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 ||
索引号 | F1000-0201-2018-2093757 | 发文字号 | 鹤政办〔2018〕4号 |
发布日期 | 2018-03-08 | 成文日期 | 2018-02-27 |
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鹤壁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鹤政办〔2018〕4号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3-08 字体大小: | |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鹤壁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和《鹤壁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2月27日 鹤壁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以下简称“四优”)为重点,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推进我市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各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既要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3.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以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为重要抓手,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贯穿种养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5.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以优质专用为重点,调优种养业结构 1.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扎实推进整市建制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一批自然条件适宜、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乡镇,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统一供种为抓手,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到2020年,浚县、淇县打造成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县,种植优质专用小麦40万亩。 空间布局:根据我市气候土壤条件、区域比较优势,我市优质专用小麦适宜种植区为卫河共产主义渠流域浚县王庄、屯子、白寺、小河、新镇、卫贤等乡镇,淇河流域淇县高村、西岗、北阳等乡镇。 2.发展优质花生。打造浚县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优先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镇,积极推广高油品种,示范推广高油酸品种,加快推广新技术,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建设5个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的优质花生示范乡镇,示范种植优质花生2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达到1万亩,花生食用加工比率达到40%以上。 空间布局:以浚县善堂、王庄、新镇、屯子、黎阳街道、伾山街道为主,重点打造优质花生种植区和高油酸花生示范区。 3.发展优质畜禽。稳定生猪生产。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大型生猪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到2020年,力争年出栏生猪125万头。发展优质家禽。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蛋鸡年存栏1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到2020年,年产优质鸡蛋10万吨,年出栏优质肉鸡(鸭)6000万只,年出栏优质青年鸡400万只。发展优质肉牛。大力培育母牛繁育基地,到2020年,新增肉牛犊牛1500头;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栏位1000个。发展优质奶牛。支持维尔、大运等大型奶牛养殖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到2020年,奶牛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发展优质肉羊,加快中鹤、鑫林等优质肉羊繁育基地建设,到2020年,新增优质肉羊出栏1万只。开展粮改饲试点,继续支持浚县、淇县实施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到2020年,力争完成全株玉米青贮10万吨左右,收割全株青贮玉米4万亩左右。 空间布局:在生猪养殖上,稳定和巩固浚县、淇县等传统优势区域,积极向淇滨区、鹤山区浅山丘陵区发展。在家禽养殖上,在浚县、淇县建设肉禽生产基地,在山城区、鹤山区建设蛋禽和青年鸡生产基地。在草畜发展上,肉牛依托中鹤、犍鑫等养殖企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奶牛在淇县北阳、西岗等奶牛传统养殖区域以及浚县王庄奶业潜力区,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肉羊支持浚县以及淇滨区、鹤山区浅山丘陵区域建设肉羊育肥基地。 4.发展优质林果。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老园改造与新园建设相结合,在全市建设2个优质林果示范县,其中水果干果示范县1个、木本油料示范县1个。建设花卉苗木示范基地4个、蔬菜示范基地10个、食用菌示范基地3个、中药材示范基地5个。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苹果、桃、梨、葡萄优质果率达到80%左右;大枣、柿子等干果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核桃、油用牡丹、黄连木等木本油料面积15万亩,花卉苗木达到3万亩,全市瓜菜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1万吨,中药材面积达到1万亩。 空间布局:着力打造2万亩山区丘陵干果区,1万亩市郊小杂果区,0.7万亩平原鲜果区,0.3万亩森林蔬菜区,1万亩花卉产业区;重点发展浚县、淇滨区设施蔬菜和西甜瓜,淇县水果和食用菌,鹤山区香椿和小杂果,山城区食用菌等优势产区,巩固小河白菜、新镇韭菜、王庄茄子、善堂辣椒等传统产区。加快建设城镇周边以日光温室为主的冬春菜生产基地和以塑料大棚为主的早春和晚秋菜生产基地。依托明昌、运通等新型果蔬经营主体建设特稀名优蔬菜、优质水果、油用牡丹等生产基地。 5.发展特色养殖。加快发展白羽肉鸽、肉驴、蜜蜂等特色养殖,扩大种群规模,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到2020年,年存栏种鸽10万对左右,年出栏乳鸽50万只左右,年屠宰加工白条乳鸽50万只左右,年销售优质鸽蛋10万枚;年出栏肉驴3000头;年产蜂产品1000吨。在淇河沿岸发展以淇河鲫鱼为主的特色养殖。 产业布局:以易普森鸽业为龙头,发展肉鸽标准化养殖;以浚县兴鹤驴业为龙头,发展标准化肉驴养殖;以浚县百翼蜂业为龙头,推进蜂业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 (二)以绿色生态为重点,提升种养业品质 6.转变生产方式。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节水农业。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节水品种推广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防治并举。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产区,依托浚县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以水果、蔬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推广使用。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建设小麦、花生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开展果菜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全面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突出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加大“五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发展节水畜牧业。鼓励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高压水枪清圈消毒、改进清粪方式、更换节水型饮水器等措施,打造节水型畜牧业示范场。浚县、淇县积极创建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2018年开始,争取上级支持浚县、淇县建设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相对完善的粪污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输送管网等配套设施,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通道,使全市80%的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水库、池塘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逐步减少河流、水库投饵网箱养殖,防控水产养殖污染。 7.推进种养一体。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绿色畜牧业示范市创建,积极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牧养殖场,推广中鹤、谊发等种养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林协同发展。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大型供气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推动将沼渣、沼液加工成适合种植的有机肥。加快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 8.