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

标 题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
索引号 F0001-0201-2019-3256851 发文字号 鹤政〔2019〕26号
发布日期 2019-12-30 00:00:00 成文日期 2019-12-30 00:00:00
标签: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的通知 鹤政〔2019〕26号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2-30 00:00:00 字体大小: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中的重点工程规划表、重点项目规划和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汇总表由市林业局另行印发。

  2019年12月25日

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

第一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委十届、市委九届历次全会等会议精神,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为总揽,以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全域植绿 绿满鹤壁”为目标,以实施系列国土绿化行动为重点,以推进森林城市和乡村绿化美化建设为抓手,坚持全域绿化、全民参与、全面提升,大力实施廊道绿化、山区生态林、平原绿化、农田林网、优质林果基地等工程建设,加快构建森林鹤壁现代生态新体系,着力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鹤壁,打造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鹤壁模式”,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节 建设理念

  一、太行山下生态城

  突出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山地、丘岗、道路、水系、农田、村镇等,高水平推进国土绿化美化,重点推进美丽森林、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和美丽通道建设,夯实鹤壁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石,实现绿满太行、绿美太行、绿富太行的目标。

  二、淇水河畔绿珍珠

  彰显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的人文景观和城市发展特色,围绕“诗意淇河•生态鹤壁”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品牌建设,以绿色提升城市品质,以绿色引领城市未来,通过实施重点绿化工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增绿、补绿、护绿,大尺度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让绿色成为鹤壁这座美丽城市的底色,初步形成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花开鹤城的绿色发展新格局,把鹤壁打造成为景观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富民、文化繁荣、林产发达、城乡一体的“淇水河畔绿珍珠”。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围绕“一轴两区三网多支点”总体布局,按照“三增四转五统筹”和“六化”建设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全域植绿、城乡协调、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加效益,有序推进五大系统和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构建森林鹤壁现代生态新体系,推动森林鹤壁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四节 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产业富民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体现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全市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环境条件、森林植被分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布局和建设,以生态保护修复为主,加快国土绿化进度,加强森林经营,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持续高效的林业生态防护体系。对国土绿化、森林城市建设、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及湿地资源保护、绿色富民产业等内容进行全面规划,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按照城乡发展需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们对森林和湿地的多种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等,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域重点建设内容。调整和优化树种结构、林分结构、林种结构,提高乡土树种使用比例,合理搭配乔灌草植物,减少城乡绿化维护成本,建立健康、高效、优美的城乡森林群落,构建功能稳定、树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多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使鹤壁生态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城乡统筹,分区施策

  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将生态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布局,促进城市与乡村在生态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满足人们对森林、湿地的多种需求。立足全市山水资源优势和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根据市域范围内城乡生态梯度、文化梯度、经济梯度及自然格局的变化,在用地结构调整、生态与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构建等方面实施相应对策,突出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村落。

  四、林水结合,健全网络

  按照林水结合的理念,加强淇河等水体沿岸的生态保护和近自然水岸绿化,形成水体保护林网和林水生态廊道,促进水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开展铁路、公路沿线景观防护林建设,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强化森林、湿地斑块之间的生态连接,实现“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生态格局,健全鹤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在组织推动、资源协调、理念引导、规划控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策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多方筹资,共建共享。林业产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合理安排造林方式和管理养护措施,推行专业化施工、精细化管理,强化设计、施工、养护全程监管,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绿化养护,实现绿化景观可持续发展。

  六、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尊重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把森林鹤壁生态建设作为一项艰巨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规划期限划分为前期(2018—2022年)、后期(2023—2027年)两个阶段,前期建设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年度,后期为5年总体规划任务。按照规划的年度任务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突出重点,集中人财物,以重点区域、重点工程为抓手,整体推进道路、水系、乡村绿化美化,着力打造全市上规模、上层次的造林植绿亮点工程扎实推进全域造林植绿工作。

第五节 总体目标

  根据全市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扩总量、提质量、调结构、增效益,大力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打造绿量适宜、布局科学、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

  到2027年,全市所有宜林地基本实现造林绿化,所有县建成省级森林城市,所有廊道得到绿化,所有县区实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郊野公园全覆盖。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鹤壁,使全市真正成为一座城中林荫气爽、山区碧水青山、平原花香鸟语、乡村花果飘香的森林之城。

  一、前期目标(2018—2022年)

  “五年完成全域植绿”:全市森林面积、蓄积量稳步增加,林种、树种结构趋于优化,森林、湿地等系统功能大大增强。林业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化集群初步成形,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主要目标是:

  ——完成造林24.39万亩,森林抚育23.56万亩,退化林修复0.83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113.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提高2.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338.15万立方米;

  ——湿地面积达到5.08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40%以上;

  ——经济林面积达到30.24万亩;

  ——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8.22万亩,治理率稳定在100%;

  ——建成省级森林城市2个,森林乡村80个;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5%,廊道绿化率达到95%;

  ——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65.69亿元;

  ——年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4.4亿吨。

  二、后期目标(2023—2027年)

  “十年实现绿满鹤壁”:森林质量持续提高,生态功能显著提升,湿地功能恢复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更加巩固。初步实现“绿满鹤壁、四季常青、三季花开”的生态景象。主要目标是:

  ——完成造林13.85万亩,全市所有宜林地基本得到绿化,森林抚育37.94万亩,退化林修复1.04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127.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7%,提高1.5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达到385.22万立方米;

  ——湿地面积达到5.08万亩,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0%以上;

  ——经济林面积达到33.60万亩;

  ——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8.22万亩,治理率稳定在100%;

  ——建成森林乡村90个;

  ——平原农田林网控制率稳定在98%以上,廊道绿化率稳定在95%以上;

  ——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0.0亿元;

  ——年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5.0亿吨。

  三、展望期目标

  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8%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390万立方米以上,建成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基本满足全市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需求。

第二章 规划布局

  根据《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鹤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鹤壁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鹤壁市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充分发挥我市枕山、滨河、环林、拥田的自然生态特色,依据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大型基础设施布局和自然山水形态,综合考虑林业发展条件、发展需求等因素,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以森林为主体,系统配置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构建点、线、片、带相结合的森林城市生态建设格局,形成以“山、水、路、田、城”为骨架的城乡一体近自然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总体布局为:一轴两区三网多支点。

  “一轴”为绿色宜居城市发展轴,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南北拓展,联动老城区和淇县县城的城市绿色发展主轴;“两区”为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东部平原生态产业综合发展区;“三网”为绿色生态水网、绿色生态路网和农田防护林网;“多支点”为全市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旅游度假区、重点生态村镇、水库库区、林果基地等众多生态绿色节点。

规划布局范围表

布局

范围

一轴

绿色宜居城市发展轴

涵盖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城区,开发区、示范区、宝山经开区、淇水湾商务休闲区和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区域

两区

西部太行山生态屏障区

涉及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4个县区,涵盖鹤山区、山城区两个城区

东部平原生态产业综合发展区

涉及淇县、浚县、淇滨区等3个县区,涵盖浚县城区

三网

绿色生态水网

以淇河、卫河、汤河、羑河、金线河、共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河流干渠以及盘石头水库等湖泊库塘为重点,结合湿地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水网

绿色生态路网

以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国道、大白线、鹤濮高速、鹤辉高速绿化美化为重点,建设绿色生态路网

农田防护林网

以农田道路、沟渠为主体,有机地结合村庄及“四旁”绿化等,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多支点

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淇河天然太极图生态文化体验区、大伾山—浮丘山生态文化与休闲运动综合区、五岩山—北斗七星生态文化与休闲运动综合区、金线河生态休闲体验区、黄庙沟森林公园、盘石头水库观光休闲度假区、浮山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七里沟山水自然风景旅游区等系列绿地支点

