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
关于落实中央八字方针建立畅通体系的实施意见
焦政〔2020〕1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主要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着力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消费市场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市场和企业、增长和就业、金融和实体良性循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跻身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提供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畅通产业循环体系。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堵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加大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等向新兴产业聚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帮助支持,形成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态势。
1.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积极创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市,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形成高端装备、现代生物及生命健康、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持续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和“头雁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落实“四提三改两融合”重点任务,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中原钛谷、中原膜谷。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牵引,加快沿山沿黄保护开发,全域布局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沿太行生态旅游集聚带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百里黄河生态文化长廊。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示范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2.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实施“引金入焦”工程,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在我市设立机构。支持金融机构延伸网点,鼓励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市)区设立分支。完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企业进行注册认证,深化和丰富大数据分析运用,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融资解决方案和渠道。推动科瑞森、永威安防、皓泽电子、大地合金等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挂牌,推动云台山旅游、鑫诚耐火等企业在主板上市。
3.优化产业用地供应。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建立省、市重点项目用地报批“直通车”制度,多渠道保障用地计划指标供应。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设用地整理,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发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平台作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化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的合作,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积极联合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专、黄河交通学院等高校和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招商引智力度,用好“引才聚焦”系列政策,以更积极、更灵活、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孕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5.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深化天然气、污水处理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健全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动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不断完善。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政策。实行“绿色电价”,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抢抓被确定为省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产业链转贷协同复工复产试点市和省实施“861”金融暖春行动的机遇,加大政银企对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公共财政投资和金融机构支持,争取扩大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发行额度和范围。
(二)畅通市场循环体系。聚焦消费领域提质扩容“断点”,顺应消费领域升级趋势,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稳定和促进房地产、汽车市场正常发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做好消费大文章。
6.激活潜能激励消费。把疫情期间催生壮大的以网络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潜力、动能释放出来,促使消费回补和扩大增量有机结合。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引导企业加大在线消费市场培育。全面推广健康消费,加大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容提质服务消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稳住传统消费。加强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7.拓展消费新增长点。发挥“双创”带动就业作用,聚焦养老、托育、家政等潜力大的领域,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扩大文旅消费市场,提升文旅服务市场。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夜间经济,培育地域化特色夜市,加快推进世合万达广场综合体、铜锣湾广场、巅峰光影秀等项目,为市民和来焦游客提供全新的消费体验。积极发展康养消费,扩大养老消费有效供给,推动教育培训托幼消费健康发展。
8.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实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工程,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效管控机制,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依法做好问题楼盘化解工作,强力整治违建别墅和违法建设行为。简化住房公积金提取手续,扩大可提取范围。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农村居民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落实人才住房租购货币化补贴政策。鼓励个人或机构购买库存商品住房开展租赁业务特别是中介公司和专业机构开展长期租赁业务。在符合城市创新发展导向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其他社会机构、个人购买库存商品房,并转型为众创空间、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设施。
9.扩大汽车消费市场。加大二手车交易量,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并根据国家和省里政策给予补贴,促进汽车消费升级。鼓励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国有企业等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用地指标、土地征用、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三)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体系。聚焦民诉民求民愿“难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0.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促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快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实施一批城乡融合项目,大力培育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示范点,争创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县(市)。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供水一张网、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气化焦作四大行动,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11.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全面落实《焦作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在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的基础上,再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中小学校,增加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带动薄弱学校提升发展,推进“互联网 教育”发展应用,吸引名校来我市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2.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加快医共体建设。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严控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积极推行大数据DRGs新型医保支付方式,以信息化促进医疗规范化。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县(市)开设综合医院、中医类医院、妇幼保健院,推进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增设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强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
13.推进基础养老服务发展。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制度,合理布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全面形成“15分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实现千人以上建制村全覆盖。
14.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重点群体零门槛落户政策,探索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等城市群(圈)户口通迁制度,推动居住证制度扩面提质。