实施产品精选分级。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推行小麦、花生单品种收获、单品种收购和分级储藏、分级销售,推进优质优价。统筹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多渠道开发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期货市场提供交割服务,为“互联网 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围绕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行果品、蔬菜、食用菌等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提升产品市场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集成农产品储藏、烘干、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粮油烘储中心、果菜加工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初加工“一条龙”服务。 9.发展冷链物流。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推动交通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蛋鸡养殖企业建设低温储存设施,加快构建运输、分销、零售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以淇滨区为中心、拥有多个区域冷链物流基地的全市冷链物流发展新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从事冷链物流的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的优势,着力推动我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10.保障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加快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依法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产品自检、质量追溯和问题产品召回等制度,严格实施农(兽)药良好生产和经营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台账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注水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生鲜乳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记录,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好省级追溯示范点,及时和商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接,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加快质量安全县创建。力争2020年左右浚县、淇县均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水利局、环保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储粮鹤壁直属库。 (三)以创新驱动为重点,增强种养业动能 11.建设农业科研高地。抓住我市与农业部实施“司市共建”粮油绿色高产高效整市制创建、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机遇,吸引省内外育种资源、育种人才、育种平台集聚,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制约“四优”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快提升我市种养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种业高地。依托国家和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玉米、小麦、花生、肉鸡、生猪等育种、种养、加工、运销等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种养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争取省现代种业工程项目支持,建设永优浚单种业、谊发牧业等若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实验室。 12.选育推广良种。鼓励支持市农科院、谊发牧业等科研院所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争取省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强筋小麦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优良果树砧木、无病毒苗木和名特优稀水果、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支持谊发开展联合育种,打造国家级区域种猪供应中心,支持永达、中鹤开展永达乌骨鸡、中鹤肉羊等畜禽新品种(系)培育选育;鼓励谊发、中鹤开展生猪、肉羊(牛)、家禽生产性能场内测定工作;加强小尾寒羊、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抓好全市20万亩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和育种基地建设,强化1万亩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水平;加强果树良种苗木繁育、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加快优良苗木推广步伐。 13.推进农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发建设互联网 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逐步集成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等信息化系统,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上图入库和农业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推进信息上图入库和电子化管理,实现种植信息的在线查询和服务;实施“互联网 ”畜牧业建设项目,引导涉牧企业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畜牧养殖、投入品、加工、商务等系统,到2020年,建成鹤壁畜牧业“互联网 ”综合信息体系,畜产品和畜牧业投入品线上交易率达30%以上;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兽药基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农业大数据集聚。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终端APP。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率先在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准施肥。 14.建设农业物联网。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互联网 精准农业”示范园和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15.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示范单位创建,争取省级示范县和示范基地、企业项目支持,深化农商协作,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省级信息进村入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肉制品、奶制品、水果干果、种苗花卉、蔬菜食用菌等名特优农产品“线上”交易。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培育本土化涉农电子商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农机局、农科院。 (四)以延链补短为重点,促进种养加融合 16.构建供应链。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面油肉乳果蔬制品企业和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 基地”“公司 合作社 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普通农民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广“旅游 ”“生态 ”等模式,鼓励利用果园、菜园、牧场、林场、加工企业等,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双新双创”,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17.推行产销衔接。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不断提高小麦、花生、肉牛、林果订单率,实现奶业订单全覆盖。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牛奶等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大力推广生鲜乳现制现售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鼓励引导奶牛养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鲜乳现制现售饮品店,开发学生饮用奶市场。指导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进产销衔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 18.推进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以初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主,引进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市委农办、市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 (五)以强龙头建基地为重点,带动种养业升级 19.实施龙头企业带动。