第一节 绿色宜居城市发展轴

  范围与现状: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南北拓展,以鹤山区至淇县县城之间连接带为轴,涵盖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城区,开发区、示范区、宝山经开区、淇水湾商务休闲区和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区域,总长度37.1公里。本区是我市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为密集、生态景观效果最好的城市化区域。

  功能定位:以林绿城,以水润城,诗意淇河,生态鹤壁。加强淇河生态保护,加强河流两岸生态绿化,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丰富生物多样性,打造环淇河生态廊道,提高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区环境质量,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森林城市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鹤壁。

  发展重点与举措:一是加强主城区和老城区生态联系带、城区组团隔离带和区域大型城市绿岛建设,形成以生态隔离、生态防护、休闲游憩、旅游度假、阳光体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生态休闲综合基地。二是在主城区和淇县城区,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布局要求,加强街区公园、社区游园的规划和建设,合理增加城市中、小型公园的布局密度和均匀程度,提升城市绿化的森林化和游憩化水平,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便捷日常休闲场所。三是加强绿荫道路、滨水绿廊、慢行绿道、绿荫车场和景观阳台等多元绿色空间建设,增强城区宜居品质与生态人文魅力。四是加强对宝山、鹤淇、山城陶瓷、黎阳等工业园区绿化美化,通过厂区绿化、森林围厂、通道绿化、外围荒山绿化、防护林建设等形式,形成“厂区森林化、道路景观化、村镇林荫化”的绿化格局,实现工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五是全面保护淇河流域森林植被和湿地资源,在两岸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为主的宽防护林带,选用珍贵树种、常绿树种,营造混交林,不断提高淇河两岸绿量,丰富淇河两岸植被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淇河“树木成荫、湿地成片、鸟禽成群”的自然生态景观和“韵味深厚、积淀丰厚、民风淳厚”的人文历史景观,营造多层次景观,进一步提升淇河绿化水平,构筑完善的淇河生态体系;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文化等新兴绿色产业,构建“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人鸟和鸣”的开放式带状滨河绿地,形成森林、湿地、田园、鸟鸣与现代建筑群相互渗透的多元城市景观,着力打造集生态保护、亲水游憩、康体运动、郊野休闲、田园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第二节 西部太行山区生态屏障区

  范围与现状:位于我市西北部,涉及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4个县区的北阳镇、庙口镇、黄洞乡、上峪乡、大河涧乡、金山办事处、鹿楼乡、石林镇、鹤壁集镇、姬家山乡、桥盟街道办事处等11个乡镇(办事处)。总面积890.3平方公里。区域内涵盖鹤山区、山城区两个城区。该区域整体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

  功能定位:以山养林,以林涵水,保持水土,营造景观。推进城区造林绿化工作,完善城区绿地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区绿化格局。开展山区宜林地造林,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提高造林成活率,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筑西部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屏障,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发展重点与举措:一是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加大山区宜林地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宜林裸露山体复绿工作,因地制宜地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物质能源林和特色经济林;继续在山地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加森林植被。二是积极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构筑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健康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提高山地林分自然化程度和系统稳定性,增强其水源涵养功能。三是利用优质森林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开发森林游憩项目、森林运动项目和生态文化体验项目,使其成为进行体验自然、健身康养、休闲旅游和山地游憩的理想场所;四是在鹤山区、山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框架下,按照森林鹤壁生态建设战略部署,继续完善各城区绿地体系,加大绿地空缺区域绿化力度,增加乡土乔木使用比例,丰富绿化树种种类与结构,建成比较完善和健康的城市森林体系。以社区周围、公共场所为重点进行组团式绿化、美化,提高常绿树和花卉配置比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城区绿化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为城区居民生活提供绿色福利和生态产品。在规划期限内科学合理地建设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生态绿地,建成生态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

第三节 东部平原生态产业综合发展区

  范围与现状:东部平原涉及淇县、浚县、淇滨区等3个县区的王庄镇、善堂镇、卫贤镇、小河镇、新镇镇、西岗镇、高村镇、钜桥镇、大赉店镇9个乡镇,包括浚县城区。总面积1291.7平方公里。该区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东部风沙危害较重,存在土地沙化现象。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相对薄弱,亟需开展生态修复。

  功能定位:林网护粮、间作增效、林果富民、林茂粮丰。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建设优质林果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加强乡村绿化美化,打造东部平原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区。

  发展重点与举措:一是完善平原生态片林和林网建设,与全省高标准粮田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强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田防护林完善和提升,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层次稳定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构筑粮食高产稳产生态屏障。二是在东部沿黄故道沙化地区、旅游景区、废弃采矿石场和其他宜林地带,大规模栽种生态片林,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林修复;在平原农区的生产路、灌溉沟渠、地边等地类栽植网状防护林,大力发展适合沙区和平原的混交林栽植模式,逐步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平原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平原生态绿网。三是大力发展速生用材林、优质林果、林下经济、花卉苗木基地,增加木材产量和林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多样化需求。四是加强乡镇、村庄等人民聚居生活区域和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场所绿化,加强四旁绿化、村镇绿化、庭院绿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等,进行环村庄、乡镇林带、生态片林、小绿地、小果园及四旁绿化。五是开展浚县城区公共休闲绿地建设,提升城区绿化水平,加快环城景观林带绿化建设,推动花卉、苗木、优质干果等基地建设,建设采摘、休闲为主的农林复合观光产业。

第四节 三  网

  范围与现状:涉及各县区。该区公路、铁路两侧仍有绿化宽度不足、缺垄断档、绿化质量较差、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景观效果一般等问题。有部分农田林网出现老化、断带现象。多功能、多层次的农田防护体系尚不完善,综合防护效能没有充分发挥。

  功能定位:以河流水系景观防护林带、城市主干交通线和农田林网为骨架的“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林园相依”的互相连通、沟通各组团城市的生态安全网络。

  发展重点与举措:绿色生态水网。以淇河、卫河、汤河、羑河、金线河、共产主义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河流干渠以及盘石头水库等湖泊库塘为重点,总面积约3.90万亩,结合湿地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固堤林等,选用珍贵树种、常绿树种,营造混交林,不断提高水系两岸绿量,形成网、带、片、点相结合的多功能、多层次、多效益的综合水网防护林体系,增强水系林网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固堤护岸等作用,构筑完善的水系生态体系。广泛运用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植物,采取乔、灌、草立体复合配置模式,促进防护林、经济林、风景林合理搭配,推动常绿、落叶、花果、彩叶树种群落配置,加快形成河流水系多层次景观。充分保护淇河现有原生态河流湿地景观风貌,以完善野趣休闲和人文游憩功能为切入点,充分展现河乡韵味,加快淇河湿地建设,恢复河道滩涂植被,打造湿地公园链条,完善提升滨河人车分离的慢生活绿道休闲网络,建设沿淇河观光带、亲水乐园和农家休闲采摘产业带,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文化等新兴绿色产业,构建“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人鸟和鸣”的开放式带状滨河绿地,形成森林、湿地、田园、鸟鸣与现代建筑群相互渗透的多元城市景观,着力打造集生态保护、亲水游憩、康体运动、郊野休闲、田园观光等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绿色生态路网。按照可视范围内绿化美化全覆盖的要求,坚持“一路一树、一路一景”,在道路两侧营造防护林带,及时对绿化尚未达标路段进行绿化或补植添绿、改造提升,总面积约8.20万亩。以高标准防护景观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强沿线绿化和枢纽部位景观节点档次提升,突出植被层次变化,营造林带连贯、景色秀丽的绿化景观,实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四季有绿、景观自然”的效果。以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国道、大白线、鹤濮高速、鹤辉高速绿化美化为重点,加快建设新老区快速通道两侧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真正将快速通道打造成为“车在画中行、人在林中走”的景观大道,积极推进国道107京港线、省道304濮鹤线(原省道221东大线)、鹤淇大道、省道225安平线(原新老区快速通道)等重要区位生态网络廊道建设,加强城市出入口和景观节点绿化升位,提升道路防护林的景观质量和防护效益,形成沟通城市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园林景观型生态绿带。

