势地位。双品牌并举 , 到 2020 年 , 将郑州日产建设成为国内轻型商用车的龙头企业。    ——— 建设海马郑州生产基地。 2012 年全面完成海马郑州经济型轿车和发动机项目建设及中牟厂区改造工程 , 加快海马郑州研发中心建设 , 形成 15 万辆经济型轿车、 5 万辆微型客车和 30 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到 2015 年 , 形成 35 万辆产能 , 并逐步扩展产品线 , 成为海马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    ——— 建设郑州中重卡生产基地。积极推动与兵工、恒天等央企集团的战略合作 , 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的重型卡车和中型卡车 , 积极引进国外技术 , 加快建设郑州中重卡生产基地。 2012 年 , 形成 5 万辆生产规模。到 2020 年 , 皮卡、轻卡和中重卡产能达到 36 万辆。    ——— 加快与国内外优势汽车企业的合作。推动一拖集团与国内外重型汽车厂商进行战略重组 , 突破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瓶颈制约 , 增强发展活力。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兼并重组省内企业 , 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分厂。    ( 二 ) 打造中西部汽车服务贸易中心   深度挖掘我省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 , 大力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和汽车文化 , 力争到 2015 年 , 将郑州打造成为辐射华中、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和汽车文化中心。    ——— 打造郑州汽车城。统筹规划 , 分步建设 , 依托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 , 将郑州发展成为集汽车研发、生产制造、汽车贸易、金融信贷服务、汽车博览、汽车会展、汽车工业旅游于一体 , 各功能区分布合理 , 统一有序的汽车名城 , 成为河南汽车工业的名片和品牌形象代表。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汽车研发、工业设计、生产性物流、连锁快修、汽车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 服务对象由周边省份向全国扩散 , 服务层次逐步深化。    ——— 举办汽车展览和高层论坛活动 , 提升我省汽车产业整体品牌形象。 2012 年之前 , 策划并启动大型汽车展览会和汽车产业高层论坛活动 , 力争到 2015 年形成品牌。    ( 三 ) 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经济适用型汽车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 以现有省内企业为主体 , 大力发展适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 市场需求潜力大的经济适用型汽车 , 迅速扩大规模 , 确立中西部市场的竞争优势。    ——— 依托郑州海马基地和郑州日产 , 重点发展微型客车、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和轻型多功能乘用车。    ——— 依托郑州日产、一拖集团、河南奔马 , 重点发展轻型商用车和以性价比为主要优势的各种吨位卡车产品。    ——— 依托宇通、少林客车 , 重点发展适应二、三线城市市场需求的中、轻型客车产品。    ( 四 ) 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   抓住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机遇 , 坚持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相结合 , 实施边路突破战略 , 着力做强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 , 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水平 , 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到 2012 年 , 动力电池产业率先实现突破 , 混合动力、纯电动整车实现规模化生产。到 2015 年 , 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专用底盘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 , 所有整车企业具备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到 2020 年 , 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 做强动力模块系统。发挥现有技术和产业比较优势 , 大力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及车载充电器等动力模块系统。支持天空能源、环宇集团、新乡中科等一批优势企业加快发展 , 建立上下游企业产业联盟 , 集中配置要素资源 , 规模化发展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专用铜箔等 , 抢占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技术制高点 , 降低生产成本 , 加快构建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鼓励动力电池行业与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管理系统等行业领域的合作研发和战略合作。    ——— 通过示范运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政策支持 , 制定地方配套措施 , 加快中心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建设 , 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力争郑州、洛阳、新乡等市尽快列入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并先后启动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2015 年 , 全省所有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城推广使用电动汽车。    ——— 重点发展一大一小两大类新能源整车。依托宇通集团、少林客车等重点企业 , 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客车 , 尽快覆盖省内市场并向全国扩展。抓住日本日产在全球布局电动车 , 并计划于 2011 年在中国推出纯电动汽车的机遇 , 力争将郑州日产建设成为日本日产在国内的轻型电动商用车生产基地。支持河南奔马等企业发展适合中小城镇、农村市场的小型新能源汽车 , 为其产品在省内运行创造条件。到 2015 年 , 力争有 3—5 家企业具备国家认可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 为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    ——— 提高传统燃油汽车产品节能水平。将发展传统汽车节能产品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 齐头并进。鼓励企业发展节能型汽车产品 , 推广汽车节能技术 ,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 增强市场竞争力。    ( 五 ) 分类指导专用车产业发展   抓住专用车市场高速增长机遇 , 根据产业发展特点 , 进一步细分市场 , 分类制订发展战略 , 抢占市场先机 , 培育优势产品群体 , 建设国内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    ———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规模。依托华骏、新飞、凌宇、红宇、冰熊等骨干企业 , 加快推进厢式运输车、普通罐式运输车、冷藏车、半挂车等普通运输类专用车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 , 发挥专业化优势 , 扩大产业规模 , 提高市场份额 , 建设中西部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到 2015 年 , 培育 2 家产能 5 万辆以上的大型专用车企业集团。    ——— 加快发展作业和特种专用车。重点发展适应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要求的工程类作业车、适应城市建设和服务要求的市政专用车和危险品运输等特种运输车 , 不断开发新品种 , 提升加工制造水平 , 建立完善自主研发体系 , 加快工艺装备改造升级 , 提高专用装置的制造能力和集成能力 , 扩大机、电、气、液、微电子一体化及 GPS 技术应用 , 强化与底盘生产企业的战略协作 , 实现专用车生产以成本优势为主向技术优势为主转变。    ( 六 ) 壮大零部件产业集群   依托整车企业和骨干零部件企业 , 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 , 着力提高同步开发、专业制造和规模配套能力 , 发展一批汽车总成和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 形成有力支撑本省整车产业发展、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零部件产业基地。    ——— 建设郑汴零部件产业集群。围绕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 , 依托郑汴新区 , 集中配置资源 , 加快郑州、开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 , 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社会化配套协作、规模化协调发展的零部件产业集群。    ——— 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围绕传动轴、气缸套、轮毂、空调、轮胎、转向器、减振器、车桥、汽车电子等产品 , 实施优势零部件升级工程 , 加快推进技术装备更新改造 , 走 “ 专、精、特 ” 发展路子。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向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 ,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推动零部件企业积极介入整车企业的产品研发 , 实现关键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的同步开发。支持骨干零部件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 提高市场占有率。到 2012 年 , 力争 10 家以上零部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 30 亿元。    ——— 培育新的优势产品和企业。抓住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重组的机遇 , 加快推进与行业优势企业和大型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 突出强化与发动机、前后桥、控制系统等关键总成生产企业的合作 , 力争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 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四、政策措施    ( 一 ) 积极促进汽车消费   落实国家对 1.6 升 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暂按 5% 征收车辆购置税和促进 “ 汽车下乡 ” 的政策 , 制定出台鼓励省内汽车消费的配套政策措施 , 促进我省汽车工业发展。凡是具有河南省户籍的农民以及农场、林场和渔场职工 , 购买本省生产的补贴类汽车 , 除享受国家补贴外 , 省财政再给予 3% 的补贴。按照国家调整的政府公务用车配备标准 , 将符合条件的省内产品纳入我省政府用车范围 , 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支持鼓励省内重点工程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新增或更新车辆 ,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省内产品。    ( 二 )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将重大规划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 , 加快前期工作进程 , 积极落实建设条件 ,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争取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结构调整专项资金 , 统筹运用省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 , 支持汽车及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 , 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    ( 三 )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积极促进金融机构与重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 增加授信额度 , 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上市融资、发放债券等方式 , 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对市场有保证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 , 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要优先提供贷款担保。落实国家修改完善的汽车消费信贷制度和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条例 , 使资信调查、信贷办理、车辆抵押、贷款担保、违约处置等汽车消费信贷全过程实现规范化、法制化。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建立汽车金融公司 , 促进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多元化 , 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 , 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    ( 四 )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   支持国际、国内优势企业兼并重组省内企业 , 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或分厂。支持省内整车企业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 共同设立总装基地。鼓励优势零部件企业加快与国内外整车企业战略合作 , 融入全球采购体系。落实国家支持汽车企业重组和省实施战略重组的政策措施 , 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 , 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 创新合作方式 , 建立充满活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促进省外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链式转移。对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 , 优先列入全省年度战略合作和招商引资行动计划 , 省招商引资资金对重大项目给予补助支持。    ( 五 )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 ( 试点 ) 企业 , 建设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 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 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发和检测平台 , 提高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 , 优先安排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支持 ; 符合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目录项目的 , 优先列入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加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 , 实现资源共享 ,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 六 )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落实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 , 加快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县级以上政府要按照国家要求 , 制订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规划 , 逐步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 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内新能源汽车。尽快争取国家将郑州、洛阳、新乡等市列入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 , 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订实施方案 , 研究出台以接近传统车的价格由政府补贴车辆差价和运营补贴等支持我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政策措施 , 启动充电维护站和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充电设施建设 , 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 示范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运用省科技专项资金 ,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 , 集中支持重点企业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 , 逐步提高新购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重。    ( 七 ) 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   取消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不合理收费 , 降低交易成本。大力发展专业二手车经销企业 , 鼓励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以旧换新业务 , 促进省内汽车发展。加强二手车市场监管 , 严格经营主体市场准入 , 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 , 维护市场秩序 ,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八 ) 实施人才工程   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选拔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汽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 建立高层次人才个人所得税返还机制。加大对本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 大力发展本省汽车专业高等教育。建立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培训机制 , 培育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出台人才工程专项管理办法 , 明确各类人才、各层次人才优惠待遇 , 研究制定人才队伍稳定办法。   附件 :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2. 河南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目录                 附件 1   有关工作部门分工安排
序号 工 作 任 务 牵头单位 参 加 单 位
1 建设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
2 打造郑州汽车城 郑州市人民政府 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
3 举办汽车展览和高层论坛活动 省商务厅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郑州市人民政府
4 落实促进汽车消费的支持政策 省财政厅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交通运输厅、国税局、地税局
5 组织开展实施“汽车下乡”专项,制订配套政策措施 省财政厅 省农业厅、商务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
6 加快推动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工作 省财政厅 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工商局、发展改革委
7 落实汽车消费信贷管理条例 省政府金融办 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商务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保监局
8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落实政府公务用车配备更新管理办法 省财政厅 省委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监察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
9 制订城市停车设施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公安厅、有关市人民政府
10 加大对汽车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省政府金融办 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
11 优先对市场有保证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政府金融办、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
12 落实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科技厅、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电力公司
13 建立配合联动机制加快规划项目建设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14 推进省内汽车企业与国内外汽车厂商进行战略重组 省发展改革委 省政府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
15 创新体系建设 省科技厅 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16 统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运用省专项资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
17 组织申报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推进省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 省财政厅 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
18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环境保护厅
19 实施人才工程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教育厅
      附件 2   河南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目录   一、传统燃油汽车节能技术    1. 小排量乘用车整车设计开发技术。 2. 柴油乘用车整车设计开发技术。 3. 高效内燃机技术 ( 废气涡轮增压 ( 中冷 ) 技术、电控高压喷射技术、汽油机先进充气技术、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等 ) 。 4. 以传统内燃机驱动模式为主的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BSG 、 ISG 技术 , 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中的串联和并联混合技术等 ) 。 5. 高效变速器技术 (6 档以上乘用车手动变速器设计制造技术、双离合器变速器 (DCT) 设计制造技术、手自一体变速器 (AMT) 设计制造技术、无级变速器 (CVT) 设计制造技术等 ) 。 6. 通用节能技术 ( 瞬时油耗仪 / 换档提醒装置、低能耗车轮、低耗能助力转向系统、智能冷却风扇、轻量化新材料技术等 ) 。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    1. 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制造技术。 2. 以电力驱动模式为主的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lug—in) 整车设计制造技术。 3. 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 先进动力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及驱动系统、电驱动变速系统、电动车用大功率电子器件、车用 DC/DC 、车载充电机、混合动力汽车专用动力耦合及传动装置等 ) 。   三、关键零部件总成设计制造技术    1. 小排量车用高速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 2. 大马力车用高速柴油机设计制造技术。 3. 发动机排气后处理技术及相关装置设计制造技术。 4. 普通自动变速器 (AT) 生产制造技术。 5. 主动 ( 被动 ) 悬架系统。 6. 商用车与越野车空气悬架技术。 7. 电涡流缓速器技术。 8. 载重车盘式制动器技术。 9. 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10. 吸能式转向系统。 11. 大中型客车空调变频技术。 12.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13. 低地板大客车专用车桥制造技术。   四、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制造技术    1. 汽车仪表数字化技术。 2. 汽车发动机防盗技术。 3. 车身总线控制技术。 4. 随动灯光技术。 5. 车辆电子稳定控制技术。 6. 车辆驱动力分配技术。 7. 车辆制动力分配技术。 8. 汽车防抱死制动技术。 9. 电子驻车制动技术。 10. 汽车自动避撞技术。 11. 底盘电子控制技术。 12. 轮胎气压监测技术。 13. 车载故障诊断技术。   五、其他整车设计制造技术    1. 作业类专用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2. 城市用大型低底盘客车设计制造技术。
标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