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就近供应、就地生产,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粮田、土地整治、粮棉油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乡、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乡、镇、村。积极引进国内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在我市高标准农田区建设加工基地,永达、大用等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生猪、肉羊、家禽等主产区建设加工基地,帮太等在特色产品种植区建设加工基地。 20.强化园区带动。建设提升中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和鹤壁国家农业科技园2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14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支持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鹤壁建业绿色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其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争取国家、省对各类园区的支持,发挥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联合体,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园区建设,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共享园区建设收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局、粮食局、扶贫办。 (六)以标准化为重点,创建种养业品牌 21.培育农业品牌。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形成既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适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载体,以标准化菜(果)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到2020年,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农业企业品牌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20个。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各县区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禽、优质林果、特色养殖区域农产品品牌。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品牌化、区域性优势,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各县区政府、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互联网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一批示范工程,提高供给质量。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导我市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鹤壁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严格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的展览、交流,推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带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农机局、粮食局、质监局、工商局、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委员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三、保障措施 22.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分产业设立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要加强目标考核,定期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3.强化科技带动。推进农科教统筹服务。统筹农业、科研、教育、科技推广资源,重点围绕育种能力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特别是冷链)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任务,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各方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资源,主动适应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模式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合力。加强农科教联动服务。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分产业成立4个市级专家咨询组,加强产业发展咨询指导,开展技术指导。各县区要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科技服务行动,包村包户指导农民运用绿色技术。要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场、星创天地,开展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参观、观摩活动。 24.完善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有序实施,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探索总结适合我市的“三权”分置具体实现路径和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在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5.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研发队伍。依托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积极争取省现代产业体系在我市建立综合试验站,打造我市育种、种养、加工、运销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科教联动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农村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着力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6.加强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支持,探索建立市级农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27.强化金融保障。建立完善“政、银、担、保、投”联动支农机制,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在浚县开展高保障小麦保险和高保障优质花生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和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促进优质小麦、玉米等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优质优价。 为加快推进我市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我市是农产品加工强市,截至2016年底全市拥有食品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7家,实现营业收入611.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5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3∶1,在全省属于领先水平,已形成了鹤淇、浚县产业集聚区两大食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食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肉制品、面制品、油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培育了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9家,大用、永达等知名品牌已跻身全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成为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著名快餐连锁企业的重要供货商,永达食品还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建成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3家、国家级2家,15家食品企业获得了省以上名优产品,拥有独立专利200多项。吸纳就业人数达到4.7万人,占全市工业平均用工人数的24.2%。但是,我市食品加工业总体上强弱并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加工企业与优质原料基地联接不紧密,自建联建优质基地占比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产业链条不紧密,集群式发展有待提高;食品业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品运输销售保障能力低;品牌多而不优,市场竞争力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检测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为食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市作为农产品加工强市,也将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绿色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对加快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由农产品加工强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跨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重点围绕肉、面、油、乳、果蔬五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市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产品加工强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优势产业基础为发展导向。