  农田防护林网。依据“有路有沟就有树”的绿化模式,因地制宜布置林网,对林网断带进行重点监护,植树造林,使Ⅰ级农田林网(200亩一个网格)率达到98%以上。以农田林网为主体,有机地结合村庄及“四旁”绿化等,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对已建的农田林网进行抚育及补植套种,确保林网建设效果。在东部平原农区,利用沟、渠、圩、路,新建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为全市农业优质高产稳产提供重要的生态屏障。

第五节 多支点

  范围与现状:涉及各县区。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绿色斑块。在完善提升现有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西顶、温坡、太极图景区)、5个在建森林特色小镇(浚县王庄、淇县灵山、淇滨区桑园、山城区石林、鹤山区阿斗寨等)、55个市级以上森林乡村等绿色支点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林地、古村落、美丽乡村等资源,拓展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景观,形成更多生态功能突出、社会效益明显的绿色斑块,构建市域城市绿色梯级化的森林结构布局,打造“太行山古村落民俗游”“西岗美食休闲之旅”“灵山旅游集散地”“桑园小镇乡村旅游基地”“北斗七星传统村落群”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基地。

  功能定位:公园为体、文化为魂、突出特色、覆盖城乡。弘扬五岩山孙思邈中医养生文化、古灵山朝歌文化、云梦山古军事文化,借鉴现代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古遗址景观搭建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生态休闲养生基地。

  发展重点与举措:一是建设淇河‘一河两岸’生态文化观光区。沿线建设盘石头水库—乌山生态旅游运动健身区、桑园(七里沟—老望岩—竹园—桑园—白龙马—纸坊—安乐洞—南山—鹿厂)森林特色小镇、安乐洞森林康养基地以及金山生态旅游产业带等,打造全市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二是建设浚县文化体验区。以浮丘山、大伾山森林公园等资源为本底,挖掘生态资源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休闲文化品牌。三是建设淇县、鹤山区山水体验区。加快云梦山、古灵山、五岩山、黄庙沟等森林景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森林公园形象,建设特色突出、要素齐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水体验区。四是建设城区周边森林康养旅游区。将绿水青山、森林美景、秀美环境和村落风光等自然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发展集农事体验、田园观光、民俗娱乐、文化品味、养生度假、避暑纳凉功能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游,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生态旅游格局。同时,提升城市周边森林景观质量,加强湿地保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三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国土绿化提速工程

  一、山区生态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4个县区的北阳镇、庙口镇、黄洞乡、上峪乡、大河涧乡、金山办事处、鹿楼乡、石林镇、鹤壁集镇、姬家山乡、桥盟街道办事处等11个乡镇(街道)。有林地面积134180亩,疏林地面积44452亩,灌木林地面积86546亩。

  (二)建设目标。围绕森林质量提升、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针对山区岩石裸露,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差的劣势条件,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宜林地造林,重点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同时,打造各具特色的绿山、红山、花果山,构建“一山一主树、一山一主色”的森林景观。

  (三)建设标准

  1.栽植方式。对立地条件较好的灌木林地进行改造,对未达标的造林地开展补植补造,并采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方式,强化封禁、育林、管护等措施,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

  2.树种配置。注重珍贵树种、乡土树种、乔灌搭配,采用近自然或仿自然精准结构配置,营造主题比较明确的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努力提高造林质量。灌木和色叶树种选用金叶榆、连翘、黄栌、欧李、黄刺玫、沙棘、火棘、文冠果等,乔木树种有五角枫、乌桕、杜仲、苦楝、黄连木、白皮松、侧柏、桧柏、桑树、臭椿、核桃、柿树、山桃、山杏、文冠果、长柄扁桃等,藤本植物有扶芳藤、常春藤、五叶地锦、爬山虎等。适当栽植木本油料和优质林果树种。

  3.苗木规格。植苗造林选用2年生以上良种壮苗和营养钵苗,新植乔木树种高度不低于1.2米,灌木地径不低于2厘米,藤本植物不低于2年生。

  (四)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造林382422.8亩,其中人工造林282422.8亩,飞播造林10000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造林243873.8亩,占规划任务的63.8%;后期(2023—2027年)造林138549亩,占规划任务的36.2%。

  二、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淇县、浚县等2个县的善堂镇、王庄镇、北阳镇3个镇和黎阳、伾山2个街道。现有平原防风固沙林面积6489亩,其中浚县4798亩、淇县1691亩。

  (二)建设目标。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建设工程,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选用优良乡土树种和经济树种,营建防风固沙林。调整沙区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沙区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三)建设内容。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内建林网、科学造林的原则,针对沙区森林覆盖率较低,风沙危害较重的实际情况,以乡道、村道和河流沟渠林带作为基干,营造乔灌结合的防风固沙林。

  (四)建设标准

  1.树种配置。用材林树种选用白蜡、楸树、中山杉、泡桐、杜仲等,经济林树种选用桃树、杏树、苹果、梨、樱桃、葡萄等。

  2.苗木规格。用材林树种胸径不低于6厘米,经济林树种规格为嫁接部位以上粗度2厘米以上。

  (五)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造林3100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造林16200亩,占规划任务的52.3%;后期(2023—2027年)造林14800亩,占规划任务的47.7%。

  三、农田防护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主要涉及淇县、浚县、淇滨区等3个县区的王庄镇、善堂镇、卫贤镇、小河镇、新镇镇、西岗镇、高村镇、北阳镇、钜桥镇、大赉店镇、桥盟街道办事处、庙口镇等12个乡镇(街道)。现有农田林网54.37万亩,农田林网控制率95%以上。

  (二)建设目标。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路、沟、堤、田埂等边际土地,营造标准化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

  (三)建设标准

  1.栽植方式。按照“配网格、改品种、调结构、强产业、增效益”的要求,统筹考虑乡村道路、三级支流和农田布局,利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良好和交通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增加乔灌结合比例和常绿树种配置比例,优化林带树种结构。

  2.树种配置。用材林树种有白蜡、楸树、泡桐、杜仲等,经济林树种有桃树、杏树、苹果、梨、樱桃、葡萄等。

  3.苗木规格。用材林树种胸径不低于6厘米,经济林树种规格为嫁接部位以上粗度2厘米以上。

  (四)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造林9400亩,其中新造6600亩、更新280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造林6300亩,占规划任务的67.0%;后期(2023—2027年)造林3100亩,占规划任务的33.0%。

  四、廊道绿化美化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包括各县区。鹤壁市主要廊道总里程4883.4公里,需绿化面积153329.8亩,已绿化面积32474.2亩,未绿化面积120855.6亩。

  (二)建设目标。按照“一路一树、一路一景、三季花开、四季常绿、立体配置、高效多能”的建设要求,坚持“有路必有树,有路必是林荫路”的原则,在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县乡道两侧和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沿岸开展廊道绿化工作,综合考虑不同路段的技术等级、地貌特征、自然条件等因素,提出不同的绿化模式,明确不同的标准要求,树木与花草结合,防护与景观结合,实现乔灌结合、分行分层次种植。因地制宜栽植优良乡土树种,培育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绿化与彩化相结合的景观林带,打造林带连贯、景色秀丽、绿树夹岸的廊道绿化网络,形成防护与景观兼顾、观光和休闲相融的生态走廊,营造“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良好出行环境。在乡镇居民区与高速公路、铁路和国省道交接点,树种选择与廊道周边主栽树种一致,根据需要增加廊道绿化宽度,提高绿化标准,进行“生态节点”绿化,建设微地形景观林。考虑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县乡道扩容改造需要,适当预留后期建设空间。对绿化宽度不足、缺垄断档、景观较差的部位进行补充完善、改造提升。在绿化造林过程中,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需要占用耕地时,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三)建设标准。按照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要求,结合鹤壁市廊道绿化实际,确定绿化标准,常绿树种比例不低于40%。