15.抓好稳就业促创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发展壮大“回归经济”,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投资、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申建省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加强职业培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16.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托底保障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抓好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等工作,完善提升“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持续推进集中医养和贫困兜底线保障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实施残障救助,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严格落实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帮扶措施。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全面加强低保信息系统和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夯实精准救助基础。
(四)畅通区域融合发展体系。聚焦“引进来”“走出去”策略的“痛点”,想方设法疏通交通、机制等方面的瓶颈,积极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17.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太焦铁路、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沿太行高速焦作—济源段、焦平高速。积极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新焦城际铁路、沿黄高速、焦唐高速、沁阳至偃师高速、郑州至焦作第二高速公路环线、焦陵高速和詹店、东海大道南延、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等项目前期,推动打造1小时郑洛焦快捷交通圈。
18.推进区域合作协作。落实“两山两拳”意见,促进世界级中国功夫交流示范区、“双核”带动焦作提升区建设,强化与郑州、洛阳“双核”融合发展,建设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贯彻落实《郑州大都市区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郑焦产业带发展规划》,深入推进郑焦一体化发展,促进与郑州大都市区交通一体、产业协同、生态共建、资源共享。
19.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强化对接省“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战略,打造焦作恒大文旅康养城、华夏幸福产业城、温县太极文化城、中铁国际生态城四大平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对外开放主阵地、主窗口作用,着力打造一流产业发展平台。深入开展省级物流标准化示范市建设,规划建设郑焦物流融合示范区,构建郑焦晋智慧物流走廊。建设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外贸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外贸发展的营商环境,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畅通体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标工作任务逐项抓好落实。要按照职责定位,认真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确保项目和任务落到实处,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二)完善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八字方针”,完善畅通体制机制,打破各种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形成正向激励和优胜劣汰氛围。要尊重企业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健全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保障,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三)加强沟通对接。各县(市)区、各部门高度重视上下沟通联系、对接争取工作,切实增强主动性、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扎扎实实按照畅通上下对接工作长效机制要求,紧盯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动向,牢牢把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布局、重大政策调整的机遇,认真落实“周联系、月见面、季郑州办公”机制,全力以赴争政策、争资金、争项目。
(四)严格监督检查。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办公室适时跟踪督导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领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适时评估相关措施和项目实施效果,及时完善调整相关政策和保障标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路径和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五)注重宣传引导。依托信息平台等资源,面向社会全方位宣传解读经济循环畅通运行新政策新举措新成效,形成“交互式”互动沟通模式,共同打造畅通浓厚氛围,引导市场主体积极投身建设内外畅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附件:焦作市畅通上下对接工作长效机制
焦作市人民政府
2020年4月28日
附 件
焦作市畅通上下对接工作长效机制
一、充分认识建立畅通上下对接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加强上下对接沟通联系是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增进了解、获取信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多个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国家、省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协调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布局、重大政策调整,充分把握疫情后的发展政策机遇期,把对接畅通工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坚决克服“等、靠、拖”的惰性思维,积极作为,灵活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主动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及相关地市的沟通联系,第一时间收集上级部门扶持政策和动态信息,努力争取上级工作指导、政策支持,争取我市更多重大布局、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事项纳入国家、省规划“大盘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促进上级精神在我市更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畅通对接工作推进机制
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牢牢把握对上对接沟通联系的主动权,突出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争试点、争荣誉五个重点,定期赴国家部委和省直厅局沟通对接,做到精准发力、多点开花,积极争取上级的重视认可、工作指导、政策支持。
(一)建立周联系机制。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增强政策敏感性、灵活性和工作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采取每周至少通一次电话、发一个函件等方式,主动与省直厅局沟通联系。要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及时推介我市资源优势、工作举措、工作成效,展示焦作发展成果。要紧盯上级政策动向,对国家、省出台的政策文件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研究、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提出落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上联系沟通,最大限度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建立月见面机制。各县(市)区、各部门每月跑部进省见面一次,对接以当面请示汇报为主,也可邀请上级领导莅焦调研指导。要积极对接了解上级主管部门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布局、重大资金项目情况。要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谋划项目,突出新兴产业、生态及节能环保、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现代农业、金融服务、扶贫开发、应急物资储备、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抓紧梳理谋划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办理立项、用地规划、环评等前期审批手续,完善各项建设条件,提升项目前期成熟度,及时纳入国家、省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做到选项准、储备足、行动早、反应快、前期工作细,切实提高对接成功率。
(三)建立季郑州办公机制。各位副市长每季度至少带领分管部门到国家部委或省直厅局对接一次。各县(市)区、各部门原则上每季度至少赴郑州现场办公一次。要加强与省直厅局及郑州、洛阳的沟通衔接,发改、工信、交通、农业、环保、卫健、住建、商务、文旅、人社、教育等部门要立足我市实际,争取推进更多国家和省里的重大政策、重大布局、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事项在我市落地生根,不断深化拓展与郑洛双核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合作,提高融入郑州大都市区的深度和广度。
(四)加强与县(市)区工作联动。各部门系统内部要加强纵向联动,持续凝聚工作合力,及时做到上情下达,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多征求、多听取县(市)区的意见,对县(市)区在发展中的需要尽心尽力给予支持要多创造条件,给各县(市)区提供更多表达意见的渠道和空间;多提供信息,帮助县(市)区更好地理解政策、落实政策。
1.加强政策传导。善于把上级精神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做好上级政策精神的传达、解读和宣讲,让各县(市)区及时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同时,做好国家、省级重大政策、重大规划的细化落地。
2.加强工作指导。“一对一”“面对面”常态化开展督导,定期通报有关情况,指导并协助县(市)区努力实现工作目标。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研究、现场查看等方式,加强信息沟通、交流互动和业务指导,采取面上指导和点上服务的形式,切实解决政策不配套、不衔接、不落地问题。
3.加强项目服务。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攻坚年”为抓手,全面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和“首席服务官”制度,主动与县(市)区沟通对接,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特别要在重大项目谋划、上级政策资金争取、重点企业服务等方面提供协助,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各位副市长做好分管单位对上争取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按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专人落实”的要求,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带头对接,强化责任、分解任务、经常督导,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奖惩考核到人。
(二)注重协调配合。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对接争取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切实形成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强大合力。市直各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省规划、政策、项目、资金信息,第一时间捕捉掌握上级支持动向,加强衔接协调,跟上争跑、靠上协调,并及时向县(市)区通报,协助做好争取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上级重点工作安排,按照上级政策导向和支持要求,认真谋划推进项目,为争取扶持创造条件。市政府驻京联络处、驻郑办事处要充分发挥作用,适时收集整理通报国家、省里和郑州市等重要政策信息,做好协调配合,加强宣传联系,提高我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严格督查问效。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上下对接工作的跟踪督导、督查督办,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定期通报上下沟通对接工作进展情况,每月15日、30日前汇总各县(市)区、各部门上下沟通对接工作情况(包括重大政策、规划、资金、项目、重大改革事项等工作),督促各责任单位抓好落实,确保上下沟通对接工作有结果、出效益。