实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准确把握食品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肉、面、乳、油、果蔬制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 坚持以补短板破瓶颈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着眼于食品行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完善行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提质增效。 坚持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根据消费升级需求,调优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构建以食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坚持以发展绿色食品业为目标导向。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措施。瞄准绿色食品业发展定位,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强化工作措施,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推动食品行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肉、面、油、乳、果蔬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产业规模达到或接近千亿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1提高到3.2∶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0%。新增优质生鲜乳1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万吨。优质花生达到20万亩,高油酸花生达到1万亩,绿色食品达标率70%,花生油用、花生食用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调优生产结构,做强肉制品 1.调整肉类结构。按照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思路,优化肉类结构,到202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基本形成浚县、淇县生猪,浚县王庄以及淇滨区、鹤山区肉羊,浚县、淇县肉禽,山城区、鹤山区蛋禽为主的绿色产业布局。 猪肉:稳定生猪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大型生猪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支持谊发牧业、亿源牧业等种猪提升工程,稳定种猪繁育基地,提高种猪质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以跃民牧业、百瑞牧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促进我市由生猪生产向生产、屠宰、加工转变,努力打造生猪产业集群。到2020年,年出栏生猪125万头。 牛肉:围绕“清、鲜、专、全”四大特色,依托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发展国内优质品种肉牛,通过进口活牛、扩繁新品种等方式拓展优质牛肉供给渠道。重点支持中鹤集团建设肉牛精深加工生产项目,提高精细分割牛肉比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到2020年,新增肉牛1万头,推动我市中高端肉牛养殖比例。 羊肉:以浚县、淇滨区、鹤山区丘陵区域建设优质肉羊繁育基地和育肥基地为依托,加大优质种养培育力度,扶持合作社、养殖大户发展肉羊养殖。加快推进肉羊分级屠宰项目建设,补齐肉羊行业发展短板,努力提高肉羊养殖产业化程度。到2020年,全市年出栏肉羊30万只,建成全省乃至全国肉种羊养殖基地。 禽肉:加快发展黄羽肉鸡、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以家禽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蛋鸡年存栏1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提高蛋鸡、肉鸡自动化叠层笼养养殖比例。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鼓励企业开发航空、高铁等专用食品,扩大麦当劳、肯德基等禽肉专供产品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规模。到2020年,全市年产优质鸡蛋10万吨,出栏肉鸡(鸭)6000万只。 特色肉:依托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养殖大户发展特色养殖,加快肉鸽、肉驴、黑猪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扩大种群规模,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到2020年,年存栏种鸽10万对左右,年出栏乳鸽50万只左右,年屠宰加工白条乳鸽50万只左右,年销售优质鸽蛋10万枚;年出栏肉驴3000头。 2.发展高端产品。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应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熟肉制品、火腿肠、休闲肉制品等国内肉制品市场优势的同时,减少高温肉制品供应,增加低温肉制品供应,生产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支持中鹤雪花牛肉、永达鸡丁酱、大用生物骨素、赛德预制菜肴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质肉制品企业发展高端加工产品。到2020年,低温、调理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支持企业建立品牌保护体系,稳步提高品牌影响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到2020年,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积极培育生猪、肉牛、禽类、肉羊等产业集群,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养殖基地,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局。 (二)强化精深加工,做优面制品 1.加快专用面粉发展。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支持中鹤、益民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支持飞天农业等发展小麦淀粉、小麦胚、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支持益民面业等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支持喜粒源面业等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采用封闭式生产车间生产纯净粉。 2.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支持中鹤、飞天等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倒逼能耗高、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我市优质小麦加工率。到2020年,专用粉产品占全市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丰富主食加工产品。充分发挥我市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的示范作用,推进面、玉米、杂粮等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支持赛德等企业建设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支持大用、永达等企业推广“生产基地 中央厨房 餐饮门店”“生产基地 加工企业 商超销售”等新模式;支持中鹤品鲜、汉生等企业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馒头、挂面、薯类等主食加工产品。增加学生营养餐和团膳供应,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支持帮太等企业开发谷物早餐、谷物饮料、杂粮米等营养休闲食品产业,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食品供给能力,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到2020年,培育以主食加工为主体的龙头企业20个以上,形成豫北规模最大的工业化主食加工及方便食品生产基地。 责任单位:市粮食局、农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三)开发特色产品,做精油脂制品 巩固发展东部黄河故道花生基地、西部山区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原料,占领花生内在品质、食品安全制高点。实行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专种、专管、专收、专贮、专用、专加工,保障加工产品品质。支持淇花升级扩建年产5万吨高油酸花生油加工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培育有机、绿色高油酸花生油品牌,争夺高端油品市场。支持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花生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花生酱、裹衣花生、风味花生、花生饮料等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不断拉长花生加工链条。针对市场和企业加工需求,巩固发展优质芝麻、油用牡丹、秋葵、核桃等油料生产基地,加快发展芝麻油、牡丹籽油、秋葵油、核桃油等新型健康特色小品种食用油。到2020年,全市种植优质花生2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达到1万亩。