  1.绿化宽度。高速公路、铁路和快速通道两侧100米以上。国省道两侧50米以上。县道两侧30米以上。乡道两侧1行以上。南水北调工程和卫河两岸100米以上。淇河、共产主义渠、浚内河、金堤河、思德河等河流两岸50米以上。汤河、羑河等河流两岸30米以上。

  2.栽植方式。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每侧24行,依次为2行花灌木、10行常绿乔木、12行落叶乔木。国省道两侧,每侧12行,依次为2行灌木、5行常绿乔木、5行落叶乔木。县道两侧,每侧7行,依次为1行灌木、3行常绿乔木、3行落叶乔木。乡道两侧,每侧1行,乔木灌木间隔。南水北调工程和卫河两岸,每侧24行,依次为2行花灌木或近水草本植物、10行常绿乔木、12行落叶乔木。淇河、共产主义渠、浚内河、金堤河、思德河等河流两岸,每侧12行,依次为2行灌木或近水草本植物、5行常绿乔木、5行落叶乔木。汤河、羑河等河流两岸,每侧7行,依次为1行花灌木或近水草本植物、3行常绿乔木、3行落叶乔木。

  3.树种配置。花灌木可选海棠、碧桃、樱花、紫叶李、高杆紫薇、树状月季等。常绿乔木可选大叶女贞、河南桧、雪松、中山杉、椤木石楠、白皮松等。落叶乔木可选法桐、白蜡、复叶槭、栾树、国槐、臭椿、杜仲、楸树等。草本植物可选千屈菜、黄菖蒲、蒲草、芦苇、芦竹、芒草等。

  4.苗木规格。花灌木(全冠或半冠)密度3×4米,地径不低于4厘米。常绿乔木密度3×4米,胸径不低于4厘米。落叶乔木密度4×4米,胸径不低于5厘米。草本植物选择当年苗。

  (四)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实施新造林120855.6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造林面积76994.7亩,占规划任务的63.7%;后期(2023—2027年)造林面积43860.9亩,占36.3%。

  五、国家储备林建设

  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按照《河南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7—2050年)》《鹤壁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7—2022年)》和《鹤壁市2018年国储林工作要点》要求,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为载体,利用开放性政策和金融贷款,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企业自主运营等模式,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森林恢复,拓展了林业资金投入渠道,为林业发展增强活力。具体建设任务划入山区、平原、廊道等造林工程中。

第二节 森林城市建设工程

  一、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

  (一)建设现状。2011年,我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林业局关于加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文件要求,结合我市自身实际,统筹考虑,认真研究,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大决策,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3年,全面完成《鹤壁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创建阶段的各项任务。2014年9月,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5年以来,我市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平均每年完成的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0.5%以上,进一步提升鹤壁市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二)建设目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提升城市森林质量、增加城市居民游憩空间、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品质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重点,通过“植绿、补绿、透绿、插绿、提绿、厚绿、养绿”的“七绿”建设,加快公园游园、道路绿化、防护绿地、立体绿化等绿化建设,加快绿化种植的提升与完善,不断提升鹤壁城市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宜居程度和绿色惠民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到2022年,森林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森林城市生态资产及服务价值明显提高,形成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到2027年,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环境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城市。

  (三)建设内容

  1.广场游园绿化提升提质。通过适度点缀大规格乔木、更新完善植物,增加花卉造型、文化景观,修整小品设施,做到乔、灌、花、草、藤合理搭配,打造优美宜人、设施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公共空间。

  2.公园体系绿化提升提质。按照建设精品公园的标准,本着“文化点题、生态造园、打造精品、服务民生”的原则,扎实抓好现有公园的提档升级,通过增加绿量、消灭裸地、完善设施、强化服务和管理,提高公园的观赏性和生态性,增强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3.道路体系绿化提升提质。按照突出重点、扩大规模、合理布局、提高档次、一路一景、绿美结合的原则,新建道路绿化和原有街路绿化提升改造相结合,全面提升重点街路的绿化水平和指标,打造“绿树掩映、繁花似锦”的城市新街景。

  4.庭院小区绿化提升提质。按照靓美、宜居的要求,以深入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小区”活动为载体,以调整绿化格局、绿化空间、提升绿化标准为指导,加大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绿化建设及改造力度,创建更多的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小区”。

  5.防护林带绿化提升提质。按照“增强功能、提升景观”的原则,加快现有生态防护林带的增绿提升绿化建设,加快城郊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围城森林,全面提升现有林带防护功能、生态景观。

  (四)绿化标准。通过提升提质行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大幅提高常绿乔灌木种植比例,着力增加绿量、提升绿质,形成绿树成荫、绿篱成行,构成物种丰富、搭配合理、结构稳定、功能综合、富于季相变化、效益持久的森林植物群落,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城市特色景观。

  1.树种比例。新植的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宜为4:6,补植补栽以常绿树种为主,不断提高常绿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数量比例宜为1:3或1:2,采用本地乔木树种比例应占项目所用乔木树种总量的80%以上,乔灌木覆盖率应占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乔木覆盖率不低于60%;针叶与阔叶比例宜为1:5;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比例宜为3:7。

  2.常绿植物。常绿乔木树种选择主干通直、冠幅大、枝叶浓密、树形优美的树种,如大叶女贞、石楠、广玉兰、白皮松、雪松等植物。

  常绿灌木选择耐修剪、叶片小而密、适宜密植、花果观赏期长、叶形美丽的植物,如小叶女贞、金叶女贞、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竹类、海桐、法国冬青、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

  常绿地被植物选择麦冬、沿阶草等。

  3.规格要求。新植行道树规格,胸径不低于10cm的全冠苗,分支点不低于3.5m;补植行道树规格,胸径、分支点均与所处生境的正常株保持一致。新植绿篱选择为两年生以上、冠径不小于50cm;补植绿篱原则上与正常绿篱的保持一致。

  (五)建设任务。按照绿色宜居城市发展轴的空间布局,参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主要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街头绿地的建设,街道、单位、社区绿化,以及产业集聚区园区绿化等内容。鹤壁市城区国家森林城市高品质建设共规划各类绿地面积7417亩,其中新建设各类绿地面积6527亩、改建各类绿地面积890亩,建设任务均安排在前期建设。

  二、省级森林城市建设

  (一)建设目标。以满足县域居民的生态需求,增加县城区城市绿地,拓展生态空间为目标,充分利用县域宝贵的土地资源,挖掘县域森林建设潜力。通过县城扩绿,解决造林绿化的薄弱环节,提高县城森林植被覆盖,改善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县域林木覆盖率淇县(山区丘陵区)达35%以上、浚县(平原区)达25%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树冠覆盖率达25%以上,城区主、次干道,林荫道路里程比例达60%以上。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街道绿化率达80%以上,建设2000平方米以上休闲公园1处,道路、适宜绿化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5%以上等。

  (二)建设内容。按照“全域植绿、绿满鹤城”工作要求,对城区未建用地、荒弃地、坡地、边角地等所有空闲地,采取乔、灌、草结合方式先行全面绿化,以乔木及常绿树种为主,实现绿化全覆盖、无盲点,大幅增加绿地、扩大绿量。

  1.加快公园游园植绿。重点围绕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未覆盖区域,加快新建公园游园绿地绿化建设,对现有公园游园内绿化空缺地保持与周边相协调原则进行绿化种植,确保公园绿地率达到70%以上,绿化宜采用自然植物群落式、混交林式等,结合花坛、花境等形式丰富公园整体绿化效果。街头绿地要符合街头小游园设计规范,除硬化部分外,要实现绿化全覆盖、无黄土裸露,绿化覆盖面积占全园面积65%以上,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感强、具有特色。