提升淇花油脂加工产业集群,新培育区域油脂名牌产品1—2个。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粮食局。 (四)补足补齐短板,培育乳制品 充分利用我市玉米、花生等本地优质饲料原料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自建、收购、合作、整合等方式,努力扩大我市奶牛养殖规模。补足生产短板,支持富邦、大运等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支持淇县北阳、西岗等奶牛传统养殖区域以及浚县王庄奶业潜力区,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补齐加工短板,鼓励中鹤与国内知名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联建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实现优质生乳就近就地加工增值。完善销售短板,鼓励企业建立低温奶存贮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在零售点、社区、学校等投放低温冷藏设施,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体系。 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五)完善产业链条,做特果蔬制品 1.推进产地初加工。积极扶持我市蔬菜标准园和优质果蔬生产基地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以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到2020年,新增果蔬储藏、烘干能力3万吨,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0%左右。 2.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以中鹤、赛德等企业为依托,发展净菜、预制菜肴、冻干果蔬、蔬菜汁、果蔬粉、脱水蔬菜、蔬菜脆片深加工,同时发展美容蔬菜、蔬菜面条、蔬菜面包、蔬菜豆腐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支持合作社、种植大户在西部山区建立优质晚秋黄梨、樱桃、葡萄、草莓等水果基地,支持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鲜果、果浆、果酱、果干、果饮料、果酒等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 3.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以天邦、赛德等企业为依托,打造食用菌生产基地,开发食用菌酱菜类、预制菜肴、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各方面满足各种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提高增值效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重点举措 (一)绿色原料基地安全保障行动。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打造绿色食品业第一绿色生产车间。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基地,加快完善提升田、林、路、渠、井、电等生产基础设施。 1.生产设施标准化。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标准化基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建设,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到2020年,继续提升90.59万亩高标准粮田,全市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争创优质小麦示范县、优质花生示范县、特色农产品示范县。建成猪、牛、羊、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家,新增肉牛1万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2万吨,新增饲料作物种植面积15万亩。 2.生产技术标准化。建设“立足本省、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农业生物育种中心,突出玉米、生猪、肉羊等重点领域,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和应用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建立流程化、模块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育种体系,突破一批制约种养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粮经作物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在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优势产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成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节本技术,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以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谊发牧业公司为龙头,以中德生猪合作项目为依托,指导支持跃民、永昌等省一级种猪场开展联合育种,打造国家级区域种猪供应中心。积极开展永达乌骨鸡、中鹤肉羊等畜禽新品种(系)培育选育,占领种业高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生猪、肉羊(牛)、家禽生产性能场内测定工作,加强小尾寒羊、太行黑山羊等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支持种猪繁育企业进口生猪良种,促进生猪品种改良。到2020年,力争建设玉米、生猪、肉羊、肉鸡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育种研发实验室;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90%,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 3.生产过程清洁化。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幅,到2020年,实现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加快推进种养结合,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养殖场,推广种养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林协同发展。支持浚县、淇县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并帮助两县争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建设项目,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化肥减施率提高到25%,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提高到32%;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提前一年达到100%。 到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达到100万亩左右,优质花生面积达到20万亩,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苹果、桃、梨、葡萄等优质果率达到80%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1万吨。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二)绿色工厂生产安全保障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食品业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食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最大化释放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管理软件要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特性相结合,逐步实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路线的智能化操作流程。到2020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率先在赛德、飞天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以自动配料、制作、灌装、包装、仓储、分拣为主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智能车间(生产线)试点示范,建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管理体系。试点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产品开发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残次品率下降30%。推动企业落实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场所,加强原料采购、配方用量、机器调试、包装储存、人员操作秩序、环境卫生等流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22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到2020年,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加工品达到10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改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质监局、粮食局、畜牧局。 (三)绿色食品物流安全保障行动。立足综合交通、产业基础两大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冷链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到2020年,培育2-3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1.