  新建绿地乔木应占总栽植面积60%以上,较大规格全冠苗木应占乔木栽植总数量80%以上,林下无裸露地表,乔灌配置数量比例不低于1:3。以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以乡土植物群落为主,突出植物造景,注重物种多样性,每1000平方米绿地,乔木栽植种类不少于5种、灌木不少于5种、常绿树种不少于3种、落叶树不少于7种,形成常绿与阔叶树种配比得当,色叶和香花植物点缀,植物种植疏密得宜,达到步移景异、四季有景可观的效果。

  2.加快道路及路侧植绿。对新建道路及已建成但尚未绿化的道路,小区及庭院围墙外侧与道路间的空闲地及未铺装人行道用地等,按照林荫路推广要求,已竣工但不具备全面绿化条件的道路要先行种植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绿化,对于已建成道路做到绿化全覆盖、无死角,加快行道树种植、车道隔离绿化带及路侧绿化带的植绿,尽快形成绿地达标的林荫路,错落有致的路侧绿带,有效提高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及绿化覆盖率。

  道路植绿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结合,突出季相变化,提高常绿乔木比例,突显区域性道路景观特色。行道树推广双排或多排种植,采用全冠或半冠种植;路侧绿带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草结合且乔灌木种植面积占绿地面积80%以上,适当提高常绿乔灌木比例、增强减噪防尘功能。在道路交叉口和城市出入口等重点部门,宜采用园艺化、造型化植物配置法,营造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精巧别致的景观。交叉口的交通导流岛在行车视距范围内采用通透式植物配置,避免高大乔灌木影响视线。

  3.加快水体岸坡及防护植绿。重点加快城区水系自然岸坡、岸上防护林,穿城高速高铁、国省道、南水北调等需设防护林带的植绿速度。水体岸坡乔灌花草相结合,结合滨水绿地植物配置,形成错落有致、林花草相得益彰景观。防护林带以无污染乔木为主,主要体现风景林或防护林的建设风貌,注重保持自然形态,强化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协调,道路防护绿带乔灌木种植面积应占绿地面积80%以上,适当增加常绿灌木比例、增强减噪功能,加快形成有效绿地、防护林带,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92%以上。

  4.加快单位庭院及居住区植绿。重点针对单位庭院及新建、改造居住区未绿化土地进行快速全面植绿。严格控制单位庭院及居住区绿地率,确保新建及改造庭院和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9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宜采用开敞式,树种力求丰富,突出季相变化,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绿地率不低于3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5%,乔灌木种植面积占绿地面积45%以上。

  (三)建设任务。至2022年,完成建设浚县、淇县2个省级森林城市;至2027年,将淇县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城市。

  三、森林特色小镇建设

  (一)建设内容。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办场字〔2017〕110号)要求,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建设原则,依托我市现有森林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生态优势,在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生态功能增强的前提下,选择在森林分布集中,森林景观优美、周边生态环境良好、具备较好文化底蕴、无重大污染源的乡镇,建设接待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以提供森林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为主要特色的,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集聚复合优势的特色小镇。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多种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更优良的生态服务。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实施建设森林特色小镇13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12个,后期(2023—2027年)建设1个。

  四、园林式单位创建

  (一)建设内容。按照以绿荫城的理念和靓美宜居的要求,以调整绿化格局、绿化空间、提升绿化标准为指导,对各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等单位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因地制宜进行绿化提升,实施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立体增绿等绿化工程,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藤则藤,实现能绿尽绿,全面提升各单位绿化美化水平。各县区25%以上的单位建成园林式单位。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建设园林式单位169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163个,后期(2023—2027年)建设6个。

  五、义务植树基地

  (一)建设内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义务植树的系列重要指示,按照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互联网 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植树护绿”、“绿化家园”等活动,推广造碳汇林、植纪念树、门前绿化、购买碳汇、认种认养等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提高义务植树参与度。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创新拓宽公众尽责和知情的有效途径。逐步实现网络植树实体化、实体植树基地化、基地建设公园化、公园发展主题化,形成“实体参与”和“网络参与”一体两翼共同发展新格局,营造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浓厚氛围。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建设义务植树基地42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36个,后期(2023—2027年)建设6个。

第三节 乡村绿化美化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816个行政村。

  二、建设目标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在现有13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基础上,结合实际,打造森林乡村,建成一批森林景观优美、地域文化鲜明、田园风光优美的美丽村居,打造乡村美丽名片,建设乡村绿美街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全市村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村居特色更加鲜明,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具有豫北特色的美丽森林乡村。

  三、建设内容

  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突出乡村公共休闲绿地、乡村道路、河道(沟渠)、庭院绿化,提升“四旁”绿化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好民居风貌,传承好当地文化习俗,营造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营造一种崇尚民族、守护民俗、回归民间的文化氛围。

  1.营造乡村景观林。以原生地带性景观的恢复为目标,对现有村镇公园和村镇成片森林实施林分改造,补植乡土树种,建设景观优美、乡风浓郁的乡村森林景观。注重保护大树古树、风景林,传承乡村自然生态景观风貌。充分挖掘乡土人文历史,体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和生态文化,营造集生态片林、休闲绿地、广场公园“三位一体”的森林生态景观。

  2.做好四旁绿化。“四旁”绿化美化包括道路、河道河岸绿化、宅旁和村旁。充分利用乡土树种、景观树种、经济树种、珍贵树种和花灌木,做好“四旁”绿化美化,选择能满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与观赏功能的庭院植物,做好绿化美化。推广使用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自然村主干道绿化率100%,其他道路绿化率60%以上,主要河道河岸绿化率90%以上,庭院绿化率60%以上,距离村庄500米范围内可视面第一面坡宜林山地绿化率达到90%以上。

  3.建设绿美古树乡村。古树、古树群、村落风水林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植物类型代表,是地带性森林植被珍贵的绿色文化遗产,记载着环境和气候的变迁,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信息,也是构建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价值。绿美古树乡村建设通过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宣传牌和制定乡规民约等措施进行严格保护,融合乡土习俗和风水林保护,合理增加休闲和科普设施,借助乡村社群文化活动,适度发展乡村公园或村落小游园等形式的乡村景区,以古树彰显特色,用绿色点亮乡村,建设具有鲜明中原特色的乡村风貌。

  四、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森林乡村10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乡村16个,省级森林乡村24个,市级森林乡村41个,县级森林乡村22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93个,后期(2023—2027年)建设10个。

  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造林42100亩,其中新造32350亩,更新975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32350亩,占规划任务的76.8%;后期(2023—2027年)9750亩,占规划任务的23.2%。

第四节 优质林果工程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

  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2018年,我市林业产业产值24.95亿元,其中一产产值12.5亿元、二产产值4.86亿元、三产产值7.59亿元。现有经济林面积24.46万亩,主要品种有核桃、花椒、大枣、柿子、黄连木、苹果、梨、桃、香椿等。

  二、建设内容

  坚持“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增加效益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在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厚植特色经济林发展基础。依托浚县苹果、鹤山香椿和淇县核桃等基地,示范带动农民种植梨、桃、樱桃、香椿、核桃、花椒、枣等经济林树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绿色富民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布局。发展与经济林紧密结合的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游憩等。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加强质量监督检验,保障果品安全。

  三、建设任务

  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造林91386亩,其中经济林40273亩、干果林51113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造林57776亩,占规划任务的63.2%;后期(2023—2027年)造林33610亩,占规划任务的36.8%。

第五节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一、大力提高新造林质量

  一是调整林种结构。认真研究我市现有的森林植物群落,在森林抚育和间伐过程中,注重针叶林、阔叶林与常绿树、落叶树等林种、树种的补植搭配,形成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果化“五化”协调统一。二是完善功能结构。深入研究各类树种的特点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满足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防护林、固沙林等多种功能需求。三是优化布局结构。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山区生态屏障和道路、水系、农田防护林网络,努力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树种选择常绿和落叶高大乔木、亚乔木、花灌木为主,注重乡土树种、常绿树种、多树种乔灌搭配,保证新造林成林率提高到80%以上,混交林比例达到70%以上,乡土树种比例达到60%以上,常绿树种比例达到40%以上,珍贵树种比例达到3%以上,优良苗木比例达到90%以上。

  二、森林抚育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现有需抚育森林面积45.7万亩,其中中幼林面积23.5万亩,新造林面积22.2万亩。

  (二)建设内容。对郁闭度过大的中幼龄林,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方式进行抚育,调整林分结构;对遭受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危害的林分,采用卫生伐方式进行抚育;对近年来新成林的有林地,采用割灌、修枝、定株、松土、除草等措施进行抚育。

  (三)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实施森林抚育397660亩。其中,中幼林抚育185580亩、新造林抚育21208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抚育235560亩,占规划任务的59.2%;后期(2023—2027年)抚育162100亩,占规划任务的40.8%。

  三、退化林修复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现有退化林面积10440亩。

  (二)建设内容。对退化林采用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方式进行修复,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采用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三)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实施退化林修复1044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抚育8280亩,占规划任务的79.3%;后期(2023—2027年)抚育2160亩,占规划任务的20.7%。

  四、林木良种培育

  (一)建设内容。加强林木良种繁育,建设林木良种基地;提升林木种子储备和苗圃生产能力,建设林木种子储备库和保障性苗圃;对林木良种苗木生产单位进行补贴。围绕解决平原绿化和村镇绿化树种单一、欧美杨比重过大、杨絮污染严重问题,进一步加强泡桐、楸树、椿树、白蜡、楝树、榆树、国槐、银杏等乡土树种的良种选育,抓好野生优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为树种结构调整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林木良种。

  (二)建设任务。建设和完善淇滨区、淇县林木良种基地2个,其中淇滨区生物质能源良种基地540亩,淇县桥盟乡无核枣和温洞大红袍基地100亩;鹤山区林木种子储备库2个,其中鹤山区国有苗圃200亩、蜀龙花木基地150亩;鹤山区、山城区、淇县保障性苗圃3个,其中鹤山区国有苗圃200亩、弘裕苗圃300亩、淇上园苗圃350亩,山城区石塘镇永晟合作社20亩,淇县林科所105亩、苗圃场11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良种基地2个、种子储备库2个和保障性苗圃3个;后期(2023—2027年)对良种基地、种子储备库和保障性苗圃进行完善提升建设。

第六节 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一、建设内容。我市现有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加强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其他河流、人工湿地的管护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淇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淇水湾商务休闲区控制性规划要求,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水岸绿化模式,在淇河沿岸营造水源涵养林,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打造特色水源保护景观林带。建设沿淇观光带、亲水乐园和农家休闲采摘产业带,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加强淇河下游和其他河流湿地保护与恢复,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提升现有湿地保护能力建设水平。

  二、建设任务

  建设湿地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6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湿地公园7个,后期(2023—2027年)继续完善提升。提升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水平。

第七节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

  (一)建设内容。加强生物多样性生态红线管控。高度重视和保护城市规划区的各种自然群落和生态群落,实施国家、省级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开展就地、迁地、种源保护和野化放归回归。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改善和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将淇河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集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地。探索将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森林公园纳入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建设任务。我市现有7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加强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建设省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个和远程视频监控中心5个,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体系。重点建设省级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远程视频监控中心。

  二、生态公益林地管护

  (一)建设范围及现状。涉及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等5个县区。现有公益林302162.6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16910.6亩、省级及以下公益林185252.0亩。

  (二)建设内容。根据我市实际,加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管护,建立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协调有关部门提高公益林管护补助标准。增加管护围栏、宣传标牌、界桩等公益林管护设施建设的投入。探索开展建立县级公益林的有关工作。

  (三)建设任务。划期内,规划实施公益林管护面积302162.6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116910.6亩、省级公益林185252.0亩。

  三、古树名木保护

  (一)建设内容。严格保护古树名木树冠覆盖区域和根系分布区域,设置永久性标牌和保护围栏,对衰弱、濒危古树名木采取促进生长、增强树势等措施,抢救古树名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制作古树名木二维码电子身份证。

  (二)建设任务。规划保护古树名木148株。

第八节 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一、花卉种苗产业

  (一)建设内容。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花卉苗木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强花卉示范基地和绿化观赏苗木基地建设,推进一批花木产业集群建设,使之成为集新品种研发、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集约化、高效化园区。着重抓好鹤山蜀龙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浚县白寺花卉苗木基地、淇县北阳花卉苗木基地、淇滨区大赉店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实现花卉“南花北移”驯育基地建设,形成全省甚至全国知名的南树北移、北树南迁的引种驯化基地和苗木培育生产中心。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建设苗木花卉基地58130亩,其中苗木基地51600亩、花卉基地653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34380亩,占规划任务的59.1%;后期(2023—2027年)建设23750亩,占规划任务的40.9%。

  二、森林旅游产业

  (一)建设内容。推动建立森林旅游投入的长效机制,重点发展“森林 ”的绿色生态产业新业态,打造知名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成立专业的森林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制定工作程序及实施细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景区开发和建设;加强交流合作,加大对森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森林旅游景区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推动森林旅游业提质升级。

  依托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及黄庙沟、黄洞、七里沟、枫岭、南山、金山等6个省级森林公园,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相结合的森林旅游体系。结合桑园小镇、安乐洞、西顶村等森林特色小镇、森林乡村和康养基地建设,挖掘提升淇河文化、鬼谷子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打造绿魂太行、全景淇河等为代表的精品森林旅游产业带,叫响“诗意淇河、生态鹤壁”品牌,建设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带。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桐岭、五岩山、浮山、大伾山、黎阳城遗址等5个森林公园,故县、羑河、金线河、小河口、紫金湖、浚内河和白寺坡等7个湿地公园,鹤鸣湖、南山、龙岗、金山、乌山、石佛寺、浮山、朝阳寺、紫金湖和黎阳古城等10个郊野公园。小河口省级湿地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巩固建设现有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淇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黄庙沟、黄洞、七里沟、枫岭、南山、金山等6个省级森林公园和淇水诗苑、淇河乐园、朝歌文化园等10个城市公园。

  三、森林康养产业

  (一)建设内容

  以我市云梦山、黄庙沟、黄洞、七里沟、枫岭、南山、金山、桐岭、五岩山、浮山、大伾山、黎阳城遗址等12个森林公园,淇河、故县、羑河、金线河、小河口、紫金湖、浚内河、白寺坡等8个湿地公园,鹤鸣湖、南山、龙岗、金山、乌山、石佛寺、浮山、朝阳寺、紫金湖、黎阳古城等10个郊野公园和阿斗寨、姬家山、黄洞等古村落等为重点,充分挖掘利用自然景观、森林环境、民俗风情、休闲养生、医疗保健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森林康养基地,构建以“森林、阳光、健康、养生”为主的森林康养基地体系,形成康养旅游业态与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的产业联动发展。

  加快推进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引导森林旅游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旅游与森林度假、森林体验、森林运动、森林教育、森林保健、森林养生、森林养老、森林疗养等多业态并重方向转变;加大宣传力度,把“森林康养”项目纳入当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工作;推动医疗科研机构参与森林康养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吸引银行资金、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森林康养基地1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4个。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建设12个,后期(2023—2027年)建设4个。