发展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支持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肉类产品骨干企业,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永达、大用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库、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2.发展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支持中鹤、赛德等大型企业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设区域配送中心,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干支线速冻食品冷链运输线路,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3.发展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粮食局、畜牧局。 (四)绿色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保障行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和全程追溯协作,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强绿色食品业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支持建设绿色食品业质量检验机构,构建市、县两级公益性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食品安全严重失信的企业,向社会通报。搭建全市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绿色食品业追溯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品来源可查、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农业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林业局、商务局、工商局。 (五)建设绿色合作开放高地行动。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国际物流园、河南保税物流园建设和郑州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定位,更加广泛地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业开发和投资。继续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扩大投资,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依托现有大型食品加工出口企业,进一步开拓日韩、东南亚、澳洲、南美洲、欧洲等国际市场,提升食品出口加工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和业务并购能力。鼓励大用、永达等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区、出口加工区,开展国际认证,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创汇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0家,其中食品加工企业达到70家;省级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0个;农产品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改委、农业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粮食局、畜牧局。 (六)品牌引领高端发展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质量铸就品牌,通过创新培育品牌,通过产业化构建品牌,通过诚信维护品牌,通过宣传唱响品牌,打造绿色名牌,叫响鹤壁制造。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突出品牌差异性,精心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加强自主创新,强化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企业获得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通行认证,推动出口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食品企业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工作,讲好品牌故事,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0年,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国内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挖掘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工艺的“老字号”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新品牌,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农业企业品牌5个、特色农产品品牌20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质监局、农业局、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林业局、粮食局、畜牧局。 (七)循环链条发展行动。鼓励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菜叶菜帮等外果、残次果、果皮果渣、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推进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浚县、淇县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开展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县、基地创建,加快工农业耦合互动发展,推进农产品增值加工。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8%,其他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粮食局、畜牧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食品业向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行业、县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加工新上项目顺利实施。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质检安全等给予支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绿色食品业畜禽养殖基地或原料种植基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7〕3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7〕71号),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智能化生产建设,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减费降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三)强化金融支持。努力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等基金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市级农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食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绿色食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食品发展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优先安排企业订单收购优质小麦、优质花生资金贷款。 (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创新担保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不断提高对绿色食品业融资项目的服务水平。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加大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 (五)支持企业融资上市。金融办等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大对有上市意愿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融资难。 (六)落实用电优惠政策。电力部门要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企业生产用电需求。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 (七)完善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业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八)强化科技支撑。科技部门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帮助有条件企业加快建设产品研发或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加强装备、原料、工艺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 (九)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帮助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申报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争取纳入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强化企业服务,加强项目定期监测和跟踪协调,建立全程服务链条,发挥全方位保障效应,确保审批项目如期落地建成、投产达效。 |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