  四、林产品加工业

  (一)建设内容。我市现有以无核枣、晚秋黄梨、核桃、苹果、葡萄为重点的干鲜果产业集群,以聆海家俱等大中型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木材加工集群。按照“一产三产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我市浚县果园基地、淇县灵丰果业基地、淇滨区林业科技示范园等优质林果基地,培育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完整产业链条的品牌经济林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核桃、油用牡丹、苹果等果品加工企业建设及技术改造。加强果品贮藏库建设,提升果品储藏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传统产品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环保标准,延长木材产品使用寿命,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人造板(材)新产品。以浚县聆海整体家居有限公司等为龙头,引导发展家具制造,提升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实现产值翻番。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规划林产品新增加工能力278010吨,其中林果加工能力58010吨、木材加工能力220000吨。

  五、林下经济

  (一)建设内容。我市目前林菌、林药、林苗一体化模式共发展林下经济近15万亩。优化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布局,抓好全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与经营管理。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西部浅山、丘陵区及东部平原沙区,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引导农民利用承包的林地,大力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种植业,养鸡、养鸭、养鹅、养兔、养猪等林下养殖业,充分利用林下多种生物资源,促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实现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

  (二)建设任务。规划期内,林下种养面积90600亩,其中林下养殖面积20400亩、林下种植面积70200亩。按建设期分,前期(2018—2022年)规划42400亩,占规划任务46.8%;后期(2023—2027年)规划48200亩,占规划任务53.2%。

第九节 林业科技支撑工程

  一、建设内容

  围绕提高我市林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的目标,以突破制约我市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发挥林业科技创新在培育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引领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林业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推进林种树种优化配置、困难地植被恢复、林下经济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花卉苗木、森林药材和生物质能源等树种的技术推广示范。加强典型示范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形成点面结合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监测监督机制、质量检验机构和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建设。

  二、建设任务

  林业关键技术攻关、应用与示范方面,协助开展全省主要树种蓄积量、生长量、碳含量等测定与数表编制,开展优质用材树种、优良乡土树种、优良木本粮油树种、珍稀树种等新品种选育,加强林业新装备研发、应用与示范,开展重点科技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规划期内,规划建设科技示范项目9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5个、科技推广基地12个、科技推广培训项目2个。

第十节 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防火体系建设

  (一)建设内容。按照《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方针,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加强依法治火、科学防火、预警响应、应急处置和基础保障等方面防火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和防控能力,提高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的能力。

  (二)建设任务。加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系统、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综合管控系统、扑救指挥系统、队伍与装备能力、林火阻隔系统、应急道路、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一)建设内容。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突出重点,构建与林业建设相适应的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开展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新技术研究推广工作。

  (二)建设任务。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试点工作,建设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站和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示范站,构建与林业建设相适应的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服务保障体系。

  三、林业执法体系建设

  (一)建设内容。以实现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警民关系和谐化为目标,加强林业公安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通讯和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提升森林公安装备水平。

  (二)建设任务。加强林区派出所、警务室、治安卡点以及标准化信息采集室、刑事技术室和司法鉴定机构等建设。加强交通车辆、通讯工具、办公设备、警用装备等配备。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林业行政执法所5个。

  四、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建设内容。加强互动型林业门户网站群应用,公众事务服务、林业信息发布、生态旅游、林产品电子商务、林产品溯源、林权交易、林区社区综合管理等林业资源综合办公应用等“互联网 ”林业云计算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强林业信息化安全保障与综合管理体系建设。在云计算平台与资源大数据基础上,加强林业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

  (二)建设任务。加强林业地理信息与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荒漠化与沙化土地资源、重点工程项目、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公益林管理、林业统计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林业数据存储、交换、处理体系。完善市、县二级林业门户网站群,提升林业主管部门的对外宣传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市、县级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包括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应用系统等多个层次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林业资源数据中心、互动性林业门户网站、林业综合办公应用平台、安全保障体系1套。

  五、林业场站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内容。以建设管理规范、设施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健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林业服务体系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基层林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基本实现县级林业工作站的基础设施现代化、人员队伍专家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社会服务多元化。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使乡镇林业站的基础设施、工作条件和服务手段得到明显改善。规划期内,规划建设淇县基层林业工作站9个。

第四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1.《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2016年);

  2.《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5年);

  3.《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4年);

  4.《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4年);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4年);

  6.《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15年);

  7.《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2016年);

  8.《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2018年);

  9.《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及提升工程绩效评估报告》(2017年);

  10.《鹤壁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2013年);

  11.《鹤壁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

  二、投资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我市市场询价和现地调研结果等实际情况,确定各工程投资标准。其他非营造林工程项目根据各自建设特点结合国家相关标准确定单位建设投资标准。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内容

单位

单价

国土

绿化

提速

工程

山区生

态林建设

人工造林(新造)

元/亩

2300

人工造林(更新)

元/亩

2300

封山育林

元/亩

250

飞播造林

元/亩

250

平原防风固沙林建设

新造

元/亩

1500

更新

元/亩

1500

农田防护林建设

新造

元/亩

2300

更新

元/亩

2300

廊道绿

化建设

铁路

元/亩

2300

高速公路

元/亩

2300

快速通道

元/亩

2300

国省道

元/亩

2300

县乡村道

元/亩

2300

南水北调工程

元/亩

2300

卫河等河流

元/亩

2300

国家储备林建设

新造

元/亩

10000

更新

元/亩

10000

森林

城市

建设

工程

森林城市

国家级

元/亩

2000

省级

元/亩

2000

森林特色小镇

国家级

万元/个

200

省级

万元/个

100

园林式单位

元/个

50000

义务植树基地

万元/个

20

乡村

绿化

美化

工程

新造

元/亩

2300

更新

元/亩

2300

森林乡村

国家级

万元/个

100

省级

万元/个

80

市级

万元/个

60

县级

万元/个

50

优质

林果

工程

优质干果林

新造

元/亩

2500

改培

元/亩

1500

特色经济林

新造

元/亩

2500

改培

元/亩

1500

森林

质量

精准

提升

工程

森林抚育

中幼林抚育

元/亩

800

新造林抚育

元/亩

300

退化林修复

元/亩

1500

林木良种基地

万元/个

300

林木种子储备库

万元/个

200

保障性苗圃

万元/个

200

湿地

保护

与建

设工程

湿地公园新建

国家级

万元/个

200

省级

万元/个

50

湿地公园提升

万元/个

100

森林

资源

保护

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

生态公益林

国家级

元/亩

10

省级

元/亩

10

围栏

元/公里

50000

标牌

元/个

30000

界桩

元/个

10000

古树名木保护

元/株

200

林业

产业

融合

发展

工程

花卉种苗

产业

花卉基地

元/亩

600

苗木基地

元/亩

400

森林旅游

产业

森林公园

国家级

万元/个

200

省级

万元/个

50

郊野公园

万元/个

30

森林康养

产业

森林康养基地

国家级

万元/个

250

省级

万元/个

50

经济林产品加工业

加工能力

元/吨

3000

储存能力

元/吨

3000

林下经济

林下种植

元/亩

400

林下养殖

元/亩

300

林业

科技

支撑

工程

科技示范项目

万元/个

100

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万元/个

100

科技推广基地项目

万元/个

100

科技推广培训项目

万元/个

100

保障

能力

提升

工程

防火体系

(火险监测预警)

火险监控系统

万元/套

40

新建瞭望塔

万元/个

30

老旧瞭望塔改造

万元/个

2

防火体系

(通信信息指挥)

中小型通信车

万元/辆

50

防火体系

(综合管控)

县级防火指挥中心

万元/个

80

防火体系

(火险预警与扑救指挥)

县级巡护管理系统

万元/套

5

消防队伍建设

万元/支

200

保障

能力

提升

工程

防火体系

(队伍装备能力)

队伍营房建设

元/平米

2200

森林消防车

万元/辆

35

高压水泵系统

万元/套

4

高压细水雾

万元/套

2

防火体系

(阻隔系统)

防火隔离带

万元/公里

2.5

生物防火林带

万元/公里

7.2

防火体系

(应急道路)

林区公路Ⅲ标准

万元/公里

15

林区公路Ⅳ标准

万元/公里

10

防火体系

(其他费用)

维护费用

元/项

200

预备经费

万元/项

100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监测预警)

防治标准站

省级

万元/个

300

防治示范站

县级

万元/个

300

防治监测站

万元/个

100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检验检疫)

市级检疫实验室

万元/个

300

县级检疫实验室

万元/个

100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防治御灾)

药剂药械库

万元/个

200

县级防治专业队

万元/支

100

林业执法体系

林业行政执法所

万元/处

50

林业信息化体系

林业资源数据库

万元/个

300

林业门户网站

万元/个

500

林业信息化标准

万元/项

30

安全保障系统

万元/套

250

基层林业站

万元/处

50

  三、投资估算

  经估算,规划总投资341998.3万元。具体投资构成如下:

  (一)工程费用

  1.国土绿化提速工程投资122116.0万元。其中,山区生态林造林投资87957.2万元,平原防风固沙林造林投资4200.0万元,农田防护林造林投资2162.0万元,廊道绿化投资27796.8万元。

  2.森林城市建设工程投资4668.4万元。其中,森林城市投资1483.4万元,森林特色小镇投资1500.0万元,园林式单位投资845.0万元,义务植树基地投资840.0万元。

  3.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投资16763.0万元。其中,乡村绿化投资9683.0万元,森林乡村建设投资7080.0万元。

  4.优质林果工程投资20471.5万元。其中,特色经济林投资8693.3万元,优质干果林投资11778.3万元。

  5.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投资24374.8万元。其中,森林抚育投资21208.8万元,退化林修复投资1566.0万元,良种培育投资1600.0万元。

  6.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投资600.0万元。其中,新建工程投资500.0万元,提升工程投资100.0万元。

  7.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6323.7万元。其中,公益林地管护投资3021.6万元,公益林管护设施投资3272.5万元,古树名木保护投资29.6万元。

  8.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投资91148.8万元。其中,花卉种苗产业投资2425.8万元,森林旅游产业投资700.0万元,森林康养产业投资1200.0万元,经济林产品加工投资83403.0万元,林下经济投资3420.0万元。

  9.林业科技支撑工程投资2800.0万元。

  10.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投资25432.0万元。其中,森林防火投资14752.0万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投资8900.0万元,林业信息化平台投资1080.0万元,林业执法体系和林业基层站所投资700.0万元。

  (二)其他费用

  1.咨询费1573.5万元。

  2.勘察设计费3147.0万元。

  3.建设单位管理费1573.5万元。

  4.工程监理费3147.0万元。

  5.招标费1573.5万元。

  (三)基本预备费用

  基本预备费用16285.6万元。

第二节 资金来源与筹措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森林防火、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公益林补偿等国家工程项目投资。二是市本级财政资金。根据工程任务和财力可能,把林业建设资金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加大投入力度。涉及市、县区政府总投资及年度投资的,由林业部门根据工程任务作出详细概算,商财政和其他相关部门后,报市政府审核确定。三是绿色融资。积极争取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金融组织为规划工程项目建设提供绿色信贷,加大贷款贴息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四是社会资金。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投入资金,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推动社会资金投入规划工程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节 效益分析

  规划任务完成后,将大幅度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每年新增生态和经济效益价值达110.80亿元。

  一、生态效益

  据初步估算,每年新增森林生态效益价值66.29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19.00亿元,保育土壤价值11.66亿元,固碳释氧价值4.4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1.88亿元,净化大气价值4.83亿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12.81亿元,防护农田效益价值4.70亿元,森林游憩价值7.01亿元。通过森林鹤壁生态建设,使全域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优化,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和丰富的生态产品。

  二、经济效益

  据初步估算,每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4.51亿元。其中,木材价值8.78亿元,苗木花卉产值3.56亿元,木本油料和特色经济林产值5.20亿元,林下种植养殖产值18.28亿元,林产工业产值4.90亿元,森林旅游收入3.7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遮阳、防风等带来的能源节省,涵水、保土和净化环境所带来的损失减少,以及绿地存在带来的增值和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城市高质量生态建设,对城市居民生活稳定性、身心健康、精神面貌、生态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效益

  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将年均增加15%以上,造林、抚育、花卉苗木培育等建设任务使得我市每年将吸纳1.5万人就业。通过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等绿色产业发展,将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同时,通过森林城市、森林特色小镇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人们能够体验和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共享森林生态福祉。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造林绿化当成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应当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促检查,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各项工作,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要根据本规划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本规划的建设目标和各项重点工程任务,谋划当地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的引领下,发扬愚公移山和工匠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工作。

第二节 强化责任落实

  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协同责任,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进一步健全大造林大绿化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全市造林绿化工作成效。明确林业部门协调服务责任,由市林业局组织全市各级林业部门具体实施规划,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绿化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国土绿化长效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三节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投资承受能力,结合本地林业生态建设实际,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省、市、县区级预算安排的资金重点用于公益林、生态林建设管护补助,研究制定对社会造林的奖补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建立完善奖补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的绩效管理机制。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林业部门与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持续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加快国开行、农发行项目贷款落地进程,进一步发挥政策性贷款、贴息贷款在创新林业投融资体制中的积极作用,吸引金融资本更多投入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创新林农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林业贷款产品和管理模式,简化林权抵押贷款手续,解决林农、林业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问题。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碳汇林,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三是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加大开放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市场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节 注重政策扶持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奖代补机制。对高标准完成年度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目标且综合考核排名前列,森林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乡村、林业产业化集群、优质林果建设和造林质量等成绩突出的县区、乡镇,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资金;对未完成目标任务且综合性考核排名倒数的进行通报批评,做到奖优罚劣、奖惩分明,树立明确的工作导向,切实调动各单位推进森林鹤壁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林业产权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出地、市场运作、企业投资、农民受益”的造林机制,以机制创新从源头上解决集体林地“三权分置”问题。坚持资源有价、交易有市、管理有法、经营有偿的原则,深入探索全面盘活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林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探索通过置换、赎买、租赁、入股等形式收储重点区位商品林的机制模式。三是落实优惠和扶持政策。对社会投资主体制定扶持政策,解决前期投入无效益、土地流转等问题。用足、用活、用好目前政策性贷款和贴息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投资团体,保证其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全社会参与、支持森林鹤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制定和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政策。建立健全林权抵押物的担保收储平台、碳汇交易平台,完善森林资源资产抵押与交易平台。完善森林保险制度,将政策性森林保险覆盖全部生态公益林,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地方特色林木保险工作。

第五节 提高科技支撑

  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切实将科技标准、规范、保障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大力推广适宜工程区生长的抗旱、耐寒、抗病虫害的植物良种、造林技术及先进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二是要充分利用好创建森林城市形成的园林绿化遗产,总结、筛选、组装、复制一批适用的科技成果、先进成熟技术、造林绿化模型和园林植物配置组合,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树种,实现精准提质增效。三是要充分依靠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组织科技人员围绕生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攻关,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项目区做现场示范讲解,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四是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有偿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六节 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森林鹤壁生态建设,需要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广泛参加。各县区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广播电台、报刊杂志、出版物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提高广大民众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增强生态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全市各界人士关注支持森林鹤壁生态建设,投身参与造林绿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参与国土绿化的新格局,打一场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搞好义务植树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工作,确保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市林业局应定期举办发布会,介绍森林鹤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解读相关政策和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对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关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